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岩中花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岩中花树读后感1000字

2022-03-29 03:0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岩中花树读后感1000字

  《岩中花树》是一本由赵柏田著作,平装出版的2020-5-1图书,本书定价:46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岩中花树》读后感(一):历史图谱的精确描绘

  疫情期间,能读到《岩中花树》这样一本书,确实是值得庆幸和感到温暖的。明清的文献以丰富著称,明清史的研究者常常有浩瀚的慨叹。而我在书中确见到了作者悠游在16-18世纪的这批文人的著作中,从容而潇洒,并将这一路所见的风景投著生花妙笔,成就如斯篇章。

  在这样一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历史的研究者反而可能不是最佳的历史写作者。毕竟,写作时如何在事实与情感,真实与虚幻之间做出合宜的选择,这是个大学问。换句话说,历史的研究者未必都能继承司马迁的传统。但是,在《岩中花树》这本书里,我感到了作者在努力承袭司马迁的史学遗产,从真实的历史中去努力展现一个描绘历史,作者在文字笔端间营造了一副16-18世纪的江南文化精英的历史图谱,通过作者的妙笔,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不在简单而苍白,一切都在沉默中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缺失的一分留给了第一章的王阳明。要承认,以作者的能力,想要以第一人称描绘这样一位五百年一出的杰出人物,确实显得力有不逮。

  但要支出的是,黄宗羲的篇章很好,章学诚的篇章很好,甚至包括同样是第一人称的张潮的篇章也很好。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阅读体验,更是一场有力量的思想旅程。

  是为记。

  《岩中花树》读后感(二):一本第一人称的人物小传集

  【品·鉴】这本书本质上来讲如标题所言,是一本第一人称的人物小传集,起初看着不太舒服,后来却是看着不错,尤其是一些人物的经历很是打动人心。虽然我因文风给了点负分,但其实我是很佩服作者的文笔的,只是一是很多年不曾读过这类算是文学作品的文字了,这些年沉迷于社科理论,对这种文字已经不大习惯,而且我不太能接受第一人称的内容,总感觉有些臆想的成分,读起来不够舒服。二是作者有些地方也容易“出戏”,如有的时候会引用一些现代作品在自述中“二十世纪一位传记作家在他的散文里写到”,且主人公在内心与前人的“对话”尚且能接受,但是有时会与一些西方文人和后世之人作比较,总有一种不搭配的感觉,恕我实在是受不了,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王阳明那部分,不适感使我这一部分拖拉了很久才读完,发现后面这个问题就少了很多,看得出来作者在这一部分不仅仅是着墨较多(占了近三分之一),亦是用了很大力气,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有点用力过猛之嫌。

  但无碍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作者极其熟稔人情世故与个人在不同际遇下内心情感的种种变化,虽然有些地方不可避免的就有些脸谱化,但是我们对于别人的理解本就是一种对人生从不同侧面的解读,这种解读总是有某种相似的共鸣和时代的印记。作者查的史料亦颇多,比如很多地方他都把多种说法列举出来,传说的,史书记载的,可能的都被一一列出。作者对于史料的判断很值得参考且信任,几乎可以以此作为这些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对于我们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环境十分有益。

  这些人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这使得他们背负着各自的命运,王阳明有神奇色彩的政治经历和由此而出的心学,张苍水的抗清将领,黄宗羲的为代表的明朝的遗民……但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符号,王阳明从一个叛逆的有政治追求的青年到一个能安抚国家动乱却灰心的中年,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一次次对话,都是他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张苍水之死,未尝没有“道德的血腥”之下的无奈。我曾想过,王阳明的心学是君子之学,那所学之人真的都是君子吗?心之起伏变化,人真的能看清吗?章学诚四十一岁方中进士,一生贫困潦倒,如果不去科举,他能干些什么,如果不做学问,他会不会不那么不合时宜,不用过颠簸流离的生活,还是他本就是在这样的人,终要走向这样一条孤独的道路。其实这些想法未尝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与对自己人生的不解,但或许就像他还是走过了他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或许都是要在前进中观望的。人们被时代裹挟着,被欲望淹没时,追逐不可得之事物时未尝不曾想停下来,但最终还是抵不过人生之短暂,总要做点什么,人生总是要继续下去。想来人生终是一场梦,莫去猜测前路,“梦里只道身是客”罢了。

  《岩中花树》读后感(三):【品·鉴】心是一张团皱了的宣纸飘过十八世纪的门廊

  杂树生花,群英乱飞,这本散文书里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作家赵柏田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贩夫走卒、游人、文人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持写实的趣味,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令人有极大的启发。伏笔之处一半人生一半世事,沉沉浮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喟然一叹!

  在五月的开始收到这本书,晚饭后暮春颜色,一场夜游宴开始,仿佛至身深深庭院,曲幽廊径.回到那个时代。回到快乐和这一快乐所触发的困惑中。书中通过具有代表性人物不同时期的跨度,把当时迷人和易变的世界镶嵌在一个清晰的 “镜”中来,自我型塑了赏心悦目,充满动感和细节的物质生活。站在镜前,我们也能细细体会那种纵情游乐,狂宴欢舞的感官世界。那个时代的经济和阶层变化在物的丰富满足中,使得文人士大夫对物的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对待。形成了一种身闲心趣的形象。就像我们看见的小窗里面的景致。"...焚香、试茶、高卧、负暄、钓鱼、对画宴坐、翻经、看山"。独享之乐只有一人也是很好的。在当时的环境里面,恋物与救赎仿佛就是那个时代留下来最炙热的光华。物与人的感性生命相连,形成欲望、情感、道德于一体的个体。这种迷恋,既有世俗享乐、纵情极意的一面,又有寻求心灵宁静的另一面,交融出了一种美,并且,这些都指向“真”,忠实于肉身与精神的真实感受,也是寻求一种救赎,也是文人在发达的物质文化中的沉迷和反思。这种恋物和表达革命,放大了就是一次次享乐主义,芳香扑鼻,口中生津的讲究雅致宴会上,即兴为之,永远保持兴趣的新鲜和身心适宜。此时也造就了各种文化和文明的转变碰撞。

  (图片仅观赏,侵删)

  从山水到经济,游玩到结交,放浪形骸到一草一木的雅趣。世俗商业的繁华激发了人欲的膨胀,思想上是比较自由的,剩下的就只有性情的放纵、生活的纵乐以及品行的狂狷,种种怪诞举止。这个时期物的迷恋结合了文人的美学,这也是让人很是期待很动人的一部分。就像当时的我们是有着怎样的困惑,在全球的环境和困惑中,在一个时代中如何突破自己。物的丰富从现在看来简直是一种大爆炸,不光是理论的探索,造物释放了太多的能量推动着人们前进。这是一种文明进入一种“造物”的时期,也许是文人们的一种视线转移,“物”传达着一种想法和情绪。人文们在物上面的长情,真真的从一个纸上园林到一处处可观可人可夜游的地步,从纸上画上精神上,万物在变化着格调,素雅和市俗在各种生活器物上大放异彩。物的追求表现着资本的萌芽和发展,这个时期的物质生活水平频频可见的繁荣。有资本就有竞争,一种关于风雅的竞争,具体表现在文人生活中对精神表达的书画需求中,文人的寄情山水和消费又和附雅者众有关。更具体在士商关系的身份上。造物的表现还在文化上带来改变,尤其是小说话本戏剧,出版印刷,文字的锤炼。在这一时期也是一个大爆炸。想想让人激动。真想去这个“造物”的时代游一下。是什么造就一个这样的繁荣了,想想世界的另一端的文艺复兴...。

  这些都可以从书中品味到雅致闲趣的极致追求。或许这是一种不能承受时代环境之重,需要轻盈的面对自己吧。而追求内心的极致就是书中的大先生王阳明了。作者花了很多细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至圣先师"的自画像,也是一种每个人的人生伏笔“明心”,通过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面对自己,与谁对话。与自己对话,自己在自己心里的世界构建和这个真实世界的自洽。就像是一种成熟,一种把握,一种心性伸张的突破。一种认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所遇问题和所处世界的基本情况,兼济天下的传统中他们的传统是怎么样的,思考传统对所处的现在的价值。书中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王阳明,这位我们学习又达不到高度的圣人。从小处入手,层次分明,就像我们听过太多学说碰撞的故事,也在内心比较和反思。再次读起来。总有很大收货。但是有个最大的问题,“道德”如何去明心了。文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坐问答。但是放纵的过度对道德是一种伤害。纵乐的生活解禁着精神状态。有学者论述过这样的“道德的灾变”。大家都好像沉溺于无谓的道德争辩,这种争辩越来越玄虚,越来越空谈,许多更急迫的国计民生却没有人关心。最后“道德”困境像一场虚假的不是结局的结局。就像一场梦,也暗示着一个困扰很久的问题,以一种悬念的方式在人世间尝试着。

  书中有很多人物的经历,细数下来,一种滋味自尝。大量细节值得思量,小人物的非凡还是大人物的沉浮,问心之局一样。文人的家族及其关系网络给了我们更多细节。书信往来,诗画之合。这些留给后人的人文生命就承载着一种叙述。在这个世界大转向的时候。文人的精神世界也是跟着变动的。对于仕途和阶层之间出处进退,仕抑或隐的困惑。人一生很精彩,就像雨水茫茫多。文人们以他们精致的仪式感生活着。经历着,就像游荡的游侠儿,也像地理学家一样涉山涉水,只为内心的追求。大家都在路上,大家都不在路上,境遇自老了后多感叹。骑马过桥。卧树醉花,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假如大雨的夜晚。青灯雨打竹,身在船上,心在银河万里,谁在夜航?或许,江湖也就那样吧,就酒还行。

  “安归”挺好的,回到最初的自己。在最好的时代弄潮,漫游完了。年龄增长,味道不一样,好天气也要心缓慢归,净几明窗 小园幽径,尝净一室,几种快意书,...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世事艰辛,有俗尘呀,当饮苦茗慢品,日子还长着哩!。

  《岩中花树》读后感(四):【品·鉴】江畔何人初见月

  感谢尤瑟纳尔和史景迁,作者读完了他们的书之后,写下了王阳明。

  对于中国文人我一向所知甚少,因为体系庞大所以一直不知如何下手,因缘分读了这本《岩中花树》竟让我有机会窥见了十六至十八世纪江南文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岩中花树 ——王阳明自画像

  此篇开篇的场景颇令人动容:

那张雨中的脸,到了我生命的临终一刻还会再想起。一次又一次,想到这张不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脸,想起那脸上的忧伤和阴郁、那种劫数将尽的张皇,我就仿佛看见了未来岁月里自己的脸。这种经验使我坚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通过一章陌生人的脸,甚至一头牲畜、一棵树,我们都会与过去或未来的自己相遇。

  在此篇的附录中,作者记录了自己曾经的那些失败的尝试,一些关于孤独和掂量死亡的片段,一个注定失败的开头,一个被搁置十年的计划,以及最后对于文章内核的坚信。

  我认为作者的写作是成功的,因为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王阳明,他不再是一个贴附在名言警句前的名字,也不再是某位领导口中必须要学习的先贤(我承认之前是因为某位讨人厌的领导,让我一直对稻盛和夫和王阳明敬而远之的。)他有点儿絮絮叨叨的,竟然还颇有战功。动不动就做些奇怪的噩梦,身上萦绕着一些传闻,诸如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5岁才会说话,还有曾经被锦衣卫追杀还伪造自杀现场之类的。但是就是在这絮絮叨叨的自述中,也就听到了他讲出了自己的哲学。

  作者所专注的,并不只是试图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方法去诠释过去年代的人和事,而是在于把握甚至创造出一个内部世界。作者称这篇文章的写作为一场叙事的冒险:

当我借由《传习录》中的一则本事,让这个十六世纪的哲学家这般开够说话,事实上是在进入一场叙事的冒险。前行途中我时时感到,历史与文学这块中间地带是如此广漠,又是如此荒凉贫瘠。回视这本小书的写作,即是与陈腐的历史观念的较量,也是与自身意志力的较量。当我走过幽长的叙事隧道迎来前面的光亮,也是对主人公“致良知”的一次自我体证吧。

  本章待阅书籍:《传习录》、《王守仁》(《 阳明学述要》)

感官世界 ——晚明人士的物质生活

  这一篇是能展示晚明人士物质生活的几个片段,冒襄与董小宛、张岱与闵汶水、文震亨的《长物志》、戴名世的纸上园林、袁氏兄弟的“真乐”,李渔的享乐主义,以及那出令人瞠目结舌的“金山夜戏”。

多年以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回忆起繁华靡丽年代里自己一手炮制的这场中秋“金山夜戏”,还是掩不住一脸得色:“一寺僧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这个张岱行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本是带着戏班去给父亲祝寿,夜深行船过金山脚下,见金山寺大殿的飞檐在皎洁月光下翼然可见,就忽然起了个调皮的念头,去金山寺过个中秋。到戏唱罢,已是天将破晓,僧人们被搞得如坠雾中,竟然一直目送他们收拾行头离开。

  通过这些片段,作者展示的是晚明人士的诸种生活形态,而生活形态,纠其实质,是人与物的一种关系,无论是与香、与茶、与器物、与园林,人们如何攫取物,如何使用、支配物,就是在如何构建着他们的生活。

  本章待阅书籍:《陶庵梦忆》《闲情偶寄》《影梅庵忆语》《长物志》《戴名世集》

道德剧 ——走出神话的张苍水

  此篇篇幅略短,因为关于张苍水的神话,已经被讲述过很多次了,作者只是不想再在这座神像上涂抹颜色。

英雄崇拜把张苍水塑造的半人半神,道德的滤网把所欲不合圣人规范的细节全都剔除了,对此我们不禁会问,这样一个张苍水在多大意义上是真实的?

  作者在行文中毫不留情的指出“暴力的血腥、道德的血腥双双恣肆是晚明知识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暴力的血腥中,文人是承受者;而在道德的血腥中,文人既是承受者更是制造者。”

本文主人公张苍水杭州临难前,诗中有句“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早死与迟死在当时的情境中就是呗赋予了这样的严重性。这浓浓的道德血腥让我们感到文人之死如同演戏,他并不是为自己而死,而是死给旁观者看,死给历史看,死给士大夫那套道德价值系统看的。

  本章待阅书籍:《张苍水集》

从雪交亭到续钞堂 ——黄宗羲在1649年后

  对于黄宗羲的人生经历,不想再复述,但是他与吕留良关系破裂的故事倒是很有趣。1666年,山阴澹生堂的藏书散出,黄宗羲和吕留良决定一起合资购买,所得数十捆。据说经手的过程中,吕留良私下截留了《礼记集说》和《东都事略》两本珍贵的书籍,致使黄宗羲大发脾气,终至翻脸绝交。

  真是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书太贵重,还是这两个人都太小家子气了,大家都是读书人,不相往来也就算了绝交后还互相毫不留情的斥责,也难怪作者会表示“对人性的幽暗产生厌恶”了。

  之所以选取1649这一年,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在这一年,黄宗羲选择了从刀光血途的世界隐退,做一个传说中的燃灯使者。

一个写作者可以凭着他的文字进入不朽,并且他的生命中内在的东西会通过这些文字得以永存,这是中国传统中一项特有的承诺。在死亡降临之际,黄宗羲回应了这个中国传统。

  本章待阅书籍:《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双城记 ——在路上的全祖望

  跟着全祖望的脚步,作者实际上是带领我们对十八世纪中华帝国的两座重要的城市:北京和扬州,做了文化地理学式的考察。通过这样一个南方人士在政治失意后向学术的转换过程,也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经济生活和人文环境——对士人的心性成长和学术生涯的深远影响。

  本章待阅书籍:《扬州画舫录》《宋元学案》

失败之书 ——章学诚与他的时代和敌人

  在作者的眼中,章学诚是不合时宜的人,他没有得到同时代人的关注,是因为他太超前了,他在很多方面都是“现代性”的。

在那个时代的印象里,他像个天才,或者疯子,操持着一口别人难懂的语言喋喋不休,从不放过把自己的观点加之于人的机会——而天才,就像里尔克说的,于他的时代往往是种恐吓。现在,他让我们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与常人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思常人之所思,却得出了其他人所无法解释或认同的结论。他就是章学诚,一个幕僚,一个书院教师,一个生活和写作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本章待阅书籍:《文史通义》

江湖寥落尔安归 ——汪辉祖的游幕生涯

  这里的幕府是指活跃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地方官员私人聘请参谋人员的制度,而以清代最为盛行。幕僚阶层的谋生手段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包括:撰写信件的形式,计算的诀窍,以及贿赂清单诸方面的秘密等。

  乾隆初年,州县幕府中掌管刑名者收入最高,次之钱谷。

  以名幕出身的汪辉祖在成为宁远县知县的时候,受到了好友的告诫,劝告他要调整好由幕而官的心态,不要过于炫耀在刑名、钱谷、书启方面的知识。虽然朋友赠了他“敬,静”二字,汪知县上任后,仍然以其率直的个性和直言不讳的行事作风赢得了“莽知县”的绰号。最终因得罪了上司,又被同僚弹劾,得了个革职处分。

  回乡后,一场突发的中风让他有了危机感,待身体渐渐复原,便开始着手写自己的回忆录《病榻梦痕录》。

  本章待阅书籍:《病榻梦痕录》

扬州一梦 ——张潮自述

  本书以王阳明的自述开始,以张潮的自述结尾。

  张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出了一本格言集《幽梦影》,书刻成之后分送给朋友们,然后朋友们又纷纷的寄回各种跋语、小序和题词,还在格言旁边加上自己的批注,然后他把加了批注的格言集继续刻印……初版时原创的格言二百余条,到最后收录了评语多达七百条。“平均每一条格言都有三四条评论与之构成对话”

  感觉看这个书会有一种“谁把微博打印出来了”的感觉……

  本章待阅书籍:《幽梦影》《虞初新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