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25种可能》读后感精选
《AI的25种可能》是一本由[美] 约翰·布罗克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I的25种可能》精选点评:
●后悔了花79买这么一本书。书没有问题,但不是我想看的。网上也没预览内容,感觉和题目或者简介关系不大。
●人工智能不仅需要更有智慧的科技属性,更需要人类本身固有的善良本质。
●理论前沿,部分章节还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第25位作者的内容,有趣
●汇集了各路大神精英对Ai的看法,还不错
●如果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有点自己的想法,强烈推荐这本书。我得指出那些闪闪发光的思想:丹尼尔·丹尼特,戴维·多伊奇,史蒂芬·平克,尼尔·格申斐尔德,艾莉森·高普尼克,斯蒂芬·沃尔弗拉姆,朱迪亚·珀尔!
●那些给5分的人真的懂AI么?这书在哲学层面谈的更多一些,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因为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本来就不存在预言了,一切担心和期盼都会实现。
●克里斯·安德森的文章说得好,不要仅仅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有时会出现局部极小值,就断定这会使它们变得不像真实生命。其实人类,可能也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经常被困在局部极小值的范围。
●两篇半,15%弃。
●集中在思想层面的讨论。AI这块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也是明年去深入的一个方向。from微信阅读,买了个微信阅读的年卡,可以畅读很多刚出来的新书。
●AI围棋胜利,产业大潮汹涌澎湃,资本泡沫与技术狂想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与智者在一起,拨开迷雾,洞见未来。
《AI的25种可能》读后感(一):AI25日谈
25个一线AI专家谈对AI未来的发展,每篇短小精悍,由于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文章整体仍显得深涩难以理解,不宜作为AI的入门读物来看待。
人是善变的动物,甚至是下一秒都无法准确地预判自己的动作。基于此,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基于“标准”人的道义、法律之上的工具。它可以超越单独个体人的信息量、恢复能力、判断能力,及行动能力。但它仍局限于设计或操控的人,这也是AI最为恐怖的一面。
AI对未来最大的危险在于“失控”,即人工智能指数级的增长,代码相互串联产生了人为不可控的变异,或人为的生成计算机病毒,一个小的外来实体可以控制一个更大的实体,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后者的行为。其次是人工智能增加了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改变了单纯的人与物的环境,未来可能会呈现一些超越道德、立法之上的困境。
《AI的25种可能》读后感(二):关于AI
关于AI,单纯“智商”的迭代是可能的,基于这种可能性,如何教会它“情商”才是最大的挑战。人工智能可以学会“毁灭”,但未必能学会“感动”,所以很长的一个周期内,ai永远只代表其背后的指挥者,一具拥有完美算法的工具/躯壳,行善作恶的灵魂并不包裹其中。
至少现在,在你和人工智能对话时,也许它只会把每一个单词都理解成指令,当你像是对某个人询问你哪里天气怎么样?它也许只会告诉你具体地点的气象信息,而不会理解成我想你了。
关于ai对艺术的影响,艺术本身包含很大一部分的不确定性,而这种有关于艺术的不确定性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这是现阶段ai无法理解的鸿沟,但毫无疑问,ai必然会推高艺术表达的效率,我们也许将会面临一个艺术表达过剩的明天,但黄金时代的黎明来源于此。
物理生命层面,ai的发展,也许会让我们期待永生,但此刻我们深知死亡的无力,这种无力感让很多平常事体现出美好和珍贵,而非无聊的重复。人性来源于此,而非永生之后每年选择格式化某个分区寻求刺激。
《AI的25种可能》读后感(三):最具有争议的话题
关于维纳的控制论的预见性与缺陷的讨论。1. 奇点怀疑论。2. 因果推理模型(统计推理-干预-反事实),AI缺陷(深度学习的模型盲法与黑箱化)。3. AI的目标可能与人类设计的目标不一致(认知人类偏好,机制设计以保证价值对齐)。4. 数字与模拟,AI第三定律。5. 我们不需要意识的类人主体。6. 心智是物质的一种涌现性(自然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特例);各有利弊(人工智能胜过自然智能的优势是永远的,大脑的优势如连接性与交互式发育是暂时)。7. 2017阿西洛马原则,技术发展与管理技术的智慧。8. AI的风险是如何防止超级AI将环境变得不适合生物生存。9. AI与其它技术没有区别(增量式发展,多条件,不断测试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重要的是思想的因果关系。10. 贝叶斯更新不够,创造力是必须 - 通用AI的思想空间必须是开放的。11. 人机兼容合作:价值对齐(奖励优化,反向强化);理解在计算约束下的人类认知计算模型(合理性与启发式方法的差距 - 有界最优性-犯错与思考过多tradeoff);如何协调多人价值观冲突?12. 所有生命形式都经常被困于局部极小值。13. 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收集操纵香农式信息。14. AI进步过程(主机-专家系统-传感器-多重传感器-深度学习);伸缩性(性能根据处理问题的难度而变化情况);机器制造与机器思维(结合通信-计算-制造)。15. 技术增强的人类网络(如国家、企业等混合型超级智能有其自身涌现目标);各超级智能体间关系(国家-AI,公司-AI,AI独立目标;AI帮助人类恢复个人与公司、公民与国家间的权力平衡)。16. 如何构建人类-AI生态系统?(社会抽样,信度分配反馈,构建数据信任网络并进行政策评估)。17.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AI算法的可视化,艺术家对理解AI问题的贡献,艺术创作与计算机模拟的差异)。18. 算法的危险(承诺的客观性,基于机械客观性的预测分析的代价)。19. 人与机器界限日益模糊(人像机器,机器像人),非人类超人类(动物、有机体、、机器、混合体)的权利是什么?20. 如何将人类的目的与系统联系起来?永生?培养计算思维。
《AI的25种可能》读后感(四):多样性和可能性乃是人的感官所固有的特性
精彩书摘:
多样性和可能性乃是人的感官所固有的特性,而且它们确实是理解人的壮丽飞跃的关键所在,因为多样性和可能性都是人的结构本身所特有的东西。某些政治领导人不是企图借助机器自身来控制人民,而是企图通过政治技术来控制人民,这种政治技术对人的可能性显得如此之狭隘,如此之漠不关心,就好像这些技术事实上是用机器制定出来的一样。——以上两段来自《人有人的用处》
《人有人的用处》简直是理论版的《1984》
第一章:
我们很容易就会忘记维纳所处的时代有多么可怕。美国和苏联展开全面军备竞赛,争相建造安装有氢弹的核弹头,将其装在洲际弹道导弹上。导弹上有导航系统,令维纳难过的是,这个导航系统就有他的功劳。1964 年维纳去世时,我四岁。那时候我在上幼儿园,我班小朋友正大练习猛然躲在课桌下以求在核武器袭击时得到掩护。想到在他的时代人对人的用法,如果他能看到我们目前的状态,他的第一反应将是放心,因为我们还活着。《当下的启蒙》里有一句话:“大多数恐怖分子距离犯罪天才还有很大差距,他们不过是笨手笨脚的呆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戴维·多伊奇说道:
幸运的是,对于文明来说,越是把一个人的创造力强行塞进偏执的渠道,其克服不可预见的困难的能力就越会受到削弱,几千年来一直如此。你们可不要瞎联想。
量子人工智能对噪音极敏感,它在寒冷、黑暗的深度空间可能会更快乐。——第7章
戴维·多伊奇真他么的吊。戴维对孩子的爱,对可能性和多样性的重视,令人感动。
遏制人类头脑中的创新却不从肉体上消灭创新者这种丑恶的伎俩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现在,我们甚至难以想象那种无情的压迫,我们需要这种压迫来熄灭每个人心中进步的火苗,并在他们心中种下对任何新行为都极其恐惧、厌恶的种子。在这样的文化中,只有遵从、服从,没有道德,只有等级地位,没有个人身份,只有奖惩机制,没有合作机制。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一样的:避免惩罚,得到奖赏。在这样的一代人中,没有人发明任何东西,因为没有人向往任何新鲜事物,因为每个人都已经对可能的改进感到绝望。不仅没有技术创新或理论发现,也没有新的世界观、艺术风格或兴趣可以激发这些灵感。等到每个个体长大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沦为人工智能,他们的脑中被输入了实施这种静态文化所需的精湛技能,还把他们自己的这种只会遵守不会突破的无能感强加给下一代。——戴维·多伊奇在《超越奖惩》中讨论“为什么史前十万年的人类技术进步缓慢,为什么他们不算人”。
目前对流氓通用人工智能的担忧反映出那些一直对叛逆青年的忧虑,即他们长大后可能会背离文化道德价值观。但是今天,知识增长所带来的所有现存危险的根源不是叛逆的年轻人,而是站在文明对立面的敌人手中握有的武器,不管这些武器是精神扭曲的(或被奴役的)通用人工智能,心理不正常的青少年,还是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幸运的是,对于文明来说,越是把一个人的创造力强行塞进偏执的渠道,其克服不可预见的困难的能力就越会受到削弱,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克里斯·安德森的这篇也很棒!
不要仅仅因为人工智能系统有时会出现局部极小值,就断定这会使它们变得不像真实生命。其实人类,可能也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经常被困在局部极小值的范围。——诺伯特·维纳,《人有人的用处》
第10章从思想传播的角度分析社会,也给维纳提供了社会批判的指南。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一个赋予其社会成员无视熵增追求生命的方式,这样的社会允许其社会成员感知并推动信息的传播,从而回馈和影响社会的统治。而一个功能失调的社会则会利用教条和权威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维纳因此形容自己是“自由主义观点的参与者”,并在这本书(1950 年和1954年两版)中使用大量的道德和修辞手法来谴责法西斯主义、麦卡锡主义、军国主义和独权主义宗教,还对政治和科学机构变得过于分层和孤立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