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读后感100字
《通鉴纪事本末》是一本由(宋) 袁枢 著 / 李志生 等总主编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鉴纪事本末》读后感(一):大力支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汗牛充栋的史学典籍中,如果要挑几部具代表性的,那肯定有《资治通鉴》。但一般读者想把握其中的精要,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它篇幅宏大,从战国三家分晋开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陈桥兵变,有1300多年历史 。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新出的这套《通鉴纪事本末》从《资治通鉴》中摘取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剖析,更深层次的去感悟历史,更真切的与历史对话,我很喜欢这套书,感谢编者及出版社。
《通鉴纪事本末》读后感(二):小书评
原本的《资治通鉴》由于采用的编年体,读起来可能会有人觉得事件比较分散,找不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事情的前因后果,完整的事件全貌到底如何,可能读完一整本书也不能完全地理清头绪,这可能也是作者袁枢的痛点吧,于是他就编了《通鉴纪事本末》,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对事情有一个完整地了解。本书虽为白话文,但是价值完全不输繁体,反而更通俗易懂,且行文流畅,意蕴悠长。
本书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进行校勘,全书总计勘误250余处,并对生僻字、词注音、释义,人物、事件、职官、典制、掌故、礼俗、文化知识、行政区划、地理古今、特殊用语等无法在译文中展开解说者,均做详细注释。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每次看到这种大部头的书出版都会觉得莫名地感动。在市场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市场到处都充斥着快消、成功学、能够快速入门、快速上手的书籍,能静下心来做这种书的出版社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一本书从审、编、校对、封面装帧、下厂、上市,每一步看似简单,实质都饱含着编辑、编审、校对、设计、印务、发行等大量的工作,这之间可不是用工具就能够完成的。一字一句一查,无论是书的内容还是封面文字,经过多少次的修改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200多幅历史示意图也是幅幅甄选,笔笔精细工功夫,经过多少次商讨、沟通才能与读者见面。
始终相信相信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是不容亵渎的。
《通鉴纪事本末》读后感(三):诡谲的策划和营销思路,坐等看销量打耳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单看出版方的包装,42册,貌似不贵。成本、价值、本书之间无任何逻辑上的充要关系,横向比较啊!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BookDNA 出的《資治通鑒 胡三省注釋本 (繁體豎排本)》Kindle版,无论是勘误质量极好,排版极其精美,800万字左右,价格在 29.99-99 元之间波动,玩弄客户,而这套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通鉴纪事本末》原文是简体中文版,1500万字,电子版,价格竟然标 2880元,促销150元,相比之下,标价疯了,促销特价翻了5倍,电子版毕竟是零边际成本,1本也好,100本也好,运维成本没啥区别,至于内容,成本主要在勘校和注释上,这两者做得好,白话译文水到渠成,毫不费力,所以与浙媒严谨勘校的胡注本相比,内容成本并不见得高出多少,恐怕勘校成本更低,把别人勘校严格的本子拿来,直接上文本比对工具即可,至于增加的润色部分,如地图,看样张是重画的,很精细,确实都是宝贵的亮点。
繁体多重要,追求品质就知道
如果仅仅是以上问题还好,重要的是——白话译文用简体没问题,原文却不是繁体!繁体字符集大一些,不必把很多汉字都做成图片,客户无法使用自己喜欢的字体阅读,还有可能跟文本大小不齐,瞬间摧毁视觉体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很多不常用汉字的繁体字根本没有对应简体字,特别担心像亚马逊上一些简体版古籍一样,给你凭空造出一个不存在的简体字,学术造假,误人子弟。此书样章正文长度很少,买之前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常见古籍,还不是繁体竖排,带注解及白话,电子版就敢要价2880!坐等看销量打耳光
最难以理解的是,出版方为了显得打折时“超便宜”,玩命提高标价,好像客户都很愚蠢一样。看样子很可能会跟很多同样标高价的电子版一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电子版标价2880元,偶尔几次打折150,也就是说一年就打算卖几天呗?还有不少准客户很可能还错过了那几天!把所有的成本都摊销在很少的客户身上,让客户购买量进一步降低。别人是利用互联网把煎饼做薄,但做得很大,他们却大胆地把煎饼做得很厚,尽量做小,这么玩下去很可能从本来100个客户会买变成3个人买,破解了给其它97个人用,也许销量会给他们响亮的耳光的,不过这样下去真正付出劳动做这种书的人就更少了,貌似是盗版的冲击,实则是出版方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所致。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BookDNA 系列 繁体竖排资治通鉴胡注版《通鉴纪事本末》读后感(四):看到有一条评论实在看不过去
这套书我只是翻过,没有细读,所以不打分了。(谁能“读过”……)
看到评论区有一个评论,很有意思,完美演绎什么叫外行混充内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原文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91824/ )
本来想在文章后面回复,但是实在吐槽点太多,索性单独开了一帖。时间宝贵,我就说评论前两段里的槽点。
文章一开头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还以为要对比什么,结果直接拿古人注释《资治通鉴》和这版现代人注释的《通鉴纪事本末》放一起比较……兄弟,这能放一起比么?!
退一步说,就算拿另一个版本的《通鉴纪事本末》,就能和这个版本的《通鉴纪事本末》并列一起比较么?这就像是拿影印本《杜少陵集》、仇兆鳌《杜诗详注》、上海古籍本《杜诗镜铨》、人民文学版《杜甫全集校注》,放一起比较。你要说收录的杜诗原文是不是基本一致,确实一致,但你要说这几本书是同一本书?等待你的只能是黑人问号脸。
对古籍毫无了解,对版本一窍不通,对出版和定价更是个门外汉,然而一样跑来谈古籍整理类图书定价问题。一个字,服。
文章的含金量基本就这样。
本来不想掺和这事儿,但文末这位朋友来一句“出版方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我有点愤怒,就说两句。
懒得打字,就截一段原文说:
这套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通鉴纪事本末》,原文是简体中文版,1500万字,电子版,价格竟然标 2880元,促销150元,相比之下,标价疯了,促销特价翻了5倍,电子版毕竟是零边际成本,1本也好,100本也好,运维成本没啥区别,至于内容,成本主要在勘校和注释上,这两者做得好,白话译文水到渠成,毫不费力,所以与浙媒严谨勘校的胡注本相比,内容成本并不见得高出多少,恐怕勘校成本更低,把别人勘校严格的本子拿来,直接上文本比对工具即可,定价对比的坐标就是前面提到的繁体注释本《资治通鉴》: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BookDNA 出的《資治通鑒 胡三省注釋本 (繁體豎排本)》(见附1)Kindle版,完整版,且是最好的注释本,无论是勘误质量极好,排版极其精美,800万字左右,价格在 29.99-99 元我先说结论,这两段话里充满了对古籍版本、古籍整理、出版行业常识、图书定价规则的无知。
首先,拿来对比的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其实并不是出版社,并没有版权运营资质,而BookDNA是数传公司的一项线上服务,本身更加不生产内容。它们的内容或依托于浙江出版集团旗下11家出版社,或者来源于别的内容提供商。数传公司一般不设置专门文字编辑部,也没有校对室,没有太强的专业校勘能力。把文本校勘精当的功劳归到数传公司头上?真是笑死人。
这版《资治通鉴》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从原文到注释(胡三省,宋元时人)都已公版,数传公司的内容提供商在这个书的版权上不花一毛钱。连这也不知道,还来评论定价问题?
但浙江人民这一版通鉴纪事本末,我们瞧一下,图片来源亚马逊电子书该书页面:
为啥有“总主编”“注译者”?因为出版社没有拿一个古代人的现成注释本来用,而是请了现在学界活生生的学者来干这个事。
学者干了这个事儿,能给你白干么?肯定是要给稿费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稿费标准越高。这一版《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原文本当然不用钱,但原文本外所有注释全部要算钱。稿酬标准多少我不知道,反正这书都以千万字数记了,估摸着注释稿费没个百万是很难拿下来的。这是这版《通鉴纪事本末》比胡三省《资治通鉴》定价高那么多的理由之一。
电子版虽然边际成本很低(也不是零),但前期巨大的成本在那儿,定价怎么可能低得下来。何况制作成本难道只有稿费么?真正熟悉出版的人知道,一本书从策划到出版中间有许多流程,每个流程都在产生成本。这个不细说了。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影响定价。胡三省《资治通鉴》是一个纯电子版,并无对应纸书,浙江人民这套《通鉴纪事本末》是纸书项目,出版后定价1.2万。我在各个网店上没怎么搜到纸书,估计是觉得一般人也不会买,所以主要走的图书馆、大学档案室之类的渠道,市面上很少。这么又大又贵的一套书,首印量估计也不会大。
这类书一般不会出电子版,但这个书还是推出了电子版,说明出版社其实也希望更多人能读到这套书,毕竟花了这么大力气,而且估计也有顺便收回一些成本的念想,虽然电子书的利润能让你回收多少成本,行业内的人都知道,只能呵呵。
纸书定价1.2万,电子书标价2880元,促销价150元。电子书价格是纸书的百分之一,然而这位朋友竟然还不乐意了,觉得标价太高。
恕我不能理解。
要我说这么费力的项目,促销价150元实在太低,1500元差不多,纸书定价的十分之一,也远低于一般的电子书定价标准。当然要真这么标,估计也卖不出去。目测超过100的电子书都很难卖。
再说简体横排和繁体竖排的问题。
实在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这也能抵触。出版社做成简体横排还不是为了方便一般读者阅读,你要研究《通鉴纪事本末》自己去看影印本不好么,全篇无标点、无注释、繁体竖排,来看什么简体横排注释本?当然,看这文章的水平,看不看得懂影印本还是个问题。并且,老实说,个人而言,《通鉴纪事本末》这个书,特点在于方便一般读者了解历史,但要说搞历史研究,史料研究价值,很难说。
另外,在古籍整理这行当里,变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再加标点,是个技术活,这也是为什么要请名家来干这个事儿,必须要有厉害的主编把关。即便如此,也未必就敢说没有错误。估计这版也一样,谁敢说一本书里一点错误没有。但我看亚马逊简介文案,这版的价值或许在开创之功,除了柏杨那版之外,好像这版是《通鉴纪事本末》在国内的第一个完整的简体横排注释本。这就很不容易。这年头非专门的古籍出版社花这么大力气来做古籍整理的书,很少见。也不见得赚多少钱还愿意做,这其实是出版社和出资人有出版情怀的一个表现。
结果被说成这样:
连盗版都不如出版方这样“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危害来的大。
朋友你是认真的么?
实在看不下去。到底是这家出版社破坏生态,还是这位不懂装懂,胡乱评论。是谁在真正付出劳动做书,谁在不明就里瞎说?
文章里还有许多可笑的观点,我也不浪费我时间了,真懂书籍制作和出版业态的人自己也能看明白。而且肯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愤怒。
最后说一点,图书定价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说,当一个读者对出版行业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一本书价格是否恰当呢?我觉得最快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你要觉得定价太高,那很可能不是出版社的问题,而是你从一开始就不是出版社设定的目标读者……
还要顾自评论一大通,甚至很可能没有仔细看过这套书的简介。我觉得那篇评论的作者很可能就没有仔细看过这套书销售页面上的简介,不然不至于写那么牛头不对马嘴的评论,亚马逊简介:
另外,我看得到上好像也要上这套书,宣传页有北师大周少川教授对这套书的评语,顺便截个图:
到底这套书怎么样,读者自有判断,但显然,不该是那样的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