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

2022-03-29 03:0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

  《美丽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到的未来!)》是一本由[英] 阿道司.赫胥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到的未来!)》读后感(一):美丽新世界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世界,以科技“复刻”人类,却以原始人工生产方式发展经济的“规模化社会”。由“文明社会”和“蛮族保留地”构成的人类社会,有着几乎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文明社会”的人从出生到死亡完全被“快乐”控制,如果不快乐那肯定是“苏摩”吃的不太够,一种持续生活在虚幻中的虚假幸福。一次偶然机会伯纳德与列宁娜去到“野蛮保留地”,发现了“滞留”在此的原“文明社会”成员琳达及其子约翰,后将其双双带回“文明社会”。

  从小被琳达教育长大的约翰,心中被描绘的“自由社会”吸引,然而“文明社会”的高度阶级性,滥交行为,却把一直坚信的“桃花源”打的支离破碎。约翰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行为,使其更加的孤独,“在马佩斯,他痛苦,是因为人家不让他参加村里的一切公共活动;在文明的伦敦,他痛苦,是因为他永远无法躲避那些公共活动,永远也不得安宁。”独处或共融,需要存在一个界限,不是“人人相属”的自由,也不是“自私自利”的规则。

  《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到的未来!)》读后感(二):精妙的小说结构和剧本式的视角

  

首先岔开说一句。看评论不少都在说翻译存在问题。可能我过度关注于内容本身了,所以对这方面没什么感觉 不过确实存在错字问题。

作为反乌托邦三大经典之一,确实让人深思。但除了立意,本文的写作手法同样让我赞叹。

或许是因为作者赫胥黎也是一位剧作家,所以读这本小说仿佛在看一部电影,刻画非常细致。

全书的镜头感非常强。前三章是引入,后三章是收尾,仿佛是一个纺梭状的结构。

第2章讲条件培育命运设定、暗示和阶级。第3章不同场景的交叉描写更是一绝,主席和主任、亨利·福斯特和伯纳德·马克思、列宁娜和范妮三大主场景,包括后面出现的保育室呼唤,相互交错,场景切换速度越来快,并最终在内容上达到交融,宛如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诺兰式剪辑电影。新道德包括三大方面:性、供需消费、苏摩(毒品药物)。

倒数第三章——第16章同样是借主席和野蛮人之口,在探讨这个新社会和我们目前这种社会的差异。与第三章遥遥相对,结构精妙。第16章讲科学和文艺,当前的“文明社会”为了“幸福”(至善)和“稳定”,放弃了科学(真)和文艺(美)。第17章讲宗教,同样是因为没有衰老、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而被放弃的事物。两章总结起来可以说是被放弃的旧事物:科学、文艺、宗教。

个人觉得,野蛮人和主席讨论到最后就是在讨论:人是否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利,这代表了自由、自我和自主。失去了尝试痛苦的权利,也意味着人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野蛮人为了反抗这整个社会,开始了苦修生活,最后又因为不慎陷入了一场狂欢而选择了自缢。

有趣的是,主席本人处处显露出他是一个更倾向于原始世界的人,读莎士比亚、知道基督教、曾经是科学家,但他却选择做了美丽新世界的主宰,控制着其他人过着定制规范的生活。他有过选择的权利,但却选择扼杀了其他人的选择。

这本书的2、3、16、17这四章是凸显本部作品核心立意的最精彩部分 值得细读。

此外,注意到作者对数字有种“迷恋”,凡是涉及到刻度和尺度的地方,都会有一个精确数字,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细致,同时让人感受出在这新世界里,一切都是可控、严谨、稳定的。

  《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到的未来!)》读后感(三):是与非 美与丑 善与恶 好与坏

  整本书的情节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在美丽新世界的人从野蛮世界带回来了一个野蛮人的故事。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带给我的疑问是很多的。读着读着,一个个问题就从我的脑袋里出来了,这可能就是反乌托邦小说的精彩之处吧。作者所描绘的新世界是已经规定的明明白白的世界,规定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最有益的。并且,这个世界里没有母亲这个角色,每个人都从试剂瓶里出来,在长大的过程中就一直按照不同的等级被洗脑教育他们的一生应该怎么过。被教育出来的人便会安安心心的做他们应该做的事。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社会要求我们做的事,一定是我们想做的事吗?或者,这个领导者怎么确定她所设定的任务是正确的呢?

  简单说一下,书中给我最印象深刻的三个人物吧。

  伯纳德马克思。一开始马克思在新世界里并不受众,甚至会遭受到同类的嘲笑。他不喜欢这个世界,自我也活在矛盾中。他既讨厌这个世界对他的指指点点,让他感到孤独,也想要伪装自己去融入这个世界。最后,他借着野蛮人出了名,每个人开始向他示好,恭维他,他开始热爱这个世界,并在野蛮人质疑这个世界的时候为此辩护。归根到底,马克思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是什么,取决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但是,他对于新世界真正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列宁娜·克朗。和她相关的很多内容是关于性爱的理解。首先,这个新世界是剥夺了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但是,对于性是极其开放的。那么,这个世界对于爱的理解就很模糊了。列宁娜一开始虽然看不上马克思却依旧和他在一起,并和他去了野蛮的世界。列宁娜很嫌弃野蛮世界却在和野蛮人看了情色电影后爱上了野蛮人。虽然,我不太确定列宁娜是不是真的爱上了野蛮人。或者,是因为性爱上的吗?是因为给她带来名气爱上的吗?或者,直接问列宁娜在经受新世界的熏陶后,她到底懂不懂得爱是什么呢?最后,遗憾的是,野蛮人认为她是婊子。

  野蛮人约翰。约翰是一个不被野蛮世界认可的野蛮人。人设给我带有宗教色彩,从他身上衍生出很多可以思考的问题。最喜欢的一段是,野蛮人和主席的对话。主席是经历过旧时代的人,他最终选择了稳定,选择了新世界这一套体系,认为这就是幸福。那到底什么是稳定,稳定是不是最优解,什么是幸福,你认为地幸福和我认为的幸福一样吗? 最喜欢的一段对话是:穆斯塔法·蒙德说道:“其实你在索要不幸福的权利。” 野蛮人针锋相对地说:“既然你这么说,那好吧,我就是在索要不幸福的权力。”

  其实,这本书带给我的所思所问远不止这些。怎么样的世界是好的世界,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也请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本书阅读时长差不多林林总总加起来两个多小时,阅读起来还是比较流畅的。最后,批评一下这个出版社和译者,有明显的f错别字并且读下来感觉翻译的着实一般。买了两次京东10本99买的活动,都踩了出版社和翻译的雷。下次还是要选靠谱的出版社,不然阅读体验不佳。

  《美丽新世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版本,这不是故事,而是即将来到的未来!)》读后感(四):拒绝思考,娱乐至死

  

结合着《娱乐至死》和《美丽新世界》一起读完的。看完后,背后幽幽发冷,仿佛被兜头一瓢凉水,心中隐隐有的却又说不出的担忧,一下子明朗起来,对电视、小视频、电影的兴趣一下子就警惕起来。

在《美丽新世界》中一个小情节给我印象很深,初级设定伊普西龙们会花费交通费到郊区看花、看风景,但是这些大自然的风景是免费的,不能带动经济消费,所以就又重新设定他们喜欢工业化的、人工的、需要消费的娱乐。赫胥黎在当时可以想象科技进展、社会变更,却没有想到,有一天当初免费的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了稀缺资源,看看风景,亲近大自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蓬勃发展的行业。人类这种神奇的物种,总可以在自身的欲望中看到商机、看到机会。现在的旅游业中的一大半都是工业化产品了,爬个山,有栈道、有玻璃桥、有缆车;游个公园,有海量的娱乐实施、有接送车、有规定的可活动区域;看个海,游艇、滑翔翼、游轮应接不暇。一切稀缺资源就是商品,旅游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商业活动动,不是放松、不是散心,不是喜好了。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前提是发现好的人比较少,一旦大家公认好,那就很快会成为商品。

在新世界中,通过睡眠疗法,不断的洗脑,社会中的人接受了各种荒谬的设定。最恐怖的是,这些荒谬的设定,在我们生活总已经活生生上演了。

现在的消费主义陷阱,最近盛行的260万的喜马拉雅包包,为什么大家就都觉得一个普通的包包,可以代表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你的个人?为什么大家就理所应当的接受几块皮子的拼接,比一个普通人一生的价值还要大?为什么?

新世界中各个阶层的人都觉得自身的阶层是应该的,阿尔法就是一等公民,贝塔就是二等公民,伽马就是三等公民, 德尔塔 和伊普西隆就不值得有智商和情感,尽管社会最大的价值是这些下等公民创造的。现在的社会,996福报大行其道,华为狼性文化竞相宣传消防,有的工人烈日酷暑一天工作,能拿到300人民币就心满意足,一些金融资本大鳄,通过欺诈等手段,一天血洗韭菜几个亿,尚不知足。有的人一个包几百万,一瓶酒几百万,有的人加班加点,披星戴月最后三千奖金,阶级压迫明目张胆,而我们把这一切叫做能力的不同,叫做弱肉强食,叫做成功和失败。这又什么依据是天经地义的呢?最让人无力的是,我们坦然接受这一切。这是怎么做到的?在新世界中通过调教设定进行驯化,而我们现在呢,就是洗脑,无孔不入的洗脑。我们的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新闻故事、书本教材、宣传标语等等,一切文字、图片、视频不断给我们洗脑,变着花样,全方位洗脑,你可以抵抗一时,但你抵抗不了一世,你可以抵抗一个方面,但是你抵抗不了每个方面。尤其是在很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一张白纸的时候,已经被印上了底色。作为社会性动物,终究逃脱不了别人的影响,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

而且,现在的舆论环境就是一切皆娱乐化,让大众安于现在,拒绝思考,接受别人(父母、师长、上级、政府、恋人等)的安排。流行的都是碎片化的,在极短时间触发你的high点的的文化,也就是奶头乐的文化。每日的新闻、网页节目饶你而转,好像世界就在我们身边,其实跟我们毫无关系,只是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占据我们大量的精力、挥霍我们难得的热情。你知道那个明星的狗叫什么名字,却不知道所在城市的市长是谁,你知道非洲有件奇葩的趣事发生,却不知道最新的征订的法律条文。我们已经不思考了,也不会思考。在狂轰乱炸的文化侵略,难以抗拒的娱乐化生活方式,我们极容易沉浸其中,进入到虚假的美好世界。

最后,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能做的其实很少。我们起码可以多读书,用抽象的文字习惯,来激发我们的思考,而不是沉浸在视觉化的文化中,被动的接受一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