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意的宇宙》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诗意的宇宙》读后感摘抄

2020-10-17 12: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意的宇宙》读后感摘抄

  《诗意宇宙》是一本由[奥]斯特凡·克莱因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意的宇宙》精选点评:

  ●内容不是很丰富,但从文笔可以看出来作者应该是个幽默有爱的物理学家吧~

  ●推荐

  ●作为科普入门来看蛮友好的。

  ●一气呵成,读的畅快淋漓!兴奋开心无比!

  ●好喜欢书的设计!一朵可以无限展开的蔷薇/第四维空间/自旋的粒子(太美了!

  ●【藏书阁打卡】 一本充满诗意的科普读物,一本关于物理学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书:宇宙大爆炸与生命起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它界、相对论与光骑士、拉普拉斯妖与智慧生命、量子纠缠与命运……当你用物理学家的眼睛凝视一朵蔷薇,万物起源的历史画卷仿佛在你眼前缓缓展开…… 生命起源于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地球上的水来自宇宙中带大量水分的彗星和小行星;氢是最古老的物质,是宇宙的燃料;宇宙中84.5%的物质是暗物质:不发光不可见也不为我们了解,暗物质将氢聚拢成氢云,恒星诞生……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真实,它无法触及却真实存在:它界(Otherworld)。 谷歌google的名字来源于数字10的100次方:数字1后面加100个零,或者100亿与自己相乘十次:Googol(古戈尔)……

  ●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作者更像在讲故事。我还是更偏爱硬核的科普,不过还是得说,作者写的不算差。

  ●一本物理学科普小书.不妨一看

  ●优美的语言破坏诗意。

  ●#地铁阅读#

  《诗意的宇宙》读后感(一):人类作为观测者的渺小与永远渴望知道更多的欲望的庞大。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那些你在日常生活能经常看到的物理名词,希格斯玻色子,四维空间,链式反应,量子纠缠等。同时也介绍了这些理论发展的由来,通过阐述当时科学界的奇闻逸事还有实验的过程,来讲述如何探索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相对论,四种基本作用力,暗物质。通过讲述这些来龙去脉,也能给人一个对于宇宙那些纷繁复杂的概念一个基础的理解。

  我最想说的是三个。一个是以太理论,曾几何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天空中充满了以太,是为一种基本元素就如金木水火土一样,后来科学家却证明宇宙是真空的,原来宇宙中是没有任何物质填满空间。再到后来希格斯玻色子的论证实验做完,证明原来真空中存在着力场,而这个立场才是光所通过的媒介,最后大家对于宇宙的认识便又回到最基础的以太。

  二原子,原子核与电子。人类通过建造加速器来加速粒子以轰击原子核,然后发现原来原子核并没有体积,或者可以说原子核与外围的电子壳层所包围的空间有如音乐厅与蚊子差别那么大。但原子的质量却集中在原子核上。没有体积却有质量,这样如何去理解质量或者说是物质的存在呢。而这里就有了论证光子传递能量的实验,也就是E=mc平方的由来,也是我们高中计算时的弱相互作用力,是有光子在移动中传递的能量所来完成。

  最后,是熵的递增理论。也是现在争议最大的,论证宇宙来源的基础理论。物质永远是从最有序的状态变为无序。所以宇宙爆炸之初应该是最有秩序的,最为规律的均质状态而到现在越来越无序的混沌状态。所以宇宙是否是从无产生,是否有边界又变成了新的课题。而上古时期神的存在也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因为从有序到无序,人可能就是神的一个退化状态。

  看完这些,才能真正的去体会高中物理最后介绍那些微观世界的自然法则的引子最后留下了什么。如果我能早在高中时代就读到这本书,或者真的能激励去追寻一些世界的底层法则。

  最后,也能慢慢明白,为什么那些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很多时候都是哲学家,因为当你认识现实的世界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所制造的幻象,矩阵。可能就逼得你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些事物的造物主是啥?是否究竟有上位的统治者。

  《诗意的宇宙》读后感(二):《诗意的宇宙》:已知与未知,科学与诗意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著名的话: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我们已经领略了康德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如今成了美德伦理学的核心要素,至于头上的星空,康德谈论的其实不多。然而,这并非代表星空无甚特殊之处,相反,也许正是它的遥不可及使我们人类总体倾向于沉默,但必须知道的是,总有些人在执着地仰望星空。

  这门仰望星空的学问一度被称作天文学,现今成了物理学的分支,被叫作“天体物理学”,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他们的自传中,与这门学科结缘最初往往始于一声惊叹。从纯粹用眼睛观测到借助理论构想,再到涉及整个宇宙的模型的建立,我们在不断更新着对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相较于我们所知的一切,那未知的部分可能更为辽阔。

  在《诗意的宇宙》一书中,德国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斯特凡·克莱因带领读者回顾了天文学这段起伏的历史,并结合个人的经历讲述了天文学何以如此迷人。在克莱因那里,天文学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如何解决了人类知识领域中的诸多困惑,而是在于天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悖谬式的诗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可以用理性把握它,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不少理性难以企及之处,对于这一点,也许我们尚未做好接受的准备。

  关于确定和不确定,已知和未知,恐怕不能不提到近些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们谈论的暗物质。想象我们既无法观测以证实,又无法暂时没有工具证伪的物质,而它连光都可以“吞没”,很难不会对我们普通人构成挑战,与此同时,我们还得被迫承认,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物质在宇宙、银河系、太阳系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地球生命的演化之路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为没有它们,也许就没有这些文字和你我。然而,如果有一天这些观念遭到了彻底反转,又会如何呢?

  宇宙的起源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谜团之一,而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已经论争了千百年,提出了种种理论,宗教的、科学的、哲学的,应有尽有,一时五彩纷呈,现今赢得广泛拥趸的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模型显然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种,从提出时的骇人听闻到此刻的家喻户晓,再到经观测检验确证了它的权威,毫无疑问,它的接受史就是一部现代天文学的历史。

  文学界对科学知识的大量涌现造成的想象力危机深有感触,从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开始,就不乏类似的唱衰论调。对此,克莱因借用了理查德·费曼的说法,也即,科学家们“完全能够体会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美,但他还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美”,这种美就是科学发现之美,而那些科学发现就是对人类智力与想象力的赞歌,打破了经典力学的诸多原则的量子力学,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它既是又非,甚至或多或少带有哲学沉思的味道。

  《诗意的宇宙》读后感(三):一朵蔷薇是如何存在的?从宇宙起源说开去

爱因斯坦说,人类能够体验的最美好的事物是神秘。——题记

  《诗意的宇宙:蔷薇、时空与21世纪物理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诗意的宇宙,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看到的世界。它可以研究微小如粒子的构成,宏大如宇宙的起源;也能解释生命体的诞生,生存环境的形成。这本书越过表象,通过诗意的表述,把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展现出更深层次的诗意。

  我们都爱花,会欣赏花的美。比如一朵蔷薇,她有美丽的色彩,好看的样子,她的生长需要光、水分和氧气。氧气是蓝细菌经过十几亿年的努力才转化出来。水分更是在氧气出现之前就可能存在,是宇宙中的一滴露珠落到当时还是荒漠的地球上。而光来源于强相互作用力,这种力使物质得以存在,使蔷薇能够展现出美丽的容颜。

  科学的研究会破坏一朵蔷薇的美感吗?不会。当我们越了解她的生成,越觉她美得神秘而不可思议。

  科学研究真那么枯燥无聊吗?当然不是。爱因斯坦用毕生经历去研究光的特质从而发展出相对论。量子纠缠的理论还能写出一个“心心相印”的侦探故事。胡子变白可能并不是我们感慨的“岁月催人老”。

  本书作者斯特凡·克莱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神秘宇宙的一角,他说,要想对自身处境有更深层次的洞见,需要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一种勇气,放下惯常的视角,去揭开我们习以为常事物的面纱。

  比如爱因斯坦对光的好奇。我们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它可以带给我们光明和热量。可光是什么呢?一个年轻人如此自问。如果追着光跑会发生什么?这个年轻人对此问题研究了十几年,向我们展示了光的能量性,以及在理解光的基础上,我们如何理解宇宙。

  他建立的相对论以新的视角阐释时间和空间,由此改变了世界的认知方式。在这种认知方式下,我们才能想象穿越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以光的速度存在,可以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甚至可以认为时间是无限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划分不过是我们对自身处境的折中。毕竟我们不能与光同速。

  看着时光流逝的我们,经历了从婴孩儿变成少年到青年到满头银发的老人,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黑发变华发。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我们能感知到的只是周边事物的变化,一朵蔷薇花从娇艳变成枯萎,一个苹果从饱满变得干瘪,一顿饭菜从鲜香变得腐烂……

  爱因斯坦赞赏的一位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世界由原子组成,时间看似在流逝,其实在它背后隐藏着人类无法干涉的原子运动。原子这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是如何运动的?如何改变它所组成事物的状态的?玻尔兹曼用一个物理量“熵”来解释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原子运动的信息。熵越大,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就越多,重现过去的难度就越大,我们在时间面前就越显得弱小无力。

  生命体的有序状态都会渐渐消逝。所谓熵只会增大不会减小,当这种变化只能不断向前而无法逆转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很可能时间并没有流逝,流逝的是我们。

  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理论发现,比如“量子纠缠”,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平衡状态的出现从极低概率状态中演化,弯曲的三维空间……这些看似简单又深奥的学说,看似离我们遥远又能解释我们日常的理论充满了趣味和想象。而去探索去体验这些披着神秘面纱的事物,就是爱因斯坦所说那最美好的事情。

  《诗意的宇宙》读后感(四):物理世界的别样美学

  在冬天,在新年,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未待我们细看就已消融。

  雪花长得什么样呢?那玲珑剔透的六角形,是物理镜像呈现我们的美。不同于文学、艺术这些创造美感的人类精神活动,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举雪花这个切近的例子,我们或能觉察,物理所面对的事实的世界,也有美意流动。

  雪花,是另一种形态的蔷薇。我的偶像,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面对友人诘问之时,回答:科学的研究并不是在破坏事物的美,而是通过深入的认识发掘更深层次的美。蔷薇的色素何以吸引昆虫,昆虫是否也有美学?这些知识的认识,增添了蔷薇的美感。这就是《诗意的宇宙》这本书的出发点,副标题即为“蔷薇、时空与21世纪物理学”。

  在作者看来,费曼的说法还可以继续补充。结构的美,物质运动的美,与之有关的知识所产生的吸引力,不断深入,也不断延展。蔷薇代表“生命”,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蔷薇这种植物的出现是相对较晚的事情了,在它之前,有更多更早更古老的生命形态,所以,必须推衍至原初生命体的诞生,水、空气、大地、阳光,一切的一切,构成这个神奇的真实世界的元素是怎样运作的呢?从物理学的角度,“蔷薇”所生活的恒星是怎样诞生的?宇宙的时空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朵蔷薇的盛开,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者说,蔷薇所需的阳光,归根结底来源于强相互作用力。它能够使太阳内部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向宇宙空间辐射。在恒星的烈焰中,通过强相互作用力,所有其他元素以氢为基础生成了。氢云不断浓缩,直至燃烧。宇宙中的氢仅凭自身引力不足以团聚为氢云,所以,必定有一些更重的物质,一些我们不了解的物质,将氢聚拢成氢云,这些物质被命名为“暗物质”。“暗物质”是1988年离世的费曼无从得知的奥妙,在20世纪的末端,在21世纪的初始时段,宇宙的秘密正如蔷薇在物理学的研究领域里悄然开启。

  《诗意的宇宙》讲述的是21世纪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世界观。全书谈论的主要话题包括宇宙大爆炸、相对论、拉普拉斯妖、量子纠缠、希格斯场、暗物质和暗能量、熵增定律等,涉及的话题相当高端,光听名词可能会让广大普通读者头疼眼晕,望之却步,但作者以散文的从容节奏和诗人的敏感情怀把这些科学论题封装在文学化的表达里,这本书因此向所有人开放,令所有人心动。

  作者斯特凡·克莱因生于德国慕尼黑,是一个“科学世家”的第三代,现定居于奥地利。他既是物理学家,也是散文家和科普作家。克莱因的作品不仅注重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的通俗解析,他还努力在科学家的严谨精微和文学家的流畅优美之间达成完美的均衡,他搜集漂浮在宇宙时空的知识碎片,然后用语言把它们重组成美的模式。

  克莱因的描述简洁诗意。他说,蔷薇是变幻后的星尘,因为地球上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都曾是恒星的星尘。他说,希格斯玻粒子就像大雪里的片片雪花,所有的粒子都是独来独往的,不过,就像水冷却后会变成雪花和冰块一样,希格斯场也慢慢变得黏稠。时间在流逝,面包会变干,苹果会萎缩,他说,这些原子就像是花园里的田鼠,即便是最美丽的草皮也要被它们拱得面目全非……这些是比喻和形容,这些更是风格的体现。

  最好的物理方程式都是简洁的。好的物理学家往往拥有敏锐的心灵,他们对美的感知力非常强。费曼说,“发现的乐趣就是奖赏。”爱因斯坦的直觉是非凡的,很多时候,他表现得像孩童一样天真。在他们的风格里,我们可以触摸简单的纯粹的美,物理学家不仅是理性的注释者,他们还可以自由自在地运用自己的天才来表达科学的审美态度。对于那种极简单而又和谐的自然秩序的感知,对于宇宙命运不可抑止的渴求,也赋予了人类自身以美感。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一片雪里有一个宇宙,把无穷无尽握在手心,永恒就是刹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