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石头》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小石头》观后感100字

2020-10-17 15: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石头》观后感100字

  《小石头》是一部由乔建强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石头》精选点评:

  ●这就是现实主义的极致吧,甚至都有些怀疑这能不能称为影片,尤其是所有片名、提示都仅仅在左下角,而且拍摄也很大程度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似乎并不是作者在利用材料进行表达,而是被条件引着走。但是这也形成了一种注意拍摄本身的效果。可是感觉“导演”并不是自觉地在探索这些问题,他拍摄得更具现实生活的人性而不是艺术创作性,所以似乎也有着处理上的缺陷。但这个题材、这个现象,真的很特别,而且这里的黑白影像更有效力(尤其比起接下来看的南游记记),冲击很大,不过也似乎又成为过眼云霄,无力作为的事。

  ●精妙在于后半段,小时候回到农村的家中。通过他和你别人的关系展现中国底层农村的面貌,夹杂的私货也很到位。

  ●片子的确有不少不足的地方,粗粝感强,也许这种风格也恰似主角的生活。虽然技艺上还有很多提高的地方,但导演很真诚,用一种实验性的手法记录下一段生命的努力值得鼓励。

  ●3.0。1.结尾那漫长的黑屏,是献给死亡的纪念碑。2.凶猛而粗粝的气质,似去年那部夺得一种立场大奖的《狂热自白》。

  ●暗调调得很棒,符合整部影片的生猛,主角的反抗和不甘应该是现在看来所有影片里展现的比较好的。很丧的一部纪录片。导演说他是在扫街的时候遇到了主角,然后才拿起相机将其记录,很随缘,拍纪录片碰到好的人物和题材也看运气。

  ●小石头是能够刺痛每一个普通人的存在,很赞同导演的那句“他是所见过的北京最有生命力的人”,此外,纪录片中的伦理问题真的没必要去较真,不然只能指望量子拍片了

  ●镜头对准了罕见病人,展露人物中心的生存状态。从教堂到街头,从故乡到天堂,粗粝的风格,抽掉色彩的影像,让图像有了意义。然而不是扛起摄影机,就是纪录片,抖动的双手,失却表达的作者情感,更多的是素材累积。我们要看到生活的本质,但却感觉这不过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罢了。

  ●你拍他有什么意义呢?

  ●个人记录,太粗糙了。黑白片晃得的我头晕。

  ●一个社会边缘人的最后时光,一切都很无力,人物本身的无力,亲情的无力,社会的无力,电影表现的也很无力。

  《小石头》观后感(一):不是拍下来就叫纪录片的……

  就很讨厌把景别凌乱剪辑缺乏思考画面不干净这种对片子本身不够尊重的缺点粉饰为所谓“这种影像风格正好是适合《小石头》这部片子”。这片子是有多随便多可怜就只“适合”这种糟糕的影像画面啊?所谓的粗粝朴素的影像风格才不是让你的被摄对象随时随地就不在画框里面,就只抓到他半张脸,就只拍到半个身影抓了半张表情情绪逻辑还没有建立起来又滑走去拍别的人。你要是说这是风格化是影像风格的一部分,就请用您的镜头语言前因后果地描述出来,为什么您只拍到他的半张脸,只让您的被摄对象歪歪斜斜出现在画框的边缘,为什么镜头角度都那么清奇,要框到那么多天空墙面,你镜头对着被摄对象的角度,景别,景深,为什么你要这样去框一张脸,去拍一截手臂,从前期拍摄到剪辑后期的阶段您有认真想过哪怕一个镜头吗?为什么这个镜头您要这么拍,您记得起来任何一个镜头吗?

  拍纪录片也是要思考的,不是我拍下来就好了。你的镜头框进去的景,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人和景之间的互动,都是你用镜头和剪辑做的取舍和选择,取舍和选择就是你的思考。你与他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你的被摄对象心情好,心情不好,突如其来感到生活不公平的激烈心情,返回家乡的状态,与亲戚与帮他剃头的老大爷在一起时候的状态,每一种不同的状态经历,你都用同一种,我称之为“手持dv瞎jb拍,能录上多少算多少”的方式来拍摄,您还敢说自己有多尊重你的被摄对象。这年头拍纪录片是真,没有门槛。

  您要是自己拍了玩儿,我宁可您多看几遍自己拍下来这么多瞬间,给他写个啥人物传奇小传,这些画面片段,充其量只能算是小石头生前的“影像资料”,完全够不上所谓“纪录片”。

  《小石头》观后感(二):小石头 | 记录真实的苦难

1

  Q:您当时是怎么与小石头相遇呢?怎么发现他的呢?

  A:偶然遇见,剪片子的时候苦闷,就拿着摄像机扫大街,拍照。就遇到了。小石头得这种的罕见病我以前见过,我以前拍片子拍过。一眼就认出,然后征求同意就拍了。

2

  Q:这部片子有信仰的部分,他不能接受善意的,病成为符号,亲人许多是讨厌他的。站在他的角度都是世界的冷漠,您是以什么状态去拍摄的呢?

  A:我是医科大学毕业,这个病在全世界都是特别少的。我的初衷就是尽量直观,尽量不影响他的生活,就是一个眼睛,不去干扰的原则。所有的事情都是他的主观,就原始的素材自己去挑选。

3

  Q:拍摄的过程中,您与小石头怎么交流?有没有询问你的拍摄意图?

  A:最开始拍摄没想拍一个片子,很同情。

4

  Q:因为片子里有许多脏话,这样的措辞是对观众不尊重的,怎么看待这种话语体系,如何理解对观众带来的挑战?

  A:这种罕见病的人本来就是在我们认知之外的,像小石头的话语体系当然和我们不一样,特别是他很小的时候,特别叛逆的时候得了这种病,更周围人的所有关系很大程度都是停留在那个阶段的,包括他的语言体系。

5

  Q:小石头是特别矛盾的,对自己病症不幸的控诉,也强调信仰带来的结果,就这样一个人,做出一个反应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A:小石头是2015年在北京的一个教堂变成一个基督徒嘛,因为这个病是不稳定的,有时候会不受影响的过好久,不受任何影响,有时候连走路都成问题。有时候一天很平安就会说主耶稣的保佑,如果被摔就会被愤慨。说实在没什么感受,我就是一个剥离与情感之外的观察者。

6

  Q:您是如何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走入他们生活?我怕他们排斥您?

  A:他是接受的,我觉得真诚,不要欺骗,让他对你信任。

7

  Q:关于小石头的死因,您是怎么觉得,有去了解吗?

  A:我选择相信她,我没有再去了解。

8

  Q:因为这些群体不受大家的关注,您会不会担忧片子拍出来有一种猎奇的感觉,在消费苦难?

  A:我最开始没有决定拍摄一部片子,所以不是消费苦难,别人会有这样的怀疑,但是我的心理上不会有压力。

  《小石头》观后感(三):在他流泪的时候,我没有打开摄影机

在今年FIRST竞赛单元中,出现了多部背景发生在北京的电影。但无一例外的是,那里的楼宇褪去,镜头伸向了城市的边缘,贴近人物的面孔,捕捉到了少见却又通识的生存状态。在北京系作品序列中,唯一一部以「真实电影」方式拍摄的纪录片《小石头》,导演乔建强从一开始便选择黑白制式的拍摄,到黑屏电话录音交代主人公后续结局,无论是影像还是故事,让人看不到一点色彩。从翻译工作辞职之后的导演乔建强,一边写剧本一边创作纪录片。医学教育背景的他,已经跟拍了患罕见病的小学老师3年之久。偶然在剪片休息上街溜达的时候,他遇见了流浪北京的小石头。从第一次观察小石头开始,乔建强就知道他患的是和自己老师相似的病症,在征得对方同意之后,他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拍摄。短暂的拍摄时间里,乔建强找小石头的时间比拍摄他的时间要长。偶然的相遇和不确定的拍摄,乔建强没想到这会成为一部片子。信奉基督教的小石头,会流利地背诵圣经故事,也会以最粗鄙的言语声泪俱下控诉命运的不公……面对镜头前这个肆无忌惮的对象,乔建强眼睛盯着的眼前的小石头,不再集中于眼前取景框的构图是否合理。通过与小石头的相处,导演借助影像将自己的「看见」,传达给观众「看见」。D纪录就本片采访了导演乔建强,以下是采访内容。

在他流泪的时候,我没有打开摄影机

  采访 / 戴旭 编辑 / KINTONG

  《小石头》导演专访

  D纪录:D 乔建强:Q

  D:您现在已经不做医生,而是想做一个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吗?

  Q:我从来没当过医生,只是学过,毕业之后我是做英语翻译的。

  D: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拍摄《小石头》?是怎么去选择这个角色的?

  Q·:我2013年毕业,然后在18年拍的《小石头》,我是偶然遇到这个角色的。当时我正在拍一个同一类罕见病的片子,已经拍了三年了还在拍,然后休息之余在街上遇到了小石头。

小石头

  D:您为什么想要在业余时间做纪录片呢?

  Q:我不是业余做的,我翻译的工作做到2016年,然后辞了工作专门来拍纪录片。我从小喜欢看电影,后来突然想要拍电影,然后我就一边拍纪录片一边写剧本,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D:片中提到的这个罕见病具体是指什么病呢?

  Q:“罕见病”是多种疾病的统称,它占所有疾病的十分之一,比如说帕金森病、慢性肌张力不全、舞蹈症、脊髓侧索硬化症等,这些都属于罕见病,它们都是治不好的,至少在现今医疗条件是很难治好的,你只能防止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得特别严重。像小石头这样的结局虽然是一个悲剧,但这是始料未及的,没有人想到这个结局,我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这个结局,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前半部片子拍得像要结束了一样,然后突然又蹦出了后半部分。

  D:那小石头是罕见病中的哪一种病症?是否他在片中提到的多动症?你有很仔细地去调研小石头过去的背景吗?

  Q:我猜有可能是舞蹈症,舞蹈症的症状是你的全身都不受控制。因为他家比较穷,所以也没有系统地诊断过他的病。小石头的背景没什么可调研的,他在片中都已经说出来了,倒是舞蹈症这种病我有很详细地了解过,我小学老师就得了这种病,我一直想帮他,而且还想要帮他拍片子,想知道这种病到底有没有可能治愈。因为他快50岁了,生活质量下降得特别严重,但他非常坚强,每天都想着法子去锻炼。而小石头还很年轻,别看他实际年龄已经32岁,其实心理年龄也就十五六岁,因为他是从十五六岁开始接触到一群在叛逆期辍学打工的人,所以他的语言行为和想法都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尽管他已经32岁了,但他说话和心态依然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我认为是这样的,但我也不一定对,别人可能有其他看法。

  D:你如何看待片子现在的摄影风格?

  Q:我觉得摄影要为片子服务,当然这也是我为我的影像辩护,我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没有顾及画面构图这方面的问题,影像永远是为了故事服务的,有必要的话影像也可以消失,只保留声音。这种做法的确会有争议,只是这种影像的风格正好是适合《小石头》这部片子的,当然我也不可能每部片子都这样拍,就好比我刚说的拍小学老师的那部片子,它用了黑白影像,但那是因为我有足够多的机会可以实现画面上的追求,但《小石头》这部片我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调整画面质量,所以我只能放弃这一方面。

小石头

  D:您觉得在拍摄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你的摄影机是否会“侵入”他们的生活?

  Q:首先我特别讨厌摆拍,所以我宁可不要这个镜头也不会让我的拍摄对象做什么事情。我是进入了他的生活,这是肯定的,而且我们互相特别熟悉,但是我会尽量让摄影机隐形,对小石头来说存在的是我这个人而不是摄影机。而且拍着拍着会有一种发现自己的感觉。在拍摄的最后几天,有一天小石头突然跟我讲几件他特别伤心的事,然后就哭起来了。一般导演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镜头,但我选择把相机放下,我不想利用他。我问他为什么伤心,他说他想起他们家很穷,然后他有一个亲戚特别有钱,每次他们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都很隆重,而自己连一块生日蛋糕都吃不上。当时我的生日特别近,就想着我生日那天也给他买一个蛋糕,结果还没到那天他就决定要回家了。

  D:我们知道这部片子大概拍了一个月,然后在片中有一个画面是小石头摔倒了,你不顾摄影机去搀扶他,对此观众有两种讨论:一是导演把拍摄置后,更关注的是这个人;二是导演由于拍摄时长限制导致素材不够,所以把这种镜头也放在片子里,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Q:一部片子的时长不是最重要的,你不可能为了时长而牺牲你的片子,把看起来粗糙不堪的画面加进去,片中小石头的镜头可以理解为生活加予他的困境和障碍,混乱不堪又无法破解,这是经过考量的,并不是我没有素材了,而且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种展现方法。比起画面,我会更关注人,即使是我取景构图的时候,我也选择看他的眼睛而不是取景器,为了不破坏他的状态。拍摄的时候,你如果看他的眼睛,他就在跟你交流,你如果看取景器,你就只是在记录,这两种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开始的版本是两个小时的,但为了让故事更有纵深感就把同类型的,没有递进关系的事件去掉,如果是两个小时的版本那就是另外一种风格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全片几乎没有一个远景,全都是充满压迫感的镜头,就像贴着你的脸在晃,如果在这种风格下时长太长可能会造成观众不适。

  D:您觉得拍摄这个片子对大众的意义是什么?

  Q:其中一点是大家能通过这部片子了解这种病人,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生活的反映会有助于让所有人对底层人民进行关注,这是我拍这个片子最主要的原因。

《小石头》剧照

  D:您认为怎样拍摄才能不出现消费这个群体的情况?或者说你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Q:这样的群体很少人会碰,但我觉得必须要有人去反映底层人生活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展现社会漂亮的一面,它见不到阳光的一面也需要有人来反映。

  D:您是怎么从事纪录片创作的?如何平衡您的生活和拍摄工作?

  Q:这个困难是所有影视工作者都要克服的,我有好多朋友都是从事这一行,所以我们就抱团取暖了。最初我是想要拍电影的,但刚开始不可能会有人投资你拍电影,所以我就先写剧本,同时也去拍纪录片,这是一种锻炼,它会加深你对影像的认识,让你感觉离影像的本体越来越近,渐渐地你就会比以前的自己更高一个层次。我个人认为纪录片和剧情片是没有界限的,只是创作倾向上的问题而已,我拍片子都是向影院靠近的,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纪录片来记录。

  D:您会对自己之后纪录片创作进行一些工业流程上更专业的尝试吗?

  Q:当然会考虑,但我之前也参与过一些纪录片团队,他们有些拍摄方法我特别不喜欢,感觉就好像是你特别喜欢的一个东西在让别人特别无情地伤害,所以即使是一个团队来做,我也觉得必须要制定一个大家都遵守的创作规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其他工业化的尝试是可以接受。而且到那一步的话,我可能是在拍剧情片了。

《小石头》剧照来源:FIRST青年电影展官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