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经典读后感有感
《过午不食》是一本由骆平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午不食》精选点评:
● 原来争吵竟然是婚姻存续的重要证据。原来,爱情的穷途末路,就是不追问,不解释,是心照不宣,是自然消减,是一种冰冷的默契,是走着走着突然就失散在人群中,不会回头,不会寻找。 活过了中年,已然进入过午不食的状态,生命宛如午后的餐桌,已经没有什么是值得期待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失去的,难以割舍的,不过是一份情怀罢了。而情怀,往往是最容易消散的。这真是一个悖论。
●看了一半。文笔有点炫技的感觉。但写的太细太琐碎了以至于失去阅读耐心。
●第一篇看不下去,其余三篇都还行。
●学院派的文风,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延宕与流变。但在叙事中或多或少的夹杂了主观评判。写高校的部分比不上阿袁,一些所谓幽默细节有些刻意了,其实平铺直叙会更好一些。譬如朝露有一丝警世的意味。当下的人们以为青春可以在高科技背景下延留的久一些,却其实过早的将自己单纯的心肠湮没进了E时代的洪流里。过午不食有二胎时代背景下的女性自省,以宗教话语比喻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身份演变,比较有趣,尖锐处戛然而止,蛮好。
●勉勉强强看完了第一篇,看得我浑身难受,后面的不想看了。
●作者的文笔水平还是可以的,就是光写那些小女生和小男生谈恋爱,怀孕的事,没劲。
●当听街坊邻居八卦一样看
●虽然一地鸡毛,有点烟火气的生活也不错
《过午不食》读后感(一):过午不食
爱情的保质期有多久 婚姻是为了什么 真的会有永不变质的爱情吗 是有的 我羡慕的爱情 是钱钟书和杨绛先生 是心中只有彼此的稳妥安定 可在现代社会 这种爱情少之又少 有时候会偏执的想:爱情算什么东西 不要搞什么至少曾经拥有过 一起走过很多地方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要这些干嘛 在生活里的某些片刻突然触到那根弦 想着这件事以前跟他做过可是现在却只剩我一个 我们明明曾经那么相爱可是修不成正果 更有的 是从相爱走向相杀 撕破脸皮了还有谁记得曾经的悸动和温言软语 看了这本书 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婆媳关系 都是我不想去面对的话题了 哪个女孩子没幻想过自己穿婚纱的样子 疫情这段时间让我对这种想法一点点消灭 我运动 健康饮食 阅读 积极记录生活 和家人共处 这一切都很好 不想挤进别人的家庭 承受哪天会被背叛抛弃的风险 像贾宝玉说的“变成一颗死珠”。那不是我本意 不是恐婚恐育了 是根本不在乎了 哎 太早看透一切。
《过午不食》读后感(二):冰面下的沸水,灼伤心里
四篇小说,《譬如朝露》研究生加本科生一次意外受孕而被迫结婚生孩子的一路苦逼一路被成长一路崩塌而未能放弃。《漫长的告别》未曾看明白的隐喻,自杀的学生,漫不经心随波逐流却又务实的高校辅导员,在告别什么呢?诚实、真诚、爱情、青春.....
稍微年轻而没步入中年的这两组人员,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接下来的中年婚姻,是无望的,除了冷漠智能冷静接受而习惯。
《狻猊》大学教授用各种动物名称命名身边的女性,十年的漠然婚姻生活,即便是丈夫死在身边也未知的冷静夫人(杜局长),中年夫妇的生活就是这样死水一滩,而冰面下如沸水般灼伤内心。《过午不食》更为现实、写实,作者就如同阴影一般在故事中旁观,一笔一笔都记下来,46岁的副教授,院长夫人,刚升级为奶奶却发现二胎,务实的儿媳妇及背后的亲家,冷漠的儿子,已有婚外情的丈夫都跳出来,如此直接毫不掩饰的争斗,唯有以前看不惯的婆婆还能考虑到她,而她也像婆婆那样(寡妇,孤家寡人)过午不食,内心已千疮百孔。
中年人的生活,婚姻是无望的,如烂掉的里子,不能掀开示人。
作者熟悉高校情况,人物行为也符合高校情况,看书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那种稍微稍微俯视而嘲弄的调性,刻意为之的幽默或者讽刺。
《过午不食》读后感(三):这跟过午不食有什么关系
最近我正在持戒。刚受的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需要按六斋日持戒,八关斋的第六项是要不非时食,也就是俗称的过午不食戒,哇!可难为死我了!痛苦得我呀。有了很多感想、很多体会、很多经验、很多同伴、很多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只能说给同样已经受了菩萨戒的戒友听,一般没有受戒的朋友们他可能没这体会,也不方便跟人家讲——是为背景介绍
今天我走进书店随手一翻这本书,好漂亮的蓝色天空,四个大字过午不食,我还以为是哪位前辈风淡云清地持戒多年后写了关于过午不食的经验、心得、理论、实际分享——
打开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是一部小说,集。
前面3个故事都不相关,第4个故事才叫做过午不食。
怀着很大的期待翻开一看……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主人公是一个女的,描写她老公、她老公嘴里的酸臭味、她怀孕生孩子的不得劲、她对她婆婆的不喜欢、她和她老公的性生活不多……书里面真的有“性生活”三个字。文字的画风就还蛮…cult原片不加滤镜的。和那一片蓝天白云的画风也相差太远了吧。
而且就和戒律的清高还蛮不搭配的,真不知道这么负能量的书,起这么高大上、圣洁的名字干嘛?
过午不食是和不淫搭配出现的,不淫你就不会找老公、不会抱怨你的夫妻生活次数少、不会记恨你婆婆,也不会怀孕生小孩。
感觉有点消费佛教文化。
纯粹是因为过午不食是一句成型的俗语,有传播度,作者才想用这个现成词语来给书起名字。
这就是搭佛教的便车。
过午不食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都引不到你那里去好吗?别这样起名字了,令我不喜欢!产生误解!给2星评价!标题差!文不对题
《过午不食》读后感(四):人要到中年了啊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清规戒律。 用大白话说,就是过了正午别再进食,要修身养性。
幸好这书不写佛门修行奥秘,因而我能读得下去。
书里面讲了四个故事。
①梁三思与程穗(在校生)搞出了“人命”,匆匆领证,兜兜转转把娃生下来。
好好的一个男人,把他逼成丈夫,终觉不忍。②男辅导员对堕落女学生的叹息。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眼前的女生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她专注的眼神,让我感到一阵心慌。③大婶年纪的杜安静和身边的同事对男女之事仍饶有兴致。
那个大叔,一看就是玩不起的人,婶儿,说实话,当时是我一脚撂了他,我不喜欢这么认真的人,我真怕被他给缠住了。④已当奶奶的梁葵突然怀上了二胎。
她以为老公会欣喜若狂。结果,老公只是淡然处之(授意打掉)。将故事情节大致罗列在上边,对作者想表达什么有了些理解。
四个故事都有叛经离道的意味。还是学生就不应该在生儿育女上凑热闹;辅导员不应该对女学生抱有一丝幻想;上了年纪本不应该囿于房事;当奶奶了还想十月怀胎不太合适。
佛徒需要遵守过午不食的戒律。而看似无拘无束的普通人,实际上也得接受世间的成见。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的时候已人到中年,不得不认命,敌不过岁月的痕迹。
无疑,在制造人物内心矛盾上作者处理得是相当成功的。期待故事被搬上银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