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国•荆州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三国•荆州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9 00:3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国•荆州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国•荆州》是一本由朱苏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荆州》精选点评:

  ●只看了《影》的原著《三国·荆州》这篇。攻城有想象力,故事很有画面感,想起“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小说的人物塑造一般甚至有点脸谱化,剧本里加了影子这个新角色,使剧情更紧凑冲突更激烈,也因此其实变成了一个新的故事,是很厉害的改编了。不过看了原作,突然意识到《影》欠缺的地方。架空之后虽然免去了不少问题,但除了青萍之外,多数角色并不能说服人,像无本之木一般。是的,我觉得《影》拍得不错,但是没有灵魂。

  ●值得期待的一本书,刚刚出版,必须支持,电影也一样期待~~加油!加油!加油!

  ●全书最后50页是干货,其余都是凑页码。

  ●《三国·荆州》朋友推荐,鼎力支持,对于历史剧还是超喜欢的!6666666……

  ●一本合集 只看了三国荆州。并无影的概念,但更为悲壮。与电影各有千秋。

  ●絮语

  ●个人文集,最后一篇为国师《影》剧本底稿,其实是新演义关羽大意失荆州故事,对史实改动较大,风格近乎武侠…其余文章,无甚能生发兴趣…

  ●《三国荆州》并不完全是张艺谋《影》的剧本,更准确地说是早先朱苏进的底稿,似乎比《影》更为独到,更尊重历史,也更惊心动魄。当电影结尾处出现根据朱苏进《三国荆州》改编字样时,竟然还有些激动,毕竟提前看了,确实对电影本身更有体会。

  ●一将功成万骨枯

  ●因为影看了这本书,结果影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短篇!

  《三国•荆州》读后感(一):三国 荆州:没有影子的三国杀,没有感情的帝王义

  由张艺谋指导的电影《影》在国庆期间上映,这本书就是它的原著,虽然没有直射替身方面,整体的线路都是一样的。

  说回到这本书,前面都是“我”从小生病在医院的所感,与常人有异等,最后一篇才是真正讲述三国这个故事,一个短篇幅的故事。

  电影与原著对比,子虞就是周瑜,小艾是小乔,郑恺饰演的沛良是孙权,青萍也从妹妹变成女儿,田战是吕蒙,杨苍杨平分别是关羽关平,鲁严是鲁肃,而替身镜州,也是这里面最重要的线荆州。这个电影的评分在最初大家预想看来评分并不高,还有很多人说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电影。当时看完对比,感觉整个电影很饱满,很有灵魂,每个人物也非常丰满,在一个框的范围内赋予了形式,同时做了相应的更改。

  在本书的结尾,孙权赐予妹妹最好的乐器编钟,而妹妹说,我的手都没了又有何意义,在小乔离开的时候,青萍用自己的残手弹奏离别之曲,在这个故事里最无辜的三人,孙平,青萍,小乔,失命的失命,伤残的伤残,刺心的刺心,只留帝王们再乱世中互相猜忌,勾心斗角。

  《三国•荆州》读后感(二):更接近正史的三国之荆州篇

  整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天圆地方,第二部分三国荆州。

  前半部分大都是老爷子的散叙,对酒的看法,对下棋的执着,对战争的态度,写电视机,写自行车,等等等等……“理智挡不住生命,生命大于理智。正如你的直觉永远强如你的苦思冥想。” “战争是生命大炉,人类以身投火,炼成凤凰涅槃。战争是一壶老酒,酿尽天地精华,醉死万千好汉。” “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尚武精神,如果在这个国家一个杰出军人的地位不及商人,那他们的版图就只是一块软腹地”……诸如此类的论点我很喜欢,尤其是对酒的观点,“假如没有酒,人类肯定将被迫创造出比酒更加奇妙的琼浆,用以燃烧自己。” 我本人是不饮酒的,看到这里,竟觉得遗憾,人生应一醉方休。

  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电影《影》已经上映,还是想要先把书看完,电影以书为灵感,却又不同于书。《三国·荆州》更接近正史,“吾命不绝城不下,吾命绝而城得。”对于男人来说,事业、江山真的可以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一旦看进去,情节紧凑,欲罢不能,一直看到凌晨,直至完结,还觉得意犹未尽,又开始百度各种关于荆州,关于周瑜,关于关羽等等历史情节,看书已觉得栩栩如生,不知道电影是否会让人惊喜,抑或失落~~翻了下影片介绍,人物对照了下:

  境州(影子)——荆州(谐音)

  子虞——周瑜

  小艾——小乔

  沛良——孙权

  田战——吕蒙

  鲁严——鲁肃

  杨苍——关羽

  杨平——关平

  青萍(沛良 妹)——青萍(孙权 女)

  没错了,人物都对上了,就等着去见证下情节了,看完了书只想问,有约看电影的没?哈哈哈哈哈……

  《三国•荆州》读后感(三):不抱期待,常有惊喜

  文图 / 左叔

  如果你是因为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影》,本着溯源的心态来读这一本《三国荆州》的话,你极有可能会失望。因为剧本《三国荆州》在整本书中所占的篇幅比重并不大。

  况且,剧本对于我这样的阅读者而言,其实是不太好读的。剧本说到底仍旧算作是一种“工具文本”,用以指导表演、拍摄、剪辑之用的。习惯了小说或者散文的读者,阅读剧本的时候在追究情节的时候会有一些些画面还原的障碍。

  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并没有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影》,此前也不知道作者朱苏进是谁,读这本书的过程之中也没有直接翻到最后,直奔《三国荆州》这个主题而去,其实这个阅读过程还是有很多乐趣可言的。这就如此,不带预设目标去接触一个人事物,往往会发现可爱之处,而怀抱着某种目的接触,往往会失掉了本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觉得朱苏进这个名字耳熟,似乎与我大学某位同学名字相近,读完之后我才认识到本尊真面目,军旅作家的背景,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的提名、金马影展最佳改编剧本,2013年“编剧作家富豪榜”第10位。与站在台前演艺圈的光鲜相比,写作者的劳作纵使有显贵的可能,其实也是更接近于微尘的。这算是一种倒置吗?也许吧。

  虽然在营销上,这本《三国荆州》搭的是电影的热度,但在制作上还是突出了朱苏进的创作。当然,这本书也有可能的做法就是,卖下电影剧照的版权,将那薄薄的剧本文字与那些林林总总的跨页图片放在一道,再采访电影导演、主要演员,其实也能拼凑出一本或许销量更可观的书。但那样的做法,这本书并不是朱苏进的,而这部叫作《影》的电影的。读完之后,我也庆幸,这本书只是借了电影的营销点,依旧保持了对一个写作者的认同与尊重。

  这本《三国荆州》共计分了两辑,第一辑《天圆地方》收录的是朱苏进撰写的杂文。谈人生、谈军旅、谈艺术、谈社情、谈人性,几乎都涉及到了。作者生平页上并没有标上年纪,但能够在字里行间里读到岁月给予一个人的历练以及在这些历练当中的思考。第二辑直接就叫作《三国荆州》,除了剧本之外,还有一些“语录式”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有主题,有核心,但却有一个一个极短的小感悟连缀而成的,又没有做充分的阐发,留了很多空白给阅读者去思考。

  我在读的时候就觉得这样的内容,一定不是在一气呵成的状态下写完的,可能就是在生活创作之中,将各种收获即时记录下,日后再去寻来集辑。我不知道其他写作者如何,我自己是有随时记录想法的习惯。有些会即刻动笔去做,而另一些常常会放在那边,如同种子入泥,等待时机萌芽。我在读这一辑的时候,其实记下了很多。

  剧本《三国荆州》当中,我觉得特别好的矛盾点是“编钟”。这个“编钟”不仅仅是道具了,还是某种价值取向讨论的关键点。一方面它在那个年代是“国之重器”,礼乐的载体,和美的象征、权贵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也是金属,是冷兵器时代战备资源,是杀伐决断、是战火狼烟。一个万千交织的点,成就了一个节奏紧凑的剧作。

  合上这本书,我也会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不抱期待,往往会收获惊喜;上下求索,却常常面对失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