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雷声与蝉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雷声与蝉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20 03:1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雷声与蝉鸣经典读后感有感

  《雷声与蝉鸣》是一本由梁秉钧(也斯)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声与蝉鸣》精选点评:

  ●比现在大部分人用中文写的所谓的诗好得太多太多了。

  ●不是我的菜

  ●可以常读

  ●在他的诗里,你能想象雨落在身上的各种姿态,轻盈的急躁的冷的暖的;能看到拥挤的街巷里热气升腾的人间;能闻到新鲜的烤面包和热咖啡;能听到格子间里忙碌的打字机声和不断响起的电话铃;你能发现你生活中经历过的但说不出口的一切;你会偶遇、相爱、分别、铭记,但不会迷失、后悔、遗憾、甚至痛恨;你实实在在地活过,也真真切切地老去。 欢迎来到香港,来到也斯的香港。 “春天的叶子在梦中焚化/墙上标贴画的噏噏声永不停止/然后又来一夜雨雾/淹没记忆中人面的杨柳” “留取风前的暖意/趁树未像人一般散去/人未像树一般呆立” “有时我走到山边看石/学习像石一般坚硬/生活是连绵的敲凿/太多阻挡 太多粉碎/而我总是一块不称职的石/有时想软化/有时奢想飞翔” “在最猛烈的雷霆和闪电中歌唱/蝉鸣是粗笔浓墨间的青绿点拂” ……等等。

  ● 日常生活中的诗意,非常精彩。

  ●2019#7 总之,梦很美,你也很美。

  ●也有几篇非常喜欢的

  ●好难得,用诗句踩出了都市的节奏

  ●看不出什么好来。当然,责任在我。

  ●第一辑最佳,后面以地名命名的几辑实在欣赏不来,再后面几辑翻翻就好。也斯的诗胜在日常生活里挖掘题材,于平静中得来的回味。但可能因为年轻时的作品,技巧不够成熟,尤其是节奏感不佳,有时过于拖沓。

  《雷声与蝉鸣》读后感(一):没有毛病,也没有狂热

  第六本中规中矩了(笑)

  mark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

  白杨——枪和十字架。

  夜晚——哭泣的女仆

  凝望星空的理由

  大理石床——你的名字和他人的名字

  海洋意象混合:

  冬天——船舱——海浪——梯子——书

  雷鸣和瀑布我都没什么感觉

  反而我更喜欢海洋相关(?)冬天的船舱那章气氛真的不错。

  建议年纪小一点就开始读这本,看了电影或者自己去过之后脑内画面会被覆盖,很亏。按理来说澳门那章我应该觉得挺新鲜结果真的一看完全没有想象的快乐了。

  《雷声与蝉鸣》读后感(二):一点浅见--关于也斯的诗

  个人的看法,也斯的诗读起来并不难,因为每首诗的主题或意象主体都很明确,是题目或围绕题目而写。但具体到某一首诗的理解又不是那么容易,比如你知道诗的客观主题和诗人想要表达的主观主题,但这中间其实有许多幽微的反复,想理解这些细致之处则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多的耐心,这很困难。 也斯的诗,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很理智。无论是词语的选择还是诗文的逻辑,明明有情感的表达却又像是在客观地描述。也因此,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诗而言(海子,顾城的名篇),并不具有那么通俗(褒义)的美,无法通过一句诗就可以吸引到死心塌地的拥趸。但如果认真地读下去(尤其是朗读),还是可以领会到也斯的独特的美。 这本诗集断断续续读了近半月,尤其喜欢1,2和最后一辑,和阅读时的状态以及个人的审美有关。希望过段时间可以静下来重读中间不同地点的几辑,并且可以稍作整理。

  《雷声与蝉鸣》读后感(三):声音 by马若

  雷声是一种声音,蝉鸣是一种声音。梁秉钧(也斯)诗集《雷声与蝉鸣》是一种声音。 雷声因天空而发,蝉鸣因土地而发,也斯《雷声与蝉鸣》这本诗集,是因人心而发。三者各自发音,自然而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自有关系。

雷声使人醒来 现在雷声沉寂了 滂沱大雨化作檐前点滴 然后又响起一阵蝉鸣 等待是那鸟的啁啾 断续的穿插串起整个早晨的怔忡 还有鸡亦啼了 钢琴的试探和安慰 在这些新扬起的声音中保持自己的声音 蝉鸣仍是不绝的坚持 ——《雷声与蝉鸣》(1973)

  我认识的也斯有时也会沉默,但一定不喜欢死寂,也许他正在思索。也斯的笑声令人印象深刻、亲切。他认为有声音是好的,特别是大自然的声音,那是所有生命的声音,他在《雷声与蝉鸣》一诗中,对声音就有这样的感觉。

  先是第一声雷声,然后唤起了滂沱大雨声;然后是檐前水滴声,唤起了蝉声,蝉声唤起了鸟声;鸟声然后唤起了人声,人声唤起了钢琴声;然后是众多新扬起的声音,众声纷杂,一连串声音此起彼落,一连串声音混和而奏,就像一首交响乐曲。 正因为有一连串的声音相连关系,才能为沉寂大地绵绵注入真气。于是大地生气勃勃,声音同时也带来温暖。 丝丝小滴里包含着生的蠢动 一头牛走过,低鸣

雷声隐约再响蝉鸣还在那里 一个女子走过,摹仿牠的鸣叫 然后雨再剧密,成为更响亮的声音 但牛仍然站在树下 黑色皮毛反映着湿润的微光 固执地低头吃草 在迷濛中 某些山形坚持完整的轮廓 生长又生长的枝桠 接受不断的涂抹 雷声隐约再响 蝉鸣还在那里 在最猛烈的雷霆和闪电中歌唱 蝉鸣是麤笔浓墨间的青绿点拂 等待中肌肤上一阵清凉 因为雨滴溅到身上 而发现了那温暖 ——《雷声与蝉鸣》(1973)

  《雷声与蝉鸣》诗集是也斯内心的声音。他是真正的诗人,他的诗写得好,不在于他写甚么,在于他为甚么去写,因为他想告诉你他看到甚么,而且,他有敏锐触角心眼,看到你看不到的内在东西,从混乱迷蒙的一丝一缕,找到完整的轮廓。但他的诗,又不是素描,徒写形体外壳。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云:情发于声,声成文为之音。 也斯年少的诗,声音就已清润简单,绝不浑浊。

而最重要的是 夏天早晚要过去了 早晨跟着早晨 然后你们就会说 说整个秋天的坏话 ——《夏日与烟》(1965)

  也斯不说日月如梭,不说日子过得很快之类的老土说话,只新颖地说早晨跟着早晨,夏天就不见了,换来秋天。他知道夏天早晚要过去,所以不会像其他人尽说秋天来临的坏话,他怀念过去,却更珍惜现在。因为日子如烟,并不永恒。

至于烟 烟并不永恒 夏天也不是的

  有个性又不造作,可知也斯早已建立自己的声音。

他得到一套北欧家私 他得到一个耳塞 他得到一头假发 他得到一枚浮瓜 他得到一袭睡袍 和一个跌打医生 他得到两个富有的姑母 和一头鹦鹉 他得到一副电脑 以及红橙黄绿青蓝宝 他得到公积金 佣金、礼金和帛金 他得到戏院的赠券 酒会的请卡 特别折扣的二手牙刷 他得到自动清理的文件柜 永不停嘴的闹钟 他得到两打英国人 组成的调查委员会 他得到哲学学会主席的椅子 他得到乡土艺术的专利权 他得到一只不断上升的股票 一所不断下沉的大厦 ——《抽奖》(1976)

  也斯不一定相信命运及彩数好坏,即使上天真的好像事事皆有安排,他相信欣然面对命运才是最佳办法,还记得也斯患癌病重时,与人谈话,笑声依旧,我与他游船湾淡水湖,在大美督的餐厅,他喝了一杯奶茶,到了鹿颈士多,又喝奶茶,想比较两杯奶茶味道,哪杯奶不够,哪杯茶够浓,一杯复一杯奶茶照喝,仿佛没有重病,若无其事。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也斯明白,若命运苟如此,在没有改变彩数的能力下,唯有顺其自然,方可自得安乐。

  好像抽奖这一回事,当然讲彩数,有人时时中奖,有人似乎又永不获奖,在《抽奖》这一首诗中,也斯就是没有彩数,每一次抽奖,每人都抽得丰富奖品,捧到手软,他的结果总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更有人远处发笑,笑他运滞吧?

只有我 仍然两手空空 每次仰望 就仿佛听见 有人在远处发笑……人们捧着抽到的东西 赶着跑去把奖品收藏 我仍在这里 慢慢地走 再会了先生 再会了 女士 我在后面叫 再会了 南瓜和玉蜀黍 捧着这么多东西走路 小心不要摔倒 但他们以为我要赶上去 却都跑得更快了 ——《抽奖》(1976)

  讽刺的是,得到幸运眷顾的人却怀抱恐惧急步走去收藏奖品;失运的人两手空空,却心安理得,慢条斯理,施施而行,他想走前去和那些得奖的先生、小姐打个招呼道别,关心他们走得急,失去步韵会义错脚跌到,但又引来误会,怕他来抢去奖品,却跑得更快了。《抽奖》这一首诗,既自嘲又讽刺,如相声,如舞台剧,诗的声音节奏生动,既像西方Hip hop,更像中国民间数白榄般有趣,也斯懂得用笑声去化解逆境。

  也斯迈向成熟时,他的诗,那独特的声音风格更明显!在简单中又逐渐增添了多个复杂结实的层次,变化见统一,他的诗题材广泛,向不同的事物发声。

  也斯的诗,绝对不是躲在楼阁自怨自艾的声音,也不是特然走出来,站在公众地方,大喊大叫,引人注目的声音,亦不是刻意慷慨激昂,欲想振聋发聩的声音,更不会故作姿态,发出悲天悯人的声音,亦不会凭虚无是,或作雅士,趋向附庸风雅的声音。 也斯写过不少关于香港的诗,他像蜗牛一样多触角地在香港这个熟悉地方行走,不管窿窿罅罅,看得见或看不见,总能先一步触觉到甚么。他走过旧区和新区,走过乡间和城市,在新旧之间看看有甚么异同正在平衡。在旧区他想看看会有甚么新的事物在默默变化,将会生成甚么样的面貌;在新区他想看看还有甚么旧的东西遗下,希望发掘出一些早已遗忘了的人情记忆。 也斯的声音,不是摄影记录,咔嚓一下的声音,而是敏锐触角碰到事物,心灵有所感应产生的声音,是花草虫鱼蠕蠕移动微细的声音,是山水悠悠舒伸有情的声音,是中西文化和艺术融合互相交织的声音,是人情和事物混和并不排斥的声音。是遇到挫折,坚持不屈的声音,在怀疑和信任中是信任的声音,是肯定生命,赞美生命的声音。 也斯的声音《雷声与蝉鸣》,我四十年前已经聆听,用耳去聆听,用眼去聆听,用心去聆听。直至现在,还是在聆听,重复地聆听。 也斯的声音,究竟近雷声或近蝉鸣,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拣择,他的声音会近乎蝉鸣,尖锐及坚持不绝。但我更加相信也斯的声音为快哉之声,非憔悴之声。

  马若

  写于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雷声与蝉鸣》读后感(四):以烟的手以烟的脚——夏日读也斯

  以烟的手以烟的脚——夏日读也斯

  文/语谌

  五月底,天气已彻底褪去春末的气息,晴日午后,暑热迎面而来,仿佛推窗就有蝉噪声。盛夏就快来了。

  此刻展读也斯,是一种消暑体验。

而最重要的是夏天早晚要过去了早晨跟着早晨然后你们就会说说整个秋天的坏话怀念昨夜 想着今夜比夜更灿烂的是没有的了烟花唱着橘黄的窗外有人唱着音符是死的阳台上谁不知道呢在早晨里他们就尽想着这些至于烟 烟并不永恒夏天也不是的而她们仍旧以一柄阳伞钉太阳的手在墙上仍喜欢冰淇淋的颜色用颜色种植昨日的昨日当然还是昨日的风采泉水冷冷的 我知道还有化石 还有草可是既不寒冷也不固定的夏天出现在洗衣铺的蒸汽机上以烟的手以烟的脚

  (《夏日与烟》)

  也斯的诗歌似乎有种夏日情结。

  当然,这种情结首先源自一种身处现代都市,对农业文明所孕育的季候感的迷恋。也斯说:“现代人对四季的变化没有那么敏感,在商业社会中,季节不再是作为农耕的段落,许多传统的节日也逐渐失去光彩,现代人离开了大自然的怀抱,居住在闹市斗室中,他们只是听从天文台的预测而直到天气的冷暖,到了电台宣布夏令时间来临便集体把钟拨快一小时。他们每天回到空气调节的办公室工作,即使有什么感怀也不是感怀时序的变迟。季节的划分显得暧昧不清,他们的生活分割得更琐碎,当他们从办公桌上抬起头来,往往不是为了看窗外的春雨和夏云,而是看一眼墙上的电钟,如果钟停了——那是常有的事——他们便会问:‘是什么时候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他们要知道的不是季节,而是钟点……”(也斯《现代诗人笔下的夏天》)

  诗人往往是追寻失落的东西的人,所以他们既关心钟点,关心此时此刻;亦迷恋季节,迷恋旧日炊烟。他就像是蛰居在城市里的隐士,越过熙攘人流、车水马龙怀想古老的乡村。

  初读也斯,很容易让人想起意大利隐逸派的诗人。比如蒙塔莱在《正午时歇息》中描绘的夏日风景;而“以烟的手以烟的脚”的结尾也近似夸齐莫多《不再想起死亡》里的名句:

我的手,使树枝在你的腰上开花许多动物在植物、石块和水中迎风生长

  也斯对夏日的偏爱意味深长。他曾专门写文章,评论现代诗人笔下的夏天。在为他所激赏的叶维廉、叶珊等人的诗里,夏日五彩缤纷、诸乐并奏、丰满如水。这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夏天。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夏天混浊而暧昧,远不如被早莺与落花点缀的春天、碧云天黄叶地的秋日或风雪中苍凉枯寂的寒冬面目明朗。但四季之中,夏的质地却是最接近城市生活的。夏丰盈、盛大、郁热、喧哗。夏是属于地处亚热带的香港的漫长时节。对夏日的书写自然地将也斯的怀古情调与现实观照交叠在了一处,笼罩进仿佛永不停歇的梅雨里。

  读也斯的诗,我发觉,大多数诗句的尾字都是仄声,调子是下抑的,像是受了夏日低气压的作用。但读起来却并不沉闷,因为也斯非常注意口语的节奏感,句子短小,错落有致,读这本诗集,我很多次情不自禁读出声来,有声比无声更静,随诗行逐渐沉入一种安适的宁静。比如《夏日与烟》中我非常喜欢的这一节:“怀念昨夜 想着今夜/比夜更灿烂的是没有的了/烟花唱着/橘黄的窗外有人唱着/音符是死的/阳台上谁不知道呢/在早晨里他们就尽想着这些……”

  韵脚琐细却柔和,有一种日常生活的温度。

  我相信,作为也斯的头一部诗集,他是有意选择了“雷声”和“蝉鸣”这两个经典的夏日意象为诗集定名。

  说到这里,想提一句,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装帧。精装本,内壳是纯净的黑色,封面是蛛网一样绽开的惊雷,封底是声波回旋的蝉噪,外覆以绿色的磨砂书衣。绿沉稳又空灵。这是难得的与内容浑然一体的完美设计。

  也斯的诗并不单纯是都市田园诗。事实上,正是由于表现事物的驳杂繁复,他才选择了夏的氛围。也斯是诗人,也是香港著名的学者和评论家,他对香港这座有着殖民历史的复杂城市的独异观照,是其诗歌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面。他自称是“城市的闯荡者、观察者、陋巷摊子旁的游击队员”。读《雷声与蝉鸣》,我们首先会发现一连串的地名,像散布在地图上一样点缀在诗题与诗行中间:《傍晚时,路经都爹利街》《五月二十八日在柴湾坟场》《巴伐斯街的公寓》《罗素街》《北角汽车渡海码头》《新蒲岗的雨天》……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香港地标。事实上,对于如何表现香港城市空间的问题,也斯曾经说:“ 我们从来没写过旅游协会介绍的香港,例如山顶、浅水湾日落,尖沙咀钟楼,这些被认为是典型代表香港的地方。我不喜欢带着一套固定的观念来讲香港。所以我们尝试撇除那些观念,自己摸索方法来写。我用文字来探索一个城市或一条街道,但也不免建造一些新的意义出来。”

  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跟随也斯的步履,穿梭在香港的街头巷尾,以摄影一样的眼光,寻找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的市井生活时,我们发现这一切似曾相识。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写道:“在都市人流中行走,接连不断地很快出现而又很快消失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是接连不断的惊颤体验……这种惊颤的出现本身还不足以说明现代人特有的心理特征,惟有对这种惊颤的快速消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这种快速变化的反应机制的成型才是现代人特有的。”在我看来,也斯正是本雅明意义上的城市“闲逛者”,一方面他以一种看似古老的情怀观察着城市,但另一方面,这种观察又带有现代乃至后现代特征。他捕捉破碎的、瞬时的、片段的、偶然的风景,以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和拼贴这个复杂多元文化时空中的迷离影响,以此构筑出一片共时性的空间。

  他并不特别执着于意义或象征。事实上,作为一名并未与五四以降所孕育的现代诗风发生精神断裂的香港诗人,我们能够从他的诗歌中寻觅到与徐志摩、卞之琳、吴兴华、穆旦这批诗人的精神联系,但他又与他们迥然不同。比如在他1981年创作的诗歌《云游》,与徐志摩《云游 》(1931)相隔半个世纪,采用了同一诗题,两首诗所面对的空间是相似的,但也斯的诗中没有徐志摩的浪漫抒情和绝对化的象征主义,他的云游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去中心化的漫游和发现:

即使白云美丽你也不能住在里面 机翅吞没了 屋宇 山脉 和海湾 熟悉的城市远了 进入白云 美丽你也不能住在里面 台北、东京、火奴鲁鲁 看尽人间的黑暗与灿烂

  这在也斯,是一种自觉的诗学意识。他说:“所遇和所感的关系表现在诗里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象征的诗学,诗人所感已经整理为一独立自存的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的所遇因而觉得不重要,有什么也只是割截扭拗作为投射内心世界的象征符号;一种我们可称之为发现的诗学,即诗人并不强调把内心意识笼罩在万物上,而是走入万物,观看感受所遇的一切,发现它们的道理。”也斯的诗当然是后者,这种闲逛、闯荡中所发现和创造的城市空间,既是无从叙述的,又是绝对及物的。

  作为一名香港诗人,也斯的复杂也在于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处。就像本雅明或波德莱尔笔下19世纪的巴黎一样,香港之于现代中国,也是一座有着丰富意味的城市。在谈到香港历史对于自身的意义时,也斯说:“我把它与不能够讲出自己的过去、不能够表达自己对身份的混淆以及不能够 说出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感受这几方面一起思考。我把它与教育、不平衡的文化政策、沉默与压制、以及对自己环境的无知这几方面一起思考。但这个过去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所作的一切的背景。很讽刺地,作为一个殖民地,香港给予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个存在的另类空间, 一个让人反思‘纯正’和 ‘原本’状态的问题的混合体……”传统与西化、历史与现实、现代与后现代在他的创作中交错生长而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所以,也斯的诗,对于读者而言,不仅是足够好的诗、足够美的诗,更是足够重要、足够丰富的诗。一如他笔下的香港的难以叙述一样,他的诗歌的丰富性也是难以叙述的。

  烟是城市中最后的农耕意象。他的诗像烟,没有一定的中心与方向,但宁静、宽和、美丽,引人沉思。

  也许可以这样说,也斯的诗穿透烟,以烟的手以烟的脚,成为了另一片烟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