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地平线:精神变态病因调查》经典影评1000字
《BBC地平线:精神变态病因调查》是一部由Uta Frith执导,紀錄片 Documentary主演的一部英國 UK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BC地平线:精神变态病因调查》精选点评:
●关于里面的实验,感觉环境若不能提供相对应的奖励机制,犯罪依旧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且实验还是有隐性后果的,那便是学会更好地伪装正常人,从而融入社会,未来,还是迷雾
●早期干预,培养积极正面的奖励回路。大脑神经回路决定一个人。习惯以及积极习惯,对于正面奖励的回应,很重要。
●Great topic, done badly.
●标韩剧。豆瓣傻逼。
●浅。有启发。
●到最后啥也没说清楚,还是一句话lock them up. Excuse me?!
●"narcissistic maybe,not a psychopath.do i regret my actions? yes,but not my success.i completed what i set out to do."
●
●期待和看到不一致,想看到的是变态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背景故事,看到的却是心理学家的一层层的分析,有些枯燥。那些变态杀人狂,有些酷,为自己而活,是由衷地自恋。当然,也有些可怜,他们说被上帝遗忘的部分。法律就像是一张蜘蛛网,虽然可以抓到一些苍蝇蚊子,马蜂和蝗虫却可以顺利通过。
●够无聊的,就自述那段还有点意思 @2019-03-16 23:37:30
《BBC地平线:精神变态病因调查》影评(一):一些突发奇想
ychopath 真正的判别标准是什么,psychopath 的人缺乏感情及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和后悔,但是是不是所有这样的psychopath都会最终犯罪?不觉得杀人不对,但是没有冲动犯罪并没有犯罪的动机和知道会受制裁的人可能不会犯罪?真正犯罪的也许不仅仅缺乏感情,而是伴有天生的杀人冲动?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暴力倾向?
还有基因还是环境,这个也许大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那样的环境下出生的孩子也许天生就带着受影响的基因,而那样的环境又加剧这样的倾向,感觉这和达尔文进化论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所谓基因和适者生存。
如果说我觉得判断psychopath是一种玄学,并且没有意义的话。那么我觉得治疗更是玄学中的玄学。问题是,如何判断是否康复,还是对方升级得更会隐藏,更会对付test?一个单纯的psychopath更可怕还是一个懂得隐藏和适当控制的psychopath更可怕?更何况真的有治愈成功的先例吗?
《BBC地平线:精神变态病因调查》影评(二):结论和启发
结论就是psychopath很多是基因和后天环境互相作用形成的(其中一些人不认为自己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影响),某些psychopath在青少年时期早些干预(记录片里讲的很简单就是建立“奖励机制”,但是我很怀疑这些机制在这些青少年回归现实生活中是否还会继续作用)可以降低犯罪率。但是如果已经成年,纪录片没说这种方法是否有用,但是利用LSD交流会性质的这种疗法用在成年pcychopath可能导致更大的反弹。
这个片子给我的启发就是,心理学首先用量表测量某些人的数值,之后才会看这些人的脑部结构,那肯定存在着脑部结构不正常但是量表却正常的人,这种人是否还是psychopath呢?这样的人在日常决策中会和大部分人有什么不同呢,是否会更具有执行力和理性冷酷的判断呢(就像三体里的维德),更容易自己建立所谓的“奖励机制”以用来适应社会?而后天环境又会在这种人身上起什么作用呢?我小清新地觉得这并不是简单的基因表不表达的问题。
《BBC地平线:精神变态病因调查》影评(三):神经科学的心理研究|精神病行为不等于犯罪
1. 解释了造成精神病的可能原因——基因异常或生活环境。年少时精神病患者在识别他人负面情绪上有障碍,难以分辨是非。
2. 精神病的测量维度。没有移情心理empathy,对于受害者的痛苦无动于衷,或者认为自己所受的痛苦远大于被害者;行为出于各种各样的动因;寻求外部刺激;没有忏悔心
3. 现阶段识别精神病患者比弄懂造成精神病的原因更重要,在成年前通过奖励机制纠正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从而保持其日后正常行为的一致性。看的时候对此措施的效果产生疑虑:患者在走出治疗所的环境,没了奖励机制而面对更多世人的误解和恶意后,是否会重新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但数据给出,经过改造的患者犯罪率下降了一半。既然数据给出了正向的答案,看来该措施还是有效的。 4. 精神病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一部分品质对社会是有正面影响的,甚至和领导者所需能力匹配。精神病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威,并且太容易实现的成就无法满足他们,如影片中一名受访患者所说,自己在学习上总是完成得又好又快,让他觉得没意思,因此他开始捣蛋。这和许多反动分子的目标一致。
5. 精神病患者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追求刺激是做出反社会行为的目的;由于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指南针混乱,可以为达成目标不择手段;不去考虑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认为自己原本寻求外部刺激的意图不是做出犯罪行为的原因。总体来看,精神病患者似乎在反社会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瘾,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大脑运作。
6. 对影片有一处疑问。精神病患者表现出追求外部刺激而不顾及他人感受,如果能使患者预先意识到自身行为可能犯下的道德错误,那对患者的病情可以算上是一种改善了。为何药学家却说自己的实验“只是衡量患者在自身利益与他人感受之间的取舍”,无法起到治愈效果?本身不就是取舍的问题么?
7. 精神病患的大脑异于常人,但后天环境的影响绝对比天生因素更为关键。如果每个人都能放下偏见,了解更多精神心理学的知识从而发现精神病患的表象特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治疗,或许就能减少许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