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与四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与四川读后感精选

2022-03-11 16:12: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与四川读后感精选

  《我与四川》是一本由叶圣陶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四川》精选点评:

  ●我曾经做了7年了乐山人,至今仍对乐山的一山一水念念不忘。叶老在乐山度过了如此动荡的一段岁月,自然更是刻骨铭心。

  ●乐山是个好地方,经历的战乱比较少,在民国时期曾经庇护了一大批文人和文物

  ●书的内容很丰富,装帧也很考究。那种工艺,电子封面是体现不出来的哟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写日记真的很有用,如果不是有日记,几十年前的事情不会记得这么清楚。感觉叶圣陶写日记好认真,每天都写,清清楚楚。

  《我与四川》读后感(一):叶圣陶的第二故乡

  叶圣陶这个名字一直不陌生,但是在此之前我却从没看过他的作品,这本《我与四川》则是让我了解他的第一印象。这本书包含的都是叶圣陶与四川相关的文章,一共四辑,每辑都代表一种文学载体,分别为:书信、日记、散文、诗词。叶圣陶并不是四川人,但是他却和四川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副标题才叫《叶圣陶的第二故乡》。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文章,首先要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所处的环境。在书中都有着详细的介绍,所以这本书是了解那段历史和这位作者的很好的途径。

  在那样的战争年代,很多平民百姓都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为的是活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四川重庆、成都、乐山等地居住了八年之久。后来新中国成立,他又四次重回四川,可以见得这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当一位学者处于这样的环境时,他们就会用文章当作武器,把真相告诉全世界。

  看这些文章时,好像就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紧迫,虽然战争仍在进行,但是生活也必须继续。叶圣陶的文字里充满了对战争的愤怒,揭露了当时人民的恐惧,并把当时的教育背景呈现在文章中。这些都是作者亲眼所见,他的内心全部化为文字的力量,让这些文章经过了这么久远的时间依然铿锵有力。如果想要了解那段历史,也可以多看这种文章,因为作家的眼光是更加透彻的,他们会发现很多细节。叶圣陶的文笔更是不用质疑,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真实事件的记录,都能够给读者一种画面感。

  从书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那是人们的精神,对于生活的不妥协,这种积极的力量带领我们最终走向胜利。我想,在四川的这段生活也让叶圣陶学到了很多,否则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能让他有这么多情怀。那个地方当时也是汇集了许多文学大家,他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本书中也能够看出当时其他作者的生活样貌。通过这些只言片语的素材,我们能够将之拼成一张历史地图,很多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也就不自觉浮现出来了。对于叶圣陶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我也会继续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这本书我想是最接近他现实生活的一本了。

  《我与四川》读后感(二):缘分不寻常,第二我家乡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是知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写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小白船》《稻草人》等等。在教育方面,他提出许多教育理念,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他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成为许多代老师的座右铭。记得当年读书时,我的语文老师就反复引用过这句话。

  叶圣陶不愧为先贤大教育家,他留下了许多真知灼见、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教与学变得简洁有效,因材施教而更显人性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作文即做人,我手写我心”,“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这本《我与四川》是一本书信诗文集。收录叶圣陶从1937年到1946年间与亲朋故旧间的相互联络问询情况。这些书信保存不易,九一八事变后,叶老一家从苏州西迁先至重庆,后转入乐山。乐山居所也被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波及,一批日记遗失或者被焚毁。好在还有一些来往书信,从中可见那些日子的景况。1942年,叶家转入成都,到1944年又回重庆,再到1946年回上海与朋友见面,已在四川一住八年。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电话,电报也不方便与便宜的时代,亲旧之间的通信全靠这些书信。早些年,父亲也保存有厚厚的几大摞的来往书信,只是几次搬迁后,书信大半都遗失了。

  从这些书信里,我们既看到战事之中的人情关怀,也看到八年岁月中的人事变迁,还有种种心境。叶老在四川一住八年,早已视四川为第二故乡,他说,“若无所牵,更何所恋”,“所念在那里,故乡就在那里”。在抗战结束后,整理书信中,发现那些厚厚的书信集,满怀喜悦。这是对过往岁月的重新回顾,也是人生况味的再次呈现。信中和日记里,不过是生活琐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然而这些简单的记录,在当下这样手书手写以至写封信都非常少见的时代,看到这些寄托书写者的无限牵挂的文字,真是那个年代独有的情怀,让人怀念。

  此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渝沪通信、嘉沪通信,是在重庆和乐山写的书信。

  第二辑是日记集。收录1940年成都近县视学日记(15天),考察崇宁、彭县、灌县、郫县的语文教学情况。1942年蓉桂往返日记(89天),从成都到桂林的旅行情况。1944年蓉渝往返日记(45天),从成都到重庆为开明书店店务与重庆文化出版机构与友人的会面交流情景。1945年出川日记和1961年的旅川日记。叶老的日记“日日记,一日不叫闲过”,每日日长日短,随意却不散漫,现在读来,许多乐趣。应该向叶老学习这样坚持将每天的事记录下来的好习惯。

  第三辑是叶老的文集,收录《茶馆》《生命和小皮箱》等十篇散文。细致观察四川民众的生活,落笔从容冷静,老一辈人严谨的文风在叶老身上可见一斑。

  第四辑是一些诗作。1938年的一首《策杖》“蜀道何尝萦昔梦,吴人忽遣住山城。不胜陟降腰肢惫,未老先教策杖行”,描写了入蜀的艰难。1938年《自重庆之乐山》“来日未知复何似,蔗青橘赭此山村”,对入川的忐忑怅悗与对故土不堪离别之情。1941的《偶成》“山河满眼碧空合,遥知此中皆战场”,对战事的关注。有1942年《重庆不眠夜听雨声杜鹃声》“渝州万籁一时寂,夜雨啼鹃听到晨”这样的不眠之夜。也有1942年游花溪“良云草草亦难忘,一夕花溪同卧雨”这样的闲情逸事。1980年叶老填词《望江南》,填了十首“成都忆”。比如其一,“成都忆,缘分不寻常,四载侨居弥可念,几番重访并难忘;第二我家乡。”这些文字都值得一读。

  《我与四川》读后感(三):中华脊梁

  最近,国家教委将原先的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改了。由八年抗战变成了十四年抗战,从1931年开始。但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却是从1937年开始的,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四川就成了我国的大后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我国西南一隅之地对抗全面侵略。在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对我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举着“死”字旗开赴战场的川军;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的四川人民……四川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都令人震撼。叶圣陶先生,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他在四川生活了八年,用他的笔作为记录的工具,记载了全面抗战的八年期间,他在大后方四川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他写给朋友的信,他的日记,还有他的文章和诗歌记录了在中华民族最为难的时候,傲然耸立在我国的西南大地之上的我们中华民族那根不屈的脊梁。

  整部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书中并没有政治立场上的偏颇,忠实的记录了叶圣陶在四川生活的细节,给我们再现了那段岁月中四川人民和随政府内迁的“义民”的生活情况。整体而言整部书其实很琐碎,没有豪言壮语,仅仅只是叶圣陶一个教书先生的所见所闻,有喜悦,有哀伤,有愤怒,有尊崇。让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中的现代年轻人人了解并牢记国耻历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当下对曾经的那段历史越来越淡漠的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书的第一部分是叶圣陶先生在抗战中与在敌占区的淞沪友人的书信往来,这些信件能够被保留下来也是幸运。信写的很勤,在信中叶圣陶先生侃侃而谈将自己在四川的生活和办学情况一一和友人们诉说。信中并没有什么家国大事,偶尔会有在某某地花费多少钱吃了顿饭或者是坐了鸡公车,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能让人体会到在战争岁月中物价飞涨的苦难生活,对于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可以说中等收入的人尚且如此可想而知社会底层的民众生活会是如何。对于回信叶圣陶先生是十分渴望的,我想叶圣陶和朋友们的书信很勤主要为了了知道彼此任还活着。第二部分是叶圣陶先生在四川生活的部分日记。记录每日的点点滴滴,从日记中你能看到,即使是在这样的岁月中,叶圣陶先生也不忘发展教育。这也是他这样的爱国教育家为国出力的真实写照。在战争中,每一个爱国爱家的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贡献者自己的力量。第三部分是叶圣陶在四川旅居时根据身边的人或事写下的散文。有战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顺民”的愤懑,还有对在战争中出力的人的敬重,这也是整本书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这是一个车夫对自己在前线打仗的儿子说的话,如果这些话从一个知识分子的口中说来,我不会意外,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话来自一个最底层的鸡公车夫,这个儿子是这个车夫唯一的儿子了,你能感受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唯一的儿子上了前线,这个老头子内心对孩子的担忧和对“国仗”的牵挂。还有那吴老先生,一个家乡沦陷随着政府内迁的人,一个最盼望着回到家乡的人。因为家乡沦陷,听到表亲说家乡地方上的人跟日本人相处得很好而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对自己的儿子和表亲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亲口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你们还年轻,我希望你们的骨头有些斤两……打这会儿起,我要对所有问我家乡的人说“敝籍四川”,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愧,我不好意思说我是某地方人。”真正的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和侵略者妥协的,吴老先生不是特例,但那些被日本人评定为“最出色”中国人的也不是特例。无论是车夫还是老先生,他们仅仅是在大后方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但是从他们身上你能看到到整个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

  尽管是大后方,也并不就是安全的,叶圣陶先生一家住的地方就曾经被空袭轰炸,加叶圣陶的家夷为平地,如果不是运气好,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这些文字了。可以说叶圣陶先生在四川的八年见证了那段巨屈辱岁月中我们中华的脊梁。

  《我与四川》读后感(四):我与四川,阅读小指南——花不必开在自己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