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行星的力量读后感摘抄
《地球:行星的力量》是一本由[英]伊恩·斯图尔特 / [英]约翰·林奇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017-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行星的力量》精选点评:
●图片文字结构都是好的,不过只到了好的
●小朋友很喜欢!
●世界那么大 你不想看看吗
●挺好的科普书,有很多地理方面的知识
●1. 翻译真是太差了,不通顺+错译。读得要气死了! 2.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感觉写得不是特别清晰易懂。很想去读一本地球科学的通识课教材。 3. 原书是2007年的,个别信息略显陈旧。 4. 内容与《地球之美》相近,但不是按照编年史顺序,而是从impact,heat,atmosphere,ocean,ice五个方面讲述地球科学。 5. 插图精美,除了个别的清晰度不够。
●从碰撞、火山、大气、海洋和冰川的角度描绘了地球时刻发生却鲜为人知的现象,令人叹为观止。
●每次看这种环境有关的科普书,就觉得人类明天就要凉了....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现代人类在最后两秒才出现,人类文明史是最后的十分之一秒,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身
●随便翻翻。
●世界那么大 哪能全看到~~但这本书满足了我最最基本的好奇心,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大的认识,特别好~
《地球:行星的力量》读后感(一):精校版,靠谱
C的科普够权威,生命、海洋、地球,这一套都不错,知识丰富,细节详实,可惜北理工之前的版本谬误太多,买回家发现没法给孩子读。刚发现重庆出版社出了新版,在书店看了一下,请专家重新校对过,改动挺大,消灭了不少错漏,图片也更清晰,更逼真,值得购买。当然还是网店价格优惠,放暑假了,买回家让孩子慢慢看。
《地球:行星的力量》读后感(二):不一样的地球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近年来屡次遭受破坏,从火山活跃喷发 ,大气层污染 海洋污染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等一系列问题。无不提醒着我们,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应该是是首要任务。地球上生存的生命乃是万物之多,地球还能为这些生命同时提供生命所需的水 食物。就连我们的生活,也跟地球的丰富资源离不开的。最常见的就是石油 天然气 煤,还有钻石等稀奇的矿石资源。。。 其次地球之所以能居住,也是因为气候宜人,大气层中的臭氧发挥作用阻挡更多太空的紫外线,才导致阳光中紫外线不强烈。现在臭氧也面临这破坏,来自于冰箱的氟利昂污染。 地球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在万年之前大陆其实是一个整体,叫盘古大陆,之后因为地壳运动,大陆逐渐四分五裂,形成了现在的五大洲,七大洋。喜马拉雅山之所以这么高海拔就是因为两个陆地的地壳相互挤压,形成的一个褶皱。由于大陆漂流,有很多的动植物就埋葬了地下,成为地下文物层中动植物化石。发现发掘化石,对判断,研究其生存时期,能提供科研证据。冬季,一个寒冷的季节。地球在之前几百万年时一直处于冰河世纪。当时有很多动物因此灭绝。 可以说现在的地球,已经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无论是人类人口的过快增长,所导致资源消耗殆尽也还,还是珍惜物种灭绝,环境大面积被污染问题,都是我们刻不容缓要解决的。 地球:行星的力量带读者走进,不一样的地球母亲,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被太阳过高的温度,加速我们人类的灭亡,至于何时,现在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去做,是现在开始保护,改善环境,还是任性的胡作非为,进一步污染地球呢。。。
《地球:行星的力量》读后感(三):入门地球
大图,不啰嗦,好读。 科普就怕太深,云山雾罩,这本书没有。 经典的例子,一个足矣,再依时间线说明,简单清楚。 这本书,作为对地球的入门,蛮好的。 整本书,想部纪录片,场面宏大,印象深刻。当然,读书比电视的印象能深刻更多。
地球的诞生,内部热机能,外部的打磨。地球能成为现在的地球,经历了一堆一堆的偶然,也修复了一次一次的创伤。 有些知识,比如冰层,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读起来,一边就会跟着赞叹地球的奇妙。 有些知识,比如大气环流、洋流,这些在高中时学过。虽不会觉得多么惊奇,但是这些对于地球产生的效果,确是之前所不知的。哈,许是我知道的确是太少,我只是想说明,这本书把地球这个有机体讲的挺有序。
前半本,在介绍地球的形成,一些现象的形成。后半本,开始探寻是人类拯救地球,还是地球拯救人类的问题。 这个问题好像答案很简单,但是作为人类,真的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么?
地球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也都与其他相互联系。 哲学上说,联系性,统一性。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对地球最大的感觉。 一点点小小的变动,就会引起想象不到的变化。这种观点,早就为人所知。而书中对地球的整体讲述,让我感觉到,什么都有一串前因后果。而不仅仅是,气温升高冰层融化,这么简单。
这么大的一个系统,看了一遍,并不觉得乱。许是再读一遍,也不会觉得无聊。
《地球:行星的力量》读后感(四):地球:行星的力量
第一部分:地球的诞生与形成
地球关于太阳系的起源,绕不开的猜想是“星云说”。“星云说”最先由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后来比康德晚了几十年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并且还用数学计算进行了论证。“星云说”虽是一种假说,却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而被大多数人接受。 康德指出:在太空中,漂浮着一些物质微粒,它们弥漫成云状,故称“星云”。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物质微粒相互吸引,密度大的微粒吸引附近密度小的微粒,从而形成团块,较大的团块又吸引较小的团块和微粒,变成中心团块,又叫引力中心。最后,中心团块变得越来越大,凝聚成太阳。然而,其中不乏一些团块或微粒由于相互碰撞,产生了偏移,从而无法落入中心团块之中,而是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吸引四周的微粒凝聚成行星。在引力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状况下,太阳系得以形成。 按照“星云说”,地球的诞生可以归结于“没有落到太阳中心的微粒的凝聚作用”。简言之,就是那些逃脱了太阳致命引力的微粒,机缘巧合地形成了自己的引力中心,并顺势凝聚在了一起,成为了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体。可以说,地球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因为形成地球的团块与太阳这个中心团块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而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又是微妙的,就拿地球的邻居金星、火星来说吧,金星离太阳稍微近了一些,火星离太阳又稍微远了一点,它们都不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而在夹在两者中间的地球,其与太阳的距离不近也不远,这才是地球之所以在太阳系里独一无二的先决条件。 提及星体碰撞,我们更多的会想到《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这类经典的好莱坞电影,电影里的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地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浓烈的“末日”气氛。然而有趣的是,这些碰撞的发生却是推动地球形成的重要力量。 在地球诞生之初,内太阳系还比较混乱,新的行星和飘荡的碎片之间偶尔会出现激烈的碰撞。存在行星相残的过程,内太阳系的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形成今天的模样。当然这是我们的后见之明。根据计算机模拟程序显示,约有100个月球大小的星体、10个水星大小的星体和若干个火星大小的星体被吞噬。并且,有研究表明,地球的质量有大约1/2~3/4的部分是由巨型星体演变而来的。事实上,大多数星体已经具备完全成型的金属内核和岩石外壳。当它们与地球发生碰撞时,随之而来的爆炸带来极高的热量,导致相撞的星体自身大面积熔化,金属内核的碎片与碰撞的地幔熔接在一起。紧接着,重力将会把密度差异悬殊的元素分离。较重的物质下沉到中心,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漂浮到地面,冷却后形成了地壳。地球就像是一个鳄梨,内部是一个金属内核,中间是外核以及由岩石塑造而成的地幔,它们如同鳄梨的果肉一般,是地球的主体,而最外层是易碎的岩石地壳。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平均约7000米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千米厚。
地球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0~40千米为地壳,40~2890千米为地幔。地核又细分为外地核与内地核,2890~5150千米为外地核,5150~6378千米为内地核。当然,刚才我们拿鳄梨打的比方也不是全然妥帖的,地球的内核和地壳虽然都是实体,但中间的果肉,也就是占有地球主要质量的地幔,却不是实体。地球的地幔连带着外地核,更像生鸡蛋的蛋液,呈流体。 地球最初形成时,是一个巨大的火球。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较重的物质下沉到中心,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漂浮上升,冷却后形成了地壳。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的大小已经和今天的地球相差不多了。原始的地球上,既无大气,也无海洋。在最初的数亿年间,由于原始地球的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的不断撞击,造成了地球内在熔液不断上涌,地震与火山喷发随处可见。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的气泡,在火山喷发过程中,从内部升起形成云状的大气。这些云中充斥着大量的水蒸气,然后又通过降雨、降雪落回到地面,最后积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粒雪受压形成冰川。到了距今25亿年至5亿年的元古宙,地球上出现了大片相连的陆地,才大致形成今天的模样。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地球的表面很年轻,只有5亿年左右。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很短。
第二部分:地球的运转
1、火山 说到火山,恐怕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科学纪录片里岩浆喷发的灾难景象,当然,等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也能想起火山带来的好处,譬如温泉啦,日本富士山之类的美景啊。实际上,火山运动不仅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力量,而且作为地球的热力机制的重要一环,它对大气甚至生命体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地核的原始热量是地球家园的中央供热系统,地核滚烫的热量由内而外地向地幔传递,从而使得地幔最底层的温度上升,密度变小。地幔是流体,在任何一种底部温度高于顶部温度的流体中,温度较高的物质都会膨胀,并且漂浮到密度较大和温度较低的物质上方,直到它的温度变低,密度也变得更大,然后再次下沉。正是这种由热量引起的、忽上忽下的“对流”运动,形成了地球热力发动机的驱动机制。 同时,热力运动产生的温度和压力,使得地幔岩石产生了与母岩分离的熔融体,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形成岩浆。最后,岩浆从地壳的薄弱地带突围,形成火山的爆炸性喷发。火山活动涉及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它的喷发释放了多种物质,固体有岩块、碎屑和火山灰等;液体有熔岩流、水等;气体物质有水蒸气和碳、氢、氮、氟、硫等的氧化物。火山运动不仅是塑造地貌的重要环节,还是大气运动的关键环节。 甚至于有一种“雪球地球事件”的说法,该说法声称中断了24.5亿年前的雪球地球时代的正是火山的爆发。大约25亿年前,大气中的含氧量急速上升,温室气体含量较少,地球气候变冷,超过某个“拐点”之后,地球陷入了冰冻状态。随着冰川覆盖的面积越广,反射的阳光越多,地球吸收的热量越少,冰川期持续了很久。最后,还是火山大规模的爆发结束了冰期。 2、大气 据我们的后见之明,今天太阳系的行星都是从一连串碰撞中幸存下来的。每颗行星都有它自己的碰撞史,并形成了独特的化学构成元素和轨道运行特性。地球独一无二的大气层的形成,也与碰撞有关。很久以前,地球有个孪生兄弟叫“忒伊亚”行星。大约在45亿年前,它们轨道相交,发生碰撞。之后,“忒伊亚”被毁灭了,它的大部分碎片被地球吞没。地球迅速膨胀,地核体积增大了20%左右,使得整个地球的重力足以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而剩下来的“忒伊亚”残骸与地球表面剥离的碎片混合,最终凝结成为今天的月球。
最初的月亮表面上遍布着很多坑洞,这些都是外行星爆炸的记录。地球可能曾经也遭遇过这样的侵袭。大气发展的故事还是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拉锯战”的故事。它们在大气中的此消彼长与生命进化息息相关。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持续控制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长。虽然现在的我们处于间冰期,却有一种谈“温室效应”即色变的趋势。过犹不及。我们得明白,适当的温室效应是维持生命体生存极为重要的因素。 地球形成初期,空气中只有少量氧气。最迟在35亿年前,一些生物体生活在海洋表面,依靠阳光获得能量。藻青菌是现代植物的鼻祖,它的细胞含有叶绿素分子,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藻青菌能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使它们叠成一簇,时间长了就形成大块蘑菇状物体,这些物体被称作“叠层石”。藻青菌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今天在一些环境里依然能够形成叠层石,譬如澳大利亚西部的鲨鱼湾。
在新西兰的地热池中,滚烫而有毒性的水为大量嗜热菌提供了生存和繁殖家园。叠层石带给我们很多恩惠。它不仅供氧,还促进了臭氧层的形成。早期形式的光合作用是将硫化氢中的氢分解出来以储存来自日光的能量。后来,一些藻青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光合作用,即从水分子更强的化学键中分解氢气,同时,还产生了副产品——自由氧。数百万年过后,聚集在大气层的自由氧上升,氧分子受紫外线的照射,分解成单个的原子。然后,这些原子三个一组地重新结合,形成了臭氧。臭氧层的存在,使得陆地上的生命能够免受紫外线的辐射,才能像在海洋里一样轻而易举地蔓延开来。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氧气的出现推动进化走上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些变化可以用来解释特殊的新的生物体的出现,它就是大约17亿年前出现的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出现是地球上生命历史中的主要跃迁之一,因为它们的到来标志着生物体遗传复杂性的显著增长。
3、海洋 早期的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的气泡,经过火山喷发,形成云状的大气。大气中蕴含的水蒸气冷凝成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了100万年。最后,降水填满了洼地,注满了沟谷,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然而,有数据显示,地球内部的水并不足以填满今天的海洋,应该还有其他来源。2005年,美国宇航局有一项太空特派任务,即彗星探测器“深度撞击号”与彗星“坦普尔1号”会合,但任务却以二者相撞结束。碰撞后的五天内,一大片由冰和尘埃组成的羽状物从彗星上喷涌出来。据此,科学家计算出彗星“坦普尔1号”所含的冰的质量,并做出科学推测:一颗直径只有10千米的小彗星或许就含有1 000亿吨的水。而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不断地遭受小行星和彗星的无情撞击,我们有理由相信,海洋中的水有一部分是由彗星提供的。
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海洋。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水是我们的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水具有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比如洋流运动。然而,关于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的后果,我们所知甚少。气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意思就是,其输出不一定与其输入成正比——换言之,有时候一些微小的变化,就可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一系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馈、不断循环的物理信息交换,且各自作用的时间以及程度难以预测。譬如,若当前温室效应继续变强,海洋的酸性也会随之变强,而海洋表面做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可能会受到影响,于是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我们不知道将来具体会发生什么。而现阶段,我们所知的信息有限,推出来的结论很大的可能是温室化加速。 4、冰川 冰川,是由粒雪被压缩变成冰川冰后形成的一种状态。冰川是运动的,其堆积和侵蚀作用塑造着地貌。冰川的消融给生物提供了淡水资源,但大规模的冰川消融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给我们带来灾难。 如前面说的,气候系统是非线性的系统,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无法预测。尤其,我们应该关注冰川消融与全球变暖的相互影响,温室气体加剧冰川消融,而冰川消融又会使全球气候产生明显改变,加速温室效应。一来,冰川融化后,反射的太阳光就少了,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加速冰体融化,由此连锁反应加速变暖。二来,冰川内部甲烷这种温室气体的泄露又会加剧温室效应等等。
冰融水在格陵兰岛冰盖上凿蚀出水道,然后形成倾泻而下的瀑布,经过冰川锅穴流入冰原底部。然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的冰水无疑会破坏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的大洋环流模式。可由此产生的后续影响,我们还无法确定。有这样一种假说,全球变暖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融水稀释了海水的盐分,海水不再下沉,就中断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全球输送带,到时候,北半球温暖的天气就会消失,整个北半球进入新的冰期。就像是经典的好莱坞末日题材电影《后天》,所借鉴的就是这个假说。片中的气候学家,从南极洲拉森B冰架采集了“冰芯”,他指出冰芯中温室效应气体的聚集是10000年前灾难性的气候迁移的证据,并预言:地球气候失控性的变暖,可能会将地球推向“冰川时代”。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电影中的副总统也不相信。然而,不知是出于戏剧性的警醒还是别的什么,片中温室效应气体非线性的增长,让预期的“冰川时代”忽然提前。美国北部在48小时后气温骤降,被冰雪覆盖,将大批北部生物置于死地。电影的结局,有些悲哀又有点讽刺,大批美国人为了避寒活命,纷纷南下至墨西哥,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难民”。 诚然,关于冰川期的成因,在学界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应该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