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1000字

2020-10-23 00:1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1000字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是一本由刘琛梅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精选点评:

  ●这本书很系统地说了测试架构师需要哪些技能,关于测试的很多概念,也结合了实际的例子来讲解,易懂易记,是本不错的测试书籍

  ●闲来可以用来消遣的一本书,写的确实和我目前的现状很符,很真实

  ● 一看开篇作者就说要测一个东西并不需要了解是用什么语言实现的,只用从用户那考虑……随机翻了几下发现完全扯名词讲套路,直接放弃了

  ●没什么价值,测试在变革,整个研发测试模型都在变革,这一套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这套在大厂不太适用了。

  ●对于我这样的新人来说,觉得很有用。

  ●案例讲的过于专业化,不是人人都懂通信,很多案例要读很多次才知道需求是什么要测什么。94页图有错误的地方。并且很多章节非常的没有实感,全是理论和口号。

  ●“秘书九段”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都是十分适用。作者对于瀑布流模式的测试过程管理讨论的比较透彻,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测试过程中研究和检查的太多,可能导致实际执行起来比较繁琐和死板。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一):差评

  对于我,就是0星的书,我从头翻了一遍,没有任何看的欲望。1 作者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书中概念互联网产品套不上。2,书中没有技术,且Windows计算器的测试案例是抄的。俄罗斯方块的测试案例跟互联网产品更相去甚远。3,没有app测试东西,本身跟时代脱节。4,内容陈旧,废话很多。你要介绍测试用例写法就好好介绍,别拽名词。同时你测试用例介绍的也不完整权威。5,致命的,作者拿华为那套讲测试,有几个公司是华为那种商用级别软件,成熟软件的软件测试岗位说混日子的也不为过,难怪扯这么名词卖书赚钱。早知道华为写的根本不买。

  华为测试架构师就一头衔,早从华为出来的这种水平的有都是,真不是怼作者,希望从现有工作经验出发,跟上时代潮流。你为写这种书也是蛮拼的了,发明了不少名词。

  你文中大谈测试架构师需要技术,但你自己书中对技术避而不谈,让人费解+笑掉大牙。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二):勘误以及读后感

  

勘误

书的质量不算特别好,至少错别字和错图让人觉得不爽。

  198页的iOS能写成ISO和安卓系统并列,作者马虎,责编校对也如此???

  175页的坐标系,“密度1”,“密度2”,”密度3“这样的写法,会让读者误解,为啥坐标系不是线性增长的,“密度3”在“密度1”和“密度2”之间,你换个密度的名字(“密度a,b,c”)就会好很多

  285页 表8-26,“第一代”的“定义”中 “回放”少写了一个“放”只剩个“回”

再谈谈作者的思维

  几乎所有的开发流程都是围绕着V模型,一点都不适合目前流行的敏捷模型,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开xx会,做这许多的缺陷分析,那么多文档表格?

  再说里面举例,很多都是网络防火墙的例子,你让不懂这个行业的人怎么看得懂,大家连需求都读不懂好嘛,怎么读懂你的实例?

  很多观点还是停留在理论,没有实例支撑。

最后谈谈可取之处

  第四章,讲测试设计,尤其是88页的最小线性无关覆盖很有意思,但是93页的图4-57“加密消息”到“发送消息”的箭头画反了

  109页的PICT工具也挺有意思的。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三):吸取精华之处(软件测试思路、流程、方法)

  上周再次重读了此书读,这次第2次读了,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第一次只是从头到尾的通读了一遍,之后很少思考,因此当再次拿起此书时,没有任何印象。

  这次读完后,我梳理了本书的思维导图,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1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技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疑惑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并思考,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现在的研发流程变了,但软件测试本身的核心思想“质量模型、测试方法、测试的评估方式”仍然值的学习,而这些内容占了全书内容的90%左右,让你从测试工程师到测试架构师的所需技能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还是可以好好学习下的。 想了解自动化测试的内容很少,大家就得再针对性学习。如下是个人梳理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读后感(四):瀑布式开发的测试总结

  

背景

本人在敏捷开发团队中从事测试。被人推荐此书,因为本书没有介绍作者的工作背景,所以我默认是敏捷流程,所以前半本看得比较认真,后发现与我的体验差距比较大,且发现本书有一些问题,后半本读得比较粗略。

我认为有用的地方

  作者是一个有多年经验的测试人员,书中介绍了一些有用的工作经验,比如和各个角色之间的沟通技巧。从流程来看,本书有把测试策略、编写测试用例、进行用例评审、执行测试用例、缺陷分析这个流程都介绍完,让我对瀑布式开发的测试工作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

我觉得不好/对我用处不大的地方

  1. 我的感觉是这本书是先写了目录再往里填内容。这种写书方式没什么不好,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很多地方显得非常空洞,前后重复,阅读思路不够顺畅。

  2. 干货不多,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地方因为引入了复杂的理论反而变得复杂起来(比如测试时间和缺陷趋势的关系,相关内容讨论发现新缺陷的速率问题[p183],其实直接讲速率比画出图像比较函数的凹凸性更简单。类似的引入复杂理论解释简单问题的地方还有很多)。

  3. 一些内容的主体不明确,比如在介绍产品质量评估模型时,测试覆盖度的评估是对单元测试的要求,但这个内容和之后的测试自己进行的测试过程评估无缝衔接,对于懂的人,这种程度的介绍意义不大,对于不懂的人,这种叙述方式会让人不得要领。

  4. 有些过于执着于解释各种“术语”的差别,比如测试策略、测试方针、测试计划等。作者不停地引入各种概念,费了笔墨解释,但大多数地方并没有真正用到这些概念。如果把这些术语抽掉,相关的内容依然可以理解,甚至可能会更清楚。

  5. 本书介绍的写好测试用例的方法、用例评审的工作方式在敏捷开发实践中不太需要。相比于寻找已开发系统的bug,我更希望学习识别正在开发中/即将开发的故事卡的风险的经验。但这不是本书的主题。

总体评价

  本书比较全面,但个人认为过于全面。开篇的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业规划、非常基础的测试方法没有太多的干货,可以略去不表或一笔带过,把后面的工作经验/测试策略等处做更有针对性地展示。目前本书的重点有些模糊。

  虽然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不够好,但是对测试新人还是相对友好的。如果带着批判的思维阅读,还是会学到很多实际的工作流程/方法/技巧。如果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测试人员,特别是敏捷开发团队的测试,个人就不推荐这本书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