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秘的镜像神经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3 01:38: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的读后感大全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是一本由[美]格雷戈里·希科克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精选点评:

  ●我非常喜欢《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评价——“今天对神话多一克警惕,明日在神经科学中就会少一磅谬论。”这就是科学精神!PS:作者一定熟读《这才是心理学》哈哈哈……

  ●镜像神经元理论简洁易懂,但不足以解释脑神经认知运转机制。或许用大脑去解释大脑注定是徒劳的。

  ●用实证反驳镜像神经元理论及其解释应用,领略了相关领域的交锋与发展现状,书名应翻为镜像神经元的迷思/谬误

  ●已购。作者对镜像神经元理论持否定态度。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理论推广基于两种假设:一,恒河猴的镜像神经元是该物种动作理解能力的基础。二,人类具备拥有相同功能的镜像系统。这两个假设是相互依赖的,一损俱损。音位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似乎超过了听觉系统的时间分辨力。在会话性言语中,每一秒钟就能轻松地容纳15个音位,而听者可以接受20或25个以上的音位。其实,听觉系统并没有加工这么多的信息。声学言语流中,音位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单个音位的信息顺着言语节拍相互融合,并与相邻音节重叠。没有感觉就无法运动。模仿并不是人类认知能力进化的原因,而是其结果。猴子不会像人类一样高频大量地模仿,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具备这种基础的神经组织——它们的确拥有镜像神经元;而是因为它们不具备恰当的认知系统,使它们能如人类一般从模仿中受益良多

  ●开头有点闷,后面具体解释大脑机制时有趣一些。另外书名的中文翻译太误导人←_←

  ●从科研的角度对流行的镜像神经元用于动作理解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动作理解与动作执行背后的生理机制做了详实介绍,用更符合事实的具身认知升级了旧的认知三明治,最后推导出镜像神经元的本质核心——模仿,最有收获的是作者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

  ●论证严密 但不算科普读物 读起来真费劲

  ●我是抱着学习一下镜像神经元这个牛逼神经元的想法去的……结果发现牛逼被撕粉粉碎,一场科学大误解?

  ●作者对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反驳,有些逻辑通顺,有些也未必站得住脚吧。如果作者懂操作系统原理就好了…

  ●一本标题骗,正常翻译成镜像神经元的神话不好么,人家本来就是批判神话的【摊手】;另,不知是印刷还是纸张问题,字都透到背面来了。总之作品是好作品,但收藏不必,图书馆借来看看就成了。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读后感(一):共情是构筑文明社会的基础要素

  透过过本书,能够获得大量神经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思路,也对镜像神经元的前世今生有了系统的了解,虽然得出的结论是单一的神经元无法构筑人类复杂的共情思维,但也足以看到,共情这一人类特有的元素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共情,不懂得感同身受,无法感受到他人的喜悦和疼苦,也无法进行模仿, 你女朋友哭了你不会心疼、看小说的时候无法坠入角色、无法进行学习、再也没有人热心公益、变态冷血杀手越来越多、、、、、、人类社会将会如何发展?所以,无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如何,把共情作为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重要一员,是毋庸置疑的。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读后感(二):2星。比较专业,许多内容看不懂。应该去学术期刊上发表观点而不是写成科普书向外行宣传。

  全书是比较专业的神经科学的一个问题的讨论。作者质疑比较流行的镜像神经元的观点。但是不知为何写了这么一本书而不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观点。书中的内容相对比较专业,我有许多地方看不懂。

  总体评价2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的页码:

  1:里佐拉蒂和同事们获得了证明猴子具有镜像神经元的证据,以及三条间接证明人类也具有类似系统的证据,这篇1996年发表于《大脑》杂志的文章最终得出结论:人类不仅具有镜像系统,并且,布洛卡区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76

  2:数十年以来,我们一直知道布洛卡区及其周围区域受到损伤后,会损害言语产生能力,但几乎不会对言语理解能力造成影响。所以我认为,也许猴子的镜像神经元的确与动作理解有关,但要说它与言语有关,却不大可能。#304

  3:所有有关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理论推广都基于两种假设。第一,恒河猴的镜像神经元是该物种动作理解能力的基础。第二,人类具备拥有相同功能的镜像系统。这两个假设是相互依赖的。#414

  4:正如数学家德斯·麦克黑尔(DesMacHale)曾写道:“人类平均拥有一只乳房和一个睾丸。”我们也可以再加一句:左乳和右乳的大小是显著相关的。但这并不代表右边的乳房之所以长那么大是因为左边的乳房。#723

  5:关于镜像神经元的性能,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你要是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重新发现)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释,即以动作选择为目的的感觉运动联结。此外,简单的模仿机制也无法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做出充分的解释,比如语言、理解、心理理论、模仿或自闭症。#3375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读后感(三):相信科学还是相信流行文化?

  我第一次接触到镜像神经元这个名词是在百度百科上,里面有关于镜像神经元的历史沿革。当时我就联想到了孟子的一个东西,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个命题。我想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生物学注脚。于是我和很多人聊天时都会讲一讲那个“恒河猴”的实验,其中不乏我自己的脑洞大开。不过由于外文不行,之后就没有去深入了解这个“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译本的书讯,发现还是平克徒弟的大作。于是拿来一读。不过从读序言开始,我就发现原来这本书是本“反”镜像神经元的书,心理落差挺大。而越是读下去,我脑子里越是浮现出一个问题。我到底是在崇尚科学还是在崇尚流行文化? 众所周知,去年“韩春雨事件”发生之后,“实验重复性”这个词进入了公众视野。我对于搞科研一点也不懂,看到网上有人说生物实验的重复率不高很正常,也有人说实验就得讲求重复率,这是科学的基础。争论双方都咄咄逼人,而且听起来好像来头不小。因为从前吃过几次外行人想当然的亏,我一时间不知道到底该信谁。不过到现在,我愿意相信生物实验需要重复率 。 大家都知道那些核心期刊很牛逼,里面的论文就算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也是相当正确的东西。我对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刻,那是读高中的时候,我认为课文里的一句话有问题,当时老师支吾过去了。而我素喜钻牛角尖,所以休息日回家查了不少资料,读了以后论证判断那句话确实有问题。后来的课上我就和老师“怼”上了,我拿出了证据论证了,结果老师在课上还是坚持书本是对的。因为“浪费”上课时间了,所以老师讲下课再谈这个问题。结果下课后,老师问了我论证的根据是什么,我说是来自知网上的一篇论文。这个时候老师直接就说,那没问题,你讲的应该是对的了。我当时暗想,我讲一大堆你都不信,一说知网你就信,这知网倒是挺厉害。到了后来我有时能看到sci、ssci这些高大上的词汇。久而久之就觉得期刊啊,论文啊这些东西应该挺靠谱(虽然有时候看一些论文觉得很糟糕)。于是我骨子里那股“怀疑”的劲儿只限于自己稍微了解的东西。对于nature、science就只能顶礼膜拜了。

  如果只有一个“韩春雨事件”,我对自然科学论文的信仰应该不会下降。就像我理所应当得相信镜像神经元这个东西。然而“韩春雨事件”带出了“重复性”这个词,让我的想法产生了危机。去年,Nature期刊的一篇新闻特稿对可重复性危机作了调查。在1576名研究人员的调查样本中,90%的人认为目前的科学研究存在可重复性危机,52%的人则认为存在重大的危机。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读后感(四):破解“镜像神经元”神话

  什么是“镜像神经元”?为何说它是一个神话?

  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当恒河猴抓取物体以及观察其他人抓取物体时,某一类脑细胞就会产生反应。这意味着猴子“理解”自己的行动,知道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一目的,同时它知道其他的猴子想要干什么。如果把猴子的观察实验推广到人类的沟通与认知上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人类作为整体如何创造出璀璨的文明?是交流。交流的本质是什么?是语言。

  那么,语言的基础是什么?会不会就是基于镜像神经元的模仿机制?

  知名心理学家拉马钱德兰在2000年撰文评价,认为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相当于DNA的发现之于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解释迄今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难以付诸实验验证的众多心理能力”。美国科学界和媒体大谈特谈,如飓风席卷。镜像神经学成为“神话”,几乎无所不在,用以解释人类的语言、共情和口吃、勃起、性取向、自闭症等各种议题。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科学家坚定自己的立场,希望用更有力周密的论据来验证镜像神经元。认知心理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就是其中最“顽固”的质疑者。他师从史蒂芬·平克,专项研究语言的神经基础,因此他必然要关注镜像神经元,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他的疑问和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他的长期成果汇聚成了《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一书。

  镜像神经元的研究起步于猴子,跨物种的差异让人们首先关心:人类有没有镜像神经元?寻找的结果扑朔迷离、若隐若现。在检索了一堆材料之后,希科克认可了人类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但问题在于:人类的这个系统有何作用?

  恒河猴实验的核心论点是,镜像神经元一定与产生动作反应和理解他人动作有关联。但人类和猴子的镜像系统存在差异,希科克归纳总结,仔细陈述了八种异常现象。比如,目的导向。如果你不知道动作的结果,模仿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只出现动作时信息是模糊的);而如果你知道动作的结果,那么有何必要模仿呢?镜像神经元理论无法合理解释。

  镜像神经元复苏了言语知觉运动理论,即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观察语音动作来实现。然而对语言障碍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向了另一个方向。不管是Wada测验、中风病人、先天性构音障碍,还是从学语前婴儿和栗鼠实验,被观测者的行为表现都显示出,即使抽离了运动语言系统,语音知觉能力仍然完好无损,因此希科克认为言语知觉运动理论是错误的,与此有关的镜像神经元论点当然也是错的。

  如果结合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我们会发现语言机制是一套复杂的心智进化程序,镜像神经元用模仿来解释显然太简单。不过,我有个疑问,聋哑人在丧失听力的前提下,为何能借助视觉观察和语音动作模仿来实现部分的语音表达能力,这在本书中没有提及,我想运动系统对语音的作用还是不要一言抹除吧。

  模仿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能力。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神经基础吗?

  按照平克的讲法,心智是一个由若干计算器管组成的系统,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解决生存问题的进程中自然选择出来的,人是心智进化的产物。希科克说,心智计算是思维对信息进行的加工或转换,从而执行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任务。认知的基本功能并不是控制运动,而是为了提高生存繁衍的可能性。整个认知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断进化的系统。如果只有运动系统存在,进化就不会出现,也不可能出现。

  “今天对神话多一刻警惕,明天在神经科学中就会少一磅谬论。”这是希科克多年以来破解“镜像神经元”神话的感想。在希科克等人的推动下,人们得以重新认识镜像神经元。这个理论有其重要性,但不宜过分抬高,更不能当作金科玉律。希科克的努力的重要性还在于他体现了科学应当具备的质疑态度。就此而言,对于希科克和平克的心智理论,我们也应当保持适度的怀疑。相信科学的争鸣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更好的进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