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陆军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陆军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0-23 03:1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陆军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本陆军史》是一本由[日]户部良一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陆军史》精选点评:

  ●倒幕成功后,各藩藩兵组成的御亲兵和镇台兵桀骜难管。为巩固权力基础,组建效忠明治政府的军队,向全民征兵,取消武士特权。西乡隆盛下野时出身萨摩的近卫兵不顾天皇两次挽留大举辞职,加上自由民权运动影响军队等诸多因素,军队进行改革,统帅权独立,直属天皇,本意是防止军人干政。 以尊王名义倒幕的明治政府领导人担心政敌同样利用天皇反对政府,故神化天皇并使其超然于政治。忠君爱国、武士道这些观念也是近代构建,明治初期农民同样抗拒征兵,多次暴动。天皇万世一系神话的真相不如说是因为日本近代以前未走出封建时代,有力诸侯没有足够权威取而代之。就如周朝也维持了八百年。 近代化改革中一面是构建民族国家的需要,一面是对自由过度和西化过头的忧虑。自身军国及愤青传统,对外军事冒险的成功,经济危机,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军国主义。

  ●日本陆军作为一个强大的压力团体,对政治蛮不讲理,凌驾于政治之上。军队也没有能够应对总体战的挑战,尽管物质能力有限,却企图用精神力量来加以掩饰。在专注于国家改造和确立总动员体制中,自己作为一个军事组织的发展却停滞不前。

  ●天皇軍隊的平民衝動,國家軍隊的私人衝動。

  ●日本历史学家的水平确实不如英美,甚至不如中国大陆史学界水平,文笔枯燥宛如教科书,一味描述日本军事制度和法规演变,絮絮叨叨东拉西扯,对惊心动魄的战略决策、战术变化以及复杂的战争战役成败得失毫无剖析(我怀疑此作者压根不具备这种分析头脑和学术底蕴),只能靠繁多的图表体现小日本的细致,但三观全歪:对日寇历次侵略罪行轻描淡写,毫无道德观,甚至精心加以狡辩,公然为诸多罪行洗地,将责任推诿到中国方面(旅顺大屠杀都赖清朝,南京大屠杀都赖国民党)。PS:麦克阿瑟说小日本这个民族的“精神年龄只有12岁”真是至理名言!

  ●对抗日战争有了另外一些反思,比如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战场,抗日战争的由来,日本为何节节败退。日本人的抗战动机,就像书中介绍的进攻精神、必胜信念,主动性,拼刺刀精神,主张肉搏战。河野仁的采访调查,认为日本的战斗动机并不是绝对为天皇和国家现身,而是他们的战友之间的感情,尤其是上下级的纽带,其次是家乡家门的荣誉和对家人的爱。

  ●从明治时期的创建开始,追朔日本军队的成长和近代化过程,探究它为什么发生了异化,并阐述它实际上是如何变化的。

  ●理论框架清晰可见,对亨廷顿的理论也有基于实证分析的补充和挑战 我的日本陆军史入门读物 不过作者试图在序言中回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关于与日本整体现代化的互动、陆军的精神构造、转型过程中的陆军设计等内容都是精要所在

  ●精彩的海陆内斗没有提现

  ●从理性发展到反理性,但是始终都是“以理性之名”,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也提供了一个对日本近代史的新看法。 另附:日本人啰嗦我觉得是他们的传统问题了,没必要苛求,但是水平有问题以至于啰嗦到妨碍叙述和阅读是真的。

  ●不是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发展而是更多以政治势力出现,陆军在搅局的同时也延缓了自己的发展速度,书本身一般,尤其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很是暧昧

  《日本陆军史》读后感(一):日本陆军史笔记

  作者对日本陆军的渊源和发展有比较理性的分析,指出军人通过暴力手段干预政治,是封建武士的精英意识使然,我想这或许也是近代日本由忠君向报国演进而形成“国民观”的结果之一。同时,作者认为帝国陆军的精神力量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承认大本营本末倒置,以为精神力量能够取代和弥补物资劣势和技术落后,终致战败。另一方面,作者对于日本陆军暴行的闪烁其词,于其立场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

  “在战争中,对抗敌人会缓和国内矛盾,促进统一。在战争过程中,会加强国民向国家的统合。国家干预人们生活的程度增大,人们与国家的关系也会加深。人们被国家动员,接受战时教育,培养伙伴意识和归属意识,增强作为国民的一体感。此时,会强调战争后方的平等,而整个社会则会趋于平均化。作为对战争的合作或者为战争付出牺牲的补偿,政府将在战后推动社会改革。”——摘录。

  《日本陆军史》读后感(二):下克上的不同时代背景

  很有启发

  户部是认为,日本军官的结构从明智以来到大正时期有个转变,以前是士族为主,所以在集权过程和近代化中,地方利益以及传统的士族(武士阶层)阶层利益受到触动,士族就动辄发起的骚乱,后面变成了平民构成军官的主要来源,当日本经济走向现代化,全球化,在这一经济转型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发生了经济动荡,军官的收入也很容易和社会拉开差距,养活家人都成问题,对军人形成巨大压力,而且面对社会的种种乱象(腐败,议会的纷争),平民军官群体的感受就会比士族军官更多强烈,军队这种专业培养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意识面对现实带来的疏离感就更甚,他认为20年代以来的军国主义来自中下级军官,而中下层军官的这种意识来自于此

  讽刺的是日军少壮派军官反藩阀控制陆军,代表明显平民阶层的反士族色彩,,但同时士官学校的军官构成长州藩都没几个了,这本书认为这不过是这些军官想象而已

  要之,下克上,在日本陆军有一个转变,早期是士族军官以及带有士族军官印记的藩阀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为主张自己利益而采取对抗行动,后面社会结构转变,实际上下克上的来源已经完全变成平民军官了,平民军官接收的精英意识与社会、经济现实产生了严重疏离,在对战争是以总体战方式展开的预期下开始了单边行动,两者行动的根源是不一样的

  《日本陆军史》读后感(三):依然“下克上”

  “下克上”三个字,左右了日本整个战国时代。在明治维新之后,军队尤其是陆军的近代化过程中,“下克上”的魔影依然若隐若现。

  在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军队的职业化程度越高,其非政治化或者说国家化的程度就越高,这应该是政治学的常理。但是军队由过去藩属武士组成的这个命题在短时间内没有改变,所以武士的精英意识导致他们对政治不可能袖手旁观。

  军队的从参政意识逐步演变到干政行为,是封建大名时代“下克上”意识的残留。因为按照近代国家组织体系,军队至少在名义上是属于政府部门。但是在日本,军队在“天皇统帅权”的幌子下,一直游离于政府体系之外。军队与政府之间或明或暗的争斗,直接表现在“陆军大臣现役军人”制问题上的反复拉锯。虽然政府参加一度获胜,废除了陆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军人出任的规定,但最后也不得不向这个制度妥协。这样导致的恶果就是文官政府往往会被军队“毒杀”:只要陆军大臣一辞职,军队又拒绝派出新的陆军大臣,内阁就不得不总辞职。军队的这种“下克上”直接导致日本文官政府软绵无力,不能遏制军队的野心。

  我们曾经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日本的文官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行使权力,那么中日战争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理智”地遏制,至少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其实,再退一步讲,即使日本政权被军队所操纵,只要还在军队的上层官僚体系手中,情况也不会恶化。毕竟军队的上层官僚大部分参加过清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对日本的国力以及世界的形势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但是事与愿违,军队内部的“下克上”导致权力核心下降到部长、局长和课长一级。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军队的中层力量控制了军队的决策权,比如说石原莞尔。这个人是日本陆军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象,也是中日战争史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这个阶层受到的陆军大学教育是“轻视物质基础提倡精神战斗”,所以他们对世界形势和日本国力的现状不是不了解,而是不承认。另一方面,这些人大部分没有清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经历,对军功的渴望也是重要原因。

  可以说,日本军队特别是陆军的近代化是一条有别于他国的“异化”之路。这条路的起始点就是“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大量的封建残余被保留,政治权力依然被武士阶层所控制,政府实际上还是一个藩阀政府等。所有这些,都通过“下克上”的方式体现出来。

  《日本陆军史》读后感(四):从“皇军”到事实上的私军

  本书的并不是一部全面反应旧日本帝国陆军发展历程的全景式著作,而是着重于旧日本军队建设思想、军队本身的思想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这些更为广泛的东西,与其说这本书是一部军事史,不如说是一部社会史著作。

  本书一条重要的脉络:即它展现了旧日本陆军如何从建立发展到一步步摆脱政府和天皇的掌握,最终被“昭和参谋”们所实际控制,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支残忍暴虐军纪败坏的军队的过程,也就是从“皇军”到事实上的私军。

  旧日本陆军从建立伊始就不断地强调天皇的统帅权,军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军队要听从于国家,这是任何近代化军队建立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但是由于日本的政治传统,特别是西南战争之后日本陆军实际上掌握在长州阀手中,所以所谓“天皇统帅权”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但是由于明治时代藩阀政治家和天皇的利益事实上是一体的,所以这一时期日本陆军并没有摆脱缰绳。

  但是明治时期的军队建设也埋下了后来军队异变的祸根。一则是强调军队效忠天皇,而并没有强调军队必须对政府和人民负责:在明治时代这样的举国一致时期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藩阀政府、天皇和人民的扩张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但是后来由于社会的多元化与政治形势的演变,单纯的效忠天皇越来越不合时宜;二则是过分强调军队的职业化建设,疏忽了军队的思想建设:这个做法本来是为了使得军队更好的效忠国家,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由于思想建设过于缺乏,不允许中下级特别是中级军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盲目打压,这最终导致了中下级军人后来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特殊”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治末期和大正时代的日本社会愈加多元化,政府层面也开始由藩阀体制向政党体制过渡,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社会大众与藩阀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解读分歧越来越大,而军队也不免受到影响。大正时期军队中产生了民主化的思潮,但是相对的也有反对意见,这与同时期英法美等国军队中的思潮发展方向相一致。但是掌握军队发展的军队高层和旧藩阀势力认为一方面认为军队不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压制,另一方面他们不认同政党民主思想,于是他们着手压制军队中的进步与保守两方面的思想,但是由于自身保守的思想倾向则对军中保守思想的压制远不如对进步思想的压制,这成了后来军中法西斯思想蔓延的滥觞。而明治体制中军队只受天皇“控制”不受政府控制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政党政府无论权力再大也无法对军队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这是日本军队异化的重要原因。

  而由于对军中进步思想的完全压制和对保守思想的部分压制,使得军中的保守派势力愈发的壮大。他们普遍对大正年间政党政治得腐败与低效感到厌恶,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结束这样的“压制”并改造国家以再一次实现明治时代日本的辉煌。

  尔后的历史就很清楚了,在日军中占主导地位的保守派军官分化为皇道派与统制派,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掌握军队发展方向,一次次脱离政府控制的“独走”最终把“皇军”变为了自己控制下的私军,裹挟着天皇和全体国民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一些问题: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即便是日本左翼学者和中立派所不能免俗的,即“承认但是淡化日军对华的侵略屠杀罪行”。本书中正面谈到日军对华暴行的仅有旅顺大屠杀,而且将旅顺大屠杀的人数限定在2000人左右,并且过分强调日军开展大屠杀的所谓“客观原因”。

  而在二战部分则对日军在中国的暴行一笔略过,却着重介绍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争暴行,尽管本书的重点不是揭露战争暴行,但这样的春秋笔法实在让中国读者读起来不太舒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