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书人最大的弊病是这4个字,难怪被人叫成“书呆子”!是时候翻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书人最大的弊病是这4个字,难怪被人叫成“书呆子”!是时候翻翻

2020-10-23 17:00:10 作者:曾仕强频道 来源:曾仕强 阅读:载入中…

读书人最大的弊病是这4个字,难怪被人叫成“书呆子”!是时候翻翻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2789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至于知识,最好慎选那些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对我们有用的。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0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清朝李宝嘉《文明小史》中有句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按理来说,既然是秀才自然是饱读诗书,有文化,有智慧,做起事来,应该更胜一筹。为什么还造反不成呢?

  因为真到了现实实践中,饱读诗书的往往还不如其他人敢做敢为,灵活利索。

  其实,这正是读书人最大的弊病:知而不行。做事拖沓不务实,纸上谈兵而无实施的勇气,难成大事。

  正如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就一针见血说到根本。知而不行,实为未知,懂得再多的道理,做不到,就等于零。

  所以,知道更要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也说,学天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告诉我们时时按照道理来做事,才是真快乐。

  知而不行,华而不实,空洞虚伪,其实就是“书呆子”的标签。

  那么,应当怎样做才能摆脱这个标签呢?

  1

  修而行之,才能灵光通透

  我们都知道达摩祖师,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在一百多岁的时候才到中国来。

  有人就疑问,他那么老了还来中国干什么?

  其实,他正是要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告诉我们,你们中国人太喜欢做学问了,把佛教当做学问来做。做到最后经很熟,什么都很熟,可却没有行。

  我们修行,只有修,没有行。修到来不及了,就死掉了,竟然没有时间去行。

  所以,后来达摩就干脆不说话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只要你顿悟。

  还有一些人,一辈子虔诚叩头,什么经都读,读到最后却是愁眉苦脸的,就因为知而不行,只修不行,不到行动中去印证、实践,当然不能悟。

  就像《易经》,它就是让我们来行的,虽然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没关系,只要你做得出来,真正在用就行了。

  很多读书人,死记硬背,读了很多经典著作,但不去以身践行,看似满腹经文,却又呆头呆脑,也难怪变成“书呆子”。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增强执行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些人,脑子里面学习并接收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以至于偏离正道,扰乱了心智,涣慢懒散,不务正业,展开不了行动。

  《道德经》里面有两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经常不明白。

  这两句话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告诉我们:我很赞成你为学,但是你要记住,为学的目的是要为道,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知“道”。

  知识和知“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们经常会混为一谈。

  有人说自己有很多知识,所以他知“道”了,其实不见得。

  反而是知识越丰富,离道越远,知识越多,越成了累赘,不知如何展开行动,以至于固步自封。

  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至于知识,最好慎选那些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对我们有用的。

  对于那些不但没有用,而且会阻碍你知“道”的知识,就要摒弃、远离了。

  这样我们就知道,求学只有一个目的,叫做“实”。

  然而,“为学日益”,本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智能而学习。但是智能增加了,接下来就有了后遗症,就有事了。因为随着智能的增加,人的欲望和心机也增加了。

  所以,接下来“为道日损”,就是告诉我们为道的时候,要把自己后天学的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赶快丢掉,减少自己的忧愁和烦恼。

  这才叫爱护自己,才叫修道。

  慢慢丢掉那些自认为多多益善的外界的东西,才会越来越明白天机。嗜欲深者天机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一旦被私欲蒙蔽,所见天机就少了;一旦知识丰富了,创造力就闭塞了。

  我们去看那些名牌大学,由名老师指导出来的高材生就知道了,他们一毕业几乎什么都不能做。

  别人请他们来解决一个问题,他们马上上网查看情况,如果别人已经做过了,他们就不想做。

  如果别人说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他们肯定也不会浪费时间。如果别人说困难重重,他们也不会多费心思。

  所以,读书学文化,要会读会学,减少不必要的知识输入,就能降低欲望之心的干扰,回归本心、正道,执行力和创造力就会大大增强。

  3

  要明强,才能强干有为

  古时形容读书人,多称为“文弱书生”,撇开体格上的羸弱,重点是骨子里的懦弱无刚,缺少倔强刚强之气。

  所以,读书人要克服“胆小”的毛病,该出手就出手,当仁不让,勇于担当。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说做人不能老是文绉绉的,还要朴实敢为。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他《挺经》明强篇中,就说到了做人要倔强刚强,力推智、仁、勇“三达德”。

  “智”要用来行“仁”,否则它就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还可能反过来害人。

  “勇”也只能用于行“仁”,否则就是暴力了。

  “智”是什么?就是“明”。

  要想担当大事的,一定要明强,脑筋要清楚,要精明强干才行。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儒弱无刚是大耻。”这句话在曾国藩的言论中曾多次出现过。

  人绝对不可以刚愎自用,但是一定要倔强。

  其意是指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能退让的一定要退让,大事情不可以轻易退让,小事情又不可以过分坚持,这样才妥当。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做人就要坦荡光明,养一身浩然正气,自然是心安气足,人生无惧,才能开创人生美好。

  总之,在各类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的今天,人们为了工作生活,都在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提升自身价值。

  但每个人学到之后,能领会多少,真正做到多少,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倘若再获取了很多不符合道的知识,就会迷失本心,偏离正道,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反而会畏首畏尾,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只有多学习天理大道智慧,以身践行,多从行动中去体悟,才能感受更深刻,运用越自如,变得更灵光。

  知道,做到,一气呵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也是我们越来越好,成就自我的最高境界!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10月24日(周六)

  2020敬天祈福答谢直播

  识别下图

  提前直播间占座

  ▽

  (分享朋友圈,传递福气)

  点击阅读原文,提前直播间占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