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动物精神》是一本由[美]乔治·阿克洛夫 / 罗伯特·席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精神》精选点评:
●推荐指数:五颗星!不多说,难得一见的好书,不适合小白。只适合有金融,经济学背景的人看。涉及点有点广,逻辑是非常清楚的!虽然每个章节都不是太深入。
●19年第二十三本。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念在如今非理性理论大行其道的日子已经没那么新颖了,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故事这五大属性概括了在宏观经济中动摇理性人模型的主要动因
●这本书的结论很有帮助
●马克一下。经济学的书看精读还是不行…………
●经济会被很多非理性的人性因素影响,这种都叫做动物精神:信心、公平、腐败与欺诈、货币幻觉和故事。
●有些内容看懂,有些内容却没懂。反正看完此书。有机会再看一次。
●动物精神我是认同的。但是写的挺墨迹的。。。
●讲的零零碎碎,好像讲了什么又没有讲什么一样。
●第110页1.4 trillion翻译成了14万亿。 2018年秋
●重申了凯恩斯提出的动物精神,指出传统宏观经济学忽略了动物精神,将受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故事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排除在外,应该在政策制定和决策的过程中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动物精神》读后感(一):评《动物精神》
动物精神来自于凯恩斯的原版(非阉割or整容版)。内容主要是说行为经济学和金融系统的关联。提到的点包括:过度自信/恐慌引发经济过热 股市房市不理性投资 银行挤兑,公平感导致效率工资和价格粘性,金融系统变复杂且日益影响庞大所以催生了央行(用于救世),人有腐败动机所以呼吁加强而非减弱监管,人有思维惰性所以不能好好给自己规划养老,区分敌我的天性给黑人带来难以翻身的障碍。另外萨缪尔森vs弗里德曼,站前者。虽然有些个topic我觉得并没说到本质,但毕竟是akerlof,当然还是值得一看的(我的耶伦在哪里呀~)
《动物精神》读后感(二):人類心理如何驅動經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
可能是因為看之前,對於此書有看到過很多推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看,也許是這兩年看此類型的書有點多,所以沒有驚艷到呢。
很早期的一本書,剛出版可能對於主流宏觀經濟學有很大的衝擊吧,主要是補充了其宏觀經濟學解釋不了的一些經濟現象。
通過理性地動物精神遵從經濟動機,大致回答經濟基礎性問題,通過問題尋找答案,看清經濟的真實運行情況。
經濟運行的真正原理,將描述動物精神分為五個不同方面,以及是如何影響經濟決策的,分別是:信心、公平、腐敗和反社會行為、貨幣幻覺以及故事。其中對於這五種動物精神如何影響經濟決策對於八大常見問題如何起作用做出了回答。
在宏觀經濟學理論中加入動物精神,對於更好地理解經濟的實際運作方式是有必要的,釐清了宏觀經濟學使之更加科學化,更加規範化,分析人類的經濟動機和完全理性人時的經濟運行情況。
不管是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主流經濟學,新興經濟學,發展出來信息經濟學等等,都是為了解決危機,做我們知道的有效的方法,使經濟在正常軌道運行。
《动物精神》读后感(三):人类本能
animal spirits直译成动物精神,太僵。
本书借用了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投资行为不能用理论或理性选择去解释,因为经济前景根本难以捉摸。因此他提出投资的冲动要靠“animal spirits”,即靠自然本能的驱动。个人认为应该把animal spirits译成人类本能或者人类投资本能。
书中人类在财务上体现的本能有:
1.信心。很多时候,信心是个人主观意愿,有信心一切繁荣,无信心说什么都没有用。
2.经济活动中的公平交易。人类本能促使人们倾向于达成自己认为最公平的交易。下一章说到的腐败,也是非公平交易的体现,还会消弱信心。
3.货币幻觉。人们不在意货币的购买力,只在意货币的数量。比如人们认为工资增长幅度大于通货膨胀幅度是应该的,但是如果通缩发生,却不愿意合理的降低工资数额。房产泡沫也是这样,人们大都只记得几年前买房时的房价,却常常忘记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错误地认为房价比其他物价涨幅更大,从而夸大房地产的投资潜力。
4.故事。讲故事让人信服,可以提高人们信心,而信心可以影响经济活动。
《动物精神》读后感(四):社会经济中的人类动物
这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合著的,以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描述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解释了当人们作为真实的人,即拥有合乎人性的动物精神时,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动物精神的五个不同表现方面: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书中通过八个经济问题来详细说明其表现方面的相互影响:为何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何中央银行有控制经济的权力;金融危机应对之策;为何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何通货膨胀和失业会此消彼长;动物精神如何影响储蓄;为何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为何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为何弱势者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经济理论的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放大了各种干扰。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还是动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信息并不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他人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对时事动态的一种看法),是大众对新闻媒体和公共讨论所传播的经济转变机制的理解。
正如疾病通过传染来传播一样,信心或丧失信心也可以这样传播。其实,信心或丧失信心的传染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疾病。信息或者悲观情绪如果神奇地四处蔓延,很可能只是因为某种思维模式的传染率发生了改变。
衡量信心对收入的影响很困难。因为在不同的时候,信心对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经济开始下行时,信心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就特别大,而且具有决定性,但在另一些时候就不那么重要。信心会对乘数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其他乘数也高度依赖信心水平。
在大萧条期间,信心的普遍丧失是需求下降进而就业下降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符合大多数经济波动的原因的解释:信心膨胀以及紧随其后的信息不足。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应该考虑到常常推动市场变化的动物精神,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行,并为走出困境而必须采取的事后救援的规模最小化。
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是交换理论,描述谁拿什么东西在什么市场上跟什么人交易。但其实还应参照社会学理论:公平在交换中发挥核心作用。工资不仅仅是一种激励,还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双赢关系的一个标志。工人会按照偷懒的成本来决定努力工作还是敷衍了事。不过,这种决策同样取决于工人对自身待遇公平与否的判断。
很多时候,工资和价格的设定大体上取决于对公平问题的关注。萧条期间人们会丧失信心,人们会普遍感觉不公平,会留意腐败,会怀疑未来。总需求的巨大变化来自乐观和悲观情绪的起伏与波动。因为工资主要是由公平因素决定的,所以需求的变化就无法转变为对价格的调整,而只能转变为对就业的调整。当需求下降时,失业就会增加。
抑制这些变化,正是政府的作用。经济波动部分归因于公然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欺诈(技术上合法但心术不正的经济行为)的普遍程度也随时间而变化。欺诈行为在经济扩张时增长(挪用公款的行为迅速增多),并在经济崩溃后被发现。
美国最近三次衰退分别是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2001年3月至2001年11月以及2007年12月开始的经济衰退。这三次衰退都牵扯到腐败丑闻,而且腐败丑闻还加剧了衰退的严重程度。在进行经济行为研究的时候,必须承认腐败和反社会行为的诱惑,以及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当决策受到名义美元金额的影响时,就会产生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经济的第二理论基石。但事实上,公众搞不清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更弄不明白其影响。动物精神对储蓄的影响是理解经济波动和未来增长前景的出发点。
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看法,是同自身和他人的生活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故事汇集成国家和世界的故事,并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人们太相信自然失业率理论。过去25年来,美国实行了合理的货币政策,它在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这两个目标间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
作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信贷流量控制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之上。房地产总是理想投资对象的预期并没有理性的依据。从价格到价格的反馈以及从价格到GDP再到价格的反馈,在房地产市场同样存在。造成房价上涨迅速扩散的反馈不仅和制度有关,而且有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房价永远不会下降,它只是个故事,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此外,还有股票价格和石油价格等,动物精神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动物精神中的故事和公平两大要素,是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种族分裂(特别是歧视黑人)仍将是美国的老大难问题,不同意把种族问题全部留给机遇和市场来解决的观点。所有的过程都受到各种故事的推动。人们将给自己听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关于其他人会怎样做的故事以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会如何运转的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它们并不稳定,会随时间而变化。
动物精神的各个方面会推动经济朝着不同的方向运转。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经济就会在就业和失业之间大幅摇摆,金融市场也会不时地陷入混乱。
理解经济的运转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动机,还需要深入考察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历史带来的故事。
只有在思想和政策中充分重视动物精神的作用,才可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