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在经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内在经验读后感锦集

2020-10-25 02:1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在经验读后感锦集

  《内在经验》是一本由[法]乔治·巴塔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经验》精选点评:

  ●情绪低潮时的圣经。一整个年代的精神投影。

  ●经历过战乱和对宗教信仰的脱离之后又如此个体化的艰涩的叙述,况且没有在法系思想框架侵染的环境中受过训练的人看这本书连似懂非懂都谈不上,何谈理解。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法语优美的字词,这点和萧沆一个模样。但后者读起来很纯粹,前者杂质太多读起来十分头痛。

  ●神圣的事物如此清澈透明,我们甚至隐晦的意图滑向了笑所照亮的深处。 首先摆在人生面前的是罪过;而在罪过面前,是我们疯笑着穿过的漫漫长夜,背景只有焦虑。 完满的欢乐并不是欢乐,因为在欢乐中,我感到欢乐完结的时刻将会到来。 绝望是简单的:全无希望,没有任何诱饵。这是荒漠般广大无垠的状态,并且我可以想象,是太阳的状态。 最后的勇气:忘却,回到天真,回到绝望的欢愉。

  ●我为安眠而祈祷,【上帝你看到了我的努力,赐予我你盲眼般的夜吧。】

  ●在生命与认知之间可能存在二元论。

  ●好。翻译辛苦。只不是我书。 对于这类专注于个人内心负面情感挖掘的黑洞式文本,我戏称为“迷惑灵魂的暗之金句集”的东西,揣摩、理解、会欣赏,并保持戒备与距离。

  ●读过最后一本布朗肖回头标这本:布朗肖的行文极度曲折,漫长的煎熬后偶有的金句特别戳,喜欢,但是某种学术的追求总让我觉得他写满华丽的空话;巴塔耶的黑夜和死亡是迷人又亲切,月亮银子般美丽的修辞。蔑视道德也许是揭开世界这个丑女人所覆面纱的第一步。

  ●这么多人打五星,你们都读得懂么。反正我是读不懂,对「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感到无解。我的秉性还是更适合德国哲学。

  ●人類生命的一個基本規律是不完滿。毫不顧忌和誹謗他人的談話表明我的同類們必定是虛榮的;人無法逃脫不完滿,也無法放棄擺脫不完滿的野心。他想逃跑的願望是其生而為人的恐懼:這願望只是造成一種虛偽——人是他不敢是的東西。而你我在巨大的洪流中只不過是停頓的一點,讓水流碰射四濺,盡快準確地意識到這令人憂慮的位置,吧

  ●很好的书

  《内在经验》读后感(一):8.8

  

在一种情况里,我想象语言从未存在,事实即感知,而非词语。另一种情况里,我想象有一种绝对的语言,它与真实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这种想象好像还挺常见的)。这种语言下,经验是连续的,分辨激情是源于道德还是源于沉沦没有意义,绝对真实之下,主体与客体同时被取消,语言既是一切,又是无。想象之外,语言既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绝对真实。在与他人共存的世界中,它是工具,但倘若只是把它当作表意的工具,把自己当作语言的主人,也不太现实。语言是混合之物,它在不断变动之中。从来没有哪个词语是彻底完成的,除了表达创立之初其所指的意义之外(这点似乎也很难做到),权力、权威、世俗等等诸多意志也试图改造语言(而对语言的改造不会留下在场证明),使其成为规训的工具。语言也是妥协的工具,使用者或多或少的对语言进行调整,用以平衡摇摆不定生活,使其归于日常。作为语言的发生场,自我凝视似乎略带危险。凝视,越界,凝视越界(这种双重凝视似乎在小说里反复出现)是一类消耗,而且凝视之下的越界也难有快乐可言,然而一旦它形成,一旦得到窥探,就很难取消这个模式。

  《内在经验》读后感(二):如果喝纯水自醉,为何还要饮酒?

  1.经验-体验

  经验在时间中累聚而成,巴塔耶强调的是瞬时的体验。

  2.痛苦-迷狂

  基督教的戏剧:权威→遭受痛苦→遗忘自我→陷入迷狂

  佛教徒的静默:无权威→静观觉知→自我消失→冥想

  3.自我-话语

  哲学-话语-“关于风的陈述”

  体验-感官-“风”

  4.痛苦-受虐

  性爱-动物 / 死亡-神圣

  痛苦→忘我→受虐:神经症人格

  5.无器官身体

  无器官身体1:痛苦的体验→无我

  无器官身体2:自我的觉知→无我

  6.酒与水

  酒:醉1 / 水:醉2

  《内在经验》读后感(三):巴塔耶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相似之处

  据说人每天都会做梦,有些梦在我睁开眼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客体也无法被回忆的思绪是我经验的一部分吗?我咀嚼着这个问题度过了无数个木讷又安详的早晨。内在经验是巴塔耶创造的词汇,意义不明,可能可以用在这里。

  如果语言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而有一种精神体验完全脱离理性,那它必然是无法分享的。早期这种状态局限在宗教体验,而巴塔耶创造了一种新的语境,用极度主观的文字探讨、甚至推翻了数个超越经验的哲学命题。巴塔耶将此书概括为“非神学”,即在上帝的缺失中探索人类的可能性的极限。

  在我看来,巴塔耶并未脱离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思想,但不知为何在他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熟悉的儒家观念。孟子有云“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摄归本心,人与物本无分割,因原只一体。牟宗三写过,“德性之知即随本人心仁体之知是润而如是知,亦即此本心仁体之常润而常照”。然而在二元论中这种浑然天成的圆满乃无稽之谈。巴塔耶自然也就此割舍二元对立,乐呵呵地接受天人合一这种乐观主义。他退而追求迷狂,希望在迷狂中剔除客体。迷狂是理智的缺席,野蛮的力量、极度的疼痛、或狂野的性爱…它们在主体与客体间炸出一道裂缝,动人心魄。

  巴塔耶悲观地解读黑格尔知识论,即一切“已知”是那个当下的“可知”,不能存在未知,只存在不可知,而对推理的执念仅证明了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唯有狂迷的静默才能回应它。回到儒学,牟宗三甚而认为源于推理而非发现的科学知识乃仁心之曲,因为过度的求知欲是一种贪婪,源于对客体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打破了“心觉之遇之以礼”的原则。

  无论是通过药物或爱情达到极乐,修行达到极苦,或通过诗学弃绝交流,神秘主义只是通往内在经验的的手段。内在经验并不高于知,也不否认知,只作为另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被呈现。巴塔耶已经放弃了上帝。艾克哈特说上帝品味自己,而巴塔耶说上帝品味的是对自己的恨。在他写下这句话时,他就是自己唯一的上帝了,因为只有全知的上帝才真正面对虚无,在那一刻他就无法回归对上帝的崇拜,面对知上帝和人类同样的无助。

  人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固,思及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云之色。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文心雕龙里的话,人心交物,顺其自然即得安宁。儒家教义更自然,实则是脱离实际,世间没有无欲无求,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巴塔耶看似变扭又痛苦,却在深思的同时表露人的七情六欲。他遵循欲望与和直觉,冲破二元论内主体的尴尬境地。

  这不是一本靠谱的哲学读物,也不是纯粹的散文。用词任性,仿佛不需要被理解。三言两语也难以深究他的思想,他的文字诗意又模糊,每个人都会有全然不同的解读,这本身就是对理性表达的否认,然而他却成功通过非理性的文字传达了他的核心主治,即内在经验,精彩至极。

  《内在经验》读后感(四):乔治·巴塔耶:非知的迷途 |DawanArt书讯

  程小牧

  乔治·巴塔耶:非知的迷途 |DawanArt书讯

  “愤怒地冲洗自己终究比保持干净更快乐。” 阅读巴塔耶未必有危险,但确实很冒险。——弗朗西斯·马赫芒德

  从第一次翻开《内在经验》到打算翻译这本书,从写下第一行译文到今天,十年过去了。巴塔耶曾说:“我写作,是为了那些一打开我的书,就好像坠入黑洞再也走不出来的人。”

  这漫长的拖延,并非只是印证了这句话,多半是因为懒惰,更是由于人生种种“计划”的拖累。“内在经验”是计划的反面,它出现于不可知、不可期待的瞬间。

  《内在经验》是一个晦涩的书名。这是一部异常的作品,大战期间一份隐秘的个人心灵纪录,于1943年在伽里马出版社首次出版,1954年增补再版,是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的代表作。两次大战对欧洲的重创,让一代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撕裂与幻灭,作者甚至不惜退回到宗教神秘主义去探寻人的精神的极端真实。我们可以把它译作“内心体验”,甚至可以译作“心路历程”。然而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这个完全忠实于字面意义的标题,保留了巴塔耶式语汇的陌生感。

  巴塔耶将此书的主题概括为“非神学”(athéologie)。“非神学”并不是“反神学”,而是以类似神秘主义的方式探寻一种无上帝的极限。与外部世界密切相联的“经验”一词,被限定于内部精神世界,借助“内在经验”这一奇特的概念,巴特耶试图发现经验主体和认知客体在最炽热状态中的融合,在一种语言不能限定其界限的未知中,探索人的可能性的极限、非逻辑或非语言所达到的交流。出生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巴塔耶亲历两次大战,于灾难中不断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欧洲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他试图以经验和直觉的方式探讨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在理性之主宰下,一个“想成为一切”的自我,将存在纳入计划与行动之中,存在不断被延迟,乃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内在经验”冲破这种困境,由非知到迷狂,存在身临此刻,并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内在经验”既然否认“知”,必是逻辑语言无法企及的。作者在这里谈论神秘主义,其实并非是要回到基督信仰,而是通过迷醉的宗教体验来描述“内在经验”的状态。神秘主义只是一种途径,失控的大笑(伯格森的《笑》引发的问题)、极苦(基督受难、中国的凌迟酷刑)和诗意的闪现(兰波的体验)等都是某种通往极限的契机。

  《内在经验》的思想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而写作风格是解构式的。这部书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思辩、叙事与诗歌杂糅,分析、想象与抒情并置。作者本人称其为“叙述”(récit) ,实为偶然写下的思想笔记的集合。这些片段的共同特征在于,忠实纪录了在各种偶然契机下精神达至极限的真实情况。对这些纪录的思考呼应着印度教的苦修或罗耀拉的灵修观念,也包含着对笛卡尔、黑格尔的反思或对尼采、兰波、普鲁斯特的解读。使作品在个人独白的同时也建立了一种丰富的思想对话。作品各章节的写作时间不一,甚至跨度很大,因此章节标号有时用阿拉伯数字,有时用罗马数字标明。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词汇,赋予它们独特的意义,如“夜”、“赤裸”、“至高无上”、“未知”、“戏剧化”、“交流”等。它们貌似抽象概念,实则全无统一的界定。从这些词语出发的意指、引申、想象,构成了一种兼具思辩和诗意的表达,形成一种强烈的个人言说风格。这本身就是对“推理式”思维的否定。

  《内在经验》的出版,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一个思想对话的时代已然到来。萨特等存在主义知识分子嘲笑巴塔耶陷入神秘主义的谵妄。拉康、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则深受启发,推进了巴塔耶对主体精神结构的剖析、对知识系统的怀疑、对形而上学的反思。罗兰 · 巴特则关注巴塔耶的写作行为所打开的多元文本空间。

  本书根据伽里马出版社《巴塔耶全集》第五卷中的《内在经验》译出。原书1943首版后,1954年经巴塔耶本人修订,增加了《沉思的方法》和《附言》,以《非神学概要I》为书名再版。伽里马全集所收录的是1954年的版本。

  法国巴塔耶研究专家、伽利马《巴塔耶》全集后三卷主编弗朗西斯·马赫芒德先生为本书中译本慷慨作序。先生是我在巴黎七大的博士论文导师。我仍记得,200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七大茹修广场的“科学咖啡”里,我问他:“《内在经验》、《论尼采》和《罪人》哪一本值得首先译成中文?”他不假思索地说:“《内在经验》,当然是《内在经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