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算术》读后感1000字
《政治算术》是一本由罗伯特·威廉·福格尔 (Robert William Fogel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算术》精选点评:
●我居然看完了,书的篇幅也不长,有点像经济学核算从一战前被运用于政府工作的简介史,还有库兹涅兹的思想史和工作方法,适合经济学专业人看吧(我干嘛看这书,虽然也看完了)
●之前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诺奖得主库兹涅茨有一种民科的感觉,大概是有一些民科总喜欢大叫库兹涅茨周期一类的东西。这本书似乎算是福格尔的遗著?2013年福格尔去世后出版的似乎。总觉得书中作者在强调库兹涅茨的成就和研究方法时在暗讽现在的经济增长理论。全书读起来都很有大家风范(作者本来就是大家),很多地方发人深省,然后我还是接着搬砖吧。
●库兹涅茨学生写的纪念老师的书,书名仿仿威廉配第《经济算术》。全书回顾了库兹涅茨和他所引领的经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以及进一步的长时段的经济史研究的新趋势,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略人文气
●库兹涅茨的学术史
●大师与low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把工具当工具,后者把工具当一切。又,如果不是翻译有问题,那就一定是编辑校对有问题。
●我觉得还好啊,有启发性。
●本来希望看到全程和导论一样深刻有趣严肃活泼的好书,看到结尾发现导论是门面,是诱饵,是迷魂汤啊。这只是一篇疯狂跑题行文混乱,翻译渣排版渣校对渣的长篇流水综述 。我要看吐了。
●诺奖级别的经济史学家福格尔,写作能力相当强,无论是可读性还是专业性都非常高。书中介绍的库兹涅茨对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实证研究对我也有很大启发,人口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的是杠杆的作用,这样说也不确切。应该说人口形成的是一种网络,把经济上限以难以想象的程度提高,但我不认为人口容量是没有上限的。
●值得一读
《政治算术》读后感(一):跑偏的国内实证研究与数理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的人对库兹涅茨并不陌生,包括现在看论文,即使不在经济领域,倒U型曲线的应用依然俯拾皆是。但是对于库兹涅茨的学术思想却一直没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究其原因,还是出于对实证研究的偏见——国内的实证研究,多年以来,都脱不了炫技的嫌疑,重工具而轻思想,一片玄奥的模型背后,缺少有创新有见地的干货。这次读福格尔的《政治算术》,收获之一是纠正了这个由来已久的偏见:这本书介绍了实证经济学如何在美国发展起来并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作为实证经济学重要研究工具(GNP与库兹涅茨曲线)创始人,库兹涅茨的学术思想足以与他的统计分析成就并肩。
何以到了中国,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走向炫技的不归路呢?本书的第五章给了我一些启示:一是数据库的影响,在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历来受到质疑;二是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结构或有偏差,库兹涅茨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量经济学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和技术方面的精巧,还要对最近和更远时期的历史拥有广博的知识(第五章P118)”,而我们的高校在经济类研究生招生中,数学与计算机等科目出身的生源最受青睐,而对文科出身的明显不那么热衷。
除了对个人偏见的纠正外,本书给我带来的一大收益是福格尔的“技术生理演化”理论。在对这一理论的阐述过程中,福格尔提出,技术的增长、生理的演化使得物质贫困问题渐趋下降,未来更棘手的是精神和非物质资产领域的分配不均,而且个人“选择的质量以及机会的多少关键在于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至关重要的精神资源”(导论P9)。同时他又认为,容易发生精神贫困的一大主体——某些青年人,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他们的母亲本身就是精神匮乏者”。那么,如果想要未来的青年人成为精神财富丰富的一代,就要培育及维护他们的母亲的精神财富——而不是,通过嘲讽强迫她们成为母亲,通过社会压力将她们强行禁锢于家庭。
以上,是读这本书过程中的一些杂想——能让人思考的,就是好书,哪怕翻译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政治算术》读后感(二):无数据 不学术
作为经济学博士,还是习惯性的从批判入手,寻找可以进一步改进“研究”的方向。首先,从封面上的中文题目来看,将“Empirical”翻译成“实证”值得商榷,“Empirical”直译为“经验”更为恰当,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对应,主要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经验分析”是利用过去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武汉大学吴俊培教授每年授课都会给学生讲述自己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思考,并认为”实证分析“与”经验分析“有区别;其次,正文中的多处中文出现多处错误,此处并不是说中文翻译不好,中文翻译较为流畅,只是稿件的校对工作不够细致,按照教育部对博士论文的抽查要求,博士论文错别字率应控制在万分之三,可能此中文版就被”教育部专家“否决;最后,虽然本书有上述两点不足,但依然瑕不掩瑜,纵观伟大的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经济研究生涯,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何帆,2014)。
正如译者胡永健教授所言,福格尔的《政治算术》会让人联想起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研读完之后,觉得此《政治算术》就是彼《政治算术》,而又非彼《政治算术》。说两本书一样,主要是两本书都用统计数据对国民财富及其增长原因进行分析,并估计国民收入。说两本书不一样,一方面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经济学理论有了质的飞越,另一方面,福格尔的《政治算术》通过西蒙.库兹涅茨的经济研究生涯,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现代经济学方法论,即无数据不学术。
研究从实际问题入手,从西蒙.库兹涅茨和NBER的工作可以看出,其都是为了解决战时美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的建立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而来的一般规律。那么如何研究实际问题?西蒙.库兹涅茨教给我们利用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来反映,并进行别要的分析,以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信息。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迷信数据,西蒙.库兹涅茨和NBER的原则是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保持客观,不给出偏向性政策建议。而脱离现实数据的研究,又过于空虚。
对于我们自身来讲,现在的研究论文绝大部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经验分析为主,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期刊,都偏向于此类论文。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是”不发表就灭亡“(西蒙.库兹涅茨)。
《政治算术》读后感(三):大师学术思想养成史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无论台湾地区还是美国每次大选时,都避不开“拼经济”,这也许就是本书之所以称为“政治”算术的原因之一吧。
库兹涅茨作为经济学大师和诺贝尔奖得主,他的一些重要学术思想对绝大部分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并不陌生,就不具体赘述了。这本书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和研究脉络的介绍,对从事经济研究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份很好的“综述”文章,尤其由其弟子福格尔(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进行阐述,也更具权威性,而且中间也夹杂了很多福格尔本人的学术思想“技术生理演化”的观点,非常值得一读!全书读完之后,主要有两个想法,和读友分享。
1. NBER的发展与中国智库建设。
在美国,民间的非盈利性研究智库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传播,以及政府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的智库建设从80年初开始起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整个主流的学术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更是有限。书中第二章对NBER早期历史的介绍,则可以作为美国智库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个案,为我们研究智库提供一些重要的借鉴。个人认为这与整个国家的学术科学体系也有莫大关系。
2.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当前学界经济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已成为主流,也带来了很多弊端。通过搞数据,玩模型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文章,但这些文章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却很难说的清,有很多文章究其一生可能也不会被其他学者所关注或引用(很惭愧,本人也曾和正在制造出这样一些论文)。促进思想进步应该是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出发点,数量分析作为重要的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有局限性的。先验观念和数据的局限性也成为实证研究缺陷的重要来源,库兹涅茨本人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书中第五章)。如何在理论新意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做出有价值的研究,虽然很难,但应该成为每一个经济学研究者的终极目标。
虽然书中存在一些别字和漏字的现象,但瑕不掩瑜,无损于本书的巨大价值,希望再版时能够得到修正!抛砖引玉,希望能和众学友一起探讨!
《政治算术》读后感(四):重新认识库兹涅茨
之前对于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了解只停留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前两节课里,而对他的印象则多偏向于认为他是一位经济统计学家。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更新了很多我对西蒙•库兹涅茨既有的认知,也让我对他充满了崇敬。经济学大师的魅力如是。
美国经济学家介入到经济活动的决策当中已经是20世纪的事了,书中对于经济学家对改善政治决策进行了描述,并且由此讲到了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成立。同样的,对于国民收入账户的核算起源于大萧条的实际需要。而西蒙•库兹涅茨作为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收入核算领域的首席专家,被“借”到商务部组织制定国民收入核算(64页)。接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雄心勃勃地宣称要让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但是对于军工生产活动,政治家们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生产目标。在后来的实际组织生产中,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核算修正了不现实的目标,从而使得资源能够最优化的得到配置。
受大萧条以及整个国民收入核算的启发,库兹涅茨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的理论。但不幸的是,库兹涅茨的增长理论在现代经济学中并没受到足够多的重视。书中主要介绍了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与马尔萨斯、熊彼特以及舒尔茨等人的异同,强调了库兹涅茨理论创新的不同路径,这也正如瑞典科学院授予库兹涅茨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所说的那样,库兹涅茨为推导经济增长研究展开了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研究。不同于先验的猜想或者对于历史史实的推断,库兹涅茨的理论源自于对于数据分析以及在其基础上严密而全面的考察。
书中第五章讲了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方法,对我深有启发。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分析问题都能从库兹涅茨的研究态度及方法中获得教益。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库兹涅茨并不只停留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的层面,正如他对于人口学家Raymond Pearl的批评所反映的那样,他认为数量分析在社会科学中既有潜力也存在局限性。虽然数学方法非常有用,但数量方法本身并没有提供解决难题的方案。库兹涅茨本身对于全面和积极追求细节的能力比较赞赏。
作为国民收入核算之父,库兹涅茨并不夸大GDP的作用。而且他一再强调“一个国家的福利很难通过国民收入统计来加以推断”(Kuznets,1937,7)。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有很重要的警示意义。
本书主要来自于对经济学大师福格尔的采访,作为库兹涅茨的学生,而且同样身为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不仅展现了库兹涅茨的风范,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研究精神。
建议及意见:虽然这本书的翻译算得上通畅、流利,但还存在一些瑕疵。如书中翻译人名的时候存在前后不一致,在 116页, Raymond Pearl被译成珀(pō)尔,而在121页则译成了玻(bō)尔。另外,在翻译名人姓名的时候,译法与大家所熟知的不一致,比如99页将Malthus翻译成“马尔修斯”。有些地方的翻译存在歧义,105页倒数第二行的“不多”二字实在不知何解,137页引述罗伯特•索罗的那句话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本书书名与威廉•配第那本大作雷同,配第时代经济与政治不分,为了区别于那本书,这本书书名译作《经济算数》或其他可能更佳。在我国经济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这本书的受众大多也能够接受英文的直接阅读,所以建议最好还是附英文原文在文后。以上多是本人以管窥豹,陋见仅作交流。
最后,对机械工业出版社能出版这样的学术精品表示赞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