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摘抄

2022-03-29 03:0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518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摘抄

  《魏晋风流十讲》是一本由刘强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魏晋风流十讲》精选点评:

  ●讲的还算生动有趣,但是后半部实在匆忙作结,有点头重脚轻了。

  ●普及型的读物,类似世说新语的白话版,速成魏晋相关知识

  ●科普读物。讲义风格,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百度了一下果然是上过百家讲坛的。魏晋时代黑暗又自由,科学愚昧但艺术文学繁荣,因世乱而多样性突出,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时期。

  ●美容之风讲的还不错,其他的一般般

  ●混乱的时代,却最富有艺术精神。浅显入门读物,《世说新语》魏晋八卦小故事,后三讲有些敷衍了事。

  ●当时甚至做了一些笔记,但是好多都忘记了。“王蓝田食鸡子”

  ●文化普及类书籍,好像是老师的讲稿,让我想起了大学的日子,还是挺有意思的。

  ●像在看魏晋八卦杂志,挺有意思的,也有很多成语典故来源,还是蛮好看的

  ●通俗浅显

  ●延伸阅读世说新语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一):“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这部《魏晋风流十讲》摘取《世说新语》中的奇风异俗,归纳了十个章节细数风流人物,浅显易懂。作者刘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钻研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百家讲坛“竹林七贤”主讲人。在《魏晋风流十讲》中,作者聊到很多意味深长的小故事,比如曹丕“驴鸣送葬”、阮籍“居丧无礼”、王子猷“雪夜访戴”、王羲之“东床坦腹”、谢安赴宴等等。在这些故事中,人对于礼教的突破,对于自我的完成,在乎内而不在乎外的倔强和坚忍,叫人钦佩。东晋名士、清谈家殷浩的正气凛然的“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该是最好的诠释。

  静下心来,可以啃啃《世说新语》,虽然文言文对我来说不好读。但你想啊,记载了千年前那么多风流逸事的《世说新语》原有八卷呢,留传至今只剩了三卷了,不得且读且珍惜啊?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二):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谈魏晋的艺术精神:我们所仰慕的文人才子的佳句名篇,根源于他们心中的痛苦。这痛苦难以消化,所以用文字表达抒发,红楼通篇不离一个空字,可曹雪芹也说他“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后悔少年时没有认真读书,考取功名,导致家道衰落后无力回天,高鹗补后40回,宝玉高中后出家,他完成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虽是世俗的看法,未尝不是曹年轻时为家族复兴努力读书时的理想。经历兴衰成败才能看空,未曾经历如何直言这一个“空”字。诗仙李白一直在官场边缘试探,想要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可是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枉费。

  悲剧总是艺术的源泉,而且往往来源于现实的折磨,这是很可悲的事。生命的过程中美在不断流失和稀释,人也会越来越现实,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艺术精神在最混乱、最苦痛的时代,最灿烂、最自由,也最宽容。在和平年代,艺术服务于社会现实,受到上层建筑的指导,少了那些哀怨之气,其实未尝不是件好事。

  二谈魏晋的文人志气:“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从魏晋及之后,文人一方面害怕政治攻讦,出口便是万事皆空,无欲无求,一方面焦虑于个人的社会身份,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另外,又不甘受精神压迫,总是在寻求个人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在其中混蒸慢煮,渐渐文人风骨消磨,明清谈变成了暗周旋,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今谁能不卑不亢的说一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因为什么呢,因为恐惧。魏晋不是一个好的时代,但人是好的人。

  另外还学了一句话,受益很深:世间再尴尬、再不上台面的事,只要你在做的时候能够“旁若无人”,立马就能改变人们的观感,原因无他,就因为你能够不在乎别人的观感!

  把握好这个度,只要不被人看成疯子,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了。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三):《魏晋风流十讲》摘录

  第1章 美容之风

  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第3章 饮酒之风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醮未醉时。

  第4章 任诞之风

  雪夜访戴,造门不前而返,真是随性而至,超脱放达至极!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第5章 隐逸之风

  我们今天的价值判断标准太过单一和功利

  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整个社会反而会陷入精神的焦虑

  第10章 艺术之风

  美即无目的之快乐写诗也好,写字也好,都不是为了参赛评奖而作,也不是为了加入作协书协,更不是为了拿稿费、换职称、当大师,而是为山水而作,为人生而作,为性情而作。正因为摆脱了功利的目的,直接与天地山水自然对话,与心灵共舞,所以这些作品一出世反而就成了永远不可企及的艺术精品。

  《魏晋风流十讲》读后感(四):再风流,也依然是贵族醉生梦死的时代

  ◆ 点评

  点评:★★★☆☆

  魏晋风流,说的其实是贵族阶层的风流。汉末到魏晋时期,名副其实的乱世,贫与富的对比到了极致。本书讨论贵族阶层的风雅,嫌少谈到百姓阶层的悲苦,其实石崇温酒斩美人的故事可略见一斑。百姓阶层,当真是人命如草芥。贵族阶层,在权力加持下,有财有势,不必为温饱、安全担忧,自然将注意力转移到追求精神方面。不说炫富吧,但是他们服食五石散、酗酒,与如今富二代们有何两样?当然,像清议、醉心艺术这些还是很不错的,但这不算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虽然本书说了很多风雅之士,但仍然感觉这个时代是个有权有势人士醉生梦死的时代,与春秋战国时代那种思想大自由大解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所谓平等精神,那就更加没有了。平等,指的是人人平等,不是贵族内部人士的人人平等,是跨界层的对比。本书论及魏晋的平等,不过是有权有势人士内部的一团和谐罢了。

  魏晋风流十讲 刘强 著

  ◆ 第1章 美容之风

  gt;> 卫玠本来就体弱多病,哪受得了这种劳累啊?终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gt;> 就是在死亡中发现氤氲的诗意,在废墟中看见明媚的花朵,在无边的痛苦中还能擦干眼泪,“拈花微笑”。

  gt;> 那个时代的人热爱美,追求美,更创造美!

  gt;> 值得注意的是,高大威猛常常是强调某种实用价值。

  gt;> 那什么才是审美状态呢?简单说,你欣赏的对象带给你的联想,离功利目的和道德价值越远,就越是接近审美状态。

  gt;> 审美状态就是单纯享受“看”的愉悦,而不是执着于“用”的算计

  gt;> “白”,几乎是“美”的一个必要条件。

  gt;> 美和白的关系,真是古今同理,并没有发生质变。

  gt;> 当时的人对于白面小生有着异乎寻常的欣赏和迷恋。

  gt;> 而把人与自然物联系在一起,在美学上就是“人的自然化”。

  ◆ 第2章 服药之风

  不恐惧不痛苦谁喜欢吃药啊。

  gt;> 因为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谁都没有豁免权。

  gt;> 他的发明人就是东汉着名的医学家、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

  gt;>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是个病就吃“五石散”,以至于长期服用而形成依赖,则势必像吸毒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

  欧洲中世纪的女子也喜欢往脸上涂铅粉,这样可以让自己看起来很白很贵族,这跟服食寒食散求肤白一个路子。

  gt;> 从这个角度上说,时尚可以说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软暴力”,好比一把“温柔地杀人”的软刀子,让你在神魂颠倒中不知不觉地“过把瘾就死

  gt;> 人在这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自我。

  gt;> 魏晋名士的风度更多的还是与精神上追求自由和超越有关

  gt;> 在魏晋时代,却是一个显示身份的雅物,有的名士一边清谈,一边在身上捉虱子

  只要我自己不觉得尴尬,就没人能让我尴尬。

  gt;> 其实,世间再尴尬、再不上台面的事,只要你在做的时候能够“旁若无人”,立马就能改变人们的观感,原因无他,就因为你能够不在乎别人的观感!

  服食寒食散,原本应该是为了延年益寿、滋阴壮阳和美颜润肤的,也有一定的治病功效,因为服用的多是有钱人家贵族人家,所以形成了一种风气,底层人士也争相效仿,成了彰显身份的象征。后遗症是伤身短命,眼瞎溃烂,精神恍惚。同时也对衣着宽袍广袖、喜穿木屐等有一定促进作用。

  gt;> 总之,魏晋名士的服药之风,看似很另类,不可理喻,但的确富有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魏晋士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服药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也的确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反思

  ◆ 第3章 饮酒之风

  gt;> 从此,“杜康”酒天下闻名,甚至成了酒的代名词

  gt;> 酒味醇香,可以袅袅上升,上达天听,告慰神灵

  gt;> 在古代,是无酒不成礼。

  gt;> 什么清规戒律,一律被抛诸脑后,人们尽情地享受酒带来的麻醉、快乐、忘我和超越

  gt;> 一个人天天喝酒醉酒,正是被专制暴政逼出来的一种“变态

  gt;> 亲情乃是人伦至情,本乎自然,根本不须繁文缛节来证明,居丧无礼,不等于不

  gt;> 既然礼已崩,乐已坏,我何必要做那帮窃国大盗的应声虫呢

  所以儒学一开始也并不是那么讨人厌的。

  gt;> 他们死后,理论的解释权便被历代统治者垄断了,儒家礼教渐渐变得僵化、迂腐、甚至缺乏人性

  礼岂为我辈所设?

  gt;> 礼法从来就是统治者给被统治者设计的,他们要别人遵守,自已却往往逍遥法外。解释权永远在他们那里,还不许你质疑

  gt;> 对于那些不符合人性的礼法教条和强奸民意的“霸王条款”,每个有尊严、有人格的人,都有大胆说“不”的权利

  gt;> 因为里面充满了乱世中知识人的无奈、痛苦和血泪!

  gt;> 明明是你们进入我的“私人空间”来偷窥我的隐私,怎么反倒说我有伤风化呢?

  一个酒鬼,吹得这么邪乎。

  gt;> 在刘伶这里,酒与醉,成了自我、自然和自由的象征!

  gt;> 动物性的口腹之欲上,人类和猪并没有两样!

  gt;>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gt;> 当时战争、瘟疫、杀戮接踵而至,生命朝不保夕

  gt;> 追求快乐本身也是一种“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追求的自由,谁都无权剥

  gt;> 《三国演义》展现的是“英雄本色”,那么,《世说新语》描画的就是“名士风流”

  gt;> 能够把这些不一定“高大全”,但充满个性的人物和语言保存下来,实在需要一种十分高超的价值判断力,只有那种超越于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一主流价值的伟大作家才能具备这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眼光

  ◆ 第4章 任诞之风

  gt;> 葬礼上学驴叫

  gt;> 这个将要安葬的死者,生前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驴鸣

  是不是相当于今天的流感,致死率较高的,例如新冠肺炎。

  gt;> 当时就把这种流行瘟疫统称为“伤寒”,远比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伤寒”严重,只要染上这种病,死亡率最高可达50%。

  gt;> 着名的“建安七子”在这一年,一下子死了五个,哪五个呢?分别是王粲、徐干、陈琳、应瑒、刘桢。

  gt;> 说明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四人都是死于这一年的瘟疫

  墨香铜臭在写《魔道祖师》的时候是不是参考过魏晋时期的风气?感觉好多地方都若隐若现的有一些影子。

  gt;> 但在它伸着脖子仰天长鸣的时候,那真是不管不顾、舍我其谁,自有一种豪迈豁达的韵味

  gt;> 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然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gt;> 但你再往深里想,那是做给活人看的,跟死者王粲又有什么关系呢

  曹操,确实可以为有才之人提供舞台。我要有才,我愿意跟着他干。

  gt;> 所以那个时代,墨守成规的人逐渐被淘汰,而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标新立异的人,大都脱颖而出。不拘格套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激发了整个时代的创造力。

  gt;> 这就是一个“不拘格套”的时代。

  所谓礼崩乐坏,恰恰是思想最自由,才华最容易得到绽放的时代。当然,这种自由的背后,也往往就是动乱。一张一弛,一得一失……

  gt;>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gt;> 第一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

  gt;> 思想和言论一旦被定于一尊,当人们的一切都被一个既定的模式、框框甚至格式所限制,人的思想被装在一个套子里的时候,正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逐渐缺失的时候

  gt;> 第二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礼崩乐坏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有担当、有信念、有风骨的伟大人物

  思想上最向往的两个年代,肉体上可能就真的宁做太平犬,莫做离乱人。

  gt;> 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巨子,礼崩乐坏的魏晋乱世也出现了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绘画的大师巨匠,礼崩乐坏的晚清民国更是大师云集,盛极一时

  gt;> 古代有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gt;> 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就是不以为意。有时候,故作姿态还不如不做姿态,或者说,不做姿态反而是一种最好的姿态。

  gt;> 谨小慎微的小人格,而是落拓不羁,我行我素的大风流。

  gt;> 王羲之家族是“一门三杰”,指的就是王羲之和他的两个儿子王子猷和王献之,父子三人“文章为世人所推崇,俱善书画”

  gt;> 一个人想要流芳百世,要么像圣贤那样立德,要么像帝王将相那样立功,要么就做文人学者,着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gt;> 他们的人生不是功利的人生,而是审美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境界,

  gt;> 因为后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已经和东晋“大家族,小政府”的门阀政治体制大不相同,皇权高度集中的结果,是文人士大夫的犬儒化和奴才化,你怎

  魏晋的大自在大风流,灵魂人物是名流,名流背后是大家族、小政府,没有压力束缚,当然可以自在风流。如今生活在世界上的我们,有多少个不顶着巨大的压力。当年那种自在风流当然也有,只是不为寻常人所见罢了。

  gt;> 雪夜访戴

  ◆ 第5章 隐逸之风

  gt;> 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整个社会反而会陷入精神的焦虑,这就是为什么在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却不升反降的原因。

  gt;> 按照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说法:选择即自由

  gt;> 这种选择本身,体现的是一种自由的意志。

  gt;> “消极自由”就是人在做一件不伤害他人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免于被政府所干涉和强制

  gt;> 他不仅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还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 第6章 品鉴之风

  gt;> 国儒家的礼教,本质上就是一套正名份、别等级、明尊卑、分贵贱的“名教”

  gt;> 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英雄人物

  gt;> 写了一部中国古代最早的人才学着作——《人物志》。

  游坦之。发现蛮多金庸小说的人物取名都与魏晋有关。

  gt;> 坦之

  这些豪族世家其实也是攀比,只不过他们攀比的是名声、隐逸,就是价值取向不同、所看重的东西不同,不像如今的官宦子弟喜欢攀比名牌、跑车。

  gt;> 安和王坦之相比,到底孰优孰劣?

  gt;> 有了这个制度之后,士人们不仅要求名,还要争品。

  魏晋人品评人物,看重的是风度、才情、趣味、智慧和雅量这些“身内之物”,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而我们现在却大多比的是房子、车子和票子这些“身外之物”,多少有点形而下的味道了。

  gt;> 只不过,魏晋人品评人物,看重的是风度、才情、趣味、智慧和雅量这些“身内之物”,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而我们现在却大多比的是房子、车子和票子这些“身外之物”,多少有点形而下的味道了

  ◆ 第7章 清议之风

  gt;> 最终都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死在了当权者的屠刀之下。

  gt;> 具体说也就是以激浊扬清、弘扬正道为目的,以批评现实政治和当朝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清正的议论。

  gt;> 中最流行的形式就是民谣和谚语

  gt;> 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最可信的往往不是官方的宣传,也不是史书的记载,更不是文人墨客的鼓吹,而是这些口耳相传的民谣

  gt;> 用现在的话说,这些清议名士,就是当时的“意见领袖”和“舆论风向标”

  gt;> 符合法律程序啊?原因很简单。因为张朔的后台张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时不杀,以后也就杀不成了

  gt;> 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见,这次会见冥冥之中完成了清议名士的一次新老交替——汉末清议之风的领袖李膺,把清议运动的接力棒,传到了后生可畏的孔融手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敢于鞭挞腐败、批评政治、疗救社会的知识分子,正是国家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白血球。

  gt;>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敢于鞭挞腐败、批评政治、疗救社会的知识分子,正是国家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白血球。

  gt;>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敢于鞭挞腐败、批评政治、疗救社会的知识分子,正是国家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白血球。没有他们的仗义执言,没有他们的查漏补缺,没有他们不停地说“不”,整个社会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侵蚀,甚至陷入瘫痪

  gt;> 这种读书人,历来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gt;> 历来的统治者最怕读书人“扎堆儿”,一“扎堆儿”肯定要出乱子,这个状当然是一告就准

  共和国现在也在干这种事,就不怕历史重演吗?

  gt;> 李膺的死,宣告了清议运动的失败,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救努力也被宣布无效

  gt;> 李膺的死,宣告了清议运动的失败,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救努力也被宣布无效

  有人经常奚落这些如飞蛾扑火般与专制暴政对抗的读书人,说他们不够聪明,“不懂政治”。孰不知,中国文化人坏就坏在太聪明,太懂政治

  gt;> 有人经常奚落这些如飞蛾扑火般与专制暴政对抗的读书人,说他们不够聪明,“不懂政治”。孰不知,中国文化人坏就坏在太聪明,太懂政治。

  gt;> 每一次杀戮,对于知识分子的元气都是一次重大的摧残。嵇康死后,历史进入到了“后清议时代”,也就是读书人不谈政治、只谈玄理的清谈时代

  ◆ 第8章 清谈之风

  gt;> 以调和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一种哲学思潮,代表了魏晋一代之学,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gt;> 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gt;> 清谈则是一种贵族阶层喜爱的探讨抽象哲理、具有很强思辨性和哲学品味的一种纯学术的讨论。

  gt;> 那是因为汉末的清议之风被两次党锢之祸所打压,知识分子不敢再议论政治,于是就开始了谈玄说理、坐而论道的清谈。

  gt;> 这种观点是为了调和当时儒家和道家的紧张关系。

  gt;> 到了这里,清谈已经升级成为口水仗,搞起“人身攻击”了。

  平等与否,应该是放在跨阶级来对比。如果是同阶级内部做对比,那有什么平不平等的。

  gt;> 平等的精神

  ◆ 第9章 奢侈之风

  gt;> 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gt;> 上上下下都没有监督和制衡的力量,这个时候,必然会导致“绝对权力的滥用”,带来“绝对的腐败”

  gt;>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钱使人堕落,权力使人腐败,堕落和腐败的极限是人将不人,国将不国。

  gt;> 我们读了这些故事,如果只看到富豪们的挥金如土,锦衣玉食,而看不到其中的“残忍”和“变态”,就不能算是看出其中的真相。

  gt;> 这场斗富比赛,以王恺的惨败而告终。事实上,这不是王恺一个人的失败,一同失败的还有当朝皇帝司马炎。也就是说,石崇的富贵已经到了让皇帝龙颜失色的程度!

  gt;> 总会感到一股变态味和血腥气扑面而来,尽管故事写得很具视觉冲击力,但仔细想想,这么一种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恐怕远比清谈带来的危害更大,更致命。

  gt;> 特别是权贵阶层的聚敛无度,与民争利,必然导致统治基础的腐朽和动摇,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 第10章 艺术之风

  gt;> 把人的精神世界展示得纤毫毕现

  gt;> 魏晋时代的学术风气是宽松、多元和自由的,人们追求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解放,无拘无束,率性自然

  gt;> 艺术之风是魏晋风俗中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种风气。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一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指数较高的。

  gt;>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生也往往残缺,生命的过程,常常是一个美的不断流失和稀释的悲剧过程,所以,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常常让我们感到“生活在别处”,触目皆是缺憾。

  不能同意。仓廪足而知礼节,在温饱上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追求精神享受是不可能的。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估计是没有尝过饥饿困窘到极致的惨状。

  gt;> 物质上的贵族我们也许做不到,但在精神上保留自我的人格和尊严还是可以的。有了这种尊严,乞丐就可以对着国王说:“对不起,请别挡住了我的阳光。”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