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Bone Clocks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The Bone Clocks读后感锦集

2020-10-29 03:2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Bone Clocks读后感锦集

  《The Bone Clocks》是一本由David Mitchell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0.00,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Bone Clocks》精选点评:

  ●和《云图》相比,每个故事都复杂了一些,人物也更丰满,但是放在时间轴上来看整体,宏伟程度就弱了许多。文笔没的说,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改,可是叙事失衡不开心,Mitchell不时插入的幽默段子倒是提升了阅读体验。唯一遗憾的是,如果能再多些雕琢绝对是可以上升到经典级别的。

  ●Slade House世界观的拓展。并没有特别好看。也许是因为开头那章太像青春文学,第一印象不好(。

  ●<Bone Clock>用了整一个月终于看完,依旧看得云里雾里的,但是D. Michelle又回到了Ghost Writting的灵魂轮回转世,回到了Cloud Atlas的穿越几世找到你的感觉。出了译文版还是想再看一遍,这样天马行空,这样不着边际,这样无法预测的故事,还是可以再看几遍的

  ●可视作Ghostwritten第四章的大型spin-off;倒数第二章突然走起了尼尔盖曼风,但是好吃!好吃!男神!【哭着【走开。

  ●大师级别的叙事……

  ●半年前读完。略有些虎头蛇尾。结局的大战一场,颇有某些青春期小说的雷感。前面有几个章节,铺垫得很不错,语言风格是 David Mitchell 一如既往的特色,每个人物都有非常明确的时代特色。读得很顺畅。 这个轮回转世的概念相比《云图》,似乎更近了一步。作者貌似是在构建自己一个更大的世界观。 对未来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度堪忧,似乎也很符合现在人们内心的恐惧感。

  ●将在日本当教师期间听闻的东方迷信习俗包装成神秘主义兜售给西方读者,大卫米歇尔已沦落成三流写手。

  ●Not as good as cloud atlas

  ● 很久不读Sci-Fi, 一读便读了大师David Mitchell 的书。故事从1984年讲到2043年,最后祖国终于成了另一场世界大战的主旋律。如果你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富家子弟,你会想要永生吗;如果你是一名战地记者,你会眷恋在战争中的惊险与刺激吗?如果你是一名没落的作家,你会恨那些试图在你最艰难时断送你职业生涯的人吗?如果你见过永恒并陷于永恒,你会想要永恒结束吗?这本书慢慢读来,还是能让人五味杂陈。

  ●看完了,很喜欢。除了中间关于crispin那个作家的实在太话痨,要是篇幅减半或者减2/3就完美了。觉得比云图还好。//看了zeze的推荐开始看的,刚看了个开头 (4%),很好看!比云图的第一个故事好看多了。希望满满。。。

  《The Bone Clocks》读后感(一):写小说家的小说家不是好小说家-------看丹布朗也不犯罪啊

  书里有一句话是对的:奇幻小说元素就像怀孕,写了就是写了,再清高的严肃文学,借用一点都算是奇幻小说,没有半怀不怀这一说。

  所以david mitchell 中年危机爆发,这回一点不含蓄,索性把女主人公设定成神婆了。读第一张的时候以为自己下载错了书了,读的是ya小说吗这是。。。,可前三章看的都很有意思啊。然后到第四章就开始说梦话了,mitchell脱下外衣华丽转身,变成斤斤计较的反科技中年消极作家。

  这书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先到amazon上逛一圈,看几条5星评论,然后心里抱着“肯定到最后有个大包袱等着抖呢”的心态,享受阅读过程。虽然最后您会发现,不仅没包袱,而且结局生硬,但花在前三章上的钱还是值得的。

  总之这书写的是=主人公holly这个神婆,在她弟弟jacko被(貌似是外星人)绑票了后(这他妈不是xfile是啥啊),展开的一生。发展到到后面,各种荒唐事儿(超能力、永生、预见未来)层出不穷,中国参与世界战打击外国友好人民(您可以放心了,我们国家的怂劲顶多就是给人家印几张票子玩玩,您这辈子是赶不上了)。和gary shteyngart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非都是到了2040年代中国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最坚挺汇率,人类科技牛逼到为非作歹那点破事。

  中间mitchell变相说,看丹布朗的作家上不了台面,我靠,其实吧,有些方面,丹布朗,论逻辑论人话,都胜您八筹。您和丹布朗的唯一区别,无非就是您在结尾横冲直撞加进一段旨在“人类应该反思”的教义。

  Mitchell自己已经说了,喜欢“大气”小说,情节任务越多越好,可眼大肚子小,贪心的结果就是哪个题材都想搞,哪个都写不好。

  ”这书还有地方灵,就是援引的地方多,evelyn Waugh,alan furst,hitchens,mailer数不胜数。作者第四章的原型,想必就是照着martin amis来的。

  Mitchell在书里为自己开脱:“这年头作家换题材比换身都难。”所以咱也原谅他一直坚守在“parallel novel”的阵地上轻伤不下火线。卫报又发话了,科幻情节都是写现实小说写不好的人用来当掩护的。

  书的主旨,还是philip roth在human stain里那句:“nothing lasts ,but also nothing passes, and nothing passes just because nothing lasts”。 Mitchell 又说了:“life will go on in a banal way(和christopher hitchens说的那句‘the party goes without me ’差不多)”

  总之这本不如云图,您要是想用这小说开眼界,我劝您歇歇吧,哪儿都一样乱!

  哦对,托着书的福,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上海还有“上海书展”这个东西存在!

  《The Bone Clocks》读后感(二):迟到的读后感:关于灵魂的新篇章

  一直等着看中文版的骨钟,结果等到2016年还不见希望,遂决定开啃原文。看完大概有点明白为什么中文版迟迟不见踪影,因为真的很难翻译啊……

  9号梦的结尾让我大失所望,本来觉得大概再也看不到幽灵代笔这样的神作了,没想到骨钟居然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惊喜脸!),在我心中排名高于云图。没办法,实在太喜欢米切尔关于“魂”的设定了。

  六个故事中,最喜欢的当然是第五个,时间守护者和隐者的魔幻大战。嫌书太长的可以直接看这个,当然看完前四个再看会有更多惊喜。非常希望能给Marinus拍部个人电影……接下来准备读Slade House。

  其他故事也各有特色。

  第一个故事里Holly的爱尔兰口语真让人抓狂啊……看到Ed说“有时候我希望可以同一时间在所有地方,旅行的冲动就像炸弹爆炸”的时候忍不住狂点头,是啊是啊,我能感觉到,就是这样的!没想到就是这个Ed在第四个故事里居然成了战地记者。

  第二个Hugo Lamb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想起Jesica Jones的电视剧。Jesica面临一个问题:如果阻止紫人做坏事(甚至训练他开始做好事)的唯一办法是自己得留在他身边一辈子,该怎么办?当然Holly并没有真的遇到这个命题,但我以为Hugo的故事结局原可以是不同的,因为第五个故事的结尾,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居然选择问Marinus:"Did she love me too?"

  .S. Hugo去找二手车商Vicent Costello的时候,得知他有个小孩,按年纪算很可能是Holly的孩子,心里一惊。后面作者在Marinus翻查Holly记忆的时候暗示了堕胎,所以Vicent的孩子是Stella的?

  看其他人的评论都说第三个关于作家Crispin的故事啰里八嗦没意思,我不太同意。至少作为米切尔的迷妹,可以在此一窥男神生活的剪影,特别是关于上海那段。Well,你可能知道,米切尔在2012年夏天来过中国,参加了上海书展和其他一些British Council组织的活动(故事里还写到Crispin想临时退场,但想到如果上了British Council的黑名单绝没好下场就放弃了这个念头,简直笑cry),顺便给云图中文版和即将上映的电影做宣传,他把这段经历融入了故事中。于是,你可以在书里看到微博达人(DM有开微博,虽然很少更新)、迷妹们求签名的疯狂,还有在上海学粤语是什么鬼?米切尔还写了浦东的著名建筑:titanic bottle-opener显然是环球中心,outsized 1920s interstellar rocket大概是东方明珠,supra-Ozymandian obelisk是金茂大厦?对了,当年还没有上海中心。此外,还能知道他吃了些啥:glazed duck大概是烤鸭或者蜜汁鸭?lotus root和bamboo shoots明明是很正常的菜,为什么用英语写出来就有黑暗料理的感觉?还有榴莲酥,Crispin的女友远隔万里还几次提醒他不准吃,然而他还是吃了三个,哈哈哈。

  第四个故事写的战后伊拉克太有画面感了,其实也是第六个故事后现代文明/前世界末日的预热,后者让我难过了半天……2043年的中国成了新美帝并不奇怪,令人吃惊的是冰岛居然成了新绿洲。没想到米切尔也是冰岛饭XD,真有归属感!

  最后我想说的是丹布朗的书其实很好看啊,嘲笑他两次是几个意思?!

  《The Bone Clocks》读后感(三):如果你不喜欢汤里放大蒜,就算了呗

  我要非正式的宣布一下,我的偶像最近从ng大叔变成David Mitchell了。虽然我还是很爱ng大叔,但是dm大哥写的实在太好了,听了一个podcast发现他的英音和温柔跟ng大叔一样好听,而且他长的还更好看很多倍有木有。鉴于ng大叔好久没有写长的了,请允许我略微的暂时的移情别恋一下!

  话说去年看Cloud Atlas的电影一口气看了好几遍,翻来覆去的找各种细节联系和情节交错,像找彩蛋一样找演员重复出场的瞬间,赞叹设计的精巧和化妆的神力。作者的功力了得,六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短故事,每一个的时间、背景、写法、文风、体裁都完全不同,却用神秘的细节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加神秘的大故事。我承认我是被作者的布局能力、文字细节的密实度给闷晕了,只能傻呼呼的敬仰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了。至于文中涉及到的灵魂,世代轮回积累的记忆,人性的繁复和反复,提出来没有完全解答的问题,都又正好搔到痒处那么舒服。

  这次终于磨磨蹭蹭的看完了The Bone Clocks。之所以磨磨蹭蹭,一方面是最近很忙,一方面是看了一多半之后“舍不得”看了,生怕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当然这个逻辑也真是不特正常。

  总之,这周飞机上和酒店里把它给看完了。合上kindle,回想书中的内容觉得满满的很踏实,好像面对一整盒assoorted巧克力,可以随便挑任意一块,仔细品尝。亮点实在太多了,值得回味的值得重读和重新连接起来的细节太多了。有人批评作者这一本写得不好,一个理由就是“铺开的太大太多,收不回来”。我无法反对,但是又想说:可是铺开的部分真的很好看啊!反正一桌大餐吃也吃了,吃完就不用挑人家每个菜特色太足太精彩这个毛病了吧。何况,作者写作的最大一个风格就是用短故事拼长故事,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来,每一块都有不遗余力的打造,而不是走一条主线,所有其他的都是副枝那种写法。批评一个作品不能这样来的,就好像你非要批评一个亚洲人曲线不够分明,或者一座加州mid century modern的住宅没有尖顶不适合排水,批评一唱民谣的喊不上去青藏高原。那不是找茬儿么?亚洲人固然有别的值得批评的缺点,mid century modern即便在加州在arizona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作为一个(只会)唱民谣的我就不用说我唱的有多烂了。总之批评也得批评到点子上嘛。话说在一个mashable的采访里面,作者本人无可奈何地回答一些批评,说:有些读者就是不喜欢某种写法,好想有些人就是不喜欢汤里放大蒜一样,我能怎么办呢,这是我的作品啊,我只能按自己的写。我深以为然,而且要为他“这是我的作品”这话叫好!

  从故事上说,这一次作者再次玩了一圈all walks of life,从中世纪到未来时间点,从少男少女,到反复投胎的千年老怪,从名校精英男,到中年失意作家,从农民到战地记者,从战区翻译到出版商,从邪教/宗教头头到年轻的考古学家,从原住民巫师到女性知识先锋。我几乎从没有读过任何一部作品能控制住这么大的跨度,把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丝丝入扣如在眼前。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的这样来写,他的用意是要铺开、描绘一张写实加工笔的世相百态,完成他心目中的人性地图。而且,他的定位是写实中带有略疏离的悲悯的,既不是把人世之恶抖落开来给你看的那种貌似写实实则靠负面刺激留下印象,也不是大事化小地柔化冲突讲述世界真美好啊真美好。这个度,这个节奏感,都特别的合适,也需要特别强的底气和手法。我对这样的用意、胆量和能力都极为敬仰。读起来是格外的舒适、过瘾。

  而在写这些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间、背景之外,作者用一个无形的网把这些都兜在一起。我不想剧透,不能讲这个网到底是什么。也有人批评说这个网织得太单薄了,兜不住。我也不能完全反对,只能说,很高兴读完全书,深呼吸仔细一感觉,觉得很踏实。因为即便这个网可以再下点儿狠力,这可以探讨,但是因为它植根人性的根本之处,(生命力,survival,connection, 等等),所以对我来说,是够了的。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结构上的网,撑得起整个庞大繁杂的故事结构,而且是一个情绪和立意上的网,因为够centered,所以能够成立。

  除了结构和故事本身,我还对作者一连几本书都在持续构建自己的神话哲学结构这样的大手笔,实在是羡慕得很。这一本里面的不少人物都在作者之前的书里出现过(我还没有读全),据说他还准备继续这样写下去。multiverse的架构也是一本一本的reveal更多,建造更多。这样写起来得有多爽啊!让我心里头特别痒痒:我也要这样写!!(我知道我还差很远。。。)要知道我对ng大叔的爱就是爱恨交加的:我好想成为ng大叔,他写得太好了如果我也能写那样给自己看一定幸福死了,可是他那么幸福我老也幸福不了啊怎么办怎么办我好恨他!我现在对David Mitchell也开始怀有因爱生恨的歹意!嘿嘿嘿。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我只能说,有几个对我来说未击到痛点的地方。比如两部都压到的世界末日资源紧缺人类苟且生存这个梗,比如魔幻的部分还是有些云山雾罩,如果拍出电影来有可能显得有些幼齿,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己的想像力太不给力,要看导演咋搞。不过这些也不影响它好的地方,何况我也想不出还能怎么写得更好。哦,想到了Anansi Boys和American Gods里面也有些走epic魔幻的段子,神神怪怪的,似乎也不能说比这个强。即便是魔戒原书,似乎强点也有限就是了。再想到冰与火之歌系列,也是我继ng大叔之后,几乎倒戈过去大爱作者的,从epic上讲,倒确实比这本来得更痛快,不过还是那话,不能生把写魔幻epic脚本出身的作者拿来比嘛。把冰与火的epic之处嫁接过来也不搭。从结构上说,冰与火也走单个主要人物视角的模块拼接,但是苹果与橘子,纯魔幻与魔幻现实,毕竟还是俩套路。从这个角度说,dm大哥的体裁拼盘杂烩,倒更过瘾一些。和ng的东西比,虽然都是反genre的跨界杰作,但是dm显然更明显更直接更intentional。我觉得他们俩都属于让人无法拒绝的暖男作者,在犀利和敏锐之下,隐藏着一颗温柔无比的爱心,但是又不太一样。可能因为ng大叔写了一些儿童读物,很多作品的主角都是男孩子、少年,给我的感觉总是更加的父爱柔情,多了一分内心依然是个小男孩的大叔气。dm则在男性主角与世界的正面冲撞中露出他更宽广的对世界和人性的容忍。更加性感,哈哈哈。怎么办,本来是要写缺点,最后落在了性感上,脑残粉啊,唉。

  说到这里,正好再提一下上面提到了的mashable跟dm大哥的采访。他回答问题提到了魔戒、冰与火(毫不吃惊!)以及Ursula Le Guin, Neal Stephenson, 高度称赞了ng大叔三分钟啊! 但是他也说到自己not necessarily want to do that(指冰火),这是一个好作者的基本的“作格”吧。

  总之这本书很好看,一定得推荐。

  《The Bone Clocks》读后感(四):末药是我的,它的苦涩香气

  和《云图》一样,这本大书也是包含着六个小故事。看来David Mitchell很喜欢六这个数字。云图的六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一环套一环。而骨钟这里六个故事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角,Holly Sykes. 也因此骨钟读起来更加紧凑丰满些。云图的布局更精巧。

  1。 A Hot Spell: 1984 (酷暑)

  自述者:Holly Sykes, 十五岁。六月三十到七月二号三天。地点是南伦敦Kent。

  生长在南伦敦一个比较贫民的镇上的Holly Sykes 十五岁这个夏天因为第一个男友和妈妈大吵一架离家出走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介绍了不少本书中的主要角色和线索。Holly在七岁以前可以听到别人的想法,甚至能预知一些事情。她出走的三天里也遇到了很多魔幻的事情。

  2。Myrrh Is Mine, Its Bitter Perfume: 1991 ( 末药是我的,它的苦涩香气)1

  自述者: Hugo Lamb, 25。圣诞节到新年这几天的故事(选了其中七天),从剑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一个滑雪小镇。

  Hugo Lamb 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在剑桥读政治。在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小镇上偶遇Holly. 他住在富家弟子朋友的豪宅,陪富家公子哥玩。她,在镇上酒吧做女侍。他们相遇相爱,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只是一个大雪封山的夜晚,她收留了走投无路的他。然后便分道扬镳。

  3.The Wedding Bash: 2004 (婚礼)

  自述者:Ed Brubeck, 30, 在第一个故事里救助过Holly的朋友,现在变成了战地记者,而且是Holly的partner, 两人育有一个八岁的女儿Aoife. 地点在伦敦。

  Holly 妹妹的婚礼两天,Ed 一边讲述婚礼前后发生的各种故事一边插播来参加婚礼前在伊拉克的战地记者生涯故事。

  4。Crispin Hershey’s Lonely Planet: 2015 (Crispin Hershey的孤独星球)

  自述者:Crispin Hershey, 中年作家, 这个章节时间跨度最长,从2015一直到2020,选了其中的十天来讲。从伦敦到上海到澳大利亚小镇Perth到冰岛到纽约上州。

  Crispin Hershey 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第二个故事里。 Hugo的大学朋友Richard Cheeseman毕业前接到的第一个书评约稿就是去评论Crispin Hershey的小说Desiccated Embryos. 当时的Cheeseman膜拜Hershey还因为这本书在酒吧和路人打了一架。结果在这个第四个故事里,Hersey和Cheeseman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起因不过是Cheeseman把Hershey好不容易写出来的新小说批了个体无完肤。

  Holly出现在Hershey的世界是因为她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也写了一本书而且热卖,比Hershey要红的多。两人偶遇多了就变成了朋友。每当Holly出现都变成故事的亮点,苍白无趣的地平线上突然有了活力。也许Hershey的星球真的太孤单了吧。

  这一章简直罗嗦的让我难以忍受。要不是Holly时不时会出来露一面和Hershey交集越来越多,我完全看不下去。最后结尾时我大松一口气。总算是完了。阿弥陀佛。

  5。An Horologist’s Labyrinth: 2025 (时间守护者的迷宫)

  自述者:Iris Fenby医生,虽然她今生的背景是来自多伦多。其实她的真名是Marinus, 公元后640生人。他的第一个生命是San Marino小国里一个养鹰者的儿子。地点是纽约。

  Marinus也是第一个故事里就出现的人物,那时他是七岁的Holly的心理医生,封住了她可以洞察世事的第三只眼,也因此从“隐者帮”手下把她救下来。

  这一节是地地道道的魔幻小说,可以当武侠来看。我很喜欢里面穿插讲的Marinus投生成一个俄国农庄主的佃农的女儿的故事。讲她如何想方设法把自己从那个悲惨的命运解放出来,终于到了圣彼得堡。

  6。Sheep’s Head: 2043 (羊头镇)

  自述者:Holly Skyes, 十月底的三天。地点是爱尔兰小镇Sheep’s Head (羊头)

  羊头镇的小木屋是Holly的姨婆Eilish的。第二个故事里提到的Hugo在Holly的瑞士滑雪小镇上的公寓床头挂的就是她画的这座海边小木屋。David Mitchell 认为世界最终会回归到黑世纪, 当石油和电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日益依赖的网络和生活方式都不再存在。所以这一节讲的就是世界回归到黑世纪后的样子。这个时候的Holly已经是奶奶了。

  刚看完我以为最喜欢第二和第五个故事。回头重看了一些章节才发现,不对,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和第五。也就是所有关于时间守护者的魔幻故事和他们的世界。太有趣了。想象一下,如果可以一世一世活下去,不同的国家语言地理位置阶级环境性别身份,不停的在学新的东西,拥有洞察别人心事的魔力,可以在记忆里穿行宛如看电影。可以看尽人世悲欢离合,世事浮沉。想想都是很奢华的事情。希望David Mitchell能专心为每一个时间守卫者写传记。一定好看!

  有几个疑问,不知道是不是David Mitchell 魔幻世界里的逻辑漏洞。

  1。时间守护者,比方Xi Lo 在“死去”孩子的身体里重生这个过程有点讲不通。“死”难道不是肉体的?如果肉体不死,灵魂怎么个“死”法?也就是说如果五岁的Jack死去了,那难道不是他的肉体死去,所以灵魂不得不离开?如果肉体已死,Xi Lo的灵魂怎么让他的肉体复活?如果肉体能够复活,那么Jack原来的灵魂就不必离开不是么?

  2。大战前夕,时间守护者们说“隐者帮”有上百人,但是他们要去决一死战的这个“盲卡特里”(Blind Cathar)这一派仅有十二个隐者。也就是说就算打败了这一派,还有上百个隐者,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再组成帮派干同样的事。所以这么全力以赴貌似不太合逻辑。另外其他隐者应该也有他们自己的收魂地点和方式,所以书里提到的独立隐者是怎么运作的?全书结尾,Marinus和Holly说所有的隐者都不存在了,貌似不对。应该还是个大隐患才对。

  3。Oscar Gomez 被Hugo Lamb吸了魂变成黑酒给隐者们分了么?不是说只吸小孩子?如果不是为了吸魂,Hugo Lamb为什么要杀Oscar呢?

  1 源自圣诞歌 ”We Three Kings”

  http://www.englisher.net/lyrics/lyric/we-three-kings-1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