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ugustus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Augustus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30 00:4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ugustus经典读后感有感

  《Augustus》是一本由John Williams著作,NYRB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95,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ugustus》精选点评:

  ●波澜壮阔 潸然泪下

  ●今年晚春和初冬把这本书听了两遍,细腻与壮阔比起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念的也非常好。

  ●第三卷陡高!

  ●最后真是神来之笔

  ●好像约翰.威廉斯特别擅长在最后写这种经提纯的灵魂。从《屠夫十字镇》到《斯通纳》,再到这本《奥古斯都》,他的视角看似由芸芸众生转向伟大领袖,但实则一直以来,威廉斯写下的是人类的灵魂。不论伟大或卑微,也不应由伟大或卑微进行划分。他传统、内敛、自省,将对情感的表达控制在严肃的维度里。他笔下的罗马皇帝于一生落幕的远航中,提笔写下致友人的书信,在其中剖析了自己作为各种角色走过的岁月,年少的友情与志向,改变世界的命运与决心,文明与野蛮,人性的卑劣与其中一瞬之光,超越一切、纯粹的爱……最后他终于释然,罗马迟早将被征服,他从不因自己的伟业而感骄傲,却领悟了足够使自己感到慰藉的传承。于是他的灵魂终不至于被一切成空的绝望所压倒,在那片汪洋中得以沐浴着晨光,回顾少年时代的旧梦,驶向终点。

  ●All narrators are reliable and DON’T YOU DARE TELL ME OTHERWISE.【一个被Suetonius虐哭后的灵魂呐喊

  ●this ... this... this is just so good!!

  ●好书好书好书╰(*°▽°*)╯细节超赞,需要再看一遍缕缕

  ●On top of the world, he is alone。历史小说的典范,Williams用日记体形式大概是更容易深入人物内心

  ●虽然Williams的文笔依然那么稳,但我失望地认为他不适合写屋大维这个人物题材以及使用书信体。书信中透着股八卦劲才有真实感,而书信中寒暄赞美太多,为交代必要信息而使写信人的身份显得不可信,好像隐藏其间的作者转身面朝读者做说明,略显刻意。

  《Augustus》读后感(一):没有标题

  和《哈德良回忆录》相比好像还是差了一点,原因主要还是作者试图用不同人的视角来叙事,最后所有的声音听起来都还是像是 John Williams 自己的声音。序言里面说作者有设计每个人的说话习惯,但我怎么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努力呢?可能是英语功底不够吧:)。不过你也可以说古罗马人文学素养都挺高的(事实上可能的确是这样,古罗马里文盲应该不多)。另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和过去的割裂感,小说大部分还是遵循了现代人的视角,里面的心理活动对读者来说都非常的熟悉,但是里面的人物又会因为历史事实的原因做一些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事情,比如 Marcus Agrippa 去建了万神殿。小说里除了 Augustus 和他女儿 Julia 其他的人物的塑造都还是有点浮于表面。Augustus 在我看来和 Hadrian 之间好想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读了《哈德良》之后再读这个就多少有一点累赘感。不过总体来说也还是一个 pleasant read。

  《Augustus》读后感(二):我通奸我杀人但我知道我是好皇帝

  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经写道:伟人往往也是坏人(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他还留下了另外一句话:最危险也是最不道德的一种思维就是将成功纯洁化(There is not a more perilous or immoral habit of mind than the sanctifying of success)。

  文学作品不是严肃的历史研究,只要这种创作不是出于政治目的,那么写作者将有伟大功绩的人物浪漫化的行为不是不能允许的。

  在小说中,屋大维,也就是奥古斯都的功绩体现在他杀死自己纯真的成长史里。当他选择了和安东尼联手,他复仇的纯洁性就丧失了,至少在背叛了他的挚友眼中情况就是如此。屋大维“这天下除了我无人能够拯救”的信念既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自恋。屋大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让罗马之火燃烧下去是他在孤独中瑀瑀独行的动力来源。虽然到头来他自己也很清楚普照罗马的光明之下有着黑暗的深渊,但他只能选择相信,相信自己付出失去纯真的代价是值得的。

  历史上的奥古斯都是怎样的不是文学家要讨论的问题。但必须指出,以伟大与崇高的名义去杀人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做的。历史证据表明为了崇高的理想(比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人们往往会降低自己的底线(如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并在不断失去底线的过程中,最终将天国的理想变为地上的死狱。

  约翰威廉斯的笔下的罗马和奥古斯都能在文学范畴内独立存在。既然作者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小说也就是成功的。

  《Augustus》读后感(三):一首“诽谤诗”

  当我为了看懂它,往前翻了好几章甚至动用Ctrl F终于梳理完人物关系时,我就想着非写下来不可了:)

  原文:

  ow who is mightier in the house of Caesar - the one whom all call Emperor and August, or that one who, by all custom,should have been his loving helpmate,dutiful to both bed and banquet hall?①

  ee now how ruler is ruled: the torches flicker, the company is gay, and laughter flows more quickly thanwine.He speaks to his Livia,and will not be heard by her;he speaks again, and is frozen by a smile.It is said that he refused her a bauble;you'd think the Tiber was agrip in winter ice! ②

  ut, ruled or ruler, it is no great matter. There, from a corner,some Lesbia gives a glancethat darkens the torches; bright Delias languish on couches,their shoulders bare in the dim light; but he disdains them all. ③

  For boldly there comes to him the wife of a friend (who does not see, his eyes being filled with the vision of a boy dancing to the torchlight). ④

  Why not? he thinks, this ruler of men.Of his time, Maecenas has given freely;this other little thing he never uses,surely he'd not begrudge. ⑤

  本诗作者Timagenes与梅塞纳斯结交,梅塞纳斯把他引荐给了屋大维。关于诗中所述,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屋大维对于继子提比略的为人处世和军政能力都不满意,和挚友妻子也确实维持了十几年的情人关系。利维娅作为事实上的第一夫人、屋大维信任的共治者,处理政务名正言顺。 这诗太不地道(字面意义的理解和嚣张隐晦的攻讦),文人有多自我感觉优越,含沙射影就有多下作。宫闱乱象丛生,利用朋友还倒打一耙的作者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人。 (不过我既然读得这么开心,应该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本性) 渣翻: 现在谁才是凯撒家族的掌权人?是那位人们尊称一声奥古斯都的帝王,还是那位各种意义上他挚爱的心腹干将?毕竟'爬得了龙床进得了厅堂'。 瞧瞧我们的统治者是如何被统治的:燃烧着的火炬烈焰摇曳,宫廷亲缘混乱丑闻频发,笑话流传的速度快过酒盅斟满美酒。他对他的皇后晓以大义,但皇后不为所动;他继续循循善诱,但皇后回应以冷若冰霜的脸。据说他拒绝了她献上的一件华而不实的宝贝,可想而知台伯河已遭寒冰封冻! 然而,他是被统治者抑或统治者都无伤大雅。无人注目的角落里,那些不可说的露水情缘觊觎他的权位煽动政变;明艳动人的花蝴蝶们慵懒倚靠沙发间等待期盼着他的垂青,她们的裸肩在昏暗光线中若隐若现。只他对这一切视若无睹。 这时一位挚友的妻子突兀出现在他视野(这位挚友不知道的是,他目光痴醉的眼睛里,闪现出一个小男孩跳着舞接近火炬之光的愿景)。 为什么不呢?人类的统治者想。梅塞纳斯为他献奉了毕生的时间都从未吝啬,想必相让一件不需要的物件也是小事一桩、不值得介意。 ★诗中涉及到的人物: Octavaius屋大维:本诗主角,罗马第一公民 Livia利维娅:屋大维妻子、共治者 Tiberius提比略:屋大维继子,利维娅与前夫的儿子 Julia茱莉娅:屋大维独女 Antonius安东尼:凯撒麾下军官,屋大维宿敌;奥特薇娅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后又娶了埃及女王,并把孩子全丢给了奥特薇娅(包括他第一任妻子的两个孩子) Octava奥特薇娅:屋大维姐姐,安东尼是她第二任丈夫 Marcellus马塞勒斯:奥特薇娅与第一任丈夫的儿子,屋大维的外甥/前女婿/前第一皇位候选人(早逝) Agrippa阿格里帕:屋大维青年时期挚交之一,能征善战,后来做了他女婿。屋大维有意传位,可惜阿格里帕病逝在他前头了 Maecenas梅塞纳斯:屋大维青年时期挚交之一,陪伴他经历了凯撒遇刺至掌权,后在元老院埋头苦干左右逢源 Terentia特伦媞娅:梅塞纳斯妻子

  ★瞎嗑: ①

  嗑安东尼和屋大维是认真的?康康海军上将阿格里帕叭!永不背叛的誓言贯彻到生命最后一刻,为他打的亚克兴,宽厚真诚少根筋将军x骄矜虚伪恶趣味帝王不香吗?? 前文说他们少年相知共酬壮志真的是官方盖章。这部分大概在说,继外甥/女婿/第一皇位候选人马塞勒斯死后,屋大维把17岁就守寡的独女嫁给了将军阿格里帕,火眼金睛的精英阶层立马看穿他想让谁继位的心思。 可阿格里帕何德何能,虽然屡立战功但出身微贱啊根本没有足以让人俯首称臣的高贵血统。当然只能从别的方向找合乎逻辑的理由。 ② 因为无子导致传位危机,“torches”在用奥运火炬的传递指代皇位更迭,火焰熄灭的风险很高。 Tiber和Agrip双关、影射两个人,屋大维的继子提比略(Tiberius)、好友兼心腹阿格里帕(Agrippa),Tiber本意是罗马城的母亲河“台伯河”。而各方逐力的结果是“台伯河已遭寒冰封冻”。 皇后利维娅原想让提比略娶小公主茱莉娅遭屋大维拒绝,为儿子铺平前路的念想断了,为此满心怨怼。 皇后自己和前夫的血统都延续自共和国起就根基深厚的贵族家庭,屋大维最初也是看中了这点才与她结盟,所以她一直认为自己儿子作为“第一公民”名正言顺的养子,继承顺位怎么也不应该排在一个出身布衣的将军后头,所以屋大维的拒绝让她感觉被羞辱。 “燃烧着的火炬烈焰摇曳”,指帝位后继无人、四下暗流涌动,在位者十分被动。 屋大维实际命令阿格里帕先和自己外甥女离婚再娶的茱莉娅,相当于奥特薇娅先是死了一个儿子、又捡回一个被夫家抛弃的女儿、最后丢掉一个和权力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儿媳/侄女,她的一生两次为屋大维和亲、第二任丈夫安东尼在亚克兴海战中自尽后,她一直和屋大维住在帕拉蒂诺山上抚养她所有的亲子和继子、最后极度失望孤身离开了都城在远郊定居。 利维娅是屋大维实际上的共治者,他一直很尊重她的建议。此处“宝贝”指提比略,他虽有尊贵的血统和显赫的战功但其实并没有当帝王的天赋、也一直不讨屋大维欢心、是最不理想的继位人选。 “可想而知台伯河已遭寒冰封冻”,截至目前储位之争是阿格里帕赢了! ③ 嘲讽屋大维作为制定颁布了adultery法案的第一公民私德成迷。 先是娶了别人怀孕的妻子:相中有夫之妇要求对方离婚、且让享有共治权的皇后养大了她前夫的孩子; 后又染指死党的妻子:19岁就和他结缘的小伙伴梅塞纳斯是帝国文化圈内的明珠、几十年如一日为他操持针对元老院的阴谋阳谋矜矜业业、结果他拐跑了人家夫人特伦媞娅。 ④ 吃瓜群众认为只有独女的屋大维十分想要儿子,恰好跟他最久的特伦媞娅也迫切愿意为他生。 其实屋大维很爱女儿的,差不多把所有的关爱和宠溺都给她了。但要说没遗憾没焦虑一定是假的,毕竟家里真的有皇位要继承、又不能传位给姐姐和宿敌的孩子、加上还有个不怎么满意的继子虎视眈眈。 ⑤ 连重要如生命的时间梅塞纳斯都乐意奉献给屋大维,怎么会介意这点儿小事呢(...是真的不介意。据说他和特伦媞娅联姻后互不干涉。 作者还是比较想给梅塞纳斯留情面的(毕竟算同行,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然而这大概是刻薄诗人能做到的最极致的“留情面”了:你忠君你慷慨好人卡收好了哈。

  《Augustus》读后感(四):"my Little Rome"

  「多年前,出版《屠夫十字镇》后,在着手创作《斯通纳》前,威廉斯认识的一个作家莫顿.亨特对他出示了自己一本书(《爱的自然史》)的单页校样。这是一本通俗史,探讨了自古希腊时期至今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就在他们随意畅谈这本书时,亨特将奥古斯都的故事告诉了威廉斯。奥古斯都深爱女儿朱莉娅,却因她触犯了自己制定的通奸法,为拯救社稷而放逐并囚禁了她。这个故事迷住了威廉斯,于是他开始阅读相关内容,并发现朱莉娅在正史之外的书面形象更为鲜活。读得越多,威廉斯越被他所形容为“在公众需求以及个人所愿之间的心理矛盾”所吸引,这也正是《奥古斯都》这部小说的核心。当他开始写这本书时,人已完全沉浸在那个罗马世界中。在Wooley的访谈中,他谈到决定使用书信体创作的原因。威廉斯所秉持的信念是:无法感到喜悦或欢愉的阅读是愚蠢的,比起被理解或阐释,小说/诗歌更应该是被体验的。」 ----- 摘自Vintage版,爱尔兰作家John Mcgahern所撰写的导读 《奥古斯都》,是因《斯通纳》而再度被大众发掘的作家约翰.威廉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该作在1973年与约翰·巴思的"Chimera"一道分享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因而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通篇以书信体写就,夹杂各人的回忆录、日记、手谕、军令、传单等等,在三卷的篇幅里展示了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恺撒(奥古斯都)的一生。 约翰.威廉斯无意写一出史剧,在开篇即言明,自己改变了一些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历史记录缺失之处进行了补充、赋予一些历史未提及的人物性格等等,他更坦言,对那些将此作视为想象力产物的读者们深表感激。 十九岁接到舅公恺撒遇刺的消息,曾经希望成为学者的少年奥古斯都就此踏上征途。命运改变之际,他身边有三位挚友陪伴:善作战的Agrippa, 后来将尖刀刺入心脏以悼友谊的Salvidienus, 以及热爱文艺,之后为奥古斯都引介多位诗人的Maecenas. 一路上,奥古斯都牺牲了自己的姐姐,联合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处理了恺撒的暗杀者,再赢得内战,打败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强强联手,剥夺了雷必达的权力,至此,第一卷终了。 不知是否有读者也觉得,第一卷在恺撒遭暗杀,少年们上路这样激动人心的开篇后,一路下来竟有些平淡。小说里所出现的信件,并不是每封都像出自西塞罗之手般善辩,又或者同Maecenas所写的一样诗意惆怅。Agrippa所描述的大战甚至有些冗长,让人不禁思量约翰威廉斯使用书信体,是否意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削弱小说的戏剧张力,使之更显真实? 同样在John Mcgahern所撰写的导读中,作者在一次访谈中透露了使用书信体的原因: 「若运用传统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我搞不好会写出像塞西尔·德米尔的电影或是一部浪漫史剧那样的东西来。况且我也不想让这本书看上去像是历史。其中的人物们那样鲜活,对我来说仿佛就生活于当代。我想要在小说中体现那种直观的当代感,却没搞明白该怎样做。同样,我也了解所有受过教育的罗马人都能写极佳的信件。西塞罗一天能写八封、十封乃至十二封信件。何况罗马当时的邮政服务或许和我们当代的一样好……我想要这些角色都能代表自己。我并不想诠释他们。我不想写一个二十世纪视角下的罗马时代。而书信体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发声……那些关于我们有多优越的狭隘概念——全是胡扯。」 进入第二卷,让约翰威廉斯为之着迷,并最终写下这部作品的重要角色——奥古斯都一生最珍爱的两个女儿之一,朱莉娅的自述终于登场。作为奥古斯都唯一直系后代(所谓的“另一个女儿”,当然指的是他耗尽心力建设、保护的罗马),朱莉娅聪慧、美丽,却难免沦为政治的牺牲品。父亲无子,为继承权问题她历经三次婚姻,最后因通奸罪被放逐至边远小岛。 威廉斯笔下的帝国之女,从青涩少女,到身体觉醒,对爱欲的顺从,解放天性,终于寻得真爱后招致幻灭,一系列的成长堪称精彩。但“公众需求以及个人所愿之间的心理矛盾”,在奥古斯都、朱莉娅身上不同的表现,以及父女最后的分离,或许才是本作最为令人心碎的一笔。 去年上映的电影Steve Jobs里,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男主角乔布斯,曾言不由衷地告诉女儿:你的名字Lisa是取自电脑。最后,在一场发布会前,他冲上天台挽留已近成年的女儿,终于承认:“电脑当然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 奥古斯都将一生献给了罗马,对自己挚爱的女儿,他称之为”my Little Rome”(我的小罗马)。往后的岁月里他不得不承认,一语成谶,女儿与帝国的命运,竟息息相系。 朱莉娅曾问奥古斯都:这值得吗?为罗马所做的这一切,到底值得吗?一件事到头,要旁人来问值得与否,这真是太令人伤心。放逐女儿那一日,他在广场上偶遇幼年家中仆人的女儿,过了这么多年,他们都垂垂老矣……他对老妇人说: “I have given to Rome a freedom that only I cannot enjoy.” (我为罗马带来了自由,却唯有我无福消受。) 他说过如果自己不是罗马皇帝,绝不会将女儿嫁给提贝留那样的人。而在女儿提问的这一刻,他在久久沉默后回答:“我必须相信这是值得的。我们都必须这样相信。” Lisa不是以电脑命名的,电脑才是以Lisa命名的。罗马不是以朱莉娅命名的,但奥古斯都在最后却自陈: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给女儿的昵称有所误解。 并非因为他爱极了罗马,才这样称呼女儿。他赋予朱莉娅如此爱称,因那时他希望未来的罗马,亦能呈现出他在女儿身上看到的那般潜力。 最终,他深爱的女儿和罗马都背叛了他。 第二卷末尾,所有曾经的挚友几乎都离奥古斯都而去。或离世,或年迈归隐。在Maecenas与贺拉斯相继逝去后,历史学家尼古拉斯记录下他的叹息: “Perhaps we all died then, when we were young." (“或许就在少年时代,我们早已死去。”) 看到古罗马题材有些发憷的中国读者,长途跋涉至此却不难发现许多情节并不陌生。我们有过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对王侯将相的故事深谙于心: 陪你初出茅庐的人,没能陪你走到最后, 少年时代肝胆相照,却有一天要面对彼此冷却的心志、频繁的猜忌,和最终的兵刃相接。 往后的岁月里,你必定也会有珍爱之人, 好比朱莉娅之于奥古斯都,悉心培养,耐心教导, 最后有朝一日, 再由你亲手毁去。 要说熟悉,又岂止是权谋倾轧。奥古斯都在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婚姻的法律时,他的挚友、诗人贺拉斯曾就其提出劝诫("and you may discover that your laws against adultery may be put to even more corrupt use than that which they were designed against"):法律在人心中私密的激情面前毫无效力。而恰恰是如他一般的诗人或哲学家,手无任何实权,或许能劝人向善。这难免让人想到子产铸刑鼎。他公布成文法的行为遭到晋国大臣叔向的反对,后者致信称:“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微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意即担心百姓会钻法律的空子,不利长治久安。叔向不仅表达了反对及担忧,还称过去没有铸刑书,但通过礼义、明辨事理的官员等,日子照过。这论调倒与贺拉斯有几分相似。郑国的这一改革最终收效良好,奥古斯都却没有这样幸运——他苦涩地承认政敌和朋友们是对的。他未曾遵守过这一法律,他的朋友们也没有。而这一法律派上的唯一用处,竟是通过判定通奸并实施放逐的方式救了女儿朱莉娅一命。 作家用两卷的长度,从各个侧面,以各种不同立场的人物之口道出奥古斯都迄今的一生,同时亦可当做古罗马的民风画卷阅读,诗人、士兵、将领、老妇、名媛、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等等依次登场,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风俗……因而这是人物侧写,也是时代侧写(而这个时代对你我来说,或许也并不陌生)。在第三卷,他终于让这位罗马皇帝开口自述。拼图的最后一块补上了,又似乎一切都被推翻重来。不论如何,这都是让整部小说升华的一卷。 好像约翰.威廉斯特别擅长在终章写这种经提纯的灵魂。从《屠夫十字镇》到《斯通纳》,再到这本《奥古斯都》,他的视角看似由芸芸众生转向伟大领袖,但实则一直以来,威廉斯写下的是人类的灵魂。不论伟大或卑微,也不应由伟大或卑微进行划分。他传统、内敛、自省,将对情感的表达控制在严肃的维度里。他笔下的罗马皇帝于一生落幕的远航中,提笔写下致友人的书信,在其中剖析了自己作为各种角色走过的岁月(“这是一个为铸就世界而塑造自我的人……”),年少的友情与志向,改变世界的命运与决心,文明与野蛮,人性的卑劣与其中一瞬之光,超越一切、纯粹的爱……最后他终于释然,罗马迟早将被征服,他从不因自己的伟业而感骄傲,却领悟了足够使自己感到慰藉的传承。于是他的灵魂终不至于被一切成空的绝望所压倒,在那片汪洋中得以沐浴着晨光,回顾少年时代的旧梦,驶向终点。 附注: 1. 文中两大段引用来自Vintage版,爱尔兰作家John Mcgahern所撰写的导读。自己翻译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纠错。 2. 文中没有常见英文译名的名字均使用英文,而已有常见中文译名的名字则顺用译名。或许看起来比较杂乱(同样,有些句子不是直接使用译文而是英文在前译文在后),请多包涵。 3. 一定要在此表达一下对这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复杂感情:太狠了……读完直接吐血……但是觉得是剧透又不好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