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卫·科波菲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卫·科波菲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30 00:56: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卫·科波菲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本由[英] 狄更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9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卫·科波菲尔》精选点评:

  ●有煽情的地方,但人物扁平化

  ●庄绎传先生的译本简直优秀。

  ●2019读书100-28至29:80.9万字。1.读完了一本“重”小说。如释重负,虽然小说很激发人向上。于是我又盲目相信自己可以挑战托翁的《战争与和平》了。2.贝西说,D.C.应该要有自己坚强的个性。没错,他娘亲就是过于软弱,被摩德斯通灌输了一通,失去了自我意识。联想到北大PUA事件,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有时候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容易就被带偏了。3.狄更斯没说,但男人在年轻的时候会喜欢朵拉这样的可爱少女,成熟之后会喜欢艾尼斯这样的心灵伴侣吧。4.要防备心怀野心的人,他们为了达成目标,可以卑微如尘土,可以凶残如饿狼,没有下限的。5.米考伯虽然荒谬,但是面对巨大的还债压力,仍然谈笑自若,宠辱不惊,真大丈夫也。

  ●去听app。这本絮絮叨叨的家庭史真够漫长的了。各种反转,各种巧合,仿佛都是作者讲故事的必要棋子,就是不大真实就是了。最让人惋惜的就是大卫继父害死一个又一个,最后还没不好下场,比起那个伪君子希普的下场,真是好太多。至于大卫与艾妮丝,从一开始就觉得他们就应该是一对的,大团圆结局真是美好。如果有一个老人,在一个暖烘烘的冬日下午,拉着你讲一个充满废话、然而又让你温暖的故事,就是这个故事的感觉了。一笔一划,难以尽叙狄更斯的美妙。一个个配角,更有意思,比如米考伯,比如斯蒂夫,不一而足。

  ●喜欢狄更斯的文字

  ●补

  ●自传体小说,推荐看看,很多人生感悟

  ●八十万字用了一周时间读完,很吸引人,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尤其是小大卫失去了母亲一直到姨奶奶抚养的这一段苦难的童年经历,每每想起来不禁唏嘘不已。姨奶奶是一个多么高尚、温暖、智慧和令人钦佩的人啊。与艾妮斯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最后几章的描述,特别让人感动。恐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姨奶奶对小大卫科波菲尔的教诲:永远不要吝啬,永远不要虚伪,永远不要残忍。

  ●大卫科波菲尔最大的优点在我看来就是宽容大度,他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虽然也能看到缺点但并不因此就引起什么龃龉。偶尔显得有点不果断,但是问题不大。看得其中科波菲尔小时候母亲再婚后到找到姨母前那段日子,简直是太惨了,作者真的把一个小孩子的悲惨境遇写到了心里。后面的发展,觉得科波菲尔的主角光环杀伤力不亚于柯南啊,他小时候的教师因为他而被斯蒂夫针对失去工作,他给艾米莉和斯蒂夫制造了认识的机会,他给米考博介绍给尤利亚,他得罪尤利亚引起尤利亚给贝西姨妈破产,斯蒂夫和哈姆后来又丧命,还有那些因为他和朵拉糟糕的理家和过度宽厚造成的仆人小偷流放,当然都不是他的错误,只是这么一联系就觉得实在?好在结局的大团圆真的是洗刷了命运的诅咒。艾尼斯,迪克先生,姨妈,培果提兄妹,博士夫妇,哈姆,这些人都很招人喜欢。

  ●狄更斯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大卫的人生在他找到姨奶奶后彻底改写,他身边那一个个纯真又高尚的人塑造了他、成就了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正是他赢得他人喜爱的根本。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一):从《大卫·科波菲尔》看英国各阶层群像

  狄更斯的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甚至被托尔斯泰称为可以和《圣经》齐名。

  从个人角度来看,狄更斯对当时工业时代的各阶层人物的刻画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整本书的主人公大卫,狄更斯在他身上塑造了诸多美好的品格,在大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前工业时代残留的绅士风度。

  但是狄更斯描写最为出彩的还是阴谋者—希普,希普从有机会摆脱底层命运开始,就开始不择手段地去投机。其实在希普请大卫去家里喝茶,狄更斯就埋下了伏笔,希普母子总是挖空心思想去抓住别人的把柄,到后来,希普控制威克菲尔和米考伯就是利用这种手段。

  狄更斯在批判希普时,其实剑指工业时代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变态心理,还有底层人民的一种劣根性。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狄更斯对人逝去的描写,非常值得我们琢磨,例如对巴吉斯的死的描写:当时潮退尽了,他随着潮水去了。还有对大卫和朵拉第一个孩子的夭折:在她怀里,一朵小花慢慢的凋零。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二):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人性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是一种很玄学的的东西。我们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被裹中的婴儿在懵懂状态能维持多久呢?我宁愿将一个人能够独立地与人交际,已经接触社会时候表现出的种种性格成为有效的人性。

  这大概是我读《大卫·科波菲尔》思考最多的东西了。我曾一度认为这是一部描写生活在戏剧中的人的书,可这只证明了我的愚钝。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批评的最高形式,也是最低形式,是自传体的。我开始想,艺术的表述方式有很多种,这种夸张地将人的情感几乎全部外露在行为,你不必怀疑或者猜忌人物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全部认知淋漓地表达出来,读者可以完全成为那个维度中的主角。这是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表述形式——毫无遮掩,也因此我可以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反思中。

  最先想要提起的一个人是大卫的继父及其姐姐,默德斯通姐弟恪守着坚定沉着,如地狱一般的坚定沉着。说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有时也拥有着这种如魔鬼一般的性格。怎么说呢?当你妄想将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赋予在他人身上时,这可以称得上是残忍的。有的人偏偏喜欢用苦难磨砺自己,将将享受生活视为奢靡不堪,这种刻意而为之的内心的牢狱希望只控制住这个人而已,这是最好不过的了。推至广泛,强迫一个灵魂接受外来的灌输,多么不合理啊!注意我说的是“强迫”,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科波菲尔在意识到和自己的娃娃妻子难以交流时,他通过读书,和特拉德尔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多拉,而意识到多拉并不喜欢走出自己的世界时,他立马停止了。自诩聪明,自认正确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无论程度如何,在这一点上你同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我在反思,生活中的强势在做决策时实在是应该考虑环境。

  说到特拉德尔,我想把他和科波菲尔放在一起,因为科波菲尔的成功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大概是以大卫的视角展开,他的心理活动太充分。很久很久,我都将科视为一个情绪不稳定、盲目(实在是太盲目了)、自私(并非是广义上的自私,他意识到自己只为自己着想并以此为耻,这一点至少同我相似)的人,因此当他声名大噪的时候我是诧异的,不可否认他经历了苦楚和磨难,但这不是成功的保障不是吗。与此对应的特拉德尔,他善良正直也在一直努力,却不过默默无闻。我思考的结果是,也许目标坚定不是那么的重要?科波菲尔从学校毕业时并不确定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哪怕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游历),只是因为姨奶奶的提议因为这是一项体面的有前途的工作而选择在律所做学徒。可以说,初期他并不清楚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直到他开始了写作,此时他才真的为之付出努力和辛苦。所以啊,在没有确信前的迷离并不可怕,短暂的目标不坚定也不值得批评,重要的是在这短暂的人生中,你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你发现了,那将是已将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啊。相比于比找不到自己钟爱的事业的事情更为痛苦的是,很早就放弃了寻找。当然寻找不需要是刻意的,抛开现有的工作和任务的,不顾一切的,大概是因为孤注一掷的代价太大,而寻找的过程当做是一个惊喜也未尝不可。

  尤赖亚,一个将“谦卑低下”挂在嘴边,而无时无刻不算计身边每一个人的罪犯。身边有太多人是他的缩影了,表里不一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时常对着书恨得牙痒痒,却不禁去想,我如果真的大吵一架,对面的那个人仍是伪善的笑着,丑陋的扭着身子,满嘴的“我这样谦卑低下的人,您一定是可以体谅我的。我原谅您所有对我做出的伤害。”而实际上,那些愤恨只会更加积累,现实生活中的人,寄希望于“坏人终有坏报”实在是天真,不如冷静地,不逞一时之气,抓住所有把柄为好,像米考伯先生一样。

  那么米考伯先生啊,实在是一个我不知如何对待的人。像是披着一个光鲜亮丽的套子,从不肯承认自己并不是优秀的人才,可他除了时常去借一些无法偿还的贷款,并理所应当的留下一张没有还期的借条之外,并不是一个坏人啊。也对,没有纯粹的好和坏,有的只是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上的导火索。

  包括姨奶奶和阿格尼斯在内的善良的指明灯一般的人实在是人生的导向。

  有一句书摘实在是可以说明写着这些文字的我还是多么的浅薄:“你现在再也不会看到他用那把可怜的小尺子来衡量人生的全部利益、快乐和忧愁了。相信我好了,孩子,诸如此类还没等到用那种方式衡量出结果,就一定大大缩小了。”对啊,还在量化每件事情的意义,纠结成功的捷径,可以的寻找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天真。

  也许有一天,可以做到自然平静而内心富足的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三):浮世绘中爱与善是永远的解药——《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大卫·科波菲尔》这本巨匠之作,心潮随之起伏,按捺不住想提笔写读后感。其实在看完其他的一些书时(例如最近的几本,他们分别是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和那本让我不能忘怀的《虞美人草》)时,我也想写读书笔记。然而一懈怠、或者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出现,我便轻易地放弃了这个想法,再过一会儿便不记得刚看完时的感受,反而是急匆匆地开下一本了。

于是这本看完以后,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读完一本佳作后的即时感受是宝贵的,值得记录下来。如果由于开了另一本佳作,而将这本很快地抛诸脑后,那不可以不说是一种亵渎了。对于“背黑锅”的另一本佳作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大卫·科波菲尔》是被一部分读者评价为“絮絮叨叨”的作品,但这种详细交代的文风却十分对我的胃口。一方面,我能跟着细节感受到作者的心绪起伏,从而更加地代入。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些细节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交代,是必不可少的。而人物性格,在我看来更是一部小说最最重要的地方,如果说非要选一个最最重要的地方的话。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软弱到坚毅,到最后成长为稳重的大作家。他的姨婆,一个坚毅又善良,脑子无比清楚,心胸又无比仁慈的女人。佩格蒂,这个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比很多有文化的人都品格高贵的女人!她的哥哥佩格蒂先生,更是一个慈善、勇气、宽厚的真正的救赎者,还有谁比他更像那位在天上看着我们的神呢?可怜的朵拉,让人爱又让人恨她不争气地逃避现实生活的漂亮朵拉。更可怜的小艾米莉,在那个年代被虚浮的男子欺骗玩弄,最后竟差点被他送给自己的仆人!汉姆,我敢说,有颗真实的太阳跳动在他已经停止跳动的心中,但是他的爱情是多么地悲惨!可恨的谋得斯通兄妹、令人唾弃的乌利亚希普,他们这种人的存在是人类的耻辱,偏偏像他们这种人又广泛地存在着,不得不令人悲哀!令人厌恶又同情的斯蒂福斯,他的死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令人怜悯了起来,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对小艾米莉做出的恶事。至于他那古板又可怜的母亲,深深爱慕他的人格扭曲的老小姐,那始终认为自己体面的提利摩管家,在这场浮世绘中显得不值一提了。还值得一提的是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这一对令人发笑又令人尊敬的贫苦夫妇,在逆境中保持着无比的甚至于有些滑稽的乐观态度。米考伯先生的人格在巨作的最后竟发出了奕奕光彩,这与对他无比崇拜的太太的爱是分不开的。还有博士先生和他那过于年轻的太太,我不曾想到,那样一朵看起来娇弱又没有主见的花,也能长出自己的荆棘,从而撑起整个家庭的精神来!最后是爱格尼斯,作者最爱的爱格尼斯,却因为缺乏戏份,而略显得更像个圣洁的女神,在自己的含辛茹苦中成圣,没有过多参与到尘世的纠缠来。

这一大篇人与人之间的绘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犹如一幕幕电影,这样的生动程度与狄更斯先生事无巨细的文风是分不开的。如果他不曾将每一件事情发生时的环境描写得那么详细(那场可怕的风暴、那些绝望的阴天和那些因为爱情而盛开的花园们),如果他不曾将遭受巨变的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那么详细。那么,我相信,这本巨著将会减色不少(虽然有读者可能不赞同我的意见,但我还是要如此坚持)。

除了角色外,整篇的情节也揪着我的心。我为大卫悲惨的童年遭遇感到愤恨,谋得斯通们怎么可以如此对待一个可怜的孩子和他可怜的母亲!他的母亲怎么可以至死都如此软弱,如此甘受欺凌!谋得斯通小姐那可怕的铆钉装饰和毫无感情的眼睛在我心中留下了阴影,让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下去,祈祷着小大卫千万不要被欺凌到一蹶不振。果然,他从那可怕的童工厂逃跑了,经历了那么一段可怕又绝望的日子,他终于鼓起勇气逃跑了!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竟然能冷静又富有勇气地从那地狱逃了出来,做了一个人生中最最正确的决定,他去找了那位坚毅、充满智慧又无比善良的姨婆。虽然有人会对他的姨婆第一印象感到可怕,但是看完全篇后,我保证那是一个最值得尊敬的人之一!他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一只鱼儿从干渴的沙漠里一跃回到了清澈的泉水,那就是他的姨婆给他的庇护!在姨婆的帮助下,我才敢合上书本,心满意足地睡去,并想象着明天大卫会有什么新的际遇。

夜色已经深了,我不得不停笔,去睡一个对我的身心都有好处的觉。明天继续,哪怕会用到比想象中多得多的笔墨,我也想将这篇读后感好好写完。

重新提笔,写到大卫找到了他的姨婆,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不,后面的日子仍然是充满暗礁的,但已经从地狱的火焰里挣扎出来了。他开始在法学院上学,结识了他未来可敬爱的第二任太太,也结识了那个可恶的乌利亚西普,还结识了博士夫妇。这些人,无疑比他之前接触的人都要上等多了!比那残忍的管教学院校长、童工厂凶恶的厂长、到处赊欠的米尔伯夫妇、慈爱善良的佩格蒂一家人要体面得多。但是,谁说体面人就毫无痛苦呢?体面的好人依然受到体面的小人的挟持和控制,他们所珍爱的东西依然受到被洗劫一空的威胁。除非是像那个自以为无比体面的提利摩管家一样,我敢说,他的体面正像他的脸皮一样,厚得永无止尽。而只要一个人脸皮够厚,他总是可以无视痛苦的!哪怕是他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他也可以尽可能地用他厚厚的脸皮,去自以为是地磨平了,还以为自己带给别人的是喜悦和救赎咧。

讲到大卫立业以后,不得不讲到他亲爱的朵拉,一个天使般漂亮又纯洁的女人,一个孩子气的太太!她什么也不会,却仍然自得其乐地倚靠着他的丈夫,为他勉励提供快乐。这个女子的形象,在当今妇女独立的社会思潮下,恐怕是要被批判的吧!但我们阅读,不能忘记作者的时代背景,不能忘记在那个时代下,女子被期望、被教导成什么模样。当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以后,如何还能忍心怪这个小小的个体金丝雀不争气呢?更进一步地,我们不仅不能忘记那个时代背景,也不能忘记哪怕在现在这个所谓进步的时代之下,人都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得令人咋舌(不仅是性格、行为方面的差异,更是成长道路、因缘际遇方面的差异)。妇女独立的思潮当然可敬,但我们为何要去气势汹汹地批评一个在家庭和娱乐中找到快乐、并且未对家庭外的人造成任何麻烦的女子呢?如果这是她自发的选择、她的志趣也并未强遭泯灭,她在努力为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快乐幸福,并努力避免犯错,那么,我认为,任何无故抨击的话都是在展现批评者自己的高傲罢了。同时,那些更悲惨的、违背自己意愿而被栓在家庭中的妇女们,需要的难道不是同情和帮助吗?如果只是一味地抨击她们个体,到底在讨谁的好呢?可怜的可爱的不善家务的朵拉,犹如一只瓷娃娃一般,在自己的城堡中凋零了。她的生命力如此纤弱,正如同大卫的母亲一样,因生产而死去,不知道大卫是否发现自己的妻子和母亲之间这一丝丝命运的巧合。我选择相信,虽然她有她的弱点,但她天生的纯善绝非不值一提。而谁又能站出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定没有弱点呢!

故事的后半段,大卫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他从奋勇挣扎的台前走了出来,走到了名为“生存”的幕后。他观察到了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破碎,体贴到了那些值得体贴的人,又参与进了生活的勇者们从绝望到希望的旅程。当佩格蒂先生跋涉千山万水,最终回到伦敦找到小艾米丽时;当米考伯先生终于不堪人格受辱,毅然以自己的自由前途为赌注也要揭发希普这个骗子和敲诈犯时;当汉姆怀着绝望的爱情,为了救人一命而系上将他送上绝路的缆绳时;当特雷德尔终于如愿以偿地娶了自己心爱的太太时;大卫都将他们记录了下来。而支撑着他的,是永远那么平静、圣洁的爱格尼斯,不以境况糟糕而惊慌失态、也不以状况稍加好转便狂喜的爱格尼斯。她确确实实可以作为大卫人生的灯塔,因为她的内心坚毅、稳如磐石。

我很高兴看到的是,恶人终有恶报(虽然一些小恶人仍然在故事之外颇为自得地生活着),好人终过上了平静满足的生活(除了可怜的因去救旧日情敌而牺牲的汉姆!可怜的孩子,他甚至不知道他要去救的就是那个让他生活陷入噩梦的斯蒂福斯!),这本半自传的小说终于完结于还过得去的幸福。重重接踵的逆境,无法行动的软弱,不断失去的慰藉……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终于从这条泥泞的路上蹒跚而出,靠的不仅是坚毅和智慧,更是在时不时的宁静中互相劝勉、在受到引诱的生活里坚持着底线,还有最最重要的,是让人宁静的爱。

我最愿意赞美的爱有三对。一对是米考伯夫妇的爱,米考伯太太对于自己到处赊账的丈夫,有无限的信心,觉得他一定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米考伯太太的无上信心,米考伯先生想必也不会有那么宽松的精神环境,来思考什么是对的。第二对是大卫和爱格尼斯的爱,这一对恋人最终走到一起并不容易,但爱格尼斯从来都是怀着最宽厚、温和的心,去接纳帮助这个尚未懂得爱的毛头小子。第三对是博士夫妇的爱,老夫少妻的组合让妻子受了无数的质疑,但她竟然能扛起精神的大旗,反过来坚定了博士对他们这份爱的信心。

我不愿意见到的爱也有三对。第一当然是小艾米莉,可怜的小艾米莉,受富家公子的欺骗,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不停地生活在痛苦中(还好,由于佩格蒂先生对侄女无条件的爱,小艾米莉又重新开始新生活了)。第二对是大卫母亲对谋得斯通的爱,那样言听计从、没有自我,甚至连对错的秉性都放弃了!她太过于娇弱,太需要被爱,从而忘记了爱情中很重要的受尊重是什么样子。第三对是大卫对朵拉的爱,这份爱,我本不该写到这一栏中,因为我相信这样的爱是纯洁的、炽烈的,有什么能比少男少女的爱情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火花呢?但是,他们品性不和,最终产生了裂痕。大卫以为将埋怨的心藏起来便是一个人的痛苦,但对于朵拉来讲,怎么可能不感到一种疏远和自责呢?结为连理和仅仅在一起玩乐这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宽阔的银河,但少男少女们,是不会去深究这银河究竟有多宽广的。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幸,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上帝之手又如何会依我的愿望而行事呢?我只能祈祷,希望世界上的爱都各有所属、安放稳妥,爱的和被爱的,都有一颗金刚不坏之心罢了。

以上就是读完《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寥寥数语,无法将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涓意都录下,但最重要的东西我相信已经写到了。这便足以为我或者其他读者以后的翻阅做出零星的贡献,希望这本书能给更多的人带去鼓励和慰藉!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四):何以为家? |从家庭入手重构分析《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8.4[英] 狄更斯 / 201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囚徒在冰冷的牢狱中鸣一曲讽刺的哀伤,用尽聪明的人到头来落入自己设计的枷锁,曾经奋不顾身的人在社会的熔炉里学会了深思熟虑,满怀希望与善良的人终有伟大前程,眼睛永远闪光。

《大卫·科波菲尔》拉下了大团圆的幕布,但其对于人性、家庭、罪恶的深刻剖析与道德界定,却闪动着跨越时代的人道主义的光辉。狄更斯将自己童年的不平静投掷入他最爱的小说作品(“最心爱的孩子”),激起了每个书中角色人生的波纹,也终究抚慰了自我的不平坦。

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核,以多元的形式被表达了出来,而其中着墨相当多的关键词之一便是家庭。受到个人经历、内心追求与宗教道德三层方面影响,狄更斯对于家的概念一如既往保持着和谐家庭观的核心,即爱与温情。这种爱并非垄断,特别是在狄更斯的本篇小说中,家庭的界限甚至随着科波菲尔的脚步变得朦胧:如果他的家在母亲的离世后便不复存在,你又无法说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如果他童年的房屋在莫德斯通兄妹的掌控下还没有被租赁出去,你又无法说那就是他的家,而非一个形式完整的荒芜之地。

是家庭的责任产生爱亦或是爱集合了一个家庭,我仍不得而知——但我宁愿相信后者,因为它让善良的人永不沦为无处可归的孤独过客、乱世的流浪者。为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着科波菲尔脑海中曾出现“家”这一概念的居所,从他童年的不幸到最终的美满,符合这一概念的至少就有七处,然而他们中的区分与联系又深刻而富有寓意。随着大卫的人生步伐,寻找他生命、情感或精神的家园,我们也将一同感受家庭的真谛。

一、布兰德斯通的花园小屋——带有年少时母爱记忆的房子

科波菲尔对于家庭的依赖感,寄托在外部世界与母亲居住的布兰德斯通的花园小屋的马车之上。这份依存甚至可以使他暂时克服对于继父残暴的恐惧,简而言之,年少时科波菲尔心中的家,是以年轻的少女般的母亲与亲切温和的佩格蒂为核心构建的:在母亲在世时,使科波菲尔产生想念的是母亲的爱和亲情的氛围,而在母亲离世后,当科波菲尔听到旧家的家具被贩卖、土地被租赁,他年幼的心灵依然被难过的情绪所覆盖,其原因则是对于“最早记忆的那个年轻的母亲”的留恋,从而化为一种精神状态。土地是那些记忆最后存在于世的证明,当物是人非,唯一的证明便仅仅存在于科波菲尔的脑海之中了。他的头脑之中会留有有一处精神居所,里面母亲的少女形象始终给予他以力量,将他扯出荒凉的惨烈境地,重新找寻人生的意义。

而这座房屋对于科波菲尔美丽而柔弱的母亲来说,同样可以划分为两种状态:孩子带来的满溢的幸福与莫德斯通兄妹的压迫之中。二婚的她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相反地,她遭受的是一种虐待、残暴、阴郁和苦闷的折磨,使她不得不终止对儿子直白的爱和关怀,甚至是自己的独立精神(以交出家门钥匙为代表),她在旧日的居所中,却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终日不得宁静,唯独新生儿的出生与大卫的归来使她获得接近永恒的宁静。

爱这种伟大的情感不会因为物质的转移或是运动而散失不见,而没有爱停留的原先无可替代的家不过沦为了一处不起眼的居所。

二、雅茅斯海边的平地船——逃离现实的的房屋

驱使科波菲尔抵达这座房屋的原因,我们不妨理解为佩格蒂善意的谎言。她一定是读出来了大卫母亲的心意,又不忍心看到小科波菲尔一时间承受、消化这巨大的悲伤。在雅茅斯海边的几天生活,带给小科波菲尔许多幸福的记忆,它们抵消了一部分现实即将暴露的可怕内容,就像“短暂逃离现实的房屋”一般。

房屋对于科波菲尔的直观印象是简陋的——“天花板下的横梁上挂了些钩子,还有一些柜子和箱子之类的东西被当作座具,以补充椅子的不足。”甚至在大卫看来,还显得有些“稚气十足”,但它们依然让他快乐不已、感到无可挑剔,在一张小小的床上享受着甜蜜又安稳的梦乡,在朦胧而古老的荒滩上成为了时光和大地的孩子。

这大概是科波菲尔人生中第一次在他人家中的经历,这样的感受无疑是独特而奇妙的,“在我出来的这段时间里,我又一次对不住自己的家了,我没怎么想到它,或者说根本就没想到它。”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房屋充当的“逃避现实”的功效,而爱便是其中最核心的材料。在之后的情节中我们亦能深深感受到佩格蒂一家爱所带来的强大力量——即便是最艰难的风雨也无法使其动摇。在爱弥丽受到诱惑后逃离自己的家乡,尽管伤透了佩格蒂先生的心,却依然得到了他的宽容和原谅。他在世界中穿梭,满身尘土,却依然风尘仆仆地去寻找她,唯有如此才能抚慰她伤痛的心,告诉她她已被谅解。找回她,这是他的梦想。

雅茅斯海边的平地船,见证着年少科波菲尔心中不物质且善良的品格,它也再次向读者阐述着家庭的概念:只要有温暖的爱如泉水般不停地流动,清贫便无法成为土地冻结的缘由,反之,“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三、温泽里的破旧居所——具有警示作用的收容所

“我们的房子和村里的教堂在渐渐远离了,树下的坟墓被挡住了,尖塔不再从我旧日的游戏场上耸起,天空一无所有!”一个稚嫩模样的孩子却被继父遣离去“立身创业”,他在世界上全部的资产紧锁在小小的箱子中,在拥挤与颠簸之中,正要面临都市灰尘、疲惫与营生的艰难挑战。他看起来疲惫、肮脏,像浮冰上的弱小动物一般喘息和挣扎着,这时,密考伯在温泽里的破旧居所就像拯救的木船一般驶入他的视线——那是他全部的依靠。

最开始听说他与莫德斯通先生的联系让我的心顷刻间被提了起来,然而万幸的是,在密考伯先生身上你无法看见半分莫德斯通身上的冷漠与残暴,他底线分明、乐观开朗,成为了科波菲尔一生的朋友。

然而不幸的是,善良的密考伯先生被贫穷拖得直不起身,为此时刻要面临着债主与警察的通告。却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科波菲尔感受到了现实的警示作用,让他学会正直、抑制欲望。密考伯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科波菲尔要以他为戒,让他记住,假如一个人每年收入二十磅,用去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他便是快乐的,但是假若用去二十磅一先令,他便是痛苦的。

密考伯先生“从孩童时期就成了无法还清债务的不幸者,始终遭受着害人气氛的戏弄、羞辱、贫困、绝望、疯狂。”他的乐观使他直面生活的不幸,化碎石路为坦途,他的贫穷和盲目曾让他成为帮凶,但最后他幡然醒悟,毅然决然地摆脱恶鬼无赖的禁制,重新找回他的爱人、家人与自我,最终一如他妻子所祝福的:再无蹉跎,再无失望,再无贫困,那些都是故国情形。

这样的一段话连带着密考伯先生的人生经历,一同深深地镌刻在了科波菲尔的心中,时刻发光发热,提醒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中保持正直、抑制欲望,在每一个人生的关键时刻依旧拥有着他自己。

四、面朝海边的花园——世上仅有亲情引出的桃花源

密考伯先生的船只曾启示、收留了年少的科波菲尔,而当他们即将远行,科波菲尔却没有任何理由使他们为他停泊。他小小身躯中的果断和勇气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片不属于他的土地!然而大风过境,都市的黑暗裹挟着那只装满希望的小箱子扬长而去,他徘徊、颠沛流离,脚的伤口如同钉子一般磨损着他的意志力,可他从未放弃,或许是母亲的身影再度起了作用,又或许是爱本身。他要寻找的是他的姨婆,他在人世中仅有的与他血脉相连的人。

她心中曾受到的猛烈的伤害造就了她的古怪,她极度厌恶男性,在大卫母亲的生产之后愤然离去,她对陌生人冷淡,是他人嘴里毫无同情心的代表。可她依然是有血有肉的人,她会在看到自己从未谋面的外孙后跌坐在地,会在揣测莫德斯通兄妹的恶意后无比坚定地收养科波菲尔。她也曾带给科波菲尔他第二句受用终生的信条:“在任何事上永远不要卑劣,永远不要虚假,永远不要残酷。离这三种罪恶远些,我对你一直怀有厚望。”

初来乍到的第一件事——洗浴,尽管这是狄克先生口中乍听荒谬的建议,但洗去尘埃,却似乎有着某种更深层的隐喻。《金刚经》中有一言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清水落下,直观感受上最先洁净的是科波菲尔在社会大染缸中挣扎逃出的身体,但其心灵也同样在水雾的氤氲之中焕发生机——“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

他是“新”的自己,他在一瞬间拥有了余生中无需谈论理由的亲切的爱,这笔最为珍贵的无价的财富,并且为他与姨婆共享。

很难想象,这位古怪的、理性极强并带有一些男子味道的女人,在往后的日子里,常常为快乐和幸福所包围,即使是言语也满溢着对科波菲尔的爱。而在她经历倾家荡产时,她曾因财富而脆弱的心已经变得坚强有力:“我们应该勇敢地应付失败,不要被失败吓住了,我亲爱的。我们应当学会把这出戏演完。我们必须战胜不幸,特洛!”

桃花源中,每一个灵魂都在互相救赎。

五、古雅精致的利己主义之家——探向阴冷社会等级制度的镜子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姨婆在桃花源中精心滋养、保护了科波菲尔的生命与灵魂世界,然而当理想和未来的命题一旦被提及,她也毫不犹豫地送他远行。爱子而为之计深远,向学则为己求无悔。桃花源在关键时刻坚定发挥着它的跳板作用,世界的另一端正如不可预测的迷雾般向科波菲尔涌动过来。

科波菲尔的第一站是“金十字”旅馆,迎接他的是墓穴般晦暗发霉的小房间,更是社会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在人性中淡漠和冷酷的反馈:“我依然体会到我的年轻不能使人望而生敬,女茶房置我的意见于不顾,只是为我自作主张。”

就在这人性的荒原之中,斯提福兹犹如一道戏剧化的光使年轻的科波菲尔重新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和幸福,更使他关于斯提福兹的记忆从幼时错误地与现在连成一片。这位科波菲尔自认为是心中的救生浮木、年幼的保护伞的朋友,在读者看来却充斥着伪善、狡诈又精于算计的利己主义的气息:他用朋友的形式掩盖他索求的利益、他利用大卫不谙世事的童心和感动处处牺牲着他的一切,甚至改变了几家人的人生轨迹。

然而在那时一切都属于未知,大卫受邀到斯提福兹的家中,即使它古雅、高级、火舌温暖、香粉缭绕,却在我的回忆中与那阴冷的金十字旅馆界限模糊,共同构成那探入阴冷社会的镜子。

“就是和那种人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趟旅行也值了。”“那些人呀!他们真是动物或傻子吗?真是另一类东西吗?我好想知道。”从斯提福兹一家人的语气之中不难看出,他们将自己与贫穷的佩格蒂一家分出了鲜明的界限,无时无刻不提醒他人以自我的高贵和疏离,可是这高雅的殿堂却从未带给科波菲尔如佩格蒂一家那样温馨而甜蜜的记忆,相反地,斯提福兹一家的自视高贵让本来家庭应有的祥和宁静稀薄而灰白,过分的疏离感也让他们对陌生人的接待变得淡漠,科波菲尔从未在这异国的房子中感到过归属感。

如果仅仅是上述的氛围,那么我们甚至很难看出“家”的痕迹,无人不想匆匆逃离。狄更斯精准而深刻的剖析,令这个家庭分享着微妙的情感。诚然,他们对于地位低下的科波菲尔不抱有任何热情和爱意,但斯提福兹的母亲与达特尔小姐,却因为对斯提福兹的爱,让这个家庭运转而生动起来。只是遗憾的是,这份爱最浓烈的表达竟是在斯提福兹与他们诀别的时候——当他们听到自己全部期望的寄托如影子般消逝在凶猛的浪花之中,心中痛苦涌起的海浪并不比暴风雨下的波涛微弱丝毫。

斯提福兹的意外离世揭开了一个母亲最脆弱的部位和伤口,“她待在斯提福兹的卧室里,而并非在自己房中,我感觉她之所以住在这儿,毫无疑问是出于想他,而且他过去所用过的运动和游戏方面的东西依然作为纪念品陈列在他周围,更证实了我的猜测。”“那个人全然没有变化,看上去也不可能有什么变化——她愣着,僵着,注视着;她一再发出那种无声的呻吟,跟着无力地动一动脑袋,此外就没有活着的迹象了。”

它让达特尔小姐脸上永不消逝的伤疤瞬间失去了“计较”的意义,她疯狂、鄙视、怒吼,却又夹杂着殷切回忆过去的神情:“回忆往事,一种缠绵的感情竟余烬复燃。”因为即使她再为心狠,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心。

极端的利己主义的家庭,在昔日尚完整时总是在计较着太多的新仇旧怨,然而当这种压抑终究换来极端的悲剧时,每一个人是那样脆弱、不堪一击。狄更斯以这种悲痛的形式,告知我们以另一重真谛:莫在拥有时互相指责抱怨,而在失去时空留无尽的悔恨与自责。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由于对眼前、对当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过去,不怀忧未来。

承接:回归到标题的问题,何以为家?人世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测,我们永远无法找到亘古不变的家,但在一次次相遇与分离的过程中,却有永恒的警示与真谛。以上的房屋中,没有一个是属于大卫的,但他从中获取的宝贵的力量和人生的启示,却在往后的日子里凝聚起他自己的家和最终团圆的幸福。是年少行走的经历,让他的口袋在拥有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自己的钥匙时,心中充满着温暖、感激、珍惜之情,世界万物的光华不及与心爱之人共处的时光。

大卫科波菲尔自己的家庭:

科波菲尔在成年后拥有了两段爱情,他们在拥有彼此时相互珍惜、互相促进,或许人们便是在爱情中重新寻找着他自己(并非满足自我利益,而是一种情感的诉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1.与朵拉爱情的见证者:光明、快乐而漂浮的家——甜美而失真的梦

这段感情回忆起来仍然大部分是温暖而快乐的,朵拉的天真烂漫,如一种现实中少有的干净而宁静的气团,包裹着大卫。可这段温情在他的心中总是缺乏了一些分量:“就是那样不愉快的感觉弥漫在我的生活中,假如说那种感觉有任何改变,那就是他更重,但这种感觉是迷糊的,我太爱太太了,我也是愉快的,但是我过去一度企盼的幸福,并不是我现在所享受的幸福,现在的幸福总是欠缺点什么。”他经历着第一次爱情中的纠结和苦恼,思考着现实逆境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可它们总是被朵拉的笑意所抚平。

他爱朵拉,也始终尊重和保护她不谙世事的心境,因为姨婆曾给予这样一段智慧:“你所要做的是,你应按照她没有的特性来要求她。适宜的情况下,你也应当设防培养出她或不具备的品质。假如做不到,孩子,你也不应强求,要随遇而安。”爱情并非互相指责和压迫,而是双方不断磨合,共同成为更好的人——爱使他承担起作为丈夫的责任,而尊重和包容,赋予这个家庭以和谐与安宁,这也正是作家狄更斯所追求的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与朵拉的结婚,让他第一次对于家庭有了负重力和责任感,他独自面对的艰难,最终成就了他坚韧、持久的精力。同时,他也一直在寻找着“圆满幸福”的密码:“在片刻之间,希望太太是我的内助,拥有更多的魄力,坚强的意志来给我支持帮助我进步;有一种力量,可以填补我心中的空虚。”他意识到,爱人,是能够互相分享最孤独情感的人。

朵拉的天性虽然很难让他与丈夫共同面对人生的坦途,但值得肯定的是,她拥有很多人说不具备的特质:真诚而富有决心。她知道心爱的丈夫真正的归属在何处,她坦然地面对了自己的不完美,在病重之后,她真诚地祝福着有一个人能占据丈夫心中的位置,因而这个他人眼中小心呵护的玩具、小花儿、受宠的孩子,也在此刻迸发出鲜活而动人的力量。

2.深思熟虑而终成眷属的精神依偎与心灵归宿

“我转过头来,然后我就看见了我身边那张美丽而宁静的脸。灯光的火焰暗淡了下去,我已经写到深夜了,但是我亲爱的人儿——没有她,我就不能称之为我——她依然在我的身旁陪伴着我。”

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核心是“爱”与“善”,即一种基督式的大爱,而非自然本性为基础的占有式的爱。人道主义的光辉在大卫科波菲尔的两段爱情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对待大卫科波菲尔同样深厚的爱本来会让朵拉与艾妮丝对立反目,将内心变为妒忌的战场,可是两位女性从始至终都是善良而温和的,这决定了科波菲尔终身的幸福。在朵拉临终前,她真诚地请求艾妮丝陪伴科波菲尔,并说只有她才能占据那个空着的位置;艾妮丝在与科波菲尔婚后依然用高尚的心胸动情地谈起朵拉的事,用无比和谐的语气触动起科波菲尔记忆的琴弦。两位女性长此以往地散发着柔和的圣母般的光辉,时刻准备温暖、慰藉、引导疲惫或迷失的心灵,使得他人的心灵也得到了沐浴与净化,沉沦与悲伤的鼓点终究化为宁静、遥远而悠扬的清音,它指引着迷途中的人们,抵抗罪恶、消灭罪恶,最终构建和谐安宁的家庭,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

让我们再次重温和谐家庭的三个方面:爱是美满家庭的根基,温情是幸福家庭的催化剂,和谐是幸福家庭的保障。

善良的土壤上永远有爱的温泉不断流淌,即使是匆匆的过客,也可以共享这方净土,灵魂在此重归安宁;世上广阔土壤中每日发生着太多充满魔力的故事,最初的爱,播种下美满家庭种子,温情的催化使它发芽长大,而和谐则是令它无畏暴晒、风雨与飓风的保护伞。我们本是不同的人,坦途和巨石使我们相逢、彼此分享狂喜与孤独之情、互相陪伴直入坎坷之路,终将走向我们自己。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那里便是我们的家。

参考论文

张之燕. 从人物形象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D]. 湖南大学, 2008.

2020.08.1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