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读后感1000字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是一本由[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精选点评:
●“绝对”的概念太宽泛了吧,先是谈艺术理想,后来变成一切理想。
●每个人都会以想象力来使真实焕发光彩,尝试让他的日常生活具有某种和谐形式(或者至少为没有能做到这一点而遗憾)。『绝对』是迷人的,而『相对』缺乏这种气质。
●托多罗夫读多了容易厌倦,很八股。
●托多罗夫对里尔克及茨维塔耶娃的众多书信有过深入的研究,论述丝丝入扣,颇值得一读。译者中文功底很好,虽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此外,本书尚无英译而先有中译,可算一个惊喜。
●关于三人的评述虽然通俗,也时有醒目之处。但是要拔高到”走向绝对“、并且从历史和时代方面予以解释(最后一章),过火了一些吧。
●题材很好
●王尔德那段读的比较认真 后面有关“绝对”的概念强调多了就无聊了
●很无聊。中规中矩的传记。
●翻译能不能救华夏我不知道,反正是救了我半条命,雪白的滚烫,透明的嘹亮
●有收获。但这个题材,这三个人,其实可以写得更好看些的。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读后感(一):文艺学的典范
我不是搞文艺学研究的,但我是学文科的,我知道王尔德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相对与绝对在文艺中的份量。
那是一个不读书,不知道自己份量的时代,也是一个读了书,反而忘记自己份量的时代。
总的评价,就是好的很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读后感(二):《走向绝对》&《小于一》
一个书信考证的学者追记,一个泣血自述的诗人杂记,那个倒退的年代依然搅动今天冷血的文明,貌似和谐年代的我真的需要一次肃反,为了清洗沉溺的灵魂。绝对的走向,永远在沼泽地仰望星空,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沿着故乡到法国的历险之路,与绝对一起流亡,而我怀着绝对的敬仰,在古老的敌意中百度着时代的生存策略。哀泣的缪斯,请告诉我,文明的孩子在怎样的乡愁拷打下供出殉道的挽歌?绝对的概念,像托多罗夫预设的一条浪漫主义绳索,每一棵松树都悬吊一个流放者的灵魂!永远无法重塑先知的真身,去参加天空之上的葬礼,我仅仅像个耳语者,泄露着真理的秘闻。布罗茨基,请转告女诗人,今天依然是无人赏识她的法国,里尔克已故!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读后感(三):这书豆瓣竟然给8.0的评分?
这书豆瓣竟然给8.0的评分?有何根据?
此书尚未上市,我就在亚马逊预购了一本,到手后发现这是一本令人失望的书。首先,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一般,属于概述性质的学术官样文章,没有什么观点,甚至都很难将几篇内容归结到“走向绝对”这个书名下,托多罗夫怕是有点浪得虚名吧~
其次,更让人无语的是翻译,看简介译者基本可算是“资深译者”,但为何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或《群鬼》)这么通行的译名也视而不见,非要译成《魔鬼们》?甚至还加了一个可笑的注释说:“又译《恶魔》。”(见第252页)我真想请这位朱静先生把所说的这两个版本找给我看看。
再如,论述里尔克的那篇,开篇的”说明“中,竟然就将里尔克的书信集(Briefe)翻译成《简明集》(见第80页),难道以为这是英文?搞清楚里尔克一辈子只见过几个英国人好不好?与歌德通信的那位少女阿尔尼姆(Bettina von Arnim)在有些地方竟然被译成了”阿宁“,且前后不统一。(见第103页)
里尔克的恩主塔克西斯侯爵夫人对里尔克的称呼Docteur Seraphicus(撒拉弗博士,魏育青曾简译为”天使博士“),竟然被译成”塞拉费库斯博士“,而下文中的Seraphicus的拉丁文写法Seraphico(我也不是很确定)居然又被译成”塞拉费戈“。(见第118页)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让人怀疑译者是否有基本的人文知识素养。
《走向绝对:王尔德 里尔克 茨维塔耶娃》读后感(四):走出絕對
偶然發現了Todorov這本書契合我的博士論文的主題,浪漫主義藝術家的自我概念。所以迫不及待拿來閱讀。不能算是嚴謹的理論著作,但所討論的內容倒是實在的很,”痛苦的浪漫主義藝術家“這一刻板印象。
本书探讨了三位文学家王尔德、里尔克和茨维塔耶追求“绝对”的经验过程。绝对这个词在西方哲学语境界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也许与本书通俗学术的写作性质有关,Todorov并没有在此深究绝对这一概念。于他,绝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导向某种完满充实状态,让我们感到一种内心的完善。瞬间的,同时又是永无止境欲求的感受,因为幸好有了这种感受, 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白白活着,因为幸好有了这些珍贵的时刻,我们才获得更加美好,更加富有意义。”绝对更是一种自发的追求,“向往完美、向往内心的完整、向往更高尚的生活是内心计划的组成部分。”然而困惑在于这种对绝对的向往会把主体带往何方,并且这种探寻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幸福之间的关系。考察这三位作者的动机似乎非常个人化。
T通过大量阅读书信,在这些文件中作者讲述他们自己、他们对生活的选择、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因为书信介于“纯私密性和公众性之间,他已经是对他人说话、作者对此人作自我描述和分析,然而这个他人是熟人而不是无人称的人群。”在本書的結論部份,作者再一次體及,這些書信洩露了這樣一個真理:藝術家的日常生活與他們的藝術作品密不可分,儘管作家們似乎一再是在強調兩者之間的斷裂。
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最后一章“与绝对一起生活,” 不光作为对前述三位作者讨论的总结,同时将他们“走向绝对”的历程放置在人类历史的宏观层面。三位艺术家都认为以其艺术的力量可以达到“绝对”,然而这一过程痛苦而悲剧。 这一悲剧与西方绵延千年的二元论传统有关,“人既人生有限。又具有一种向着无限的开放意识。”人类的双重性造成了两种世界,“一个就是此岸脚下有限的坏世界,另一个就是天上高处他方无限的完美世界。”对于大多人来说这个两个世界彼此隔离,唯有少数选民(艺术家)可以通过努力而到达彼岸。二元论在西方与基督教个别派系有关,进入到欧洲文化传统之中。
二元論是如何與現代性相融合的?
作者提供了如下的大綱
1789-1848:兩種塵世絕對的確立(集體性和個人性)
- 既關注美有關注國家政治命運。Schiller, Early Romantics, Wagner
1848-1915:革命的失敗引起了兩條路的分道揚鑣
- 波德萊爾,藝術影響世界屬於幻想
- 馬克思:不關心美學教育
- 王爾德、里爾克等人位於此列。
1916-1945:一戰後,兩種形式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相互作用
- 先鋒主義藝術家想要將他們的創造性行動範圍覆蓋整個生活。—>Where is the example??
- 獨裁者們採取了自由狂放的藝術家態度來創造一種新人、新社會、新人民。—>綜觀全書,這個論點似乎沒有展開討論,非常之突兀。
當代
- 關於民主制度的反思
- 民主制度不給予公民們提供共同的處方來完善內心,它讓每個人為自己負責。生命意義不在這一制度其中
- individualism 與消費主義的結合。
最終,作者希望讀者們能夠超越“浪漫主義”二元論。
- 啟示:走出絕對
- “與其詆毀塵世人生和詛咒我們被判定的物質性,還不如想辦法讓低俗與崇高、現實與理想、相對和絕對、通常和高尚之間的連續變得容易一下,因為也可以是的無限文明化。與其看到塵世生活和天國之間有一個不可逾元的深淵,還是從相信天國現時在出發--僅就人們對他些許認知而言。選擇不再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而是它們根本上的分離和毗鄰之間。浪漫派針對現實選擇夢想,繼而,一切都像是這個現實因為他們試圖抵制它而懲罰了他們:繼逃避之後輕易的滿足,是痛苦的面對人們的苛求。另一個解決方法不是放棄夢想,而是承認它的地位。於是人們尋求一種更艱難、更強烈、更持久的酬勞、由日常的美給予的酬報,它讓人在生活本身中去發現生活的意義。既不是為生活犧牲藝術,也不是將生活供奉於藝術的祭壇之上,也不是將做人與某生存封開。絕對或者無限、或者神聖等,與折現觀念所提議的正相反、其本身不是一種善—完美的另一種稱謂。因為生活時有終結的和相對的,這樣講善之虞生活之外,冒有拒絕接受人類處境的危險。作為不完美的人,飛天使的人,我們不可能是種生活在心醉神迷之中,不可能只是陶醉於完美之中。”
- “在個人生活中追求完美並不意味著聲明一切日常的生存過日子都是無可救藥的平庸,要發明另一種生存狀態來替代;而是說要學會從內在來使它發光放彩,要學會使它更加明亮又重拾緊湊。那些接受浪漫派學說的人們知道在他們日常生活中過絕對的生活,但是他們不知道把這種生活經驗結合進他們的學說中去。 ”
- “他們以各自痛苦的命運告訴我們應該當心哪些陷阱:夢想和現實渾殽不清、忘記了個人的社會屬性、摩尼教義、唯美主義。接受了浪漫派積習的教訓,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公共生活核四生活中,在孤獨或者愛情中找到意義和美。這就是我們該從過去帶到將來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