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讲阳明心学》读后感锦集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是一本由许葆云 评注 / 梁启超 著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精选点评:
●老夫狂歌愁万里,龙场悟道创绝学。莫道人为此月明,浮名于我亦何用!阳明先圣所创之心学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
●心学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即实践学习不可分,这在那个时代的确是石破天惊。致良知的意思也很简单,自我反省知错能改,这需要的是勇气。 梁启超不愧大家,知道“中国之亡,亡于士大夫之议论”,也知道中国的出路在于“广民智,振民气”,但伟大如他也曾在年轻时错误幼稚过,何况我等庸俗之辈呢?他的一生都在进步,不愧心学人。 许葆云的注释很有用,除了背景知识以外,也有对梁启超的说法的改正,这点难能可贵。但是他的有些历史观点稍显狭隘,但是,瑕不掩瑜。。。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
●还可以一读,毕竟是大师著作,思想性不强,毕竟心学强调自性自悟
●知是行,一体两面,先念起,X,计划,实践,再到其他
●从梁氏和许氏角度,去讲解知行合一、致良知、立志。很多细节让我感悟慎重。也解惑了我内心的部分困顿。不管怎么样,还需自己坚持的致良知,方能正真体会》》》》》
●人家写的好好的书,你偏要自作多情解释下
●孔孟之后,只有儒教儒术,而无儒学,要到阳明才再度重新重视仁义的内圣观念: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有辨是非之心,为善去恶之行。两人的讲解都还不错。
●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很好,梁启超原著与作者解读评说结合看,更容易学习理解心学和王阳明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读后感(一):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孔孟之后,只有儒教儒术,而无儒学,要到阳明才再度重视仁义的内圣观念: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有辨是非之心,为善去恶之行。用阳明的四句教来说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梁与许两人的讲解都还不错,值得一读。
几个校对错误~~
148 & P149 :“大写的人”应为“大人”;
295:“大队人”应为“大圣人”;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读后感(二):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可能是因为文言文表述、可能是因为心学属于唯心主义,读起来真心累,好多内容没读懂;有的内容好像懂了,但不能准确的翻译成现代文字。
几个概念:
1、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果要翻译知行合一,我想『实践出真知』是最恰当的。在王阳明的心学里,知和行是一个意思,没有前后。闻思修一体才能叫知,只是听说了那不是知。
读一本书如果没有相关的经历,读这本书很难找到感觉。因此读书本质上是读自己,通过书上的『知』来激活自己的回忆和感受,以前是『盲行』,通过阅读达成『知行合一』,因此每每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2、致良知
这本书上介绍,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致=行,良知=知。致良知,即是令自己的行为遵从内心的是非观,而不受『功利之心』驱使。邝爸以前讲活三种活法,大概意思是:A、功利,做每件事都要计算一下; B、价值观:按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C、因果。 我认为『良知』有点类似于『因果』的意思。
3、世上练
一种修练方法,是让自己躲避起来,让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扰。王阳明称之为『坐枯禅』。这种避世的做法,自以为有定力,其实只是逃避而已。当他真正遇到事情了,比常人还乱。王阳明提倡世上练,通过事情磨练自己,而不是逃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真正强大。
4、何以为『圣』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第一次接触王阳明,就被一段话迷住了。我认为只是这一句,对我的影响已足够大。派克医生说,人在40岁以后才能做到心智成熟,我笨一点,期待自己50岁时『纯乎天理、金到足色』。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读后感(三):知而不行,乃不知也
如题,这句话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是一个博士,博而不精的博士,一向或还以此自傲,因为我喜欢着文科,读的却是理科,上学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在语外数理化课上博览群书(小说为主)。读书是我喜,旅游亦为我所喜,凡入门浅显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新闻我都很有兴趣。
读小说最喜欢:“有共鸣!”,读好书必曰:“涨知识!”,说明我的阅读范围其实有限,学习深度也一直不够,所以读书评论也无话,旅游记录也不敢下笔,随然看过我写的文字的人都说好,到底自己没有信心,无从成文章。我一直不解,是为何一事无成?
初中替人成人考试,写作文时自己写的一句词让我念念不忘:“厚积而薄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积德不厚的缘故,以为年岁渐长,总会下笔如有神,但年岁渐长,灵光渐没,生活琐事日渐拖累,更加不着一字起来。昨日读书,不曾想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乃不知也”,原来如此!
我只是闭门造车,自赏自怜,并没有狠下决心去实行一件事,也就没有在行动中进一步学到真知识,一点毛皮只是丰富了知道的范围,可离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还很远。又如四大化学中,无机是基本原理涉及整张周期表,有机是在周期表的碳一格里深挖下去,于是照我的一贯,自然无机化学学得好,有机根本深不入!
知而不行还是不知,所以我以前总想好好学英语,现在又数次下决心要好好做实验,好好学专利写论文,结果还是不成,是因为还是不知厉害。
任何学说都是针对一种已存在的传统学说发起的战斗,凭空而来的都是民科!因为民科基本不读书不看报。卡耐基说不要批评别人,那只会激起对方的反抗,那是指在为人处世社交沟通上,在学术上却非批评不可,在政治上也总是针锋相对的批评,真理在批评中逐渐接近。
阳明学说批评的对象是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虽然在王死后来衰微,但和孔子学说、佛教一样,在隔代异域发光,这正好说明了好的学说的正确性、先进性,它要等到时代发展、条件成熟人们才有可能接受,它才有可能流行开来。
历史事实上是螺旋发展,因此一段时间后一个学说又被打倒了,可是只要它是好学说,将来又可以起复来。天下并无新鲜事,不过是冷饭热炒或者换个盘子。
至于本书,真真是一本好书,作者许葆云的评注清楚明白,而且前因后果、典故内涵都点透了,把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讲明白了,也把梁启超的主要思想发展交代明白了,能够在一本书里见识三位大儒!真是一书三得!
《梁启超讲阳明心学》读后感(四):先整理内容,再评论
第一部分:先整理一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原本《大学》、《中庸》仅仅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正是朱熹首先把这四部作品编在一起,又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特别重视,硬是将其排在了《四书》之首。
在《大学》中,提出了所谓的“圣人路线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明确指出了先后递进顺序。但在《大学》原文中,对于“诚意”以下都有解释,对于“格物致知”则没有解释。
而朱熹于是做了《格致补传》,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朱熹的主要意思是“致知”的“知”是知识的意思,让读书人把全天下所有的“理”都给琢磨透了,琢磨到“至乎其极”的程度,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程度。但朱熹这个解释存在两个问题:(1)泛滥无归宿,即“穷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本行不通;(2)假如“穷理”成功了,“致知”与“诚意”又怎么联系在一起来呢?
阳明心学中,首先是把“致知”的“知”解释为“良知”,境界高了很多,而且“致知”与“诚意”对应关系则较为明白,而且孟子所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和“是非之心,知也”中的“知”也就是“良知”的意思,也就是说“知”解释为“良知”也有依据而非杜撰。在此基础上,“致知”与“诚意”、“正心”已经联系了起来。
但是“格物”与“致知”又是什么关系呢?
阳明心学中,对于“格物”与“致知”的关系,重要的说法“心物合一”和“心外无物”。按照梁启超的说法,阳明分两步解释:(1)从生理学、心理学上说明身、心、意、知为一件;(2)从理论学或者认识论上,说明主观的身心意知与客观的物如何为一件。在《传习录》中有“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发动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已经将上述两个问题都解释了,不过解释得较为笼统。
对于身、心的关系,阳明说“耳目口鼻非心不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离却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其实就是身心合一。对于意、知,说是“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意之明觉处谓之知”,“而心之虚明灵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明灵觉之良知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简单说一点,就是身离不开心,心离不开身,心之发动是意,但意要以知为本体,阳明所说的意是在良知的基础上的心动(准确与否?后续再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身、心、意、知是一件了。
对于“物”,阳明心学中不是指客观物体,连抽象的事物如事亲、治国、读书等凡我们认识的对象都包括在里头,其普遍性质是“意之所在”、“意之涉着处”,阳明原话是“意之所用比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之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即治国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则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在,无有无物者”。
《传习录》中记道:“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个例子,应该说阳明是彻底的唯心论者,说的道理是“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物即无是物矣”,说的是“意”与“物”二者合一的道理。
那这唯心的理论,有何意义?如何理解?梁启超说:“总之凡不在我们意识范围内的物,(即阳明所谓意念不涉着者)最多只能承认他们有物理学上数理学上或几何学上的存在,而不能承认它有伦理学上或认识论上的存在,显然甚明”。有了梁启超的这段话,唯心的理论可接受度高了许多。
在此基础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已经基本连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