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唤醒》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唤醒》读后感精选

2020-11-10 01:4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唤醒》读后感精选

  《唤醒》是一本由贾弘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唤醒》读后感(一):《唤醒》

  幽默诙谐的语言,

  演绎出人生的五味瓶。

  天马行空的碰撞,

  唤醒了谁?

  夜的精灵,

  昼的天使,

  心灵的旅途不寂寞。

  当你会心微笑的时候,

  你就是作者。

  一本可以回味再咀嚼的书。

  《唤醒》读后感(二):推荐给谁和谁

  午后阳光 捧着《唤醒》 心绪被吸引

  也许是源于作者前半生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 造就了书中每一篇的信手拈来 或思考 或感悟 或教诲 或会心一笑

  经历过的 没经历过的 是长者 是智者 而引出自己的反省

  “我不想改变谁,也改变不了谁。我只想告诉谁和谁,你们是不对的,即使你们都那么想、那么做。顺便告诉一下和我一样的人,你不是孤独的,至少还有我存在。”

  ------推荐给谁和谁

  《唤醒》读后感(三):新书推荐

  贾弘贾先生, 伪文艺老青年一枚, 京城一草民, 常年在广州混生计, 俗称广漂. 异乡, 独身, 湿暖的气候, 和南国的女人们, 激发了贾先生无限的创作激情, 亦或是矫情的潜质. 贾先生南下3年余载, 本书中所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于此段时间所创, 贾先生的码字效率令人叹为观止, 基本保持在一天一篇或者三天两篇, 内容横跨古今, 题材各类点触, 其中也不乏呻吟之语和糜糜颓然之叹, 以愚见, 这本书与其命名为<唤醒>, 不如命名为<呻吟录>更为贴切罢.

  贾先生原是朋友的朋友, 经介绍引荐就此相识, 聊下几个回合, 相言甚欢, 顿生相见恨晚之感, 遂结下60后与80后, 老头子与老loli的忘年之交. 与贾先生的谈天多集中在心理学与哲学的探讨, 关于"存在"是我们时常乐于挖掘的问题, 在思想的相合和相左上, 我们基本上是四六而开, 忽感知音难求, 也经常认为对方愚钝的可笑. 但有时一些思想上的顿悟或是对某一些事物理解的加深又确确实实是在这些唇枪舌战的讥言反讽中形成的, 观念上的冲撞其实对我们彼此来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透彻.

  对于我来说, 贾先生具有多重的身份, 他可以是我的益友, 也可以是良师, 可以是互相慰藉的知音, 亦可以是抨击的对象, 可以是我的大叔, 也可以是我可望不可及的情人, 可以是我所摒弃的一个极端, 也同样是我心灵安放的港湾. 我们相互欣赏着, 相互不屑着, 相互抱在一起取暖, 相互把对方推得老远.

  一直想正式写篇东西送给贾先生, 但苦于出师无名, 恰逢新书出版, 一切便顺理成章. 在贾先生此前将这本书的初印版赠送于我的时候曾郑重委托我, 要尽量帮他多宣传, 贾先生为新书热卖煞费苦心, 请我吃了请我唱了还白送新书一册,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在此景此境下, 我只有点头不迭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为他多做广告, 大丈夫承诺掷地有声, 我虽一小女子也, 却也不好食言. 应该说这本册子所收录的贾先生的文章不过九牛一毛, 311页远承载不了贾先生如此之多的沉吟, 页数后面加个零或许较为合适. 如果看客您苦于便秘无法, <唤醒>会让您气通肠畅, 如果看官您夜半辗转无眠, <唤醒>会让您迅速跌入沉美梦乡, 如果您同样是他乡异客, <唤醒>也许能唤起您的通感, 如果您内心的孤独无处安放, <唤醒>能让您从此不再独自品斟寂寞.

  此文最后, 寄语贾先生一句话以慰衷肠--你, 既是你, 也是我, 既是相知于我的你,也是天性中的那个我.

  希望贾先生生前作品热卖, 死后名声大噪, 余生安稳, 岁月静好.

  《唤醒》读后感(四):浅谈《唤醒》

  在这个快读、阅图时代,如果某人某天捧起这本封面封底填满了赭石色没有一丝光亮,像冻土一样沉重让人联想到冬眠,却叫《唤醒》的书,如果这人又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28万多字的杂文、诗歌集,基本可以断定,此人一定有作者一样的情怀。

  在《自序》里,贾弘是这样写的: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唤醒,唤醒那些被迷乱的表象蒙蔽了双眼的人们,唤醒那些在歧途上拼命狂奔的人们,也唤醒那些拥抱着物质沉睡的人们。

  用心良苦。与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沉疴难起,以一己之力唤醒民众显得那般无力与悲壮。只是他的善意令人尊重。

  爱与自由

  爱与自由是这本书的绝对主题。

  ——“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爱走在人生的路上,有的人一路散落,未到终点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人紧紧把握,始终如一的坚定,未到终点就已经崩溃了。”

  爱如果是信念,它一定不会让人崩溃,也不会让人一无所有。那么爱是什么?贾弘说爱是单纯的,没有责任和义务这些枝蔓;爱就是爱,仅仅是爱;但爱是毁灭性的,像毒液。在他的眼里,爱没有更多的意义,而人们却把爱的周边产品当成了爱,爱成了压力,以致不敢爱,不能爱。他这种纯粹的对爱的感知,会让你重新审视爱这个命题。按照简单意味着容易来推理,爱如果是简单的,爱起来就不难了,人人怀有爱也就不难了。也许,这就是贾弘想证明的。

  只需粗略地读,你都可以听见贾弘对生命本真的呼喊,这个声音时时穿过纸扉抵达内心。“生命应该是自由的、浪漫的,只属于自己和自己的感受,任何道德和习俗赋予生命的沉重的悲剧性的枷锁都是卑鄙的,不管出于任何目的,都是对自然的生命的亵渎。”“生命的意义不在物质,是纯精神的。这种精神来源于自然,必然属于自然。”可以想见,在面对生命和自由时,贾弘的选择是让生命完成自由。他甚至说,“只要我高兴,我可以微笑着举起枪,结束我自己”。但这种自由是否经得起检验呢?在《自由与道德》这篇文章里,他给出了答案:“有时候,当一个人感觉到自由的时候,其实未必是真正的自由,那很可能是一种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存在,但那一样要被道德约束……道德其实是作用在一个公共关系中,当一个人身处几乎没有任何公共关系的境地的时候,那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没有公共关系的境地是一个极端的境地,完整的自由存在于这样一个极端的境地,那么获得完整的自由意味着失去同类。道德完美和道德空白都是极为理想化的获得自由的渠道,没有讨论的价值。而当下社会“人性与道德、自由与约束严重冲突”,自由成为渴望,贾弘对消除这种冲突表达了希冀——也许要持续很长时间,不管是前进或是倒退,可能我们都要好过一点。

  孤独和梦想

  “我不喜欢这个嘈杂的世界,我宁愿封闭自己在各种欢乐的时光。”这样的人应该是孤独的,也注定是孤独的。贾弘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看人生和社会,他说摆脱习惯思维和社会共识你会发现很多美好和惊喜。当孤独成为骄傲时,孤独也彻底地释放了。

  孤独者内心的哀婉会不经意地袭来,再强大的内心也避不开。贾弘不喜欢物质世界,厌恶有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世道人心,却要身处之并守着自己孤独的灵魂,所以他说“我天生就是一个疯子,却长期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悲哀。”他不但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不要被世俗熏染,还要解放自己的灵魂乃至别人的灵魂,何其苦心孤诣任重道远哉。他笑追逐物质的世人只有一颗虚拟的灵魂,又为人性的鄙陋愤懑为人们的麻木扼腕。通常,他表现得很强大,有时又很脆弱。“一个人活在违背自己行为准则或者信仰的世界里是痛苦的,这个世界的物质生活越丰富,痛苦越深刻。”

  他觉得生活是荒诞的,他要在这荒诞的困局里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死亡,因为这里有他的梦想国,他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堂。他的要求很低,只需“一句体贴的话”。他形容自己不过是个过客,“路过别人别人路过我”,“一生没有驿站”。寂寞如影随行,最后,“寂寞还是寂寞”。

  最后,我们听到孤独者发出的无力的感叹:一切都没有真的改变。

  这一个孤独的行动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