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教十六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佛教十六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10 03:2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佛教十六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佛教十六讲》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教十六讲》精选点评:

  ●通过此书,我先学习了研究的方法,了悟了一点研究的目的,知道了一些佛教的历史和相关的基础知识。

  ●挺欢乐的,哈~~

  ●基本的学术品格都没有,充满偏见与攻击。言必称马列,动辄扣帽子,这就是所谓“大师”。

  ●深入浅出,以小观大。

  ●深入浅出

  ●书名是“佛教”并不是“佛学”,而且开篇季羡林已开宗明义地说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以一个语言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佛教”。所以多数篇章会给人一种呵佛骂祖的感觉,特别是在讲佛教宗派及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时更甚。但在原始佛教语言等篇目中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没想到本书得分这么低。确实不是像书名表面看上去的,是一本佛教知识的入门书,实则是几篇颇专门的历史语言学和宗教史论文,不宜初学佛者泛览。质量也不大均匀。不过这可能也和季老晚年在公众中暴得学术外的大名有关,大师之名横流,慕名者翻开本书便不免叫苦不迭。另:书中确有颇浓的就意识形态痕迹;在政治规训留下的自我审查之外,还应看到季老在笔缝中流露出的情感;纵使退让一步讲,季老对义理的分析确有不高明之处,读书时舍弃珍宝,专拾弊帛,一一列出来给大家看,除了炫耀自己的佛里佛气,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什么?!

  ●原来一个佛字还有这么多学问

  ●讀佛而非信,取其長,用其短。人人心中皆有佛,佛僅是名,名非名。[佛教最初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粗粗浏览,不是太喜欢这种不带情感去研究一门宗教的文字。

  《佛教十六讲》读后感(一):评论佛教十六讲

  早就知道季羡林在梵文上面的研究,好像是世界上精通梵文的4个人之一。

  不太喜欢的地方是,老是说马克思怎么说,唯物论的那一套解释不了信仰方面的问题。要是真管用,所谓的公仆不就个个圣人了,现实是既不信佛也不信马老爷,搞的一片乌烟瘴气。佛教有哲学的内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唯物。教化的作用,叫人向善,避免贪婪这些都是正面的作用。

  研究的内容值得赞。多反面的论证,在佛陀名字,家族,出生时间上做了很好的。

  提婆达多上的分析也蛮好的。从矛盾中发觉提婆达多,也算是没有史料跟歪曲事实下面的事实的唯一可能。

  从提婆达多也得到了一个人的佛陀,争斗与矛盾显现出来。这些倒让我想到了克里希中对于偶像的观点。佛陀也不过如此。

  佛教的反流现象说的蛮好的。不如看日本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持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中华。

  《佛教十六讲》读后感(二):人皆有佛,佛可佛,而非佛

  佛教的几个问题:

  1、研究佛是不是想当和尚?

  2、如果不还有什么研究的价值?

  3、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消极的吗?

  佛教的六基础问题

  1、佛教的創立。小乘佛教

  2、小乘佛教短基本教義

  3、小乘向大乘過渡

  4、居士佛教

  5、頓悟與漸悟

  6、宗教發展規律

  ——《從大乘佛教起源談到宗教發展規律》

  在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是有宗教需要的,宗教就是爲了滿足這一部分人短需要才被創造出來的。但是,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即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爲了繁衍後代,不至斷子絕孫,又必須從事人短生產活動,這兩種生產活動,同滿足宗教需要是有矛盾短,宗教的逐步發展就是爲了解決二者間短矛盾的。

  佛教最初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十二因緣短基礎是苦,苦短根源是無明(不瞭解、不認識)。四聖諦:苦、集、滅、道,也以苦爲中心。而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爲了從苦中解脫而修行短方法。總之,認爲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相信業報,相信輪迴。最高目標就是剷除無明,瞭解或認識存在短因果關係,從而跳出輪迴,達到涅磐。

  以上想法都塗着濃厚短悲觀主義短色彩。

  《佛教十六讲》读后感(三):这就是所谓的大师?

  晚上在上海的书店买来读了,主要是看了目录,觉得不错。看罢有些气愤的感觉。

  我不相信季羡林的写法是因为受了什么政治的压迫所导致的,因为书中有许多细节可以看出来,这位所谓的大师对佛教豪无情感可言,在他眼中佛教只是一个麻痹人民的工具,他本人对这个研究对象并没有多少认可或爱的成份,这实在让人觉得失望,一个自己研究了50年的事物,你怎么可能没有感情与相应呢,即便是一个桌面陪伴了你50年,从内心来说都会多多少少有深厚的感情了,更何况这是带给你身名利的事业呢?这一点我觉得觉得难以理解,在他的文笔之中,我没有看到感情与热爱。这让我片面的引发对这个人的人性怀疑了,这太不正常了。即便是你做一个生冷的研究者,也不用如此带有个人偏见的去攻击你研究的对象吧。

  从内容而言,这不是一本有思想性的书,更谈不上佛教思想,我不认为季羡林有什么佛教思想,就他对唯识宗与禅宗的论断,我甚至觉得他连我都不如。在这么多文章中,没有任何真正的见底,我好奇的是,他研究了50多年,研究了什么去了?真的只是研究语言了?一个所谓的佛学大师原来只是一个古语言学者?。

  季羡林翻译过大唐西域记,在这篇文章里却对玄奘多有贬低,这完全上升到对玄奘的基本人性的攻击,说他跟唐太宗相互需要,是一个政治投机的政治活动家,说他寻找一切机会向皇帝上表祝驾。玄奘跋涉万里取经,是为了这些?我拜服。

  这不是我心中的大师,说实话连基本的写作技巧都让人看不过去,所有的论据与论点及逻辑都不严谨。每一个目录与命题其实可以很深也很新颖的,但却写得干瘪苦涩,泛泛而谈。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谈不上信佛,但我比季老先生更爱佛教。

  季老生业已做古,言语不敬之处,见谅了。

  这书写得真的很烂!

  《佛教十六讲》读后感(四):所谓的马列主义唯物主义大师

  季羡林开篇就称自己对佛教研究“锲而不舍”,研究了半个世纪的佛教,不带任何感情,只做公平评判。

  实际上呢?所谓半个世纪的研究,也不知道在研究个什么,连我这样的恐怕门都没入的肤浅知识,也能举例书中的基本谬误:

  1、“四种姓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共食,把一个统一的社会拆得支离破碎”(第二讲 12页)

  这是讲印度种姓制度的,对种姓稍有了解,即不会这样去论述。种姓在外人看来也许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制度,非常尖锐的划分了社会阶层。然而,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是一直非常稳固的,并不存在把社会拆得支离破碎的说法。历史上,低阶种姓的反抗固然有,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反而反对种姓、掀起改革的,往往都是从高阶种姓发起。种姓制度并不能按马克思主义压迫与被压迫简单的分析,是要与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来做分析的。

  2、“显而易见,所有这一切想法的基础是悲观主义。有这种主义的人绝不会是征服者、胜利者、日子过得很舒服的人,而是被征服者、失败者、日子过得很不舒服的印度原来的居民。”(第二讲 15页)

  这是讲印度的苦行者的。此话真是可笑至极,把所谓唯物主义者“想当然”的思维模式暴露无遗。为什么苦行的基础就是悲观主义?为什么苦行就一定是失败者?苦行者往往是对哲学、人生产生很大怀疑,产生大思考,从而选择去修行。从古至今,出身富贵,却淡泊名利,一心求法,或者苦心钻研哲学的例子数不胜数。才看到第15页,就已经有这样荒谬的想当然论断,觉得印度的苦行者,一定是失败者,然后悲观遁世,就已经不想再往下看了。不过我们再看看后面还有什么样的无聊论述。

  3、“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个太子(这件事本身就有夸大渲染的成分)”(第二讲 第18页)

  这两段是分别描述释迦牟尼生平的。第一段非常无聊,释迦牟尼在出家前的身份、乃至其父净饭王、以及历史上释迦牟尼的大致活动范围,都是经过学界一致公认的。季羡林直接就标注“(这件事本身就有夸大渲染的成分)”,却又没法给出任何的证明,来论证为何是夸大渲染的,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态度,是一贯的直接泼脏水的做法,令人不齿。这样的莫名其妙的突然跳出来,无端的进行指责和否定,越往下读越多。

  4、“释迦牟尼在生前不可能对自己的学说做这样系统的阐述,这样的系统化显然是后人做的”(第三讲 第37页)

  真是笑话,季羡林七十岁即可对自己的学说做系统阐述,同时代的孔子也能对自己的学说进行系统阐述,为何释迦牟尼的学说系统化,就是后人做的?同之前的一样,季羡林也是泼一盆脏水,没有任何论据支持,反正就是这么泼了,毫无道理。再往后,书中屡屡说到佛教历史上的典故,就以“捏造为主,毫无价值”等形容,一言避之,没有任何的说明。

  5、“谁的天国入门券卖得便宜,谁就能赢得群众,就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第十一讲 第223页)

  “禅宗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最有名的,也是最简便便宜的”(第十一讲 第223页)

  “禅宗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呵佛骂祖的宗派,已经成为佛教的对立面,简直已经不是佛教了”(第十一讲 第219页)

  忍着往下看,接下来是更加莫名其妙的对禅宗泼脏水,而且泼得更低级更下作了。仅列三段原文,就知道季羡林简直是连佛教的基本知识都不具备,也不知道几十年在研究个什么。若要论天国入门券,当然是净土宗最便宜,念佛就可以去西天了!至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不过是一种说法,放下了,还得修行啊!这是任何一位初级佛学课程都会讲的。至于说禅宗走到了佛教的对立面,看禅宗有没有走到佛教的对立面很简单,看是不是符合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就可以了。在季羡林的口里,好像禅宗就是每天骂佛祖就可以了!这难道不是可笑吗?真正的禅宗难道不是都要守戒,都要精进,都要刻苦的坐禅悟道吗?

  整本书里的例子举不胜举,若真是有理有据的反驳,澄清也好,但是该书之无理、下作,实在是浪费人时间,对初学者造成很大误导,更是令所谓马列主义者蒙羞。若马列唯物主义的学术态度个个如此,不如早日关门大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