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碧辉煌》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碧辉煌》经典观后感集

2020-11-10 23:4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碧辉煌》经典观后感集

  《金碧辉煌》是一部由翁首鸣执导,罗晋 / 朱晓鹏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碧辉煌》精选点评:

  ●没字幕听不懂,但仍觉得好看。

  ●这是一部不需要语言的 电影

  ●本土电影,福州人必看。

  ●集体叙事再转入个人叙事,情感表达上确实有点像侯导。

  ●想去平潭

  ●剪辑的有点混乱还有不清楚。。。总体看明白了,细节没明白

  ●小翁不错,应该能成大师,万一我看走了眼,怪他自己不努力

  ●拍摄手法很台湾啊

  ●一点也没有电影的感觉,小学生记流水账的水平,张献民监制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没什么像样的

  ●比较喜欢

  《金碧辉煌》观后感(一):纪录的生活

  时间:2008年9月6日19:00

  地点:Cinematheque quebecoise魁北克电影馆

  事件:9月中国电影展映

  看这部电影之前,看了另一部中国电影《下午狗叫》,郁闷了好半天(http://www.douban.com/review/1490874/)。这两部电影被安排在同一天放映的原因估计是它们分享了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一个奖。

  两部看完,觉得要是自己是评委,绝对会让《金碧辉煌》独占那个奖,尽管只有1万美金。

  本片虽然是故事片,却采用非常写实的手法,穿插的很多DV镜头和生活化的语言都让影片看上去有纪录片的感觉。

  一群青少年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却又能让人怀念曾经年少的热血青春-多多少少让人想起《从风柜来的人》,台湾海峡两岸果然分享着同一种情怀。

  让我惊讶不已的一个场景是,有着偷渡传统的福建人民竟然敢公开举行“某某赴英答谢乡亲晚会”,就差没把“偷渡“两字也写上去了。

  贾樟柯式的流行歌曲的运用,一次又一次把人带进到相关的年代背景。而李敖、锵锵三人行、东森新闻等等元素,相信也只有熟知中国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今晚,整场30余人中,我是唯一的一个。

  《金碧辉煌》观后感(二):Fujian Blues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这部电影,冲这名字大体上我猜可能是我喜欢的那种纪实独立制作的电影。Fujian Bules,我是爵士乐爱好者,Bules当然也听了不少,用了这么忧郁的名字,这电影是要拍成《小武》或者《盲井》的样子吗? 我来福建已经4年了,没有在厦门以为的地方生活过,前几天一个泉州的企业邀我去做什么IT经理,出于礼貌我到公司看了一下,还是作罢!我能不能胜任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我不想离开厦门,太累了。如果是大城市或者家乡,做出这个选择就容易的多。

  没有到过除厦门以为的福建地区就不能算是了解福建,看了这部电影我甚至怀疑厦门在福建算是个异类。厦门比不得上海繁华、江湖,但他更市井、生活。香港是华人码头,上海就是大陆的码头,那么厦门算不算是福建人的码头呢?我想我一个外地人绝说不出这其中奥妙来的。就电影而论,这是部很糙的实验作品,还个像样一点的队伍都没有。好在取材独到,内容上给大家的是一手的鲜货。起码对我而言是这样的。

  福清、长乐、平潭、连江等偷渡猖獗,能出去的劳动力都出国(偷渡)打工去了,他们在国外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还是把钱源源不断的寄回家,贴近家用。这个留下来社会变成了一个社会角色失衡的地区,女人们、儿童们、无业青年、外地打工者,一个非常特殊、复杂的社会结构。影片以4个无业男青年靠着偷拍留守妇女的私生活敲诈、吸毒、淫乱的生活为主线,慢慢剥开了隐藏在偷渡背后的社会深层逻辑。每一代青年人都是迷茫的,当今中国青年则是苦逼且迷茫的。电影一开始我就想到了《猜火车》中的那帮垃圾的英国青年,同样的迷茫和堕落。

  到底为什么不顾一切的要出国打工?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日益恶化的国内生存环境、教育、食品安全、民主制度那是知识精英和新富阶层逃离中国的原因。可是这帮社会的最底层,留在中国就是农民工,他们所面临的是生存的挑战。一个需要更多金钱,无止境的金钱的社会环境,我们都别不选择。

  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这天,中国留学生卢刚在刚刚获得衣阿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

  2000年,英国多佛港海关人员在一辆卡车密封的集装箱内发现58具中国偷渡客的尸体。

  2004年,我玩《罪恶都市》,记得其中有一个任务是和“长乐帮”有关的,长乐帮的名头让我知道了来自中国大陆的黑帮是多么的牛叉。

  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媒体第一时间怀疑凶手是华人,后来证实是韩国人。

  2010年,澳洲某高校中国籍男学生被当地土著、黑人等多人菊爆。

  这都是些什么东东,这片子看的我脑子很乱。苦难的黑人在新奥尔良的种植园中唱起了Bules,那是对家乡的怀念,忧郁的Bules啊。黑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争取自己的权利,直到奥巴马当选之时,黑人名流们留下了几个世纪的泪水。

  多年后,流落国外街头的偷渡客们,你们可曾想起那熟悉的乡音和充满了山寨货物的家乡街头?

  《金碧辉煌》观后感(三):福建的忧郁

  《金碧辉煌》这个片名,它在最终确定前,历经了《南澳港》、《海市蜃楼》等几个案名。南澳是平潭岛的一个地方,是主人公离开家乡,偷渡前往海外的出发点,也是连接大陆和海岛的港口。至于海市蜃楼,看完电影便知道其用意。 电影的英文名叫Fujian Blue,即讲述福建海边的故事,对应片子里头就是福清与平潭。但不知为何,我总是会联想到,这个名字也是在说蓝色大海的忧郁,也是福建的忧郁。 知道《金碧辉煌》已经是2007年的事情了,当时,它刚在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拿下龙虎大奖,翁首鸣也被不少人看好。1982年出生的他,已经抢在了同龄人的起跑线前面。无奈过去整整七年了,他始终没能推出第二部长片。 2007年是个有趣的关卡,对当时毕业的电影学院学生来说,独立电影似乎已经不是时代的宠儿了,恰相反,如今愈演愈烈的票房狂潮正有兴风作浪之势。对这些立志成为学院派导演的年轻人来说,如何适合这个时代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而《金碧辉煌》,走的还是之前第六代的老路。有些不幸的是,它几乎成为那批电影学院学生的绝唱。自那以后,电影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比任何人都渴望加入票房军团。 有朋友说,从未见过任何一部内地独立电影有那么像杨德昌和侯孝贤,他说的不是别人,就是翁首鸣的这部《金碧辉煌》。准确来说,它像杨德昌《麻将》加侯孝贤《风柜来的人》的混合物。勒索敲诈仙人跳,黑暗绝望没未来,这就是杨德昌在世纪末对台北的恐惧和无奈,对年轻一代痛心疾首又寄以微弱的善意和希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固守着他们的小世界和小岛屿,永远不会想知道外面是怎么样的,所以,它又像半部《风柜来的人》。 像那样刚从学院里出来的学生一样,每个人都恨不得把所学技巧,挨个轮番,用上一遍。翁首鸣巧妙地把玩了两段式结构,影片从游弋的群像,迅速聚焦于个体。与此同时,《金碧辉煌》也从大陆的福清挪到了平潭岛上。尾声部分,在主人公离开中国以后,电影还玩了一把DV纪录,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尾的唱片一样。哪怕是没寄出去的垃圾,它却忠实记录了那伙年轻人的天真心意。讽刺的是,在前半部分,DV是这帮人的犯罪工具。他们得意洋洋地用影像和照片来获取金钱,没日没夜地唱K把妹斗殴。他们从没想过未来,结婚成家好像还太遥远,偷渡出国得等机会。未来是什么东西,他们大概从来没有想过。 早于《金碧辉煌》,曾在《海峡都市报》看过一些奇怪的征友启事。后来就看到有人说,里头就有福清那边的寂寞少妇们,因为老公偷渡出国,她们留守大陆,无法排遣人生和情感的寂寞。这是多么奇怪的现象,一对夫妻,有一半向往天堂,却让另一半掉进了情感的坟墓,而福建的这片土地,也成了一块失衡的现代地狱。 除了引人关注的偷渡题材,《金碧辉煌》确实拍出了“全世界都怕福建”的荒诞感。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公然挂出“答谢乡亲”的标语,用以庆贺偷渡有成归来。但仔细想想,几百年来,闽南人和广东人下南洋,他们靠的不也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么?砸锅卖铁都要凑到钱,混不好就不回来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护照没有海关,更没有偷渡的概念,那是一个奥利地人描述的一战前的美好世界。 至于表现手法上,《金碧辉煌》用的还是第六代那套东西,对适应了现在商业片节奏的观众来说,观赏下来或有一些难度。譬如,两个人对话的时候,导演基本不用正反打,而是让摄影机远远看着。再有,那些近乎偏执的固定机位,多少有些年轻人的模仿致敬之意。至于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大串烧,从头到尾放不停。不时出现的电视节目和新闻广播,刷满各种墙体的大字标语……看过贾樟柯等人作品的观众,对这一切只会感到熟悉且亲切。 很多人不理解,这些福建人为何死了都要偷渡。即便不被遣返,很多人也是从事见不得光的苦力,毫无地位可言。可外国的月亮就是又大又圆——大概几代人都相信了这样的话语。也许,我们得从更深远的层面来解释福建的国际坏名声,还有深深的忧郁。 自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的敌对导致了福建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没有重工业缺乏铁路,要什么没什么。靠山靠海,山海不通。某种意义上,为了与台湾的敌对,福建硬生生被塑造了另外一座经济孤岛。可能在这样的局面下,造成了闽东几个县市的人,疯狂偷渡。相比较而言,闽南人像温州人那样,借得南风走上了成功之道,所以基本没有那么猖獗的偷渡。而百年前下南洋的成功经验,也早已让南安等县市的侨胞率达到了惊人数字。 或许,随着官方宣传的大国崛起,偷渡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只是,移民也成为了报纸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人们为什么要去国,难道他们真的不会怀乡?这是时代的错,亦是体制的错。类似的问题,其实不只是福建的忧郁,而是中国的忧郁。 这个遭受海洋文明所恫吓和打击的国家,如何在时代转型中真正走向开明与进步,抵达理想的繁荣与和谐,相信有志之士也一直在关注着。没有人相信,那些高不可攀的大楼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就是真正的金碧辉煌,那不过是疯狂与寂寞的产物,就像堆积在网络上的巨大泡沫。【刊于《南岛视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