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读后感锦集
《我书》是一本由傅月庵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126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书》精选点评:
●喜欢淡淡的那一句句道来 &作者于政大的校园岁月真是美好啊
●没有老师推荐时说的那么好,但还是不错的,可能自己读书不多,难以体会其中的亲近感。
●是啊,一期一会,快拿笔记下。爱书、读书、做书,最终是要自己丰盛地活,写自己的书。
●海豚是不是准备走海上文库的路子?片头介绍写的真囧啊。不过书还蛮可爱。 唯一遗憾的大概是傅君,依然只有那一本“生涯”可称的上佳品,让人一叹再叹。恨不得降到两颗星去表明一下态度……
●他另一本书更好,这书太薄了,没看过瘾。
●蛮有趣的小书,最喜书皮的发展那篇~
●清淡闲适,不必苛求
●2011-68
●绍图有 我书 傅月庵[著] 海豚出版社 2010 126页 CNY15.80 I267/2370
●休憩367th,质量不算顶好,但我读的上一本类似书籍是沈昌文一本,对比之下直接把这本推到相当杰出的水准,无他,言之有物。沈昌文扬之水那条线写起随笔来是天夺其魄头脑昏沉了么?是诅咒吧,应该是诅咒吧
《我书》读后感(一):读后感
此前读过傅月庵的《生涯一蠹鱼》,挺喜欢的。所以这次毫不犹豫地网购了,何况某网搞活动,才六块多。整体上读来,还不如看作者给茉莉旧书店电子报写的网文。“后记”中说“本来无意出版,好友陆灏逼稿难招架,乃急急选文成书”,这个说法可靠。可见,从容还是很重要的。以及,在没见过实体书之前,网购还是要谨慎。
书里面好几篇文章是写当代作家的,十年前看过不少当代作家的书之后,我就基本上对他们“免疫”了。这也是我不大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喜欢《伤逝》《三本书的回忆》《世缘》这几篇。在《世缘》中写他与唐德刚先生的交往,唐先生说“没想到还有年轻人想弃理工改学文史”。突然想起叶秀山先生,有一天叶先生也是很兴奋,因为有一个学理工的改读哲学博士了。可爱的老先生啊。
《我书》读后感(二):写给书的情书之一——《我书》读书笔记
写给书的情书——《我书》读书笔记
沈昌文退休后,发挥余热,和俞晓群、陆灏一起先后搞了《万象》杂志、《新世纪万有文库》、《书趣文丛》,然后现在又有了这套“海豚书馆”。
傅月庵的《我书》就是其中一册。薄薄的硬皮书,装帧清新简约,文章短小适意。不过要论手感,对于这样的小书我倒觉得还是三联当年的“读书文丛”好。
傅月庵生于1960年,年轻时,一开始读的是台北工专土木科,却成天在学校附近的光华商场——当时台湾最大的旧书集散地晃荡淘书。后当兵服役,回来后当了几个月监工,本想报考调查局的统计人员,却因读书时写过介绍陈独秀、鲁迅的文章而被打落。遂弃工就文,改行插班,先是考入台大历史系,后退学;再到政大读历史系毕业;1990年初夏考上台大史研所,但没毕业。此后曾做过15年的编辑。2009年初辞掉总编不做,经营起二手书店来了。彼时,台北的二手书店兴盛一时,如九份佛堂巷里几成观光景点的“乐伯二手书店”、台中北屯楼高三层的“百利旧书店”。这些二手书店,类似于内地这几年专卖出版社库存书的“特价书店”。
“盛世宝旧书”。傅月庵恋书真是到了痴的地步。他说他很会做梦,不过很少梦见亲友,最多梦到的却是书。在梦里,既有年少时看漫画书的乐趣,也有现今逛旧书店的情形,当然还曾在梦中介入书中的情节。就我而言,如果白天看书意犹未尽的话,倒是会在梦中也文绉绉起来,好像脑子还在不停转动,默念着散文诗般的文字,或是出口成章式的打着腹稿。
傅月庵的《我书》不仅记书,也写人。除了颇有见地地“猜想”大陆作家毕飞宇、刘震云外,更多的是追忆台湾文坛前辈。透过他的笔,我们知道,195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作家许寿裳在睡梦中被杀害,版画家黄荣灿被捕遭到枪决。1948年9月下旬,画家丰子恺应开明书店章锡琛老板邀请,偕女儿丰一吟从上海搭乘“太平轮”到台北。散心之外,也试探迁居南国的可能。丰子恺一生与烟酒茶结缘,但“台湾没美酒”最后成为其不移居台湾的理由。可见人的命运,真是暗藏玄机,飘零不定。
书中提到,因“八八风灾”离职的台“行政院长”刘兆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出身,当过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素以思路敏锐,行动力强,没什么架子而为人所称赞。刘家一门六兄弟,各个念到博士。父亲是空军将领,母亲师范学校毕业,督课甚严。话说刘兆玄高三时沉迷武侠小说,到了自己动笔写的地步。他与三个同胞兄弟合作,一人门外把风,一人负责写男女之情,一人负责写打杀场面,再有一人负责通读修改,就这样偷偷创作。一直到大学毕业,这个化名“上官鼎”的创作班底,接连写出了七八套武侠小说,赚足了出国留学的盘缠。在他创作的小说中,自己最满意的是《沈沙谷》,还亲自为全书化了插画。这真是一个传奇而有趣的人物。
我喜欢台湾散文随笔中透出那种文化底蕴和古意。像傅先生的文章,开头一句往往很有味道,譬似“今年第一道冷锋来袭前几天,唐德刚先生在旧金山过世”(P62);“旧书店里的空气,总是比较凝重,相对于新书店而言”(P77);“四月第一道冷锋南下的那天晚上,白天的雨终于还是没有落完”(P102)。
2012年3月1日—2日午后 于绍兴
《我书》,傅月庵著,海豚书馆文丛,海豚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15.80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推荐书评篇目:《最后那道青春之光》《二手书之恋》《三本书的回忆》《世缘》《书皮的故事》《我没事,我武功很好》《终于悲哀的书》
《我书》读后感(三):我书,我的书
#21天共读#Day20 《我书》傅月庵 初次接触傅月庵的文字,激动万分,看到喜欢的段落,又是抄又是划,傅是爱书之人,还是二手书店的从业者,我喜欢打探爱书人的足迹,遇见傅月庵的书当然会忘形,这也有信息不灵通买书不方便的缘故,所以才有激动万分的感觉。 今天再次翻开 《我书》,情绪很稳定。“得知《查令十字路八十四号》出了中译本,可能有些人反应跟我一样:我应该有这本书(英文版)吧!我好像很久以前就读到这本书了?没有,从未读过。但是,因为曾经存在于伦敦这个地址的二手书店几乎已经披上传奇色彩,因为爱书人汉芙与该书店职员之间的交往故事早就像一则佳话版被传诵着,因此我们总以为这本书是多年的旧识,而事实上竟是从未谋面。”这是作者引用旧书主人H君的话 ,据说某夜H君与老友相聚会餐,突然心脏病发,卧倒猝逝,口中最后一句话是:“我都不在Amazon买书,我都在纽约的一家旧书店买……”,没想到,不到一年的光景,他的藏书便已流出,散落到二手书店了。 我是2019年在微信读书上阅读了《查令十字路八十四号》,看完才恍然大悟,我该拥有这本自己连书名都经常记错写错的书,2019年12月12日联合书店有促销活动,我蹲守了两次发券的时段都没办法抢购到满300减100的券,但是我买了台湾版的《查令十字路第八十四号》,这次在《我书》里看到这段文字,自然会有想到,读书笔记自然就有内容写了。近来习惯将微信名字改成小目标,“十一月十一本书”,“十二月十二本书”等等,有好奇的网友私下打听,问如何做到,我说我自有我的方法,五十本都可以,泛读也能捉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我不并追求阅读的数量,所有我想要看的书,我会反复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岁月洗礼,书还是那本书,我已经不是那个我了。 我不做学问没有考验压力,自然可以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路子野得很,孙犁的《野味读书》也很精彩。我愿意在分享世间美好的事物,这在利己主义者看来,要么我是收了很多的好处才大卖广告,要么利己主义者觉得这得多傻啊,净免费帮别人宣传。什么样性格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利己主义者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春天接近尾声时,我去看了电影《送行者》。女主角广末凉子一出现,心里便自一股哀伤袭来,那位长得与凉子几乎一模一样的友人,离开这个世界,竟也好几年了。她说,她就是去旅行了,要我们都不必难过,因为生命虽短,能尝试的——好玩的,不好玩的——她几乎都试过了,所以没多少好遗憾的,我们也不用悲伤了。临行之前,有一箱书,她寄给了我。葬礼后,我打包好,准备寄回给她的家人,最后却没寄出,当然,也没再打开过了。” 亦舒写专栏,一写二三十年(现在不止了),始终不败,自有其不可小觑之处。用字成精,干净利落,读来麻利恣畅之外,就属“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八个字了。香港专栏是华文世界的文字竞技场,最严酷的一个。 我读亦舒,也是喜欢读她的散文,小说偶尔也看,旧书店里一块钱一本曾经买了不少,但经常读不进去,傅月庵是他一直不读亦舒的小说,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 为了我的喋喋不休的井底蛙之见不要重复自己写过的内容,我亲自人肉自己,才想起,我曾经多次提到傅月庵。还好,2019年12月20日,我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今天又从《我书》里发现吴鲁芹,网上找到这段文字,也挺合我意,买书又多了目标。 “至于我,读书纯为了享受,在选择上是不免斤斤计较的。买书也斤斤计较,为的是财力还不准随心所欲。书少买,也就少累赘,至少在逃难时不致发生一手抱孩子,一手还要抱书,或者抱了孩子就不能抱书,抱了书就不能抱孩子,那种难舍难分的狼狈状态。这时书无疑是一种灾害。此类书灾,我尚未尝过。买书少,在选择上斤斤计较是难免的,那情形可能近乎手边不甚宽裕的主妇去买件把衣料。 我一向不大喜欢陪太太进布铺,我也从不请太太陪我去买书。 (选自《台湾百年散文大系》{深山书简}) 在多抓鱼淘书,不仅仅是因为价钱优惠(现在也不那么优惠了),书只有被阅读,被流动 ,才会有生命力。原主人张晔如此写“2010购入,2011年1月5日读完,于伍舜德”,我刚才添加了这么一句“购于多抓鱼,2019.12.20又看了一次,渣渣辉”,多抓鱼不会回购这样的书,我也没打算还要把它卖走。它,是我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