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沙乡的沉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沙乡的沉思读后感精选

2020-11-11 00:48: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沙乡的沉思读后感精选

  《沙乡的沉思》是一本由[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乡的沉思》精选点评:

  ●长句读起来好不顺畅啊,译者想保留文章的原貌,就各种的破折号,句子结构好复杂啊,读者不顺畅都没有散文的美感了,相比较下,那本台湾人译的《沙郡岁月》小短句就很顺畅。

  ●翻译太差。自己试译了一章都比这个强。

  ●就是沙乡年鉴

  ●生活是小小的生物它会渴望着春天仅仅是一种希望.

  ●没有什么比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意义的了。

  ●2014年又一本让我吱吱不倦读的一本书。

  ●年鉴和散文部分阅读比较轻松,后面的理论部分解释了荒野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经济决定论思维忽视对生态的考量。

  ●《瓦尔登湖》是一个人诗意地站在土地上,《沙乡年鉴》是让更多的人可持续性地站在土地上,还多了几分环境保护的意识,他追求的已经不止是诗意生活,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辅相成的发展。利奥波德经历过从体制到反体制的个人觉醒,把自己参与过的政策批判的一无是处,这种推到重来的自觉与发心和梭罗天然有别。

  ●Not my type

  ●还没完全看懂啊,是翻译问题还是真的水平太高深了,有些字句不能理解?

  《沙乡的沉思》读后感(一):一些喜欢的书摘

  原作写的好,译本翻译的也好。

  1.在某个被遗忘的四月里,那位种下这棵紫丁香的人,一定曾经想过在以后所有的四月里鲜花怒放时的喜悦。

  2.我错过的正合时宜,因为当一棵巨大的橡树长在我的花园时,我就希望会有一只公鹿在它的落叶上做床,猎人们将会追踪寻迹,会错过它,而且怀疑着是谁筑起了这座花园的高墙。----有鹿是好,就算没有,只有长着橡树的花园也好,可我觉得这得是个广袤的花园才行。

  3.永远不去重访一个荒野有它聪明的一面。因为百合花上的金色越多,就越能肯定那是有人给镀上去的。重游故地不仅会破坏一次旅行,而且会使记忆也失去光彩。

  4.问题并不在于现在已经没有旅鸽了,而是在于,在巴比特时代以前的千百年中,它一直是存在的。鸽子热爱它的土地:它生活着,充满着对成串的葡萄和果仁饱满的山毛榉坚果的强烈渴求,以及对遥远的里程和变换的季度的藐视。

  5.风并不是一件怎么讨厌的事,但对黑头山雀来说,冬天的风就是不能进入的世界的边界,如果黑头山雀有一个办公室,它的办公桌后面的座右铭将会是:保持平静。

  6.这时雪掩埋了所有不相干的情节,自然力的惆怅的静谧深沉地笼罩在每个活着的东西之上。然而我的松树,每一棵都带着雪站的笔直,在这黄昏时分,从远处看去,我总觉得,那里站立着千百棵树。在这样一种时刻,我感到一种少有的勇气。

  7.春潮会从上游带来杂七杂八的东西...一块旧木板的自传,是一种在大学校园里还未曾讲到的文献,而任何一个河边的农场,都是一个锤子或锯子可以随意阅读的图书馆。春潮来了,总会有新书增添进来。

  8,锯子只是按照历史的顺序工作着,而且必须一年年通过。锯齿每年都要从中锯出一些零碎的事实来,它们积成一个被伐木者称做木屑的小堆,被历史学家们收集起来。

  9.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可能的错觉,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相当于现在的超市和暖气吧。实际上他想说一说橡木,火中燃烧的或是平原上生长着的橡树。

  10.臭鼬的足迹继续向前....是什么使它离开了它的洞穴?难道是这个肥胖的家伙有着一种罗曼蒂克的情趣,致使它拖着自己的大肚皮穿过了雪泥?-----感觉作者也有着罗曼蒂克的情趣啊,写的很有意思。田鼠在为了雪融而伤感,兔子因为春天即将到来而兴奋。

  《沙乡的沉思》读后感(二):道法自然

  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自然,包括人类在内都是有这“三”所生。万物本一家,可见万物皆平等之观也不是佛家的泛泛而谈。可悲的是,人类却要以渺小之姿凌驾于自然之上,自拟于造物之神,让自然归统与人类的麾下。无论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皆以对人类是否有利用价值而划分为三六九等、有益无益。自然也被其比作自家的后花园,可肆意挥毫其中的资源。人类就像一个喜新厌旧的孩子,抛弃着不喜爱的玩具。当过去曾滋滋养育自己的土地不能生产时,便又弃之不顾。

  道法自然,掌控着自然奥秘的不是别的正是着茫茫宇宙中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说成是相生相克,可以说成是弱肉强食,这种规律主导了自然的繁荣枯萎。就像鸿雁南飞、草木枯荣,都是既定的的自然生存法则。人类却举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去改造规律,随意将外地物种的引进、对稀有物种的大量捕杀等等。那些人认为,什么物种灭绝、地球毁灭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这样一个自私的种群如何得以发展。

  连羊群尚懂得牧草分区而食,以备后代之需,自称拥有最高智慧的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庄子说过:“是以圣人,性善救物而无弃物。”他已经超脱到人类这个种群之外来俯瞰这苍茫大地。他已经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上一泓尘埃罢了。一荣则荣,一损俱损。他了解,万物灭则人灭的道理。在地球上亿年的历史里,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真的是轻如鸿毛。曾经又有多少个如人类一样强势的物种走上了灭亡的深渊,不都是因为掠夺么?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后果必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或许一种鸟类的消失无法说明自然的衰败,但是自然界环环相扣,一条链断了意味着全盘皆输。我们后知后觉的原因只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断到我们这一层就是人类灭亡的时候。从客观来看,这样相当于地球的重生,我们只相当一个渺小物种被淘汰而已,只是因为我们的私自干涉使这种淘汰加快了他的脚步。但是同样是作为,为什么不做使这个时期延后的工作反而一定要自取灭亡呢?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以其大小、复杂程度、起源以及对人的重要性来衡量。所有物种都是独特生存价值的代表。想要真正达到生物的平衡,就要顺应它们的各自的本性,遵循它们各自的天性,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一定要记住,现在我们所消耗的资源都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所谓有借有还,这也是规律所在。

  《沙乡的沉思》读后感(三):不仅是环保的圣经

  (这是学校布置的随笔啦,完全按自己思想写的,估计偏离作者思路了,勿抽)

  提到环保,你想到的第一件事物是什么?整齐的行道树?限用的塑料袋?亦或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垃圾分类?我想到的,是一本被称为环保界圣经的书,它叫作《沙乡的沉思》。

  然而决定我有此想法的,恰恰是它的本质早已超越了环保。

  人类文明之路的开端,或许也是自然毁灭之路的开端。“我们的锯子正沿着它走过的路,一下又一下,十年又十年地,锯入一个终生年表中,这个年表是用这棵好橡树的具有同一圆心的年轮所组成的。”第二章以史书编年体的写法,步步倒退,通过好橡树之“口”,道出一片土地绵延三十多年的沧桑变迁。其中包含了灾难“一场大旱灾使得大片松林枯死”,也伴随着希望“这是威斯康星为麦子而狂欢的十年”。这表面是描写自然破坏的过程,实则却是历史的诞生。

  就这样,“几年之内,我的指南花还将枉费心机地试图在割草机上生长,然后就会死掉。随他死去的将是那草原的时代。”第七章,题目是富有生气的“大草原的生日”可它要体现的却是在社会进步下自然与人的冲突。就如作者所写,象征草原的指南花不停的生长,却一次次被人类和其他生物摧毁。于是,作者悲观的感叹:“当最后一颗指南花跟随着他到那人烟稀少的茂盛的草原的时候,也几乎无人悲伤。”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人认为自己和自然只能存留一个。

  是否只有当自然真的不可挽回,人才会知道自己其实没有胜利?

  所幸,“我们常常靠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只是要看看这些贪吃的小鸟把蚂蚁卵一扫而光。这使我们的劳动得到一种感受;它们也和我们一样,从新劈开的橡树发出的浓郁的芳香中得到了帮助和舒适。”第十一篇,小部分的人意识到了问题,开始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这或许也是全人类对自然态度改变的先兆。是啊,“如果没有疾病和害虫,在这些树中可能就没有吃的,这样,在冬天,就没有黑头山雀为我们的树林增添欢乐。经过了长期的进步和探索,人终于意识到,自然和自己是可以共存的。不依赖土地而去毁坏它,我们也不会有未来。

  通过《沙乡的沉思》,我看见的不单单是空洞的环保呼吁,更多的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思考。还记得上学期最后的地理课,我们学的就是人地关系的改善:我们起初依赖自然,当文明启程,我们渴望征服自然。最终,我们发现,毁灭它的结果只能是与其同归于尽。

  《沙乡》在很多方面都和那本神圣的典籍相似。但在我看来,它影射的界面绝非如此简单。

  或许,自然与人真的就是一个共同体。或许,透过它,我们就将看见自己族群的全部。

  《沙乡的沉思》读后感(四):沉思,在寂静的春天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看完《沙乡的沉思》,不知怎地,脑海中总是出现蕾切尔·卡森的这本环保学名作。寂静的春天,一个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形容,在上世纪90年代,年幼的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还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在山清水秀的西南小城里长大的姑娘,春天上山采杜鹃花回家给妈妈,夏天下池塘捉蝌蚪摸螃蟹,秋天去田里翻土豆用麦秆烧着吃,冬天懒在床上一睁眼对面就是满山的翠绿,电线杆上各色不知名的漂亮小鸟叽叽喳喳叫着……年幼的我以为,全世界都是这么美好的,且会一直美好下去。

  现在的我生活在所谓的大城市里,天天呼吸着汽车的尾气,看这原本是旅游胜地的城市,在PX项目的毒气笼罩下,胆战心惊的生活着。犹记得7月的那个午夜,被异常怪异难闻的气味熏醒,翌日方才得知是大连港油罐爆炸起火,大片海域被污染……这个秋天,不再敢享用肥美的蟹子,至今脑海中还有一幅图像,在一片黑色油污吞噬的海天之间,一只全身被油污糊上的小螃蟹,还执着地将一只螯举起,指向天空,这个画面,长久定格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释怀。

  前段时间,我的心情曾异常低落,一位网友因为看到我们关爱流浪猫狗的活动而特意在我们论坛发帖,他的一位朋友,40多岁的女士,凭一己之力收养了几十只流浪的猫猫狗狗,已经10余年了,为了给小生灵们一个自由活动的场地,她离开城市,在旅顺的农村里租了房子,屋后就是大山,小动物们好不容易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但是她的行为一直得不到邻居的理解,邻居们经常去各个部门告发她。后来这个地方要拆迁,房主收了钱,限她几日之内搬走,几日之后就要把房子拆了,几处求告无门之后,只好由这位朋友代为发帖,寻求转圜余地。

  这篇书评写到这里已经跑题了,我有点失控,我还记得那段时间我的签名改成了“我以我生而为人为耻。”我们想要的,我们强占的实在太多,我们只让自己活,不让别人活,别说其他的生物,就连自己的同类——人类之间不还自相残杀么?连人都不去怜悯,又怎么会有人去怜悯这自然界的生物,包括这我们日夜栖息于此的环境?

  在与那位阿姨几次联络的过程中,我们的感情都不平静,她打电话找了一切可能联络的人,尽皆冷遇,我联络我的媒体朋友,包括圈内朋友,大家都同情我,但是不理解我,觉得这些不关我们的事,总该有人去管的,但是不该是我们去管。在这段时间,我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就像很多年前,我养的小狗救不活的时候,我有的那种感觉,“让我做点什么吧,让我做的事情,能稍稍改变一下这个世界,可不可以?”

  最后,经过阿姨和我的努力,电视台的几个栏目都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记得阿姨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哽咽的不成声,她这十几年,遇到了多少的冷遇、冷眼、不理解,都没让她哭过,但是一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温暖,却让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她也从来不需要好心人们的钱财,她自己有能力养活这些小动物们,她需要的,只是这偌大的世界上,能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容身之所,怎么,就那么难呢?

  历史是如此残酷,七八十年前,利奥波德以他诗样的语言已经控诉了人类对土地和环境的贪婪索求,树木在倒下,动物在绝种,他见证了多少次“最后一只XX在威斯康星被发现”,他在控诉,他在唤醒,但是当本书成为经典之后,人类掠夺和破坏的步伐没有减缓,五十年前,寂静的春天来临,因为滥用农药和杀虫剂,这里的春天静悄悄……没有了虫鸣鸟叫,人类成了这世间最强大,也是最孤独,最可怕的物种……

  在《沙乡的沉思》和《寂静的春天》之后,环境保护终于被多国所重视,但是……我们现在,似乎还在重复昨天美国的故事。甚至更为严重,藏羚羊、冬虫夏草、内蒙古草原的沙化……我们能做什么?请不要让我们觉得无能为力……

  “洋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插图很给力,是我喜欢的调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