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总比自卑好的读后感大全
《自恋总比自卑好》是一本由吴淡如著作,花城出版的206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恋总比自卑好》精选点评:
●每一章节都能给我带来启发、感触。
●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
● 《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梦想,因眷恋过去,或因想占有未来。但愿我真真切切盘踞现在。愿我一生的历史,由无数个现在写成,而不是被夸大的过去,或梦想中的将来。
●很实用的一本书,可以说女性必看
●本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总是想为什么没有早些读到它,真的受益匪浅。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连亲情都不相信的人又怎么会相信爱情?”写得那样深刻那样透彻,只有真正懂了的人才会了然于心吧。
● 爱情观写的比较透彻
●消磨时间的话,可以看。部分观点比较认同:爱情观是要随着年龄继续长大的,爱与不爱都需要勇气。不要只是拥有财富,要学会享受财富。嗯…
●如今只觉是寻常
●水图借 外公新家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81223/
●为商业而商业而已!
《自恋总比自卑好》读后感(一):20出头的女孩子还是看看吧
这是第二次读吴淡如的书。怎么说,就是那样淡淡的。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小道理可以推荐给20出头的女孩子看看。毕竟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比较善变,容易匆忙给自己选择道路。或许就是因为作者的这种风格,总让我觉得不过瘾。总之,看看无妨。
《自恋总比自卑好》读后感(二):被书名骗了……
看书名,我还以为是心灵建设自我励志类的书类。一看,搞半天还是一本聊爱情的书。通过说故事聊感情里的诸多情况,这形式真的有点老套啦。收获就是人得有些专长,然后肚子里得有些材料!另外,幸福跟快乐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给一个女人幸福,但也许给不了她要的快乐……
1201026上1306
《自恋总比自卑好》读后感(三):浅显易懂,午后即可读完
2019.03
14W字,大概两个多小时读完。吴淡如是台湾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所以文字会有一种很明显的口语感。没看过她的节目,却在阅读时不自觉脑补出她说话的样子。 最初是被书名吸引了,《自恋总比自卑好》。然而,后面的调调就有点像年长几岁的姐姐在向你讲述各种八卦的爱情故事,再配点感叹和劝诫。 虽然槽点满满,仍有可取之处。浅显易懂也利于浏览…… ————————————————————————
—书摘如下— 有一种筹码,名之为快乐,自己开心,才有能力让别人高兴。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所能供应的爱,也是残障的。 有自信的人,是除了恋爱之外,还找得到生命出口的人。 患得患失,或在爱情中缺乏尊严的委曲求全,是因为没有自信。除了情人眼中灿烂的火花之外,无法肯定自己的人,如果不沉潜泅泳在爱情之中,人生似乎就无所傍依。这样的爱情,不过是无能应对社会现实的一帖迷幻剂。 如果有一件事,会腐蚀你对自我的尊重,那么千万不要以为,它会在其他方面为你带来好处。 不管爱情有没有结果,被放弃过的自尊、被扭曲的原则,都会变成阴影与梦魇。 美好的回忆和不好的回忆,通常只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如果你没有为了爱而牺牲你的人格与原则,如果你的爱人是个懂得尊重你的人,那就是一段“只要曾经拥有也美丽”的回忆。 预设困难,是我们人性中最难缠的部分。少部分是有建设性的,大部分只有破坏性。觉知地设定一套过滤标准,为有建设性的预设谋求可能的解决之道,把只具有破坏性或想了也没用的“未来灾难”,从脑海中尽量去除。 自责的行为没有比归罪高明多少,看起来自责的人不会迁怒他人,含蓄多了,但他们却也花了太多时间,无谓地挫伤自己,只会使自己越来越退缩。 和你的失败与挫折面对面,观照它,不要逃。自责和归罪只是两种不同方式的逃走。愤怒会存在,忧伤会产生,冷静接受它们,明白看清它们,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想把它们谴走,也不要让它们在心中赖着不走。 心理医师斯科特·派克曾经提出四个积极面对痛苦的原则:不逞一时之快。承担责任。忠于真相。保持平衡。 比较,看似让我们有进步,却在群体中遗失了自我:我们没办法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并舒适地展现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有记者采访世界最大的连锁旅馆总裁,问他:“你14岁出来在酒店当侍应生、洗盘子,收餐具,走到如今的地位,而那些人可能仍旧在做这些——当时你知道会与他们差距这么远吗?” “我不知道。”总裁微校道,“老实说,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没看其他的人。” 没有安全感的人,害怕孤独;害怕孤独的人,怕面对自己,也怕面对生命的真相。 唯有能在孤独中自处的人,才能掌握爱的艺术,不致在漩涡中幻灭迷惘。——弗罗姆《爱的艺术》 “爱情虽然让人痛苦,总比孤独来得好些。”“我只是希望伤心无助的时候,有个肩膀可以倚靠。”……我们追求爱情,难道只是想要重返婴孩与母亲的脐带关系,回到那个没有风雨的子宫里? 我们长大、谈恋爱,难道只是为了追求一种“退化”? 如果我们能把孤独视为生命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则有助于我们了解恋爱,也能减轻失恋时“世界毁灭”的痛苦。 我们都需要依靠孤独让自己的混乱沉淀、过滤,需要孤独思索,只有在孤独中,才听得见心中的声音。 痛苦及迷惘,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何去何从,只是缺乏行动的勇气,宁愿忍耐旧的痛苦,也不愿承担一点点新的痛苦。我们敷衍自己,潜意识里根本不想解决任何问题。 当我们拿“天性”当理由时,我们的惰性也无可去除。人有各种天性,但如果一个人想过得好,非超越那些天性不可。 人类自身的问题,很少能被“解决”,只能被“取代”。——荣格 我们常因拒绝拿出勇气改变,而躲入了“被害人”的洞穴。很多提出问题的人,渴望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同情。 同情这种“食物”,吃得越多,灵魂的胃越发觉得空虚。
《自恋总比自卑好》读后感(四):很有意義。
可能每人的觀點都有所不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反而很慶倖看到吳淡如的這本《自戀總比自卑好》。正如作者所起的書名一樣,前者一定比後者占優。其實做到自戀不易,它是要建築在自信上的,所以自戀之人必定有著不摧的自信。如果你覺得自己暫時沒有,就慢慢培養出來吧。雖然不急,但也得努力一點一點點地進步起來,因為自信是在愛情中的必要品。當然也要有相當的勇氣,狀況允許的話,寧願表白也不要躲在角落里窺視你心儀對象。
以下是取自書中最有意義的一篇《愛與不愛都需要勇氣》,雖然略長,但不妨一看,它能啓發到你的。
~~~~~~~~~~~~~~~~~~~~~~~~~~~~~~~~~~~~~~~~~~~~~~~~~~~~~~~~~~~~~~~~~~~~~~~
《愛與不愛都需要勇氣》
每一个常常去演讲或上Call-in节目。帮人家解决疑难杂症的“专家”都会发现,他们其实没有办法帮任何人解决问题,因为解铃还仗系铃人,就连为这系铃人提出建议,他们也会有很深的无力感。就在他们想出一个“自以为是”的正确解答方法之后,对方往往会马上接话:“我也知道,可是……”“这很难因为……”
“可是”或“因为”后面,紧接着的可能是各式各样的理由,总而言之是在告诉你,他做不到。
“可是”你提供的并不是他要的答案。
“因为”他也不知道他要什么答案。
“可是”他要提出问题,“因为”他很痛苦。
“可是”他似乎并不想解决,“因为……”
“因为”他认为问题无法解决。
举个例子来说吧!有时你也许会听到一个女人倾诉,她的男友或丈夫对她坏透了,不时和狐群狗党去喝酒,不醉不归,一醉酒品性很差,一发起脾气来就会打她……给她或她的孩子很大的阴影,生不如死……
想替她解决问题的你会建议:勇敢离开。
“可是他不会善罢甘休的,我怕他会伤害我……”
(你不离开,他更容易伤害你。)
“可是我觉得孩子不能没有爸爸……”
(那你想怎么样?你在找一剂解药,打那个施暴者一针,他就会变成绵羊?)
“可是如果我离婚的话,我的家人不会谅解我的……”
(你的安危重要,还是他们的面子重要?)
很多问题,因为那些“可是”,而成为无解。痛苦的人继续痛苦,迷惘的人继续迷惘,但不管你多痛苦多迷惘,问题都没有解决。
痛苦及迷惘,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何去何从,只是缺乏行动的勇气,宁愿忍耐旧的痛苦,也不愿承担一点点新生的苦痛。
我们敷衍自己。
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根本不想解决任何问题。
有些问题,更是除了系铃人本身之外毫无问题。
“我和我的女朋友感情很好,不过,最近我感觉到很痛苦。不久前有人告诉我,她的前任男友是我的一位学长,我就常常想这件事,想得睡不着觉。”一个外文系的男生说。
“你把她前任男友的影子抓来折磨自己,很像堂吉诃德把风车想象成敌人一样,你只会撞得头破血流。这种想象对你的爱情有帮助吗?你何必嫉妒一个连情敌也不算的人?”
“我知道,我只是作茧自缚。”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可是,嫉妒是人的天性。”
当我们拿“天性”当理由时,我们的情性也无可去除。我们似乎就只能像一匹食蚁兽一样,靠吸食千千万万痛苦的蚂蚁维持生命。
没错,人有各种天性,但如果一个人想过得好,非超越那些天性不可。
我想精神分析的老祖师爷荣格对人类的天性也很有沉重的无力感吧!他曾说:
“人类自身的问题,很少能被‘解决’,只能被‘取代’!”
新的问题取代旧的问题,新的痛苦重叠旧的痛苦,没有解除警报的勇气,一切烦恼只会化成打在自己身上的鞭痕。
当我们把烦恼变成对自己的鞭答,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安全。因为不需改变现状,我们感到安全,但这种安全感可能夹杂着一些血腥味。一些腐烂的气息。
我们常因拒绝拿出勇气改变,而躲入了“被害人”的洞穴。
那个洞穴暗无天日,穴中的人错缩在阴冷的角落,眼巴巴地期待著有人丢进食物来喂养自己。那种食物,叫做同情。
很多提出问题的人,渴望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同情。
“同情”这种食物,吃得再多,我们灵魂的胃还是会觉得非常空虚。
“我很喜欢她,却不敢开口,因为我害怕失败,怎么办?”能怎么办?
爱与不爱都需要勇气。任何改变都需要勇气。想要让自己好受一点也需要勇气。
光提问题不要答案的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欠缺勇气。生活品质的高低,常与勇气的多寡成正比。
叨叨不休但未能解决过问题的人,使我想到一个笑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牧师,凭着他坚定的信仰,他在发生水灾时,仍然不停地祷告:“上帝啊,请来救我吧!”
水淹到教堂一楼时,乡人驾救生艇来救他。牧师拒不上船,他逃到二楼继续祷告:“上帝,请来救我吧!”
水又淹到二楼,驾救生艇的人又来了一次:“牧师,再不上来,你就会灭顶了!”牧师逃上屋顶,攀在十字架上,继续祷告。
不久,又来了一架直升机。“牧师,这是你最后的机会!”牧师不理,继续低头虔诚祷告,结果惨遭灭顶,蒙主恩召。
他看见上帝后,忍不住抱怨上帝两句:“我祈祷了这么久,你为什么没听到?”
上帝无辜地说:“喂,先生,我已经派了两艘救生艇、一架直升机去救你,你还想怎么样?”
你还想怎么样?
爱因斯坦说,我们需要的是“行动中的智慧”。
如果你知道怎样做才正确,就拿勇气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吧!你身边出现的救生艇和直升机实在不少,你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