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月光读后感精选
《遍地月光》是一本由刘庆邦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遍地月光》精选点评:
●我一直在试图理解何为“月光”,但我能看到所谓“遍地”的,只有成分颠倒之后的遍地肮脏。 我不喜欢刘庆邦无差别的细节描写,无论是雨水还是虱子,都要写出一百字,未见新鲜,浪费时间。 遍地月光,却找不到向前的路。 每个人都想衣锦还乡,即使家乡给他的只有折磨。
●在那个时候,看到他们过得多苦,但知道,那个时代不结束,他们的命运就不会改变,于是一直在盼望着那个时代的结束。而这种对于人的不平等,不只限于对于金种这样的“地主羔子”,对于女性也一样,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连基本的婚姻自由都没法得到,更不提那被逼疯的自良
●悲剧的时代,真实的人物。
●造化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作为个体的人是 如此的 渺小
●很乡土的小说
●真是操蛋又惨淡的岁月啊……
●够惨够精彩,感谢作者如此细致地刻画了那个已被封存的年代。
●除了结尾潦草可惜,全书还是很抓人的,里面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完美的好人。在时代的大潮下,个人既然无力反抗,如何明哲保身呢?书里的宋玉真等几个农场妇女活明白了,认死理的如良民可怜可悲。
《遍地月光》读后感(一):悲哀的时代
在下地上工干活之前,要先办三件事:1.喊口号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统帅永远健康;2.背毛主席语录;3.唱“红歌”。
即便是现在最穷的农村,人们再也不会见到挎着篓子“拾粪老头“的身影。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完全是因为那个荒唐的“家庭成分”,“换亲”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畸形产物。
刘庆邦的小说非常善于细节,尤其是环境的细节和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读完这部小说,更能体会父辈年轻时的农村生活。
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类需要公平,公平,最后还是TMD的公平。
《遍地月光》读后感(二):那些岁月
对于这个年代,尽管有这样细致的描述,但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集体劳动,无法想象成分说,更无法想象在那个年代没有法律没有规则,一切都是毛泽东思想来决定。 每一个阶级都有不完善性,或许初期是依靠农民翻家做主人,但一旦把某个阶级的权利无限放大,那它的缺点就会像在放大镜下一样无限放大。就像王长轩最初还是一个单纯的雇农,就连人家来问他让他说李宪章的“坏话”时,他都只会说“老爷人很好,给他工作,给他饭吃,送他一床棉被,现在还是很暖和的,还说以后给他娶一房媳妇。”但是,当他成为了积极分子以后,很快忘记了曾经的那些好。当然,这是人类的劣性根,只不过当权利交到曾经的贫农,长工手里时,他们的劣性会毫不掩饰更加直接的宣泄出来而已。 之前看到一个书评说金种,银种乃至那个被换亲陋习毒害的自良不是最惨的,最悲惨的是金种的父母,黄鹤图,经历了苦难却没能看到最后。我是不认同的,无法想象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如果是我,我或者也会像金种的母亲一样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来结束掉自己的生命。尽管看不到最后的光明,但我能尽可能的减少自己受到的苦难,苦尽甘来固然美好,但是对于沉浸在苦难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逃脱的人来说结束或许才是最好的宿命。 作者说过:月光是普遍的,也是平等的。月光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你看见了月亮,月亮也看见了你,你就得到了一份月光。人类渴望平等,平等从来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平等不仅是过去就是现在依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话题。 金种“衣锦还乡”时依然能和乡亲们客套,或许这是时间的魅力,能把所有的痛苦慢慢抚平。 尽管心里依然会有疤痕,作者说:人光看重血不看重眼泪是不对的,血你随便用刀子捅哪儿都能流出来,但眼泪你不到悲伤的时候就是流不出来。
《遍地月光》读后感(三):万里无云
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我在想,我是不是那种特别难以接受新事物的人。比如市场推出的新款衣服,我总觉太前卫不适合我,还是走到地摊或者廉价市场买“装备“;比如网上哪部电视剧又火了,很多人都在追剧,我总觉得不靠谱儿,自顾自看着老掉牙的古装剧、历史剧;再比如说哪个作家又出名了,又获奖了,我一样不搭理,觉得这都是炒作,对这些人写的书从来都不拿正眼瞧一下。
我还是喜欢等一切人潮散去后,自己去研究去体会。或者我自己就是个慢热的人,接受一个新事物,甚至是一个新作者,一种新的写作风格,总要在心里在脑中酝酿好一阵子,等到自己觉得沉淀的差不多的时候,才能带着满腹疑云,抱着买来一本试着读读的感觉,慢慢去试探,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不知水的深浅。我读柳青的《创业史》如此,读陈忠实的《白鹿原》如此,读毕飞宇的《玉米》如此,读刘庆邦的《遍地月光》更是如此。这四本书有一个共同点,故事的背景地都发生在农村,这是我愿意读的题材。人都说莫言的作品属于寻根文学,我没读过,现在也不想读。我觉得只要是写过去的故事,写农村的故事,都算是乡土文学,寻根文学。
巧的是柳青和陈忠实都是陕西人,他们的作品也都是立足于本土,极富乡土意味。刘庆邦与《隐秘盛开》的作者蒋韵一样,都是河南人,毕竟河南和安徽搭界,又都是产粮和产人大省,很多的农家器具的叫法都一致无二。作为安徽人的我,看到《遍地月光》里“土里土气“的土话方言,顿感亲密,很多我几乎要忘却了的农家物什重又浮现我的脑海。粪箕子、笆斗、簸箕,多么亲切的字眼,每次一看到,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念上好多遍,生怕忘记了。
作者对农家往事的描述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连一只六条腿的虱子都能写得如此传神,我惊叹于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和熟知,惊叹于作者对故事的宏观把握和娓娓道来,一切看上去都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可感可知,仿佛就是我们眼前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故事。
黄金种算不得最悲剧的人物,赵自良也不是,黄纪英、赵自华都不是,甚至连最后失踪的银钟也不是,最悲剧的人物永远是那些没有能活着走出黑暗年代的人,像黄鹤图,像金种的父母。我一直在心里盘算,金种离开杜老庄的时候是二十二岁,是一九七一年,回来的时候三十六,是一九八五年,已经改革开放好几年了,而作者正好出生于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初,也正是二十多岁的年龄,本人也是农民出身,又做过矿工,这根金种大姐夫的工作不谋而合,或者说是故意的设置。或者说,作者切切实实经历了那个风云飘摇的二十年,才能把过去写得如此真实。
我所不知道的是由李杨执导王宝强主演的电影《盲井》正是根据作者的另一部小说《神木》改编而成,而且故事主人公的职业依然是矿工。电影我是看了,震撼的莫名,我想小说自然不会比电影给的震撼少。如同当年我一读余华的《活着》。原来最震撼人心的不是小说,不是情节,而是那个年代活生生的历史。说到这,我止不住又想起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的那一瞬间,谢晋的《芙蓉镇》里的明争暗斗。有人把这说成是伤痕文学,我更愿意把这看成是最真实的历史。它比任何教科书上的说教来的真切感人,却也让人压抑的透不过气来。
作者在后记中阐明了书名的缘起,似乎是要拐着弯儿告诉我们几件事:人生来是不平等的,世间只有遍地月光不偏不倚,能照到每个人的头上;那个年代,嘴里唱着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其实每个人都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到处都是黑夜;再黑的夜终有迎来黎明的时候,你看这满地的月光,不正是预示着明天会出太阳吗?
作者曾经说过一句话:人光看重血不看重眼泪是不对的,血你随便用刀子捅哪儿都能流出来,但眼泪你不到悲伤的时候就是流不出来。这话我深信不疑。主人公黄金种一直都在坚韧地苟活着,不曾流一滴泪,哪怕被众人欺侮,被人瞧不起。可是当他衣锦还乡,当他跪倒在父母的坟前,止不住的泪水就滂沱了起来。的确,他把悲伤积累了几十年,他这些年不容易,这似乎又是作者的心声,是那个年代人集体的心声,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每一个人,谁容易呢?就是已经疯了的自良,你以为他真的疯了吗?没有,其实是那个社会疯了。
《遍地月光》读后感(四):时代弄人
在谈这部作品之前,先来看看作者刘庆邦自己是如何说的:
——节选自篇首《创作谈·知音会有的》
而《遍地月光》除了这一点之外,还将描写的焦点直指苦难。这不单是主人公金种一个人的苦难史,也是书中一切受血统论波及的人的苦难史,他的弟弟银种更是全书最大的悲剧人物。
书中看不见多少令人高兴的事情,有的只是倾轧、斗争。乱象横生、黑白颠倒、人情冷漠。如果说《平凡的世界》中的描写是悲喜交加,那么《遍地月光》则是悲上加悲。
文中对性(痛讯屏蔽词汇)的描写很是大胆,好些词还经常从人物的口中冒出来,倒是十分符合那个时代及人物的特点。
金种和他叔叔的恶劣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地主分子划清界限”的缘故,而他的叔叔黄鹤图有时候恶得令人咬牙切齿,但时而又能看见他较为善的一面,尤其是结尾处给金种留下那个墨盒,其实,他的恶也有受政治打压的原因。我想,如若不是那个时代,两人至少不会闹到你死我活吧,他是我无法给以评判的一个人物。
其中的比喻、描写,尤其是前面几章,有着很大的戏谑成分,时常令人忍俊不禁,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实际却是很令人难过的处境,是一种黑色幽默,是对严肃问题的解构、消解(具体何为解构我也不清楚)。
唯成分论是一个非常严酷的政策。书中低贱的地主分子、地主子女不见得有如何的卑劣,光荣的贫下中农也不见得有如何的高尚。贫下中农分子中也存在着杜建岭这种丝毫不知“羞耻”二字为何物、死不要脸的人,更有杜建忠这种挖人祖坟的地痞流氓。更为严重的是,杜老庄的政权就是由这一类人把持着。
然而,即使形势转变之后,金种还是未能得到完全解放,“过去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现在是钱一送就灵”,最后重新隆坟还是靠给现任村委会主任杜天生送钱才得到解决。在这里作者又将现实狠狠地讽刺了一把。
金种以前追求过的自华、全灵等或换亲、或和亲(实在想不到其他词了),虽说无奈,却也纷纷成家、结婚、生子,如一句俗话说的:“凑合着过吧!”,这不仅代表着整个杜老庄的普遍现状,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人们啊,很难挣得脱时代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作者描写苦难,也赞扬了人内里那股不竭的、顽强的生命力,末尾金种在父母坟前那至为感人的痛哭,将积累了几十年的悲痛都哭了出来,我每每叹服于金种那不屈的精神。
农村的夜晚,感受到遍地月光的情景了么,还是现代人已然忘记了月光的颜色?
这本书自从50年代译入国内之后,影响了一代人,但进入新世纪后就失去身影了。
所幸能够再次看到这本书,我是小时候在90年代的语文课本中读过一段节选,讲的是卓娅坚持独立完成作业,不看舒拉给她的答案,做到深夜终于完成了的故事,一直难忘。
之后就此以为这本书是讲的一对兄妹的“小”故事,如《小妇人》般,如《爱的教育》那样,从生活中的点滴给孩子以教益,原本应该如此的……
隔了十几年,如今才知其全貌,没想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两位原来是苏联的民族英雄!作者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作为两位英雄的母亲,记录下了他们短暂的一生,也就是现今的这本书。
它像极了《安妮日记》:都是日记体,都是二战之时。
其文字质朴,甚至在某些时候让人感到一丝乏味,尽管从文学角度上说,确实与我们熟知的那类作品有着差距。但在那些日常琐事当中,包含着的是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由于时代关系,其中也满载着现在很少提及的爱国激情。
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开始逐渐忘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