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鹿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鹿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11-14 07: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鹿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鹿铃》是一部由唐澄 / 邬强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鹿铃》精选点评:

  ●鹿用中国画的效果显得毛茸茸,我也想抱抱。山人住在水墨里,一切是梦境。

  ●天真可爱

  ●这才是咱中国人的动画!

  ●2012修复版。编剧竟然是桑弧……小女孩与(有点傲娇的)小鹿的友情,老爷爷怎么看都像是隔壁[葫芦兄弟]过来打酱油的。场景间画风有些多变。配乐里竟然还有8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电子乐元素。

  ●让人觉得很温暖的片子

  ●很温馨,喜欢结局。

  ●动画商品化以后,这类动画都没法做了,成本太高了。但实在是优美啊。

  ●找到啦!

  ●人物动作有一种诗的韵律,真棒。

  ●編劇是桑弧啊

  《鹿铃》观后感(一):鹿铃童趣

  虽然短片只有二十分钟,可圈可点之处却不少,比如说从一开始小鹿在母鹿怀里撒娇,突然之间遭遇老鹰袭击。后来小鹿和女孩出去见到老鹰实在不要命地撒奔,女孩在追赶途中摔倒,幸好鹿铃掉在地上,小鹿才停下来回过神来。之后小鹿独自出去帮忙买肉,女孩在窗外看到一群的老鹰在深林处盘旋的时候,真不知小鹿归路是否安好?又是一阵鹿铃声响起,小鹿平安回来了。这些有惊无险的情节让人回味。 鹿铃在视频中出现有着几点含义:首先,鹿铃是小鹿和女孩之间特殊的沟通方式,会响的鹿铃有时就可以替代语言来进行沟通。其次,鹿铃起着试探结交、呼唤思念、福报平安等一系列作用,具有重要的勾连意义。 视频中的小鹿也是颇具灵性。小鹿非常的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在父母爱护下长大,刚会走路便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站在溪水里,结果摔进水里,见到女孩用鹿铃、竹蛇之类玩具逗他玩的时候他又立刻将女孩当做是自己的好伙伴,后来他和爷孙一起进城买卖东西的时候,他就自个儿跑去戏弄顽猴。小鹿还很重情重义,当小鹿受伤又见不到父母的时候他非常地想念,后来和父母重逢他便兴奋得蹦蹦跳跳,而当女孩为他受了伤,他又主动一人去市里帮女孩买肉,爷孙采药的时候,他冒着危险去帮他们采悬崖底下的灵芝,与女孩要即将分离又步行迟缓,留恋不已,真是太通人情了。

  《鹿铃》的画面制作几乎无可挑剔,水墨山水充满了意境,水彩花鸟充满了童真童趣,帧帧如诗如画,古色古韵流淌。

  《鹿铃》观后感(二):鹿铃只是一种虚设的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即讲天人合一,也讲人定胜天。在这种看似矛盾的思维中,国人生活了上下五千年。到了新中国大跃进时期,更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想象发挥到最极致中,“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天上没有龙王,地上没有玉皇,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大叫一声,我来了”。这种大写的“我”的存在,其实是一个个实际上更加渺小的个体,因为此种的“我”是集体中的“我”,而非个体特征下的“我”。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大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一直改造到河水皆是黑的、土地皆变成沙漠,才发现要科学发展,才提出一个“和谐”的概念。

  《鹿铃》就是一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中,深山,丛林,乡村小院,髯髯白须的老翁,头顶犄角小辫的女孩,淳朴民风,美丽人性。小姑娘与小鹿的美好情感的建立,来源于一份天真,而不是功利性的驯化。所以,小鹿的回归自然,会使小姑娘泪流满面,却不会使她牵绊。

  可是,与当今时代,《鹿铃》只能是一部理想主义的佳作,让你在其中泛起美好的想象,让后回过味来,唏嘘感叹一翻。

  小鹿再次遇见老鹰,蒙太奇的运用。

  编剧: 桑弧

  导演: 唐澄、邬强

  美术设计:程十发

  背景设计:方济众、方澎年

  摄影:殷孝萱

  动画设计:常光希、陆青、邬美坤、黄炜、付培青、袁素琴、曹正鸿、潘积耀

  作曲:吴应炬

  指挥:王永吉

  演奏:上影乐团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普通话

  时长:20分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

  另: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据我查资料所知,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水墨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在萤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动画的效果,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桯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我想世界上还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墨的浓淡控制得始终如一。

  另外我从网上了解到,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也就是说同样一只小鹿,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鹿耳和眼睛边框线中的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水墨人物最终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後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买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电影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著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难怪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在感动之余,还写了「创造惊鬼神」的题词案到上海呢。

  (http://blog.163.com/pengpeng3.10/blog/static/86546920096173020945/)

  《鹿铃》观后感(三):水墨,纯洁,怀旧

  上海电影厂的这一系列作品是中国动画片的鼻祖,是已经绝迹的经典之作。当时参与创作的画家与工作人员们,如今都是彻彻底底的“骨灰级”人物了——半个世纪前创造这些作品的人们,都已不在人世了。

  198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系列水墨画动画片都由画家手绘而成,每秒包含15张画作,画好后翻动纸张拍摄而成。一部动画片20分钟,制作起来相当困难。

  动画片片头片尾的字幕都手写的毛笔字,与如今动画片片尾没有人看的配音演员表比起来,实在是别具特色。结尾时,笔画有力的“再见”二字显得非常庄重。

  老师说:“中国人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和平。你看老爷爷的面容,一点都没有邪恶的样子。”《鹿铃》这部动画片的主角除了那只小鹿,就是小女孩和老爷爷了。里面穿插着浆洗衣服的妇女和卖肉的屠户。这样的设置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边城》,也是因为这样的联想,一下子丰富了动画片的背景,更增添了乡土风情。这一类非常质朴、描写民风的作品,多是以幼童、老人、动物作为主角的,即使有不老不小的角色,也是初识世事的青年人,或是女人。这些角色都是非常单纯、接近自然的存在,在草木天地间耳濡目染,神情极为清爽。相比之下,中年人被社会浸染,难免变得复杂起来,很难表现出与山水相符的气质,灵性便更不用提了。因而,他们很少在这类作品中出现。这部动画片中唯一一个中年人的角色是一个屠户,他最初出场,便是用骨头在逗弄小鹿,鹿嗅而不得,便蹦跶开了。这不过是人类的小小伎俩,聊以自娱,在直来直去的世界中,反而显得无聊。并不是开不起玩笑,只是,动物待人大多毫无心机,逗弄的对象毫无辨别之力,便是有些玷污了动物的一片赤子之心。

  动画片中还设置了“还报”的情节。鹿是因被鹰追捕而与父母失散、在林中跌断了腿被小女孩救起的,一人一鹿日久生情,女孩与鹿穿林而过,鹰的再次出现让小鹿惊慌而逃,女孩追赶不及,在石头上摔伤了腿。于是,小鹿戴着女孩的铃铛,代她去屠夫那里卖肉,在小女孩满怀期待中归来,一片融融之乐。人的社会与动物的世界中都有“还报”之情,人知天伦孝道,动物知反哺之恩。大可以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在人与动物之间建立“还报”的关联。女孩与鹿,二者的纯洁相互照映,越发清亮感人。依依临别时之间的不舍之情,唤醒了观众儿时最柔软的情感——养的宠物走丢了或是不幸死去,都能悲痛好几天。这样敏感脆弱的情感在成长之中逐渐隐去,所谓的成熟与坚强,不能否认其中夹杂着冷漠与麻木。

  女孩与爷爷家住山崖上,真是以天地为屋,以丰草为席。如今看来是非常浪漫的生活,可仔细去想,如此居所皆是生活所迫。爷爷一把年纪,鬓发全白,身系长绳悬在山间采山药,配乐轻快喜庆,却让人忍不住心生恻隐。虽然产生这样的情绪可能有违制作者原本的意图,可这样几乎有些“古典”的作品总让人去想到仍然通过农业自给自足的山里老人。他们完全依赖于自然的、质朴规律的生活与生产中,难道不是时时笼罩着听天由命的阴影吗?那种对善良的虔诚,在这个有着无情的恶的世界中,不也怀着一种隐隐的无可奈何吗?大概只有作为观众的我才会这么想吧,如动画片中的爷爷一样生活的老人们,只是朴素简单地生活着,不太去考虑生命与这个世界对他们的意义与恶意。因为这样的虔诚在他们心中,自是一种正道。

  课后我问老师,这样的作品用现代的技术还做不做得出来。老师说很难了,因为都是一笔一笔画的,但如果用现有的技术做,色彩会更鲜艳,也会做得更精细一些。我感到欣慰,又有些难过。手工的绘制的作品不应该被电子技术优化或是代替,它的绝迹应当是对人们废弃它的报复,是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科技的反抗。可是更多的是难过。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老师反复感叹道:“要是中国用这种风格的动画片走下去,绝对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会有很多人看。”“这才是国粹啊!”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心中对于“传统”的东西是很有情结的,看到动画片中晕开的水墨与有些单调暗淡的色彩,总能让人心中泛起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含蓄平和的情感,那是与性格的优胜劣汰无关的情感,是一种不为了生存与竞争刻意培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可是,由于生产周期长,一个画家一天只能画八张原画,制作代价大,这样的作品是难以进入市场的,在它盈利之前,很难确定是否有人会为了一部前景不确定的水墨画动画片的制作投资。人们始终向往有情怀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注定是代价高昂的,在眼前的苟且中尚不能自保的情况下,人都不愿意为诗与远方买单。“理想主义的期限大概是一年。”摄影师马良这样说。即使有人甘愿为这样周期极长的动画片制作放弃其他多金的工作,即使观众舍得消费高价的情怀,这样违背市场机制的文化产品,终究不能长久。

  不想用这一部老片子去悟出对中国当今迷茫的电影业、动画业的启发,怀旧只是怀旧,复古出来的东西,也只是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