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舍古厦的倒塌(美)》观后感精选
《厄舍古厦的倒塌(美)》是一部由Melville Webber / James Sibley W执导,Herbert Stern / Hildegarde Watson / Melville Webbe主演的一部短片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厄舍古厦的倒塌(美)》精选点评:
●表现主义+超现实。根据爱伦坡小说改编。
●slow motion
●配乐超赞 终于看到这部片啦
●A traveller arrives at the Usher mansion to find that the sibling inhabitants, Roderick and Madeline Usher, are living under a mysterious family curse: Roderick's senses have become painfully acute, while Madeline has become nearly catatonic. As the visitor's stay at the man
●1928年的默片 看了爱伦坡原版小说再看这短片还是没怎么看懂。 对于默片表现手法不了解。
●
●我在想要不要看一下电影版!!!!这个28年的短片居然这么会拍!!!!
●Avant-garde/American experimental。美死了。
●Poetic
●看得是法国拍摄的版本,1928.首先必须承认爱伦坡的天赋,是一个鬼才,可是他的作品让人看得实在是压抑。稍有改编,妹妹的情节被强奸替代了,还是妹妹的比较好,更有层次感。
《厄舍古厦的倒塌(美)》观后感(一):这TM根本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类的范畴
在1920年代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即使在将近9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仍是一部非常先锋的实验片。需要如弗里茨朗+爱森斯坦+维尔托夫+普多夫金+杜辅仁科五个人的力量,倾尽五人20年代所有的才华才能拍出一部类似这样的水平。
我很惭愧,看电影多年居然才知道90年前还存在着这样的片子,这样的导演。不知本片导演是怎样的来头,使其花费多大的精力,钻研探索了多少技术和分镜头,用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在电影历史的初期就使得电影艺术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这是电影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因为它在20年代就几乎已将室内拍摄的黑白胶卷电影技术和实验电影语法探索到了极致。片中使用的多种技法和场景被后人大量模仿和致敬。本片所具备的这种“终结”电影的巨大杀伤力,足以使得后人绝望。
《厄舍古厦的倒塌(美)》观后感(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中譯有厄榭府的倒榻、厄舍古廈的陷落等名稱,改編自愛倫坡的同名短篇小說,也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愛倫坡作品。
一時興起查了一下由此篇小說改編的相關影視,還真不少,正好管子上有這部1928年的短片,索性花個幾分鐘看完了。
美國導演Melville Webber在此片中飾演「旅者」一角,此片使用了大量的畫面疊印及特寫鏡頭,傾斜的佈景,配合遮光與剪影,全片呈現呈現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
愛倫坡的《厄榭府的陷落》是心理恐怖小說的名篇,故事一開始便透過對景物--尤其厄榭古宅的細膩描寫,與宅子主人羅德里克的蒼白愁容,都帶給讀者心理上的惶恐與憂鬱。相較之下,此片運用了大量的意識流,其實無法完全理解導演到底在演那一齣。
儘管如此,畫面仍有著亂中有序的布局,不斷敲打的鐵鎚、上升下降的樓梯、不住踩踏的腳掌等等,畫面的疊印抓住了觀眾視覺上的思路,而不至於眼花撩亂。姑且不論情節,整體感其實頗為優秀,看著看著心想若是配上一首恰到好處的工業電子樂,瞬間就能變成一支極具流行感的MTV吧。
《厄舍古厦的倒塌(美)》观后感(三):虽然没看懂到底讲了些什么
画面质量比较恶劣;几乎没有字幕(有那麽一点点;却由于画面模糊,无法识别);也没有对白(默片是这样的),唯一的声音是管风琴和钢琴营造出来的属于爱伦坡的哥特恐怖(我总感觉曲子有些桥段是后人添补的)。
这部片子还是很大程度上受1920年版《卡利加利博士》的影响,黑色的绅士帽和风衣、扭曲变形的空间、绘制的光影背景都说明了影片强烈的表现主义欲望。但这一切却使我一看就联想到了《卡》。实在没办法,脑子不好使,就装了这几部片,刚好撞车。
此片很多地方还是相当令人称道的,特别是出乎我想象的运用了如此多而复杂(至少在当时应该算骇人听闻的技术难度)的特效。我觉得自己没看懂,也和这些出现频率密集的特效有关。心思都花在了看画面特技了,反正也没字幕辅助,也还没看过爱伦坡的原著,在不断的感慨画面中出现的特技时,故事耗尽了它11‘24“的生命,我也觉得该为它说点啥,于是就有了上面一些絮絮叨叨的不成熟的废腹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