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物武器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物武器读后感1000字

2020-11-15 01:3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物武器读后感1000字

  《生物武器》是一本由[美]珍妮·吉耶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62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物武器》精选点评:

  ●这部书应该是被缩减过了,有些内容被删掉。

  ●叙述方式间接有力,可惜逻辑略混乱。。。希特勒居然是反对生化武器的世界观又碎了

  ●真是难得写得和翻译得一样烂啊

  ●一般

  ●越看越无聊。。。实在顶不住了

  ●没意思,写的枯燥乏味。

  ●提纲类作品。

  ●为啥新知文库整体评分不高呢

  ●生化危机在国内体现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此书具有梳理性质,想必大量的内幕消息也没有披露出来,关于731部队的图片也没有,当然这是美国作者的学术综述,立场是有些不同的,其所讨论的国家政治、战争与生化武器制造的关系还是值得注意。一个国家要长袖善舞,既要广交朋友,又要有实际的操控能力,不能当二傻子。

  ●早起对于生物武器的实验数据需要建立在对于活体的实验的基础上,所以,非国家不能为也,当然,后期被恐怖分子利用,以小博大,算是报应。

  《生物武器》读后感(一):后代比我们更聪明

  如何差,我想读过之后大家都会明白了……

  题目挺唬人,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读到一个关于神奇病毒的书,那就还是算了吧……

  整本书写得那个朴实啊,基本都是流水账,而且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根本就是在纠结于细菌战,而且纵观历史之后得到的结论是:生物武器基本没什么用,一战二战都没上场就死在娘胎里了。

  最后的附表也大概是google出来的吧?没有什么内幕消息的披露,基本算得上是在为政府开脱。

  我想问的还是以前的那个问题:让一群搞历史的或者搞政治理论的人来研究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东西真的有神马价值么?

  举个例子:书中还真的提到了SARS,我想问:作者真的知道SARS的RNA编码方式和正常的病毒有很大的不同么(说得明确点:就是SARS病毒的读写框很大,这种情况在已知的生物中很不常见)

  还有,就是对所谓的国际协定的关注。作者不知道在想些什么…NM真打起仗来,还有拉个会考虑你家狗屁协议啊~!

  这样的书,不读也罢哈~

  《生物武器》读后感(二):弃之

  不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我就很难受,所以再难看的书我都坚持看完它,这几年主动放弃的只有《高兴死了!》这一本——它的卖点是精神病人作者,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些东西真不是正常人能理解的。其他那些还在我的“在读”里坚持着给我压力,看我什么时候受不了了去把它们解决掉。这本《生物武器——从国家赞助的研制计划到当代生物恐怖活动》([美国]珍妮.吉耶曼著,周子平译)我看到32页,决定放弃,理由如下:

  一,翻译太机械。我一直怀疑这书不是人翻译的,句式根本就是英文,没有经过后期调整理顺成中文的那种,若把这中文用他们翻译所用的软件重译回英文,应该“哐当”一下就成了,啥也不用改。

  二,写法太学术。我没有学术背景,也不懂科学,这本书也许也不是写给我这种人看的,所以看得很痛苦。太硬了,这是做科研课题的做法吧?找一个角度,搜集资料,提炼观点,规整逻辑,调整架构,得出结论......然后后面列出43页的参考书目。再然后呢?这本书也被别的书所引用,也在N页的参考书目之列。这就是它的作用?跟“生娃放羊,放羊攒钱,攒钱娶妻,娶妻生娃,生娃放羊”的循环有什么不同?我不是说爬梳整理没用,看同一个问题有太多角度,各人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综而合之,把问题看透,这是应当的。或者前人研究做为后人研究的起点,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也是应当的。但总觉得常常看到此类书,研究者因为掌握了这个路径,颇有些熟及而流的味道。找一个切入点,就可以出一本书,跟生产线似的。其实研究给内行看,可以。如果要做科普,表达方式应当有所变化。把硬道理讲软,把厚书讲薄,把难题讲懂,都有很多种办法,这也很考验研究者吧。可能也是我外行,有些苛求了。

  《生物武器》读后感(三):失败的武器

  “有人将生物武器形容为廉价原子弹。1969年联合国化学生物战专家组统计的数据,以当时每平方公里导致50%死亡率的成本。常规武器为2000美元,核武器为800美元,化学武器为600美元,而生物武器仅为1美元”——百度百科。

  这段话几乎出现在了所有介绍生物武器的小册子里,但是这就带来一个很吊诡的问题,既然生物武器的性价比惊人,为何却叫好不叫座,同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弹与化学战剂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比,反倒是最神秘也最恶名昭著的生物武器极少被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种失败的武器。

  1、生物武器在各类武器中的面积效应最大。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它的优点,其实不然,这种特性让它被定死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范畴内,很自然的,各国在比较杀伤力时都会和核弹与化学战剂相比。

  2、无差别性。细菌才不分你是战斗人员还是平民,一律感染。军人一般接受过防生化武器的训练,部队内部也有相关解毒药剂配备,所以生物武器对平民的杀伤力远大于军人,这就要让使用者背上巨大的政治道德包袱。

  3、不稳定性。细菌对气温、湿度、气候类型都非常敏感,投放效果很不稳定。病菌传播需要时间,容易被敌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及时发现而被消灭在襁褓之中。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缺点无疑是致命的。

  4、生物武器载体研发困难。作为杀伤主体的细菌毕竟是活的生命,要使细菌在经历现代热兵器的高温之后还能存有战斗力,是难倒无数英雄汉的大难题。日本曾在发展细菌战领域不遗余力,但也不过是用飞机投掷带病跳蚤、棉花,效果就差强人意了。

  5、生物武器生产成本低廉,研发、运输、投放成本却高昂。与化学武器一样,生物武器在存放运输时必须与外界隔离,研发需要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储存运输则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所以生物武器的门槛和成本依然不低,这导致美国一度在60年代放弃过生物器——用核弹效果更好,为什么要用价格更高、效果更差的生物武器呢?即使是无力开发核武的穷国,也会更倾向于研发门槛更低的化学武器,连奥姆真理教这种国家都不算的邪教组织都能自主研制出沙林毒气,这才是穷人的劳斯莱斯啊。

  《生物武器》读后感(四):《生物武器:从国家赞助的研制计划到当代生物恐怖活动》

  稍微有一些剧透,请大家购买正版书籍来扩展阅读

珍妮.吉耶曼

  本书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珍妮.吉耶曼,她于2019年11月15日去世。她曾经担任过麻省理工学院安全研究项目高级顾问, 吉耶曼的著作《隐藏的暴行:日本细菌战和美国在东京审判中妨碍司法》(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7年)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公众安全研究。

“黄雨”伤害

  上世纪80年代,珍妮.吉耶曼对全世界各个政府的生物武器滥用情况产生了兴趣。参与了自己丈夫的两项调查,指控苏联违反国际军控协定,其中涉及细菌武器。第一个是美国对苏联的“黄雨”指控,苏联人在老挝内战中,偷偷地提供致命的霉菌毒素给老挝军方,用它们攻击与美国结盟的本国苗族难民。这一指控曾在1983年被梅塞尔森反驳,当时他辩称黄色物质实际上是蜜蜂粪便,被袭击者和某些美国政府科学家误认为是生物武器。(这一问题仍有争议,美国政府没有撤回指控,认为争议尚未完全解决。)

乌拉尔炭疽菌爆发事件

  第二个是在1992年,珍妮.吉耶曼通过对1979年乌拉尔山脉,苏联封闭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全城,来控制炭疽菌爆发事件的调查,产生了对苏联政府的指控。苏联政府声称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受感染的肉类导致的。可是,珍妮.吉耶曼在对受害者家属的采访后(有64人被记录为死亡),产生了一张该病的传染地图,显示其传染最初的来源,是一个军事设施,它通过空气释放的炭疽孢子传染到全城。这种军事设施违反1972年《生物武器公约》中,禁止进行炭疽武器的测试的规定。1994年,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1999年,她出版了关于这项研究的书(炭疽:一次致命疫情的调查,加州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由于恐怖组织受到了全球反恐力量的打击,实力上产生了很大的消减。但是,恐怖组织的攻击需求不会消失。穷则思变,他们会将原来采用枪支武器的热武器攻击,调整为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冷武器攻击。这个趋势也在这几年的战争中有过实际的例子。比如2003年,叙利亚内战时,就发现在大马士革的东郊地区出现了化学武器攻击的事件。当时,遇害者大多是在晚间睡眠时死亡的,死亡症状包括昏迷、鼻子和嘴喷涌着白沫、瞳孔收缩、呼吸困难。叙利亚反对派披露,表示至少有322人死亡,其中包括46名反对派战士,其余的人大多是儿童。这起事件至今没有被证实,是叙利亚政府军发动的化学武器攻击。不过,对于读者们来说,这个事件让人们感受到生物武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作者在本书的开始,介绍了瘟疫这种传染病的统称,是通过哪种生物媒介?提供了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近几个世纪来,人类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好的公共卫生环境是如何保障人类社会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炭疽菌生物攻击

  同时,西方世界已知的生物武器攻击实例,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使用炭疽菌和鼻疽菌,进行的生物攻击。但是他们的攻击目标不是人,而是英国、法国,从中立国,美国、挪威、西班牙、罗马尼亚及南美港口进口时,载重马匹和驴。正因为是动物而不是人,让德国人看来,这些攻击没有违背国际条约,人道主义还不至于崩塌。

  这种生物武器攻击行为,让很多国家,认为德国还可能发明和暗中使用了其他的生物媒介。

  由于瘟疫在欧洲人的脑海里,还有着那些不断失去亲人和恐怖病症的记忆。这就让欧洲人对待瘟疫,有着不可释怀的担忧。而德国人在一战时所使用的生物武器,给法国政府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他们在1921年,开始了自己的生物武器研制计划,期待生产一种可以在飞机上运载,从空中投掷的细菌炸弹,炸弹中放置着炭疽热、普鲁氏菌病、霍乱、痢疾、鼠疫、伤寒等病菌。

  值得幸运的是,在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由于战前、战后。法国自身的保密严格。人们始终都不知道法国在生物战计划方面到底走了有多远?不过,可以肯定的说,法国的研究已经达到的实战的能力。只是在对于德国的闪电战,没有做出任何反抗。还有,这种武器的使用确实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

  另外,法国在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之后,也缩减了生物武器的研究。只是在二战前,在生物武器的防御技术上,做了更多的研究。

  同时期,海峡对面的英国,是在1940年开始启动细菌武器研制计划的。这也带动了美国也行动了起来。这个文章后面做了详细分析。

  导致英国研制生物武器的诱因是一篇文章,它是由英国记者。亨利.维克汉姆.斯蒂德在1934年披露的德国间谍的情报。情报中显示,德国已经秘密在伦敦和巴黎的地铁口分撒无害细菌,通过分撒的测试结果,了解在战争中,如果使用有害细菌进行有效的攻击。而且,他还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1933年8月18日,在巴黎地铁的八个站口所进行的试验结果。由于这些信息是在二战数年前,在当时的和平状态下,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

  当战争开始阶段,英国军方有理由相信希特勒领导的德国人会做出任何出格的行为。实际上,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希特勒本人对于生物武器是极其厌恶的。不过,对于犹太人和吉普赛人来说,他就是另外一种态度了。

  英国生物武器研制的带头人是汉基,他是一个英国老资格的鹰派人物。他将全国生物学专家聚集到一起,召开了可行性讨论,会议上,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在飞机上向下抛下的细菌炸弹,会将大部分细菌杀死。或者如果在飞机上直接喷撒细菌,也会将细菌气雾分散开,而不至于引起大规模严重的传染疾病。

  不过,汉基没有任何退却,他决定起草“生物武器实用性”报告,并在伦敦以西较远的威尔特郡的唐港设立研究基地。

唐港研究基地

  与此同时,加拿大的弗里德里克.班廷也加入到这个研究中。他本人因为研制发明胰岛素,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于细菌战术很有信心。他在1938年就发表过文章,建议英国、美国两国政府要防范德国的生物武器攻击的可能性。甚至预见到了2002年在美国发生的通过邮件传递病菌的攻击行为。

弗里德里克.班廷

  等到丘吉尔上台担任英国首相一职时,他对汉基的生物武器计划非常支持。在唐港的试验基地,也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喷撒和炸弹试验。并且英国的工业家们也纷纷加入进来,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不过,就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加拿大人班廷却死于一场空难。可是,没过多久,他的生物武器设想就成为了现实。英国人在苏格兰的格林亚德做了生物武器的测试,在投掷炸弹后,在短短几天内,实验使用的羊全部死亡。本次实验炸弹中放置了含有炭疽菌病毒的浓缩物。

  还好的是,在整个二战中,英国没有使用过这批生物武器。同时,美国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在初期也是拒绝的。虽然,他们能够及时得到英国研制生物武器的进度报告。知道英国的格林亚德的有效性测试的结果,他们也没有太过于参与项目。只是在加拿大、英国的劝说下,在本土为英国生产炭疽弹而建设了新的工厂。工厂位于印第安纳州的维哥县。不过这些生产出来的炸弹都是英国的订单产品,所有权都是英国人的。到了1948年夏天,工厂已经生产了数百万枚炭疽炸弹,等待在德国本土的六个城市进行投掷。幸运的是,德国没有产生太大的反抗力,要不然,这些恐怖的武器就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痛苦的记忆,就像日本广岛和长崎一样了。

  随着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后,美国将生物武器工厂做了关闭处理,也大缩减了生物武器的研究。可惜的是,在日本本土上,美国军方发现日本人在中国曾经使用过各种生物武器之后,产生了恶魔的心理。他们在与参与生物武器的军队中的在役军人或者退役在工业工作的人达成了秘密协议。将日军在中国的731部队和100部队的作战记录与美国进行了不可告人的交易。美方将这些恶行做了全面的掩盖,并且免除了这些日本军人的罪行。还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利用这些人,在朝鲜战场使用了同样的生物武器。对中国志愿军战士进行了攻击。

帝国银行事件

  我前几个月,看了一本松本清张老先生写的书,书里面讲了一个,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日本东京,一个穿着日本防化服的中年男人,独自一人抢劫帝国银行的真实事件。事件中,犯罪分子在银行内部核算的时间段,跑到帝国银行内,谎称自己是日本防化部队的医生,说军方发现附近出现了霍乱病毒,需要每个人服用特效药水,他在示范食用了药水之后,让银行职员也都喝下了药水。药水实际上是含砷的毒药,导致全体银行职员昏迷,其中有十一人死亡。犯罪分子之后抢劫了16万多现金,1万多的支票,逍遥地跑掉了。松本清张认为,犯罪分子很可能是731部队的研究人员。而日本警方在之后的案件侦破时,找了一个画家做了替罪羊。松本清张认为,这是日本警方和美国军方为了隐瞒731部队的存在的事实,将案件给压了下去。这也是当初美国军方希望能够保存生物武器秘密的副产品。

  日本在1931年918事件之后,先后在中国东北、华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南亚等国都使用了生物武器攻击。甚至将含有病菌的食物给中国战俘吃,并且将这些内容拍摄成影片,拿回国内给自己老百姓看,证明日本部队对待中国战俘很人道。而这些战士在释放回家后,自然就会将传染病带到家人和邻居家中,产生了更大的传染人群。

日本生物武器攻击

  二战结束后,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排斥,美国没有放弃对生物武器的使用和研究。并且将生物武器的攻击能力参考于核武器的打击能力,大力提升其效率。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多次使用生物武器,并且对此类行为,一直采取否认的态度。直到尼克松总统在任后,对外签署《生物武器公约》,才将生物武器的研制速度降了下来,让美国生物武器研究风控列车停在了原地。

  可是这时,冷战的另一方,苏联却没有收手。在苏联解体之后,很多脱离苏联体制的原苏联生物专家,都证实了,从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就做过生物武器的研究。在1979年时,埃卡捷琳堡出现的生物武器泄露事故,就显示了苏联的研究事实。这个事故导致约70人死亡,等到1992年之后,俄罗斯停止了该领域的生产和研制。

邮件炭疽菌攻击

  不过,从2001年秋天开始,美国出现了邮件炭疽菌的攻击行为。死亡了至少五个人的生命,感染该病毒的人中大部分是美国邮政的员工,他们都是在信封泄漏的病菌感染的。

萨达姆生产炭疽菌

  而且,在伊拉克也发现了,萨达姆也在命令生产炭疽菌。他们的目标,都是美国本土的平民。这让生物武器一时间,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也成为推动作者写就本书的源动力。

  人类在生命进化中,经常会做一些玩火自焚的行为。就像潘多拉一样,将灾难的盒子打开之后,想要再把它们放回去就更难了。生物武器是基于人类对瘟疫的了解而产生的,源于对生命的保护,而在战争和利益的面前,它又变成了杀人工具。我们只能祈祷每个人都将人文关怀放在所有事物的最前面,让生物武器还关在潘多拉盒子里面,永远不会出来。

听雨轩微信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