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滋味》影评100字
《慈悲的滋味》是一部由蔡扬名执导,庹宗华 / 苏明明 / 王莱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悲的滋味》精选点评:
●庹宗华继《安安》之后再一次强奸啦!
●前面平淡温馨的情感还挺好的,结尾太为了冲突而冲突。
●2016.12.1想看
●吴念真。我记得他特爱在那本小说里重复这样一句话,“曾经有一个忧郁的少年……” 看完我就乐了,我以前给我的初恋女友的信里,就是这么开头的。。。。。。
●喜欢这种老电影的漫漶和氤氲,前面挺有人情味的,日常生活刻画得非常细致和地道,不伦恋也很美好,有精神的牵念,肉身的缠绵,老太太去世后,全部失控,变成了乌泱泱的闹剧,收尾没收好,有些可惜了。
●人情冷暖?是爱情吗?
●2009-08-12
●66
●年轻的庹宗华太好看了
●苏明明
《慈悲的滋味》影评(一):2019年回看五十年前的电影
其一是喜欢苏明明,其二是该剧所讲的人性,其三是这个剧几个很诡异的点。那句“你还年轻,有些事你还不懂”这话听着真耳熟,想必是除了爱情以外还要有物质基础。最后一幕是苏明明自己的房子吗?很难说,她如果有自己的房子在那个小楼里面挤什么?至于人性本来就是个深渊没什么好讨论的,人是个深渊,方方面面深不见底。那个时代多么压抑的爱情,谈恋爱怕别人晓得,男未婚女未嫁。老太太的一言堂,老太太走了大家爆发了,说明老太太在的时候大家都在压抑,其他人只是比那个流氓远方亲戚更会掩饰。华姐把立群当替代品,立群把华姐当消费品,这像极了爱情互相伤害互相付出的样子,而不是老秦那种单想思,最后水电工的奚落句句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小市民的狭隘心,立群从始至终不存在“文化上”的看不起甚至都没想过这事,水电工把自卑心当事实依旧指教立群才是真的可怜。在远方亲戚强奸华姐那一幕时,立群被一脚踢开了,这也让华姐看到了立群的软弱,最后在众人帮助之下才得以化解。这部剧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慈悲,华姐的慈悲在老太太眼里是伤害立群的大好前程,老太太的慈悲在大家眼里是祸害远方亲戚,立群的慈悲成全了水电工的爱情,自己的爱情却被他奚落了一番。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特色,挺有意思的电影,其中的有些中国人的道理跨越历史的,未来还是要想前看。
《慈悲的滋味》影评(二):慈悲的滋味
同样是吴念真的剧本,同样有姐弟恋的题材,蔡扬名的《慈悲的力量》却显示这与《放浪》截然不同的影象的力量。
影片的结构很清楚,慈悲的老夫人去世先后屋子里这些人际关系的不同以及立群与华姐感情的不同诠释着慈悲究竟在现在社会以及在人性面前有着怎么样的滋味。原先一切都是非常的美好,屋子里几户住客和乐融融,立群与华姐的相爱等等,直到老夫人得了肝癌,都给观众远亲不如近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立群与华姐虽然是姐弟恋,或者说,华姐起先是因为立群与她弟弟相似的长相而动了情愫,而立群则是少男青春期的性的萌动在母亲与女人双重身份的姐姐身上得到释放,因而有了这样一段感情,但导演却一直用美好的画面去给这段感情添上动人的色彩,他们去动物园游玩,即使分开用书信交流着情感,华姐说她自己又回到了少女时代等等,连他们唯一的威胁流氓幸国书也被抓进监狱,似乎他们感情的未来会非常的美好,而影片也可以这样的画上美丽的句号。而导演却没有这样做。老夫人的死给人屋子里所有人沉痛的悲伤,立群似乎几个星期了都没有恢复,然后慈悲的老夫人给了屋子里每一个人都留了一份礼物——把房子送给了他们。当住客们得知这个意外的横财时,原先的悲痛已经被喜悦噶然中止,而之后原先不存在的矛盾此客却因为住客与所有人身份转换而浮上了台面,于是原先的和乐融融变成了猜忌、心机和争执。立群与华姐的感情也没能有所庆幸,华姐开始拒绝立群的性要求,被拒绝的立群对她施暴,之后华姐道出了原因,老夫人死前要求华姐不再“伤害”立群。而此时出狱的幸国书因为财产的问题而斥责屋子里所有的人,之后又对华姐施暴,被住客群起而制止之后他讲出了华姐与立群的秘密。华姐之后搬出了屋子,立群将房子卖给了其他住客也搬出屋子,走之前,鹧鸪菜数落立群不该“伤害”华姐。立群去华姐的新居找她,而华姐关上了窗同时也关上了记忆。
影片中存在着许多对比,不单是老夫人过世前后住客每个人自身的对比,接受遗产后住客们人际关系的对比,华姐与立群感情先后的对比。。。还有两次“强暴”的对比,两次“伤害”的对比等等。情人与流氓的先后“强暴”其实特别具有讽刺意义,有感于《钢琴教师》中的那场强暴,同样有着一种报复性的施虐成分,此刻,撇去了感情,情人与流氓又有何区别?而“伤害”又究竟是谁给予谁的,在不同人眼里,受害者与被害者的角色在恋人双方互换着身份,这是不是也表明,其实这段所谓的恋情其实也只是两人因不同目的的互相利用,而之后才会互相伤害?
非常喜欢片尾潘越云的那首《锁上记忆》,如果台湾那个时候所有的民歌,曲调与歌词都是那么的美丽富有诗意。所有的冲突之后生活仍然归于平静,而记忆中锁上的又是什么呢?
《慈悲的滋味》影评(三):《慈悲的滋味》道场肉身,肉身道场
题记:
国父说:「一国之趋势,为万众之心理所造成」而一家之趋势,为房东之姿态所造成。
――――卡夫卡·陆(KavkaLu)
我们曾经很文学,我们将诗歌写满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相信,我们理想的旗帜会永远鲜艳,20年后才明白年少轻狂的代价。
我们这一代人在台岛的流行文化上有几个人是绕不过去的,罗大佑的歌,吴念真的文字以及作为参照的1980年代的青春电影。
现在的孩子或许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单纯,那个年代的古道热肠,至少,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懂得礼数和仁爱。而在老派的中国,那个年代俨然 “礼崩乐坏”。文学青年在那时是香饽饽,几首小诗,几篇小文就会赢得目光,立群,一个台岛孩子他的幸运在于他的房客太太是一个老派的中国妇人,在于他的年代还不是王八蛋的天下。在民国70年代的台湾电影里传统的伦理观和儒家文化影响深刻,这是军管年代的特色。立群,作为文化人在这部电影里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意味,特别是最终被鹧鸪菜数落,在转型期的国家(地区)文化的心态就可以看出国民(城市居民)的心态。
他的激情来自于身边的女生,这些女生构成了绵绵长长的知识分子历史,这虽然没有《2046》入骨三分,但也已经触及了知识分子的软肋。
整个80年代是有意思的,咖啡馆的幽暗灯火竟然在海峡两边一样出现,渴望长大,却发现多于所谓爱情的向往掺杂着过多的欲望,这是懵懂的年代,我们从尝试到了解,我们从对方的身体上第一次明白自己的长大,经历是奇怪的东西,只有曾经出现在你的生命路程里你才能体验对方的感觉。
在那个没有多少旁证的年代,所有的对于异性的知觉都是在一次次如同立群的焦虑和试探之后,台湾女生好象挺怕羞的吔!
在台岛作家里,我十分欣赏吴念真对于存在的敏锐,我记得在80年代曾经看过由他编剧的《一一》《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和《搭错车》,他的影片充满了对于表象背后人性的精准剖析。
在青春的过程里,男孩子总是看不清自己的,他们对于女性的迷恋来自于对于母性和欲望的骚动,至于爱情,他们在情火的烧灼里把所有人间的布景烧去,只有四目相对,只有肌肤相亲,在那个岁月,一个姐姐的出现其实是十分重要的,她既有着同样青春的狂放和激情也具备着本能的母性,这种暧昧将使得一个不懂世事的小男孩得以快速长大,让他有了相思和牵记,让他有了愿意皈依的精神家园。在《慈悲的滋味》出现的激情同样出现在80年代我们成长的日子,同样怕别人说,同样掩饰着自己的情欲和欢喜。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站台,在生命的记忆里或者不再确切的梦境里,就像立群和华姐,此刻,谁都愿意相信不朽和相守的誓言!虽然,很多年后不朽只是一个念相,在你午夜醒来望着不是她的她,望着月色如冰。
那幺,此刻你就跟着他们的欢喜去追随自己的往事,电影里充满着情意的火车站依依不舍的场景,它依旧在不再谈及的往事里。
我们不知道民国70年代的台湾人情世故,倘若电影里表现的房东和房客之间的真情和互爱是真是的话,那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切人情味的存在来自一个伟大国家文明的传承,来自于一种已经消失了的人文传统。
电影没有回避性在爱情里的位置,然而,它们只是爱情的辅助条件,华姐和立群的姐弟恋更有着生命关爱的色彩,在立群经风历雨的过程里帮助生命体验和成长。
我甚至对我的学生说过,不要给你的爱人发短信和写邮件,那些冰凉的电子数据无法进入生命的本质,尽可能写一些纸本的情书,那上面有着爱情的温度,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泛黄的的信纸将成为爱情的见证和永远的珍惜。
在《慈悲的滋味》里展现的爱情,我们这一代也曾经历,忘情的相拥,挚热的情书,苦苦的相思和过于执着的理想
然而,这部电影似乎不仅仅是爱情,这个大家庭的境遇成为了台湾民主历史的谶语,而那个终日赌博、下三烂的远亲20年之后看看特别有着隐喻性。
小人物的历史会折射一地、一国的历史。
民国七十二年,台岛的愤怒青年手持吉他唱响了《现象七十二变》,
民国七十三年,台岛开始“一清专案”,此次扫黑行动中竹联帮的首脑陈启礼、吴敦亦被捕。而整个过程却有违“宪”嫌疑。
民国七十四年,台岛发生李亚频事件,在美国的干预下,国民党当局9月26日将其无罪释放
民国七十五年,在国民党残酷的长期一党统治下,台湾第一个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创党
我真的无法相信,这部貌似爱情电影的背后,你真的可以夹注那幺多和中华人民有关的东西!
我们在20年后看这个电影,我们不得不把电影的图景和真实的世界重迭,影片里那树倒猢狲散的家庭,病入膏肓的一家之长辛老太太念佛修身,可谓道德楷模,可是,死后那些房客
一个风雨同舟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和20年来台湾政治史如此接近,这是吴念真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先验,还是一种巧合。
当年,岛内的老大真像片中的老婆婆已经没有了把持这个风雨飘渺家的力气,虽然,她将祖业给了这些房客,可是,没有了威严、正直的老太太,我们看见的是三人成虫的悲剧,你去迭加把,在一个猥琐的世界里猥琐就必然成为
理想大多数的时刻成为生命的吗啡,而吗啡是有后果的。
东方的孩子,依旧在窗帘外看着华姐。
可嫁和激情是***不同的东西。
所以,我们依然20年如一日选择YY!
【附录:影片资料】
《慈悲的滋味》1985中华台湾
原著: 黄凡(联合报第九届小说奖 中篇小说第一名)
编剧: 吴念真
导演: 蔡扬名
演出: 庹宗华、苏明明、王 莱
作曲:李寿全
主题歌演唱:潘越云《锁上记忆》
片长:96分钟
【附录:李亚频事件】
(1923—) 女,教育界人士、旅美华文报人。广东梅县人,生于广西融水县。1940年初中毕业后,先后到贵阳市、平乐县等地读高中。曾就职于国民党政府监察院。50年代获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硕士学位。1956年回台湾,在高雄市创办私立国际商工高级职业学校和国际商业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和董事长。因致力教育事业,苦心经营,精心办学,遂建成台湾颇具规模的现代工商学府,后升格为国际商专。1958年当选高雄市第三届市“议员”。1971年移居美国。1981年11月在洛杉矶与其夫陈韬创办华人报纸《国际日报》,担任发行人。主张与大陆和谈并倡言“三通”,影响强烈。1985年5月回台湾竞选高雄县长未果。同年9月17日,台湾警备当局借口《国际日报》刊文主张海峡两岸“三通”,并揭露“江南事件”,以“涉嫌迎和中哈统战阴谋”的罪名被逮捕。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措辞强烈,迫于压力,1985年9月26日台湾当局随即将其无罪释放,是为“李亚频事件”。后兼任美国国际集团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1991年以来,多次回广西考察、探亲。与广西有关方面合资开发实业。
2006年7月12日 星期三 下午14时49分 雨前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另,伟大的syd barrett 1946-2006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