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回老家》观后感100字
《美国回老家》是一部由Claire Denis执导,格莱戈尔·科林 / 文森特·加洛 / Alice Hour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回老家》精选点评:
●配乐好听!
●⭐️⭐️⭐️⭐️
●赞个
●又是天杀的超长舞会,和Vincent Gallo同行的这场戏非常惊艳,类似阿萨亚斯和加瑞尔式的青春影像,有着前者一样级别的配乐集,结尾用Nico的These Days放在“美国滚回家”的语境下蛮有趣的。
●音乐当然是亮点,年轻时候短发的加洛是多么帅啊。
●人物0表演痕迹,半身跟拍卧室舞蹈那个镜头印象深刻。情欲嫉妒的氛围营造成功,来回拍,你抱我也抱,你吻我也吻。女主插不进两个大人的相互勾引舞到失兴退出情绪捕捉一流。拨开草丛看舞会,细细的少女脚踝,镜头美。可口可乐对话笑翻我。老男人与少女接吻借前景遮挡,道德?宣泄到最后枉然,各看一方
●如此简单而动人, Claire Denis, 开始关注Vincent Gallo
●法国人好讨厌!!!!!!青春片好讨厌!!!!!!
●68分钟,有60分钟都是音乐。出张原声碟肯定很赞。
●这次换Grégoire Colin独舞。Otis Redding. Sexualization, sexual situations, power and politics wrapped in one sweet tight hour. 注:音乐选择极佳(双重指涉)。
《美国回老家》观后感(一):感觉的影像
感觉的影像:不是理解的影像,用来叙事;不是思想的影像,用于探讨;更不是静观的影像,用来体验 。感觉的影像,只用来感觉。
克莱尔·德尼的电影,是感觉的影像。如此独特,独一无二。
它用色彩的魅丽,调动视觉;用铺陈情绪的音乐,调动听觉;用手持镜头的微移,调动触觉;用演员的表演,调动心觉(如果心也可称作一感官的话)。
神秘如初。静默的时刻唯需感觉。
《美国回老家》观后感(二):影片中出现的音乐 完整列表
按照在影片中的出现顺序排序:括号内为演唱者或乐队名称
Good Morning Little Schoolgirl (The Yardbirds)
Le Chef de la bande (Franck Alamo)
Hey Gyp (Eric Burdon & The Animals) (片段,运用于Alain在房间里独自跳舞的场景)
I Believe to My Soul (The Animals)
Adieu à un ami (Ronnie Bird)
LC Jerk (Lionceaux)
Wooly Bully (Sam the Sham & the Pharaohs)
How You've Changed (The Animals)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The Animals)
With a Girl Like You (The Troggs)
Try a Little Tenderness (Otis Redding)
My Lover's Prayer (Otis Redding)
Wild Thing (The Troggs)
The Girl Can't Help It (The Animals)
We'v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 (The Animals)
In the Midnight Hour (The Young Rascals)
ring It on Home to Me (The Animals)
Ma vie s'enfuit (Ronnie Bird)
Al Capone (Prince Buster)
These Days (Nico) (片尾字幕音乐)
《美国回老家》观后感(三):《美国回老家 U.S. Go Home》贞操中的隐喻:反抗与自由
周末,我一个人躲在自己的书房,接连抽了5根香烟,看完法国当代著名导演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的代表影片之一《美国回老家 U.S. Go Home》。这部二十年前的法国电影,慵懒的气息,瑰丽的音乐,缓慢的长镜头,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表演,都让我仿佛回到的那个只属于法国的60年代。无怪乎这部电影入选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年度十佳。
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的男孩女孩》青春电视系列片中的一部。该系列由前宣传员安德烈•泰希内(Chantal Poupaud)构思,委托九位导演分别拍摄一部关于青少年的电影,拍摄他们各自的青春时期。该系列电影以安德烈·泰希1962年拍摄的《野芦苇》(2017年春天在戛纳首映)开始,并以1990年拍摄的奥利维尔·达汉(Olivier Dahan)的《兄弟》(Brothers)结尾。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十四岁的女孩马丁娜一直想告别处女身份,但有碍于哥哥的监视。终于在一场舞会上,她试图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事与愿违,经过一个晚上,她还是失望的离开了舞会,倒是朋友马琳和她的哥哥一起度过了整个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一辆美国大兵的汽车,在茂密的树林中,她最终告别了自己的处子之身。电影的最后一幕引发了更多情绪反应。尽管有当地的反美情绪,马丁还是接受了一位驻扎在附近空军基地的美国士兵(文森特·加洛)的搭乘,在孤独的,最初紧张的士兵中,欲望开始慢慢地闪烁···
影片中,那个半身跟拍卧室舞蹈的镜头很有克莱尔·德尼的风格。德尼对情欲嫉妒氛围的营造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摄影机来回环绕,你抱我也抱,你吻我也吻。马丁插不进两个大人的相互勾引舞而失兴退出情绪捕捉一流。这部电影的近景甚至是特写非常多,这些视觉语言的运用,让人更能够看清楚人物表情与动作,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电影内部的运动是非常激烈的,但是节奏上却非常缓慢。
这部电影真的适合慵懒的午后,自己一个人静静欣赏。故事的情感充沛脉络清晰,丰富的音乐将其余的东西藏起来,这就是克莱尔·德尼一贯的风格。影片中大量出现那个时代的音乐,仿佛借着这部片子让观众进入了音乐之旅的时光隧道,六十年代的“老派”作风在今天仍然令人着迷,或许这就是音乐对抗时间的魔力。
这部电影出现的音乐达20多首,似乎这部电影就是用音乐来叙述的。在影片的开头,来自The Yardbirds(雏鸟)乐队的《Good Morning Little Schoolgirl 》,一小段优雅、哀怨、带点迷幻色彩的曲调将整部电影的情绪慢慢铺陈开来。影像与音乐,仿佛瞬间合二为一,当你听腻了现代合成音乐的唱片,你终将皈依那神话般不可思议的六十年代摇滚盛世。那丑陋的唱片工业机器尚未全面轰鸣时的净士,吸引着每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电影中,香格里拉乐队(Shangri-Las)用法语演唱的“乐厨德拉乐队”《Le Chef de la bande》,尤其是“动物”乐队演唱的《Bring It on Home to Me》、《I Believe to My Soul 》、《How You've Changed》、《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The Girl Can't Help It 》、《We'v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都是那个摇滚音乐黄金年代的经典歌曲,这些音乐更加完满的诠释了这部电影的内涵.
克莱尔·德尼的电影总是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标记,她对空间、光线、镜头与音乐的运用,有着强烈的烙印。这或许与她对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尼古拉斯·雷,约翰·卡萨维茨的电影的崇拜有关,或许是她独特的童年经历造成的(她早年出生于非洲,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又或许与她自有的女性身份有关。德尼有能力驾驭这些既开放又高度冲突的复杂关系。虽然故事本身并没上升到很高的高度,但格局和意识却仍然存在。他的一系列电影,如(《不怕死》(S’en fout la mort),《难以入眠》(J’ai pas sommeil),《美国佬滚回家》(US Go Home),《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荒唐周五夜》(Vendredi soir),《35杯朗姆酒》(35 Rhums)),或者拍摄马赛(《不知不觉爱上你》(Nénette et Boni))都让我们看到这种神奇的关系,或者说更是导演的一种直觉。虽然我们看到这些片子深受法国新浪潮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但叙事风格上却又隐藏、沉默而克制,与同时代的很多导演的不尽相同。
60年代的法国,年轻人已经把注意力从《麦田里的守望者》转移到了《单向度的人》。他们主张:“宁愿和萨特一起错误,也不和阿隆一起正确。”阿隆是稳健的自由派,相对而言,激进的萨特显然更酷,更时尚,更“革命”。革命,本身就是一场属于哪个时代的时尚。其实,他们的诉求很简单,这不是一场政治运动,而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个人良知和个人选择:他们早熟而圆融;世故而富于理性;哪怕在最激进的时候,他们也很难不把对手当人来看待。
浪成于微澜之间,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东西方争霸的格局中,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国家都感到紧张和窒息,尤其是美国文化对欧洲的渗透,让当时的精英阶层纷纷感到紧张和气愤。在反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回过头来看那个充满战斗气息的岁月,或许克莱尔·德尼的这部电影更有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