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边,几点?》读后感摘抄
《你那边,几点?》是一本由敷米浆著作,万卷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那边,几点?》精选点评:
●东八区 格林尼治标准线 你说几点
●他的书 一级棒!
●你那边,几点? 9点41。 回答得这么没创意,若干个月子过后我竟然记得。妈的。
●往事的回忆!!!
●不知道为什么,看不下去 。不对胃口 。
●喜欢敷米浆的作品~
●多年之前,对情节都没那么记得了。。但是时至今日,说起你那边,几点仍有一种眼眶温热的无助感。。
●暂且放在你那儿吧。
●还ok啦!
●谁能告诉我看点在哪?。。。。没觉得青春、清新。。。。
《你那边,几点?》读后感(一):穿越时空的爱恋
相较之下,这本《你那边,几点》显然没有《然后的然后》好看,更为平淡和简单,个人观点。
读过之后,瞬间跃入脑海的一句话是——穿越时空的爱恋,这大概是琼瑶阿姨一部小说的名字,用它来相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比较恰当。
你在我的过去,我在你的未来。她呢?
青春正盛,微酸时光
夏天放在桌上的冷饮杯,都是孤单地站着。
然后泪流满面,等待着有人把自己捧走。
而我,被遗忘在冰箱里,非得等到冬天过去,
冰箱里的我才会被想起。
一段爱恋,似乎一定要经历穿越时空,彼此错过,独守孤单,似乎才是真正的爱恋、唯美的爱情,作者敷米浆先生用了这样飘渺的描写少年少女恋情的特定手法,与琼瑶阿姨的风格有那么一点点相似。
这段穿越时空的爱恋,究竟是主人公邦云与可爱学妹黄若琳之间情感的写照,还是邦云与体贴入微、善解人意的彦伶同学之间暧昧关系的渲染,恐怕只有主人公或者说作者本人才更清楚天平向哪一端倾斜,哪一段感情更为眷恋。
每当可爱学妹黄若琳问邦云学长:你那边,几点呢? 一次又一次地这样问对方几点时,我有一种隐隐心痛的感觉,似乎他们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一个无法言说的苦衷,不得不将彼此分开,而彼此牵挂的情愫又是那样的强烈。小说中提到黄若琳说是去国外读书,其实是去国外治病,猜想她是不是得了一种难以医好的怪病或疑难杂症。读到这里,想起了蔡智恒第一本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而面部、后背和颈部出现红斑,羞于以及无法与男主人公见面。这样原因造成的天各一方,让我们既为这懵懂的爱情感叹唏嘘,也为可爱学生是否生重病而扼腕叹息。我想,这也是青春文学、校园文学的魅力所在,吸引人阅读的地方。
虽然这本小说绝对是校园读本,但它带给我们的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却不容忽视,无论我们对那段象牙塔里的时光怎样看待,有怎样的情结,那都是我们真真切切的一步一步经历的曾经。一如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起初涉职场或者初为人父(母)的心情,除了对过去的珍视、珍藏,更有对当下和未来的郑重与珍惜。
《你那边,几点?》读后感(二):3P不宜——评《你那边,几点?》
既然今年是牛年,就先引用牛顿老先生的话,向牛和老先生致敬:“每个人总是乐意安于现状,除非有一股外来的强烈的力量逼迫,否则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将永远持续......”对于小说《你那边,几点?》里的男一号来说,“一成不变”持续的是3P纯爱生活,而“外来的强烈的力量”就是一个女孩的死掉,平衡打破,故事OVER。
不知道“3”是不是作者的Lucky number,敷米浆先生总是在小说中勾画出3P组合,他的死党是3P,《你》里面是主角和馒头、小右,在《然后》里是男一号和胖虎、阿道,可能是对于桃园三结义式的组合对于哥们弟兄来说比较稳固,而且总是一个开放、一个拘束,反衬主角既纯洁又风趣,在参照物下显得完美。
同样,小说的核心——异性关系也是3P组合,简而言之就是我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这是最最简单的三角恋关系,也是3P的基本配置,多少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荡气回肠的、耸人听闻的、支离破碎的、一塌糊涂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写不出来的,所以《你》从哪个角度说都不新鲜,不过它毕竟说道了男人在感情方面贪婪的本质,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个也不能少,而且是用一种“纯爱”的方式表现。
《你》中的两个女孩,其实就是对于男人来说的爱人与情人,红玫瑰和白玫瑰,学妹黄若琳是激情的情人,而同学彦玲则是温情的爱人,男人欣赏女人的美,似乎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体味,单剩一个就成了蚊子血和米饭粒。3P关系对于激发男人的激情是很有效的,和两个女孩同时互动,得到两个女孩的关爱、体会到两个女孩的好处,东家食而西家宿,不亦快哉!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那句“相思古今同”,连我这样拿“纯爱”作品当行为艺术的人都不自禁的入了戏,可见三角关系的诱惑。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感情上的专一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因为相对于我们的能力、承受力、精神状态来说,爱一个人的同时做一些事情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是我们能力能达到的限度,硬要玩3P不是不可以,但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对正常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或者说是折寿的。现实中的人如此,写书的作者也是如此,写了不到300页就让其中一个挂了,或许3P这种关系不要说实践,单是意淫就够费劲了。
最后要说的,既然是纯爱小说,看得人自然少不了情窦初开的小女生,奉劝一句,千万别认为跟“学长哥哥”甚至更成熟的中年男人发展“忘年交”是很浪漫的事,因为对于男人来说,忘年交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忘年性交。
《你那边,几点?》读后感(三):米浆谱的一曲浪漫青春爱情曲
五月风筝2009-03-10 10:54:58
拿到书时,还以为是一个小女生的作品。淡雅的封面,还送了一个好看的笔记小本。连作者的名字,也是有点像女孩子。
以为自己已经老得不行,再也看不懂这样年轻的作品了。但还是忍着睡意,一点一点的读下去。从最初的不甚耐烦——几乎持续了半本书,到后来的些微感动,眼圈有一点点红。终于看完时,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米浆、油条、馒头、小右……一个个很年轻的孩子,慢慢的从书中冒出头来。他们的爱情,像三月初至,淡淡开放的樱花,甜美而脆弱,一个季节,转眼凋零。
这是多遥远的爱情了?一个孩子的成长爱情,即使像一根豆芽菜一样孱弱的细微的爱情,却有着,不为所动的真挚与纯洁。那个象征他们爱情的假惺惺的时钟,还有那隔着两个世界的令人心酸的问题:你那边,几点?不断的重复在视线里。
故事内容很简单,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爱情,文笔细腻但不华丽。每个人的心灵都纯净得像一张张白纸。像童话一般美好的故事。也许,若干年前,自己也曾经沉浸在这样的爱情中。只是当慢慢长大了,才发现,原来现实却是如此复杂与沉重。试着透过书本,走进那年那月的回忆,试图,寻找依稀仿佛的那种童真,却发现,原来那已仿如隔世。无邪的爱情,毫无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爱而爱的年代,早已离开。
我们无法挽留过去,无法阻止年龄的增长。你可以用各种护肤品将自己的容貌保鲜,却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一直停留在少年。当自己慢慢长大时,那曾经为自己所感动的真情,或许有一天成了自己嘲笑的对象。所以你可能无法再忍受这样的书,因为你已经忘记,单纯爱一个人的朦胧的感受。
一个年轻的作家,有着才华,还有一颗天真的心。怀着对文字的敬畏,哪怕只剩一只眼睛也奋不顾身的写。在这片尘世间,是相当难能可贵,值得欣赏的。有一天当他的心长大了,他也许就无法再写出这样单纯的小说了。
米浆轻谱的一曲浪漫青春爱情曲。令人感动的青春。谁还记得,我曾经在当年的课本上,重复写下你的名字。
《你那边,几点?》读后感(四):谁的青春,可以没有伤痕?
前言:
“我的青春 也不是没伤痕”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浮现Tanya的这句歌词,挥之不去。
关于自序:
“我喜欢海,喜欢夕阳。”
然后我就想起了去年都冬天在涠洲岛的滴水丹屏看日落的日子,安静的美好的快乐;
“在我眼里,太阳还是太阳,没有成为夕阳。”
然后我又想到了我偶像的新专辑《太阳》,想起了歌曲的旋律,想到下个月我要去看她的演唱会。
果然,我还是这么很难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情,即使一个简短的自序,还是可以这么没边界的联想。
言归正传:
很多故事其实看着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这故事也是一样,虽然生离死别,也没怎么感动我。
只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活得这么纠结,到头来大家活着都很痛苦,却也是无奈的。
想起韩国的电影《向左走向右爱》,一个男生和两个性格各异的女生的故事。
但是却远没有电影的唯美和煽情,也没有两个女生交换名字这样的巧妙情节。
青春文学有多久没看了?我以为我已经不适合再读这样的故事。
我总是习惯说那是他们的青春,那真的是跟我没有一点关系的。
但是,纵然多么美好的青春,只属于每个人的青春,谁没有过一点伤痕呢?
所以,也许在这样平淡的青春故事里,也许你可以看到一些人或一些影子。
那个邻座的女生,一个欣赏的学姐,某个爱慕的学妹,两个朋友的暧昧,兄弟的情义...
又或者,一段夭折的爱情,一个失去联络的朋友,某个借酒消愁的夜晚,一宿的等待...
故事虽然平凡,倒是有几句话是我喜欢的:
“我该如何从人生中留下一个深刻的痕迹?大声地笑,还是用力地哭?”
“爱情不应该有选择题,这样不只伤害对方,有一天你会发现,真正受到伤害的,绝对是自己。”
“你们都习惯地把情绪放在表情的下面。”
“理智会伤害人,我太理智了,我很清楚这一点,也因为如此,我会伤害人,也伤害自己。”
“如果有些人注定了一辈子不会相见,那么为什么要相遇?”
......
至少这些话,是让我有一些共鸣的。
因为我相信记忆总是留下美好的;
因为我知道有些选择是无法做的;
因为我也把情绪放在表情的下面;
因为我太理智所以伤害总是难免;
因为有一些人,我其实不想遇见。
看过《李米的猜想》,我觉得是:“他写给她一个未来,她等待他一段过去。”
看过《你那边,几点?》,则是:“她给了他一个过去,他等待在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