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满足》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好满足》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6 02: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满足》的读后感大全

  《好满足》是一本由[美]格雷戈里·伯恩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满足》精选点评:

  ●罗豫赠书,梁捷推荐

  ●太琐碎。没有重点……

  ●塑造了一个主角啊 可

  ●已购。四星半。不是正经科普,作者把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本身揉在一起写,有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快乐和痛苦都会分泌多巴胺,大脑真正在意的是新奇感。折出好多,如超级马拉松的部分,最后将老夫老妻程式化性爱与出轨部分。另外还有一个很惊悚的:弗利曼-瓦茨的脑叶切开术可以在五分钟左右完成,过程中无须麻醉,需要的只是一张平台和一支普通的冰凿。将磨利的冰凿插入上眼睑与眼球之间,微微向上推入直到冰凿碰到眼球上端一层薄骨。再用榔头用力一敲,让凿子穿过颅骨进入脑部。最后快速地左右一晃,程序便结束了,额叶与脑的其他区块间的联系已被切断。因为脑没有感觉,眼球上方也几乎没有神经,因此弗利曼宣称这是无痛手术,但冰凿切开术的效果却和过程一样快速而富有戏剧性,原本焦躁、有妄想、精神异常的病人随即变得温顺。

  ●适当目标—行动—自律—好满足

  ●后几章肥肠迷惑。。。前面的神经实验都很有趣的。

  ●没想象中好,虽然有些观点有意思,用了神经心理学的方法去阐述。但是老外的书总是条理差了些。

  ●我读的版本封面是全白皮的.

  ●实验部分最有趣,此书无关方法论

  ●当事物容易获得的时候,满足感就消失了 翻译不错

  《好满足》读后感(一):“东写西读”之《好满足》

  如果仔细点想,我们所经历的人生,看起来可不就像是一个关于追逐满足感的设计得异常巧妙的游戏?渴了,喝上一瓶冰镇可乐,满足感就来了;追求了一年多的姑娘终于闭上眼睛等待亲吻了,满足也来了;跑完一趟令人几欲崩溃的马拉松,冲线的那一刹那,满足油然而生。满足感兴许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能够令先前的不愉快在瞬间化解,所以,我们在获得满足感之后,是不会记得曾经嗓子眼干得快冒烟、姑娘把玫瑰花扔到你脸上、极点时喘不上气来之类的痛苦的。用一刹那的快乐化解长时间的痛苦,是满足感最令人迷醉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生作为生意来讲,透着亏本的劲儿,却叫我们依依不舍的秘密。

  参透满足感被获得的秘密,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长时间以来的奋斗目标。以现实看来,这方面的成就似乎还不足够大,否则,这些学家们大可以联合起医学家来,发明出一种类似于蓝色小药丸的东西,使不可能变成可能,一吞之下,百忧全解,不仅能医治抑郁症,还能使人人都洋溢着被满足的微笑,和谐社会,大约不用费力建设,全民吃点药也就成了。人生这种游戏,绵延了那么多年,作为最主要的激励与奖赏机制的满足感,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参透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单凭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智慧,是不可能将满足感从根本上弄清楚的。

  所以,作为聪明人、医学博士、艾默里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副教授的作者,在本书中所做出的努力,并不是想告诉我们满足感是什么东西,或是怎么来的,而是想通过一种比较浅显的方式,告诉我们,怎样用最经济而直接的方式去获得满足感。当然,作者在本书中也走过一段弯路,在开头的前四分之一,他就一直纠缠在“多巴胺在纹状体内的真正作用”之类的拗口理论阐释当中,并且,犯傻得认为,我们会对他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沉闷的小白鼠实验感兴趣。好在,作者迅速认清了形势,明白他的实验论述不能引起我们的满足感,转而以实例叙述代替了枯燥的科学实验,从而挽救了整本书的命运。可以这样认为,本书所带来的满足感,在全书的四分之一以后出现,虽然晚了点,但总比没有要好。

  在全书的后四分之三,作者坚持用妙趣横生的实例,讲述了满足感获得的通常途径。并且,倒也讲了不少关于满足感的警句,比如“为活动赋予意义是人类特有的需求,而满足感恰巧掌握到了这种需求”;“缺乏快乐的生活确实会很悲惨,但为了快乐而追求快乐却多半适得其反,以痛苦收场,而且无法满足我们的大脑”之类,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仔细一想,却又发现,这些道理,我们好像从来都懂。难道,让我们觉得与贵为专家的作者不谋而合,也是本书隐约要带给我们的满足感之一。只是,书中关于快乐与满足的定义使人起疑,据说,快乐可由偶然性带来,比如彩票中奖,却无法带来满足感,而满足感,绝对需要主观的能动性,也就是说,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行。在定义上,满足又比快乐高一个层阶。怎么样,这话听着耳熟吧,搞了半天,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先苦后甜,劳动所得,好像才是获得满足的不二法门,如此说来,马克思同志所说的:“劳动是人的根本需要”还真不是忽悠我们的?

  《好满足》读后感(二):爱财的多巴胺(蒋昕捷/文)

  (刊于 2009-02-25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在办公室里,林老师爱钱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他把MSN签名改成:“家里养了个印钞机”,缘于妻子突然领了一万元奖金。接下来的一个月,他都在为此雀跃。后来他对妻子说:“我梦见你又发了10万,有这个可能吗?”妻子摸摸他的头,爱怜地说:“有的。不过如果成真,一般称作‘买断工龄’,我就不用再上班了。”

  林老师还制订了长达20年的赚钱计划,具体做法是:买一块地,种树,然后卖一部分树,然后再买地、种树……如此循环,可以确保未来的儿子是个有地、有树的有钱人。

  为什么林老师能从对钱的渴望中获得这么多乐趣呢?按照《好满足》一书中的理论,这归功于他大脑内部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尽管多巴胺看上去只是脑部某种简单的化学物质,却能赐予人脑愉快的感觉。不过实验表明,多巴胺不仅是在愉快的活动期间释放,在噪音与电击下也会释放。

  那么如何才能让脑部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呢?答案是新奇感。

  多巴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纹状体,以大拇指与食指做出倒“U”状,大概就是纹状体的形状与大小。这部分区域横跨脑干两侧,约位于颅内的中心位置。《好满足》的作者伯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纹状体对于新奇的、无法预期的报偿反应最大。比如,当你做一件非常熟练的事,几乎没有机会发生任何新奇或意外的经验,多巴胺与满足感就比较低下。但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超越以往的经验,让自己置身陌生领域,新奇的资讯便会流入纹状体,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感到满足。

  这个利害关系阐释清楚后,神经科学家与经济学家便开始研究金钱和满足感的关系,因为金钱毕竟是大多数人行为的主要动力。

  以买彩票为例,人们明知中奖率低得离谱,却还要选择这项不理性的活动,大多与满足感有关。因为这个单一事件呈现了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动机:风险和金钱。风险是未知的,因此关系到人们对新奇资讯的需求。

  1978年,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首次针对彩票中奖者进行研究,试图验证彩票中奖能否让人更快乐。结果表明,中彩票者除了在一开始遭逢命运突变时有点变化之外,很快就趋于平和,和最初相比,并没有更快乐的感觉。而且,彩票中奖者从七种日常活动(与朋友聊天、看电视、吃早餐、听笑话、被称赞、看杂志和买衣服)中获得的乐趣,大大少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同胞。

  2001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幸福感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彩票或继承遗产等意外之财的情况,统计结果发现,大约7.5万美元的意外收获能使幸福感略微提升。他们由此推测,让最不快乐的人变成最快乐的人大约需要200万美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物与居住的基本需求一旦满足,钱的多少与幸福感相关性不大,变化量在1%~5%左右。那么,为什么吃穿不愁的林老师还是如此热爱金钱呢?

  超脱地说,金钱不过是一张政府发放的纸,传统经济理论主张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者拿它换取什么,但更深的一层是,脑对新奇有需求,金钱不是满足这个欲望的唯一方法,却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奇妙。比如说,给你50块钱,可以去看电影放松两个小时,可以买一本书满足20个小时,可以大吃一顿20分钟的大餐,但更重要的是,金钱还能提供一个幻想价值,这是钱和其他东西不一样的附加值——给林老师一张50元,就能同时在脑海中闪现大餐、电影和小说的形象。

  林老师多半就是身处这种充满可能性的状态中,乐此不疲。

  《好满足》读后感(三):与“享乐跑步机”说再见

  罗豫/文

  人究竟想要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看来,较为全面、完备的理论当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研究方法(访谈、统计)等更偏向社会心理学领域。但对于美国艾默里大学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副教授、医学博士格雷戈里·伯恩斯(Gregory Berns)来说,语词的描述还不足以揭示问题的实质,单纯的生化叙述又忽略了人的主观体验。在《好满足》一书中,他试图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研究所里的数学模型到SM场所的亲眼所见,从他者的叙述到自己的经历,伯恩斯追踪了美好体验的生化和神经机制,为读者编织了一条关于快乐、幸福、满足的探索之旅。

  在伯恩斯看来,所有的需要最终都归结于生理需要。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的纹状体部位,探讨的化学递质主要是多巴胺和皮质醇等与欣悦感受有关的物质。从性、美食、音乐这类具有“普适性”的快感来源,到SM、马拉松比赛这些只受少部分人青睐的活动,人类所追求的丰富多彩的愉悦体验,都与神经递质的作用和局部脑区的兴奋相对应。然而心理学对快乐的研究结果与人类文化中一个古老的常识不谋而合:人是欲壑难填的动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把这叫做“享乐跑步机”:“就在我们全神贯注于对某种特定成就的满足感之际,这份满足已经逐渐淡去,最后终将被另一种冷漠与另一个层次的努力所取代。”伯恩斯进一步阐释道:“跑步机的一再循环致使我们寻求更高层次的报偿,以便维持相同程度的主观快乐感受。”

  其实,如今即便有人知道“快乐”正如其字面所示,是“很快失去”的“乐”,它的魅惑性似乎也不会因此而削减。看看大多数商业广告强调的概念就知道,“快乐”作为一种情绪拜物教,在当代社会信徒甚众。问题在于,单调的食物会让人厌倦,一成不变的工作会让人乏味,夫妻之间的“七年之痒”更成为电视剧热衷的主题。这些快乐的“半衰期”问题,是当代人在“享乐跑步机”上疲于奔命的根源所在。“的确,快乐的感觉很好,但短暂快乐之后恢复了常态,相较之下常常令人感到空虚——嘶喊着希望有更多更多快乐来填满的空虚。”伯恩斯探索之旅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那种可以摆脱跑步机、能够产生持久愉悦效果的状态——满足。这既出于学者的好奇心,也出于一种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

  伯恩斯最后找到的答案归结为两点:行动和创造新奇。“满足与快乐或幸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涵盖了行动层面。快乐可能在偶然间获得……满足却只有在有意识地决定做某事之后才可能产生。这其中差别可大了,因为只有你自己的行为才能让你负起责任、获得荣耀。”

  新奇感释放的多巴胺会给大脑带来愉悦,但这并不意味着夫妻之间的“七年之痒”得靠更换性伴侣来解决。伯恩斯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中,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两性战争中各种策略和现象的生理和进化机制,包括隐性排卵、信息素、配偶选择、性高潮等问题。在婚恋博弈中摸不着头脑的人可以在这部分找到不少有趣的科普知识。接下来伯恩斯便讲述了自己如何同结婚十五年的妻子一起解决了相互厌倦的问题。他的诀窍不是“追求新奇”,而是“创造新奇”:“一切新奇都比不上两个真正地、深切地信任对方的人之间所产生的新奇感。……我们协议在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创造新奇,结果证明这份新奇远比我至今所经历的一切更令人满足、无穷无尽。”

  中国也曾经历过一个及其匮乏新奇,甚至拒绝新奇、反对新奇的时代。王小波在杂文中经常引用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认为最值得同情的,是那种“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的人。这不仅缺食物缺文化还缺多巴胺的一代,如今已经进入“空巢期”。他们物质上依旧拼命囤积,生活上缺乏爱好和追求,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下下一代身上。这在中国,似乎还没有严重到可以跻身“社会问题”之列,但他们与自己那些正欣欣然踏上享乐跑步机的儿女们,多少勾勒出了一条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代沟”。如果有前车之鉴是种幸运,那么最幸运的恐怕还是下一代人:他们既有多巴胺缺乏症的祖辈,又有多巴胺成瘾症的父辈。

  从“追”新到“创”新,从“快乐”到“满足”,伯恩斯的探讨,或许的确能像他所说的那样,有助于人们走下享乐跑步机。但就结尾看来,这似乎是以踏上一台“创新跑步机”为代价的。在最后部分拿自己的性生活来现身说法,带给读者一个心灵鸡汤式的结局,这时的伯恩斯已没有开头那种滔滔不绝谈论脑科学和心理学各种研究的自然科学家式的自信。这或许不仅因为伯恩斯已经将问题深入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仿佛也暗示着,他对自己弱于思辨、缺乏宏观视野的特点未必没有察觉。在这一特点的影响下,该书缺少一以贯之的思路,写法几乎是游记式的,点缀着不少并不怎么幽默的“幽默”。他既不算学术作品,也不是科普读物,倒更像是Discovery探索节目的文字版。跑步机问题,既不是伯恩斯开的头,也没有在他手里得到最终解决,读完该书,忍不住期待“续集”的上映。

  《好满足》读后感(四):好新奇,好满足

  手里的《好满足》是一本谈论幸福的书;谈论者也是科学家——作者伯恩斯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医学教授。

  幸福,每个人都能谈上一大套,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谈出新意。伯恩斯教授的看法倒是有些与众不同——幸福来自于满足。也许,这算不上什么与众不同,中国古人早就说过“知足者常乐”。作为一位医学博士,他的不同之处在于,要为此找到生物学依据。通过MRI、fMRI这些新近流行的高科技手段,以及种种实验,他得出结论说,满足来自于大脑内部的化学元素——多巴胺。多巴胺,这种大脑神经递质,受到刺激之后,就会大量分泌并进入纹状体,人就感到一种满足感,于是乎幸福油然而生。

  什么东西可以让多巴胺更多地涌动呢?据作者说,所有的能带来新奇的事情都可以,比如金钱与性。这本书正是在这两个东西上,做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分析——尽管书中还谈到寿司、马拉松、冰岛经验,但都没有谈金钱与性来得有趣。

  先来看看作者对金钱说了些什么。

  现在,大多数研究幸福的人都认为:金钱相关幸福,但相关度不大,特别是在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满足之后,金钱越多并不意味着幸福越多,至少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他们的分歧只在于“为什么如此”。我记得同样是科学家的克莱因在《幸福之源》中的说法是:大脑存在一种期望系统,它永不满足,不注重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人们之所以把金钱看的比别的东西更重要,只不过是大家认为金钱可以替代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罢了。那么,伯恩斯的说法是什么呢?

  他说,金钱的魅力在于为大脑创造新奇——钱不能为你买到快乐,钱能为你买到可能性。换言之,你钱越多,可能性就越多。如果你有10块钱,所有价格低于10块的事情你都可以享受,可以看电影,也可以吃冰淇淋。而当你有100000000元时,就可以在所有价格低于这个数的里面任意选择。买豪宅、名车,或者像美国那个阔佬一样上太空旅游去。由于世界上大多数物品的价格都低于100000000元,世界就为你打开了大门。所以,钱,不仅意味着可能性,而且,意味着最多的可能性。在这里,可能性就意味着新奇。有了新奇的刺激,多巴胺就会制造出满足,满足了,我们就感到幸福。我不能判断这种说法是不是最好的,但它确实与众不同。这既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希望拥有更多的钱(钱多,可能性就越多),也附带说明了为什么富翁只挣钱不花钱(花钱是一种关闭可能性的行为,你买了这样就等于放弃了许多样)。穷人和富翁的区别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能花多少钱。实际上,当人们可以随意花的时候,反而不会去花,富人比较抠门的原因就在这里。具体的东西拥有得再多,也不会带来长久的幸福,只有保持无限多的可能性,才让人始终处在幸福之中。

  我以前说过,谈论幸福不能绕开金钱;这里还必须再加一条,那就是性也不能绕开。

  伯恩斯博士谈性也是高手,但和谈钱相比谈得要逊色一些。倒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麻烦。按照他的理论,只有可能性大、新奇的东西才会带来满足,带来幸福。而文明社会的性应该是单一的,封闭的。如果要问,性为什么与幸福有关?可能性,新奇……都不是原因,也不应该是原因——谁也不能大肆鼓吹新奇的性爱,伯恩斯更不能,因为这本书他还是“献给太太凯瑟琳”的。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作者采取了迂回战略。他先谈性的进化。他说,人类进化除了“天择”之外,还有“性择”。而且,在人类逐渐征服自然之后,性择更显得重要——如今的人类主要是通过“两性战争”来保证基因最优化。根据伯恩斯的分析,人类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起初,男性依靠武力争夺交配权(河马、猴子现在还是这样),而女性则采用“隐形排卵”(动物界只有人类雌性没有发情期)的策略。由于女性隐匿受孕,男性无法知道女性的怀孕情况,因此,男性如果想确保对方怀孕的是亲生子,就必须固定交配对象,并长时间陪伴左右。这种策略是对付天生花心的男性非常厉害的一招,然而,对于天生不是单偶性性动物的人类来说,这并不是万全之策,风险依然很大。于是,人类社会又进化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还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婚姻是一种合作,合作就意味要相信对方,而相信对方当然就要冒风险(美国的豪斯医生说,有30%的男人在养育别人的孩子;中国也许不会这么糟糕)。更麻烦的还在于,婚姻会造成疲惫。绝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证实,疲惫是幸福的最大杀手——伯恩斯的理论也说明,缺乏新奇就缺乏幸福。如果这么推论下去,伯教授就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但他在这里耍了个滑头。他说,幸福当然需要新奇的性,但这种新奇我们可以在婚姻的内部找到。为了增强说服力,他和太太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这份新奇远比我至今所经历的一切更令人满足”。这种神奇的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夫妻开展谈心活动,谈的内容则是“你想不想和别的人上床”。作者告诉我们说,只要夫妻把自己的“秘密欲望”袒露出来就能置于死地而后生。老实说,对于这种现身说法,我很狐疑,至少我不敢效仿,除非我想做一个残疾人。

  看过几本谈论幸福的书之后,我有这么个印象:无论谈论者是什么身份,无论谈论得多么有趣,都一个差不多的毛病,头重脚轻。他们长于分析原因,而拙于提出对策,克莱因如此,伯恩斯也是如此。看来,要想过得幸福,看谈论幸福的书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