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梦影读后感锦集
《家国梦影》是一本由魏淑凌(Sasha Welland)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国梦影》精选点评:
●很棒的书。有关历史,女性地位,文化冲突等。
●我喜欢。
●推荐一下这本书吧。作者教过我(她老公也教过我),是我在美国见过的最美的女教授。人非常好,学术做得也好。这书最打动人的就是安静和真诚,是一种自省的学术疏离态和温柔的亲情还有她自己对祖上故土之思交织起来的情感,非常美好。
●传记 全貌
●有味道的作品,把民国时代上流知识分子的生活都描绘出来了,才子佳人纷纷登场。但由于信息量很大,作者似乎不愿舍弃任何细节,所以结构有点散乱。
●写得很细腻. 作者编排故事及其用心,读起来有意思又舒服。译得也很好!
●中文水平不错。外婆当然比姨婆亲。
●文笔很好的传记。
●1.学术考证严谨.2.姐妹俩年老时关于过去和自己一生的回顾定位很有意思。3.看传记有一种人生的宏大观。适合脱离于逼仄的眼界和当下。4.都是浮云,别扩大化
●老板滴第一本书~
《家国梦影》读后感(一):摘录一
……决不可画不想画的东西,什么都要出乎真心,可不要以画取悦任何人,哪怕他是你爸爸。——古韵凌叔华
……我在庙里闻到一股香味……天花板上挂着不少火腿。怪不得他们做的豆腐那么香,就是因为加了火腿提味儿。不过你是看不到菜里有火腿的,因为他们把它挑出来了。——凌淑浩(艾米)
……姐妹俩都相信自己在父亲心里占据了特殊位置,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随他,渴望得到他的特别眷顾,这是连她们的母亲也没能得到过的。
《家国梦影》读后感(二):我不在乎,她的病人也不在乎
《小刘》凌叔华。……经小刘一鼓动,另一个女同学也附合“学堂现在也是太随便了,什么媳妇儿,奶奶都收了”。
大家都义愤填膺地表示同意,说恐怕别人要管她们学校叫”贤妻良母养成所“了。……她哭着跑出了教室。女孩子们愣了一会儿,嚷嚷起来,小刘军师万岁! ”朱是个怀孕的主妇,本来应该留在家里,全她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小刘她们却以攻击一个女人为代价,以便划清自己和传统女性的界线。
……在学校所受的教育,让女生可以在嫁入生子之外还有别的选择。有一个新词叫做“独身”。表达了妇女抗拒婚姻,成为单身职业女性的愿望。这一观点激起了强烈的社会批评。公开抨击独身的文章称,这会导致同性恋或精神变态,对民族繁殖力造成伤害。不过艾米还是很仰慕一位叫丁大夫的女性。把她作为自己的榜样像康爱德和石美玉一样。叔华嘲笑丁大夫是个满脸麻子的丑女人,说没人会娶她。艾米(凌淑浩)回答说,我不在乎,她的病人也不在乎这个。
《家国梦影》读后感(三):A Thousand Miles Dreams or A Thousand Lies of Dreams?
豆瓣的评分居然有8.9,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没错,我就是想要把评分拉低一点。
我并不讨厌作者,因为她一开始就表明了,她也知道,叔华和艾米两人所讲的事情和“真相”是有距离的,有人没有说实话。但是作者认为,去挖掘故事的真相和去尽力保持讲故事者口中的故事的原汁原味一样重要(这不是原话,是大意)。
有了这样的交代,我们再来看书吧。这不是一本准确的人物传记,比如,叔华把自己描写成家里最小的孩子但其实她并不是,她甚至会改动自己女儿陈小滢的出生年份,艾米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更改过自己的出生年份以求便利。作者对于很多事情也无法考证,我觉得她只是把很多“故事”放在一起,这只是一本关于叔华和艾米的半真半假的故事书。此外,叔华和艾米两人本身并没有那么吸引人吧。或者只是她们把自己标榜得那么吸引人。特别是艾米,她对自己总是赞不绝口,她聪明啦、胆大啦、小时候父亲特别把她当成男孩子养啦.....whatever, I so don't care.相比在《没有不散的宴席》顾维钧的妻子黄慧兰的自传中,黄慧兰就体现出了鲜明的洒脱和大气,即便对于自己曾经可笑的举止也写在回忆录里,没有刻意隐瞒和编造。艾米,你真是太小家子气。
此外,叔华和艾米的关系并不好,作者认为这和她们的家庭关系有关,父亲有几房妻妾,阿谀谄媚争风吃醋常常发生。我感觉叔华是嫉妒艾米的,特别是在晚年,叔华和艾米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别。叔华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带着一颗饱含乡愁”的红心回国吧,艾米却在美国生活得很好,俨然是一个美国人了。
这些所谓的“传奇女性”真的有那么传奇吗?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总有人带着各种目的把一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词语和情节套在他们身上,或者只是以此显得自己很高端?即便作者和叔华艾米两人沾亲带故,我想作者还是尽力保持了自己的客观,并且在了解到有人没有说实话时,感到一丝应有的愤怒。
家国梦影,果真如梦似影,各位看官不要太认真。
我们读了20多年的书,可是真正读书的时间能从什么时候算起合适,我想我应该得从去年算起吧。看魏淑凌的《家国梦影》,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如何谱写自己的生命,在祖国山河日下岁月里,动荡中洋溢的狂热个人理想情怀,把那时候的思想界人士交织浓缩在一个圈子中,我作为一个窥视者,怀着八卦的心,看着徐志摩的浪漫史,鲁迅的偏执,凌叔华和凌淑浩骨子里都具有的现实女性的韧劲,从维吉尼亚伍尔夫的书信去体会《时时刻刻》与她笔下呈现的不一样的她……
在书本的结尾,凌叔华与艾米的一生跃然纸上萦于脑海,她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用作者的意思来说,“个体命运似乎演绎着一种催眠式的让人不安的独白,就如同在生命终点时阐释生命的意义。”复杂心绪涌上了心头,那时代特有的狂热情怀,求知的渴望,对人生更大格局的渴望,而却又往往被命运所左右,刻画着生命那让人动容的卑微与伟大。
我一直觉得早慧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是孤独的,就如复旦某女讲师的理论,孤独和寂寞不一样,早慧和开智的人会感到孤独,但是并不寂寞,而安逸的犬儒主义与资深小清新则将四处乱蹿的将各种寂寞用自己强大的人格深情的演绎。孤独是内心的,寂寞却是外在的,但是这个道理,自然明白的人我想我们也属同一路人了。
书中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的奔放与对民族主义的热血交融在一起,战时各种苦难对个体的摧残,美国人恨日本人,中国人恨日本人,恨对动荡造成的所有自私和缺失人性的人,而美国人中白人对黑人的摧残却又显示他们在这样的角色中与日本人无异,凌叔华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她的不平凡在于她与她妹妹一样是能够决定自己人生而非被人生牵着走的人,纵使命运还是在无数的岔路口让她像一只棋子,但至少她跃于棋盘上,将自己的爱欲和人性呈现在她的人生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艾米和凌叔华,我们都能感觉到她们不异于普通人而又拥有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精彩人生的原因。
说来说去又让我想到了《时时刻刻》中女性主义与思想的解放,对于把人生追求说成是与命运的博弈就显得太肤浅和太片面,然而说成顺应命运则更是不合适,但是,也许在这样的主题下,如果只是为了阐述任何人生与命运都是精彩的,而至于精不精彩的标准完全在于你是一个寂寞的人还是孤独的人。那么孤独的人自然能够理解寂寞的人的幸福,而寂寞的人却不懂孤独的精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