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青春》读后感锦集
《死于青春》是一本由海岩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青春》精选点评:
●我感觉写的很“青春”
●政治彩色有点浓,都是打官腔。一个“认真朴实勤谨的五十年代型”青年就这么被莫须有的罪名害他越狱被击毙了?女所长又嫁了个小男生有何意义所在?她要回清河做什么,纪念死去的爱情?开始的地震种种介绍都是噱头吗?哎。黑格尔说,在痛苦中越意识到自己的牺牲的东西的价值。(苦行的意义)
●看完之后很难过,我能承受小祥在后文中,会有不太好的结果,但是他怎么能死呢,有时代的责任,更多的是社会的问题。继平和小祥的对比这么强烈,而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青春啊。。。。
●挺好看的,我发现海岩的小说都挺感人。
●书名比内容好看
●实在读不进去
●唐山地震背后的故事~ 书中的“我”对于青春的回忆和缅怀最后升华成为一种高于一切的崇高、纯粹和美好,甚至于超越了平凡生活~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要生存,就要把极端变成达观,把热血变成平和......
●原来是旧作重出,我说怎么水平还在呢
●故事有些牵强,情节不是很顺畅,那首歌词却让人感动。嘿,我要你和我结伴,去那遥远的天边,那儿只有我们的诚实和热血,还有头上一方,湛湛的蓝天。
《死于青春》读后感(一):日落后的天空,青蓝,空旷。
青春的心最率真、赤诚、富于人情味,把爱情看的重于生命;也最莽撞、轻信、多感、脆弱,包含着天真的忧愁。然后不管她有多么幼稚可笑,当人们由少壮而衰老,经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和从心之年时,仍然会带着淡淡的惆怅,羡慕和留恋着她的美丽。
相比其他几本小说,《死于青春》似乎单薄了一点,再加上海岩又更换的一种以叙事加回忆的方式讲故事的手法,所以一开始还不是特别喜欢,可是当真正进入角色后,内心还是随着故事情节纠结难过着。终于发现爱情原来是那么奢侈的事。
义无反顾,只为了那青春的回忆。这就是青春的悸动。
长叹一声,觉得里面一句话写的不错,正好作为标题:日落后的天空,青蓝,空旷。
《死于青春》读后感(二):读《死于青春》
读《死于青春》 作者:海岩。 这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警察的悲壮故事。小说以“我”的回忆,讲述她在七十年代唐山大地震后,被派往清水河劳改农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在那里她结训了陆小祥,两小萌发了炽热的初恋。由于社会不幸的不正常,陆小祥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情感,他的一切作为,都成了他破坏抗震救灾、同情反革命的罪证,他被关押,最终死于他的至亲好友的枪弹下。 海岩的书看了很多,大多很虐心。这个是中篇集子,第一篇还可以,后面几篇有点一般。我还是喜欢看他的长篇,感觉中短篇不如他的长篇写得好。这个集子里都是说些人性的残忍,看了心情有点灰,亮点太少。这个世界怎么越来越污浊,让人丧气。 我还是喜欢看情节跌宕起伏的,太多议论的小说不是很感冒。特别是感觉有点说教时。 青春是一个人最充满热情的时候,死于青春,死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理想和热情,这标题太沉重了,看了让人心酸。
《死于青春》读后感(三):死于青春?是青春死于混乱的年代吧!
乔治· 奥威尔说过一个作者的书里一定是有作者的政治观点,我不是愤青,却还是无奈的感慨那个混乱的年代让这么年轻的生命结束的如此荒唐。
我以前是最不爱看文革时候的电视剧的,压抑的很,每个人之间互相猜疑,大家都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哪天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小祥一直坚持自己的善良,乐于助人,却从一个“英雄”变成一个“犯人”,错在哪里?即使在小祥遭遇错杀的不幸时,你都不知道该去怪谁,那个年代没有坏人,却总是这些好人坚持着所谓的原则办了坏事。小祥的悲剧总让我想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再说,女主吧,这个女人我实在不喜欢,她总是拿自己老公继平和小祥比,这也许是因为小祥成为了那个朱砂痣吧,而继平则是她生活里的一粒白米饭,所以她各种看不上继平,因为白米饭是庸俗的柴米油盐,但她却不知道人是经不住饿的。另外女主为什么一味的去嫌弃继平的庸俗市侩呢?她自己也在生活的磨砺中变得功利啦,这不过是生活所迫,是让对外的一张面具罢了,她也是因为有利可图结的婚,有什么权利嫌弃人家一股铜臭味?
哎,这个女的压根就没打算和人好好过日子,小祥的死也跟她有关,第一次告状成功,让小祥看到了希望,但第二次女主自己退缩了,小祥自己告,于是惹祸上身,死于枪下。
《死于青春》读后感(四):一个女人的初恋故事
初读本书,我原本想起名为“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小说”来作为书评的名字。可是等我看完全书,我改主意了。本书讲述的是唐山大地震后发生在北京和唐山之间一个名为清河劳改农场的地方,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朦胧的爱情故事。本版本出版于2008年6月,22万字,海岩在序中提到了汶川地震。
百度了一下,唐山大地震的时间:1976年7月28日 凌晨3点42分,中国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435556人受伤。
本书并没有写很宏大的场面,而是从细微处入手,以女主人公的回忆方式,讲述小人物小祥的命运,选取了离唐山还有一段距离的清河劳改农场为故事发生地,以点概面,并在其中注入爱情成分,可见匠心独运,一部小说的写就,是需要方法的。如果写大场面,两句话就写完了,读者看完了这个劳改农场的情况可以自己去想象震中的惨况。而故事本身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惨况。
读到124页的时候,忽然感觉作者在继平和小祥之间做了一个宏大的对比,利用一个小人物来代表一个时代的人。继平代表了我们现如今的大部分人,价值观扭曲,唯利是图。作者其实是在借女主人公之口赞美和批判着什么。
读到160多页的时候,觉得小说家好似上帝造人一般,塑造一个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读此书时,我感到了什么叫人物形象的鲜活。以前评郭敬明的《小时代》的时候,我曾把小说家比作会画迷宫图的人,那是就故事情节的编排而言的。其实所有的想法都是小说家自己的,却要分别安排给不同的人物形象,让他们说出来做出来,从而使他们鲜活起来。由此想到了《红楼梦》的伟大,什么叫文学巨著,不是你写的故事有多长,而是里面有那么多人物,并且每一个都很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