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拾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国学拾遗读后感1000字

2020-11-18 00:43: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学拾遗读后感1000字

  《国学拾遗》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拾遗》精选点评:

  ●每次看林语堂的书就觉得他洋洋洒洒,好像很博学,但看完之后又完全不记得什么。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似乎他都不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例如这本,当他最后一章想说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了。

  ●2014-110

  ●不怎么推荐的。。。

  ●儒 佛 道 相互参杂解释,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关于中国人本性深处的剖析!

  ●看起来很吃力,常常跳过很多古文。但是他的文字还是很富有哲理的。喜欢他的风格。

  ●他的智慧。他的光芒。闪耀在字里行间。

  ●的确是拾遗,可以放在枕边,无聊的时候随手看看,不过即使这样,也可以压倒开放后所有所谓的大师作品。

  ●最近很忙心也静不下来,读的真的很慢

  ●这本书没看完,一看就失眠,实在是吃力,遂放弃。

  《国学拾遗》读后感(一):别拿林语堂当国人

  儒、道、佛。

  建议有此书的人选择去读吧,佛的那部分看得很吃力,看不出

  层次和结构,内容上时而与西方哲学作对比、借鉴,让我愈发

  的理解不上去。

  我最终发现,林语堂是个外国人的里子,中国人面子。用外国的

  哲学体系,解释我国国学,诠释得不透彻。难道让读者先去读读

  外国哲学,再回来懂国学。

  我嘞个擦!

  《国学拾遗》读后感(二):拾点捡点

  我对林语堂不感冒,就像对周作人不感冒,这两人都是不急不缓的性子,扯一个话题,没完没了的,好象在显摆,又好象在自说自话,总之,那种感觉不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叹,大约是我性子急切的缘故。

  买了林语堂的《国学搭遗》,许多之后才翻这本书,看了几个章节,便觉得有味道,有深意,显然他是认出读过中国经典的,对于儒学的某些看法,一语道破本质。

  要看读这本书,需要一点国学修养,林老先生大段大段地引用了经典中的章节,亦未加以必要的解释,来阐述他对于经典的认知,对于先圣先哲的认知。

  我要耐着性子看下去,我好奇他,部分是因为他与鲁迅相得相离的关系。

  《国学拾遗》读后感(三):凑合看~~~

  我想我之前的评论太过武断了,这本书这些天又拿起来读了,是顺延林大师的《美国镜像》,慢慢的寻找到他撰文的脉络

  将中西文化的灵魂摘出来对比,并将国学知识的脉络理顺,确实是一本好书,更多详细评价,我会仔细读完以后再来更新滴!

  对于之前的评价,偶很抱歉……

  ====================================================

  看前面一部分的时候觉得不错 看林语堂先生对论语的读法和感悟

  可到后来怎么就变成论语 大学 ……的翻译了……

  俺有翻译本!!! 要看的就是您老人家怎么读,怎么理解的啊!!!

  评论贼少,翻译贼多,以后可以把书名改成《国学译文精要》……

  这本书应该不是用力骗稿费玩的吧!

  《国学拾遗》读后感(四):零星的一点小感受

  很喜欢林语堂在《国学拾遗》中对老子和道家所作的评论。我总觉得中国真正的文人都是喜欢老庄哲学的,也许是因为能被称为“文人”的人,至少都具备了某种遗世独立和性情中人的特点吧。按现在的话来说,可能就是作为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对人群和社会的一种有意识的警惕与疏远。这种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识有时会使这一小群人过早地预见到人生必败的现实。也正是因为这种直觉的预见,使他们的心灵常常受困于有限与无限的挣扎之中。

  林语堂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个基督徒,因为他常常用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西学中的哲学思想来贯通道家的实质。事实也是如此,中西方哲学的最高境界终究是不谋而合的。看到老子的很多警句,比如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悦之,不可长保。”

  这些总让我想到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那些现象学的阐述。其实所谓还原,所谓自明,甚至宗教中的谦卑都不过是老子所说的“水”的特性。林语堂这样评价道:

  老子的道是一切现象背后活动的大原理,是使各种形式的生命兴起的、抽象的大原理。它像流注到每一个地方、滋益万物而不居功的伟大的水。道是沉默的,弥漫一切的,且被描写为“退避”的;不可见,但却是无所不能的。

  林语堂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他这样评价道:

  什么使中国人成为哲学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谁制作广传在中国民间思想中最好的格言?不是孔子,而是老子。我知道中国人素以具有哲学味儿著名,因为他们把生活看得很轻松,无忧无虑。孔子永没有教人把生活看得轻松,倒不如说他教人用一种德国人的极端严肃和恳切的决心来生活。但在中国人的灵魂中常有来自老子的深思,及可怕的,沉默的忍耐力,对权威的缄口顺服,定意忍受一切痛苦,枯坐以待任何暴君自毙的伟大的无抵抗,无论这些暴君的势力是多么大。因为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深藏不露的哲学家,教人用质柔如水的力量。

  ……

  道家和儒家不过是在民族的灵魂中交替的情调。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的时候,是一个好儒家,当他为艰难及失败所围困的时候,是一个道家。人的失败多过成功,甚至那些表面成功的人,午夜自思,也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的疑虑;因此道家的影响,比儒家更常发生作用。

  最有意思的是,他说“官员像孔子,而作家及诗人像老子及庄子,而当那些作家及诗人成为官员时,他们表面上像孔子,骨子里则仍是老子及庄子。”

  林语堂还说:

  老子的影响是大的,因为他充实了孔子学说及常识所留下的空虚。以心灵及才智而论,老子比孔子有深度。如果中国只产生过一个孔子,而没有他灵性上的对手老子,我将为中国的思想感到惭愧;正如我为雅典不但产生一个亚里斯多德而同时有一个柏拉图而感到欣慰。

  ……

  对老子思想中的“玩世、愚钝和潜隐”,林语堂说:

  老子刁慈的“老滑”哲学却产生了和平、容忍、简朴和知足的崇高理想,这看来似乎是矛盾的。这类教训包括愚笨者的智慧,隐逸者的长处,柔弱者的力量,和熟悉世故者的简朴。中国艺术的本身,和它那诗意的幻象以及对于樵夫渔夫的简朴生活之赞颂,都不能脱离这种哲学而存大。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受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天地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下,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对于道教的退化,林语堂也有评论:

  道教的历史是很奇怪的。从老子智慧的高峰降到民间道教的神秘学、法术、驱邪逐鬼,从来没有一个宗教退化得这样厉害。今日道教道士最大的用途是赶鬼。如果哲学家拒绝制造神,民众常自行想像制造他们所需要的神。中国固有思想最固执的倾向是相信阴阳五行及它们的相生相克。这种信仰先于儒家及道家,而渗透了二者。但在老子,特别是在庄子的书中,显然提及精神保养法,灵性的修养,呼吸的控制,及冥想与注视那个唯一等等,为相信神秘学及精神保养的人开路,使他们在自己的身上贴上道教的标签。

  其实不只是对老子,林语堂对孔子和庄子都有很有趣的评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虽然自己也买了老庄的书,但是无奈以前没好好学古文,所以很多东西需要借助别人的注释才能看下去,还不能说能看明白,因为注释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一边看注,一边阅读,完全找不到读原文的感觉。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它们。(我才感到中国的教育官员都是没文化的人,太不注重对孩子古文的教育了。正是因为这样,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方面更多地超越自己。)

  惭愧得很,以前没有读过林语堂的什么书。这次也是随手从书架上取下来看的。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这样写着: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的很多文字写到我的心里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