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典评读后感1000字
《人间词话典评》是一本由卫淇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典评》精选点评:
●烂物,光作者的名字在封面与内里印刷就不同。加上笔者对王国维先生狂妄的点评,读来真是受气。为了感谢它激励我迅速入手王先生的原版,给一颗星
●人间词话。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另读新疆人民出版社本在手。可再读。
●睡前看看就算了。
●买了很久,偶尔看一点。希望学校图书管里会有……
●爸爸让我看的,我去
●作者要不是真爱王国维怎么会对着人间词话把老王从头黑到尾,要是看完了这书还不乐意,可不就是穿上裤子不认人吗!
●买书要看出版社啊,错别字太特么多了。解读还行吧,凑合看
●不必买,买不值。一家之言,且听且罢。往下看,就为读诗。
●看过原文 跳过解说
《人间词话典评》读后感(一):TB买书需看清
以为是人间词话原书,很激动的买回,才发现前面有俩小字……典评……盗版书边看需边纠错别字,坚定下次买人间词话要买正版……
可读性还是有的,讲的比较通俗易懂,引经据典的解释王国维原书里的话,不需要多想,入门的读着肯定有不少收获……
唯一不喜欢,就是作者的个人观点特别多,借故人出书也就算了。时不时叽歪两句褒贬,影响我看人间词话了。每到这时我就忍不住想说,您老自己写一本人间词话水平的书再来评论吧……
《人间词话典评》读后感(二):王国维之偏颇与本书之偏颇
观卫淇兄文辞清丽雅致,且以为文亦如其人,必是恬淡。
然此书种种不平之鸣,令人费解。
余以为王国维之褒正中而贬梦窗,实为其源。
卫淇兄遂作谐谑之语,称王之迂腐孤僻使之然。
实则缪之千里!
王老先生一代国学大师,其才情境界学识,非虔心素养之人不可得。
试问人间词话中于境界高下的探索,和人可望其项背?
词贵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贵在真,贵在无我之境,贵在不着痕迹尽展风流。最可贵的则是词中之大气。唐人词宏约雄浑,魏晋风骨也。是上上之境,可遇难求,与柳词温词之境大不同。
余之所言,非贬柳词,余爱柳词甚甚,其间千种温柔有似呢喃细语,“芳心是事可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种种,俏丽可人。“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之语,唯“凄神寒骨,愀怆幽邃”八字足以当。
然阅者千人,观感各个不同,褒贬之论,何日消哉?
《人间词话典评》读后感(三):好像小孩子写的书
怪只怪买书之前没有先看一看豆瓣的评价,怪只怪眼睛太小未看到“典评”两字;
在封面上印错的名字,时时出现的彩页画,一篇几行的小短评,翻来覆去对王国维大师的质疑与否认……
我不知道此书的作者是谁,可是总是不像我看的别人的诗评、人物评价,读来满口都是戾气、桀骜,却是很像安意如的作品——嬉笑怒骂,确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让古典文学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更多人,可是所谓古典文学,正有嬉笑怒骂、闲活家常所没有的静谧、典雅,我认为,也容不得用一点不严肃的口气来随意褒贬
——看到有位同学的书评下面的评论写到“有本事你也出一本像人家词话那样水平的书啊,有什么资格来贬低”虽然气势很强,但是我觉得有道理,读这本书,让人感到好像作者把自己放到和王国维先生同样的层面上,像他那样也开始对他的评价说,这里好这里不好,质疑是应当存在的,可是不应当到处都有,也不应当以这样的口吻来说……
最后再吐个槽,作者到底叫什么名字呢?本书有的地方写的是“卫琪”有的是“卫淇”,大惑不解之…………难道我买了盗版…………………
似乎我这样随意批判作者也不大好,总体评价还是可以的,我们看的是“人间词话”嘛,那就权且一看……
《人间词话典评》读后感(四):只讲词话,不讲典评。。好吧,我承认是不小心买书买错了。。。
《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先生最为出名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西方的美学和哲学思想,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王国维先生那尼采哲学般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哲学精神。本着这一精神,王国维先生在本书中提出了众多新颖而又极有价值的观点。而我认为,本书主要涉及到诗词评析创作方面的两个观点:境界说和本真说。
首先是境界说,境界说堪称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在《词话定稿》的第一则作者便开章明义地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而在之后对古代诸位词人作品的评析中,作者也始终坚持以其所谓的“境界”为评论标准。作者在第二则指出境界有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并将其作为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区别所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所在。而作者同时也明确指出:“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词话定稿》第五则”可以说,这段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在文学评论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者还认为,境界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景,也应该包括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话定稿》第六则”他也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词话删稿》第十则”和“词家多以景寓情。——《词话删稿》第十一则”从而正确认识到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我们因此可以认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文学创作中物质与意识的唯物辩证关系,但我同时觉得作者的这种认识是一种不自觉的认识,因为作者在《词话定稿》的第十七则又抛出了所谓的“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的分类,并认为前者“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而后者则“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并把李煜当作“主观之诗人”的典型例子。然而作者却没有认识到,李煜的词之所以会达到“以血书者”的境界,与其自身坎坷的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如果不是经历了国破家亡的遭遇,尝尽人间的冷暖,恐怕是绝对写不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人间词话》的另一重要论述是本真说。而我认为,本真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境界说的延伸,也算是对境界说的一种补充。作者认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词话定稿》第三十二则”他反对代字,也反对一些诗词作品中那份“雾里看花”的隔阂感以及“矫揉妆束之态”。推崇诗词写情写景的“不隔之感”,即诗词的本真之感。反对后人刻意学古人之词,从而不尊崇本真之意。并深以纳兰性德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为赞,称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还在本书中为古人所谓的“淫词、鄙词”平反,认为这些作品“亲切动人”,加上他关于约定俗成的习惯的论述,称“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都表达了他对于本真的推崇。而以上诸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西方的人文思想,体现了其对于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重视,所以我觉得本真说亦可以称做人性说。是对封建社会“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人性思想的质疑和挑战。
同时,王国维还特别重视文辞精炼性,他认为近体诗中,“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话定稿》第五十九则”,而词也是如此,并称“余填词不喜作长调——《词话拾遗》第一则”。并赞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王国维先生对于诗词精炼性的论述是非常合理而科学的,这也给当时喜好卖弄文字,极重藻饰,下笔千言,言无一物的不实文风给予了最尖锐的批判。
不得不说,《人间词话》作为诗词评论界的经典之作,其提出的境界说一说直到今天依旧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其关于本真的推崇,关于人性的推崇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和科学的。以及他提出的治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三个境界通俗易懂而极具深意,直到今天依旧为众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