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石墙风暴》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石墙风暴》观后感精选

2020-11-18 06:3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石墙风暴》观后感精选

  《石墙风暴》是一部由Nigel Finch执导,Luis Guzmán / Isaiah Washington / Joey Dedio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墙风暴》精选点评:

  ●同志万岁!

  ●这里的窗户太多了。。

  ●看了15年的污了眼睛,重新看看这部

  ●弹幕都在讨论阶级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了...大家看得好认真 顺便LaMiranda好美啊

  ●很不错的片,相见恨晚。

  ●电视电影,制作粗糙。剧本方面,缺少情感的层层递进。高段落潮缺少一个爆发的瞬间。歌舞段落比较喜感。结尾太仓促。

  ●感觉像舞台剧改编电影。瑕不掩瑜。几乎句句金句,有太多思考和警醒。不知道为什么豆瓣标记就180多个人看过......如果对同志维权感兴趣,这片一定要看。20年前的电影,阶级性和现实性比如今更加突出和醒目。

  ●一

  ●我眼见国家灭亡,滥用私权,但你胆敢欺压同性恋,随你做出什么动作,我们就斗争到底,在我们有发言权之前,我们被不公环绕,我们所有的希望与梦想破灭,但我们不曾站起反抗,我们用歌声诉说,你不久就会了解一切,我们不断斗争,我们急切想要回我们应有的民权,我们申诉,写信,思考直到我们得到应有的

  ●每一个少数群体都走过了一条血路

  《石墙风暴》观后感(一):黑暗中的永无休止永不放弃的战争!!!

  这是一部跨越年代和性别的好电影

  还好来得及看完这一部

  如果没有看过会很遗憾

  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

  这是一场我们永远没有把握会赢的持久战

  但我们不会放弃

  活着本身就是最好的战斗了。

  忽然就词穷了。

  Guillermo Díaz

  他让我觉得好惊喜

  这部电影里美艳动人的drag queen

  竟然是现在丑闻里冷酷但热血的前特工

  丑闻里我最爱的就是他了

  现在的他发福了,没那么好看了,但还是很有味道

  太意外了

  当时的她真的好美

  很自然

  不做作

  坚强 美丽 自信 勇敢

  那些台词

  那些眼神

  那些那些

  黑暗中

  他们闪着光

  他们流着血

  他们战斗着

  他们很伟大

  电影很好看

  他们两也很养眼

  音乐 drag queen 战斗 人群 欺凌 反抗

  什么都有了

  爱的伟大

  死的光荣。

  《石墙风暴》观后感(二):又是一个几乎判断错误的电影

  我看电影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因为电影名字或是海报吸引我,或是看了介绍,写的极为煽情。

  以前就看过这个电影的介绍,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看,因为对变装很没有兴趣。我很是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变装。

  但是冲着海报,决定费点时间看看,结果,发现电影还是很不错的。

  我是经常判断错误的。

  有些电影的介绍让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结果很难看,完全是浪费时间,

  有些电影以为没有看点,结果看了有一份意外的惊喜。

  这个电影完全应该算在好看的电影之列。

  这个电影的故事应该是个在残酷年代发生的残酷事件,但是通篇却用了很温馨浪漫的表现手法。应该说这就是美国电影的风格。美国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

  这世界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发生什么事都可以解决。

  美国电影可以把很残酷的事用非常浪漫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和警察的对抗那一段,简直是可以用快乐来形容,虽然,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残酷无比的。打在身上的伤是疼的,伤口是会出血的,被打掉的牙齿是不会自己长出来的。

  如果是西班牙的电影就不会这样了,西班牙的电影总是有一份残酷的真实在里面,通常是电影里的人都没有好结局,虽然,这样比较贴近生活。

  《石墙风暴》观后感(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刚开始,我其实对这部电影不太感冒,一者是这片年代相对久远,一者是里面的主角们——易装者给我带来的冲击太大。但出于强迫症我还是坚持了下去。果然,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当时的背景。在一般国人的印象里,像美国这样标榜自由民主的国家,因为性观念开放,对同性恋总是比较宽容些。然而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认为同性恋是精神疾病的观点相对普遍,更枉论“同志有罪论”了,因而主角Matty Dean所在的同志维权团体甚至不寄希望于民众的正常化对待,只希望民众“同情”这些“精神病患”。而司法体制对同志群体的干涉简直无孔不入——易装者酒吧常常受到警方的无理骚扰,只能靠贿赂来维持经营;便装警察会随时出现来阻止在舞厅亲热的同志;法律禁止酒吧向同志贩卖酒精类饮料;征兵时拒绝“性别倒错者”等等等等。

  其实,仔细想想也是,既然现在欧美仍有大量同运,那就意味着在那里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只是在长期的抗争中运动发展得越发声势浩大。有些同志总将现在的被压抑状态归咎于国情问题,然而欧美国家也不是一直都如人们想象的“平等”、“自由”的,当下人的幸福背后都是过往人们抗争的鲜血!我们不能默默等待社会观念的改变,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此外,也许更耐人寻味的还是其中的易装者视角。相对于作为少数者的同性恋群体,易装者可以算是更少数者、更“异常”者。人习惯于排斥异类。Matty Dean对他的易装爱人La Miranda的态度便非常讽刺,他爱他,或者该说她,他也为同志争取权益,但不得不承认,他的心里依然瞧不起La Miranda——“我只是个普通的同性恋”、“我不像你这样的难道有错吗”。

  在现实中虽然一些“伪娘”由于自身的外貌条件比较优越而能被部分人接受,但更多的人对其态度估计比对同性恋的更糟。我曾看过不少gay说易装者“恶心”、“娘娘腔”,并认为其影响了gay的形象,而大部分gay还是很man的。其实这是一种双重标准:一方面希望别人不歧视同性恋,另一方面自己却歧视易装者。我们有太多关于人的“天然”的观念——异性相吸是天经地义、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样子,却极少质疑这种观念的根据,我们容易因为不了解那些少数的“异常的”群体而对他们自行各种臆测与歪曲。随着Matty Dean对La Miranda的了解不断加深,他也逐渐承认了她。

  但另一对情人——易装女王Bostonia和酒吧店主Vinnie却不那么幸运了,Vinnie应该是片子最保守的角色,也许是现实中最可能存在的人。他害怕被任何圈外人发现他与Bostonia的恋情,哪怕是在自己的办公室也不敢与情人亲热,他向牧师忏悔他的罪。他是如此想变回一个正常人,以至于希望情人去做变性手术——“希望你去掉它,所以我们才能在法律上被认同,真正在一起”“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认同我们,这不是一个手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性别毛毛虫》所昭示的——我们需要经过蜕变的过程才能活的更好,但这个蜕变并不是要去变性,不是去迎合外界,而是要认同自己想要的性别。然而Vinnie依然做不到,那对他来说太难,像大多数人一样,“有太多的窗户(在监视着我们)”,最终只能留下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爱的告白走向毁灭。

  不幸中的万幸是,Vinnie的灭亡也促成了Bostonia的爆发,引发更多人的响应,更多的运动便是后话了。又回到了影片开头说的“暴动并不少见,所以大家都司空见惯,最后暴动都以被逮捕结束。60年代有很多这样的暴动,他们就是要宣传自己的思想”。或者该说,游行示威或者抗议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时可能招到某些人的反感,但我们构成了传统,只要我们愿意,终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传统。

  最后引一首插曲:

  我们获得发言权之前,我们被不公环绕。

  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梦想破灭,但我们不曾站起反抗。

  当我用歌曲诉说时,你就知道我不断在斗争。

  我们急切地想要夺回,我们应有的民权。

  我们申诉、写信、思考,直到达到我们想要的。

  否则,我们将继续斗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