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11-18 07:07: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是一部由黄健中执导,常蓝天 / 林芳兵 / 余俊武主演的一部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精选点评:

  ●多一星给敲鼓人的演绎。很多意象的堆彻,作者有话说不出的赶脚,迟慢的节奏和每个特效放三遍的赘述,让人在昏昏欲睡之际突然被幽冥的音乐惊醒,发现死人要入党啦?

  ●一直有种感觉,大陆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消耗了多半勇气,力气和运气。

  ●形式上还算先锋

  ●小时候看过,很神奇地没有成为童年阴影,反而一直无法忘记那种空旷荒诞大胆神秘的气氛。这种80年代90年代的国产先锋电影,如今看来太珍贵了。

  ●80年代中期正是“前卫艺术”的创作思潮,黄健中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正是艺术氛围的产物,电影根据同名话剧改编,所以影视语言上也更直白,可内容却是典型的表现主义,色调阴暗,怪异的视觉构图加上充满象征性的场景,让这个见义勇为的死者周遭世界充满了批判性。 可电影又太急于批判,欲盖弥彰的教育味道致使电影落入窠臼当中,整体来看就是三十年前的《驴得水》,不过就这部电影论艺术素养,黄健中真是完爆下几代人的。

  ●一上来就是一个乳房的特写,震撼

  ●一定要让英雄在追悼会之前入党

  ●高概念,低操作,导演技法实在太差。特别舞台风,有些地方是真先锋,比孟京辉好,但电影语言实在是...扶额

  ●这演员一个个都跟魂儿似的…

  ●令人惊讶、叹服;知道80年代厉害,但仍旧超乎想象,这部片子放现在看都时髦得一塌糊涂。怪不得导演说是他自己最偏爱的一部作品;刘索拉配乐亮。看过后不禁感慨,现在的电影市场是怎么了,从来不缺好导演与编剧;男主现在经常在婆妈剧里演知识分子、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父亲,真不知心里有没有落差!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观后感(一):麻木不仁的人最可怕

  前卫、先锋,实验性质很强,仪式感很重,有很多符号化的形象,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因为在公交上见义勇为,却被人诬陷为流氓,一个好人被污名化,车上一众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帮助他,这种视而不见的冷漠害死了男主,只有女友一直在为他正名,公车上只有一个瞎女和一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是真心想帮助男主,可是一个是瞎子,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看见了,一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孩,看见了也不能上前提供帮助……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观后感(二):又又又短评写不下

  还是个风流的个体户。一直都是当配角(舞台上),这次能当主角了(追悼会)。我一直不喜欢开会,这个会(追悼会)是最后一个了。

  死者肖肖对公车上生者的访问,他原谅有人为了自己的失明女儿,原谅新婚夫妇,原谅戴着红领巾的女孩子。他76年交了入党申请书但“他们都忙没回复”,死后却成功入党,而申请书早已找不到,自己已经写不出字。

  一百个光屁股小男孩,被偷者身后生殖器样的石柱,肖肖的婴儿时期光屁股遗照,还有裸体铜像…这恶趣味。

  由肖肖和恬恬兵马俑堆里弹吉他的图片而来,喜欢恬恬的长发和黑色连体裙,喜欢姿态各异的裸体模特,以及一群白衣真人和模特在一起,喜欢舞台上一排面具人,喜欢种种画面感和隐喻,喜欢错杂的时空,喜欢话剧的仪式感,他们三人把手放在蛋糕上,喜欢1980年代这样的大陆电影。是奇幻的艺术的,是脑洞大开的,那个奇怪的时代。

  用艺术的抽象的手法,讲述那个真实的故事,反映和批判社会和人,电影的魅力。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观后感(三):那个迸发年代中的异色探索

  80年代末期,大陆呼啦超一下子出来一堆现在人几乎想象不到的作品。从题材,到尺度,到意识,到手法,到对商业性的重视,都很新。受限于一些技术或资金上的限制,包括心态上一些不熟练,未见得都有多好,但确实给人看到了一些可能性。

  转过年来,8进到9,后面的变化就……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总体是很标准的艺术片,都不能算文艺片。这俩词别人怎么心里划分可能各有真章,在我这"文艺"更多是指叙事状态,而艺术是指"手段"了。

  比如要讲这《一个》的文本,其实相当的不晦涩,甚至可以说简单得有点过于“白”。

  一个平日普通的小个子男人,在公车上偶然见义勇为,却因他人的怯懦,被小偷捅死。之前大家都顾着污名化他,只有女友努力在为他争取着名声,最后他又在媒体上变成了英雄,甚至被追认党员。这里讽刺了一些普通人的怕事心理,还有见风使舵的领导。也多少对一个人和这社会的关系,做了点小反思。要说有多深,也确实没见多深。

  但在内容上,这部电影却相当前卫,表现主义的思路贯穿在全片。无怪于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这就是部恐怖片。

  每次男主角现身和消失,都用了老式鬼片里最常见的那个尖利的声音。对了,这部片的声音制作倒是相当复杂,各种时空叠化,各种音效进出。在电影资料馆的小厅里看的,胶片虽然是老了点,声效倒不差。

  太平间里阴气重重,门完全就是按鬼门关设计的,看门的居然是个打坐的和尚,头上有戒疤。西安取景,兵马俑之类的元素当然少不了,还有一个景里摆着大量白兮兮的服装模特,稍微再颜色调浓点都像意大利虐杀片了。

  后半段,还长时间用一个头骨的特写来表现主角与其他角色对话的环境。

  一直会想起那部基于《莽从中》而拍出来的《阿婴》。不过这部比《一个》晚了几年,手法上肯定谈不上一定会借鉴什么的,意识会接近是正常的。

  说是改编自舞台剧,所以有些先锋意象的设计就不太确定是首先来自于谁了,但舞台剧绝不可能找一百个光屁股小孩在那跑,所以多半还是导演和美术的坚持。

  摄影是赵非,西影厂大拿,跟第五代合作的那叫一个欢。查了一下,最近一次是靠《让子弹飞》拿了金马。边走边聊的长镜头调度玩了几次不能说很遛,但那些意象上的画面基本上没有大问题。有个女主角在雾里走近的画面,很顺地想到安哲。没办法,看的片少……

  要说是鬼片吧,倒也可以算是。不过重点不在这里,所以连鬼突然出来吓吓人这种正常有戏剧性的场面,电影多半都是绕着走的。人不是要拍香港鬼片啦。

  大设定感觉不算特别清楚,这个复活仪式到底是为了干什么的。谁看得见他,谁又看不见。但很多地方又是有细节的。比如男主角拿着火柴点不着蜡烛,拿着钢笔写不出字。还有就是设置了一些类似于里世界的环境,盲女被男主角拉入里世界,忽然就好像不盲了。

  是不是很耳熟,紫龙嘛这不是。

  外部世界的信息量还不算太弱,比如女主角那个服装走秀的副线,比如三角恋的部分,但电影并没真的打算把这些讲成完整的故事。意象化的段落经常是相对生硬地插进来,演这么一段,然后再继续推进主线。要真说有多不舒服,也谈不上。但关注着剧情一定是觉得下巴老在磕桌子,搁现在普通观众探头进来看一会,该是比较莫名其妙。

  是会觉得,这仅仅是不娴熟而已。其实很多舞台化的段落已经所以有意识在往现实事件上靠了。导演选择这些那些画面,甚至也不一定有完整的指涉,观众觉得是什么意思都行,反正就是想“稍微抽象一点”展现另一些情绪吧(换个说法就是不想好好说话,当然这不是贬义)。

  所以会觉得有点可惜,如果能继续这样练下去,别的大师片不好说,每年出个把《唯神能恕》总不难。

  所谓对心灵拷问,也只能说是蜻蜓点水,事实上不可能有什么更有力的答案,为什么不见义勇为,怕呗。被偷钱包的事主说自己是为了盲眼女儿,练过功夫的壮汉说自己好几天没睡觉,另一个中年男子说是跟老婆在度蜜月,肯定是借口,但不然还能怎么样。剧情单薄是真的,当然又说回来了,编导真的是没打算靠叙事来渲染这些。

  有两个从打架开始,到闪回,到访问都始终在接吻的情侣乘客,算是笑点担当。倒是觉得挺刻意,不过演员从头到尾脸压脸,根本看不清五官。感觉演员日后只能靠字幕跟家人证明自己演过了。

  红领巾小女孩长得倒挺可爱,居然是小史可。

  常蓝天长了一张硬朗的脸,接近李保田,但戏路其实偏句号……不行,把他说低了。其实也算是那时期的小男人代言了。现在老头也正常在电视剧里演家里说不上话的老丈人之类。

  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这是不是国产电影里,露点时间最长的作品。打鼓的纳西摩错的胸部在电影揭幕时就颤动着,而且时不时就出来打一会。后面要给男主角塑一个铜像,当时心里还一惊剧组好舍得啊,真给常蓝天做像?结果一揭幕,居然是个人身上涂了颜料在那站着,腹部有很明显的起伏。好像不是常蓝天本人,因为明显各自高大许多,总之……关键部位也没马赛克哟。

  当然,最后才要重点讲的的。林芳兵真好看啊……腿长身挺五官清晰。要是放在香港,标准的蛇蝎美人啊。里面几件衣服也穿得好看。大家都没怎么化妆,脸上都黑黑的,乍一看跟现在的审美有区别。但是多看会吧,她会征服你的。

  类比会想起袁泉。

  她们都是应该出现在欧洲片里的脸啊,唉,打住。

  这些也只是我辈的瞎念,演员对自己的期许往往是另外一重山水。林芳兵亲口说过,“如果我能演林黛玉,死了也愿意”。可是有个这么高的黛玉,宝玉就得从篮球队里找了吧……

  最后说个全场爆笑的点。死者来找盲女一家,盲女摸索着起来,说我知道你是好人。父亲说,孩子你又看不见。

  盲女说:爸爸,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可是我有一个名字,叫亮亮。

  觉着吧,大家也还是知道这是打算怎么引一个对比逻辑的。但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当时的演员不觉得也有问题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