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摩登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摩登女读后感锦集

2020-11-19 0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摩登女读后感锦集

  《摩登女》是一本由(美)乔舒亚·蔡茨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登女》精选点评:

  ●一声叹息。

  ●好多名人的事儿 菲茨杰拉德夫妇 香奈儿 休闲读物

  ●扒现代性的褂!

  ●所有男人和女人天生平等,造物主赐予她们不可剥夺的权力,这些权力就是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

  ●每个时代不一样,蛋时代更替的 pattern总是相似

  ●爵士时代和飞女郎~

  ●好女人是通过历练而来的

  ●其实是讲“摩登”

  ●这本书花了比较久的时间才看完,还是很值得看的一本书,讲述了1920年前后摩登女这一特殊人群随着爵士乐时代的兴衰灭亡。看书的时候时常想起SEX N CITY。也想着,这样的历史变革,中国是不是也默默的正在上演,毕竟,肉欲情色非主流都是翻版的摩登女现象。

  ●《午夜巴黎》直接开启阅读模式

  《摩登女》读后感(一):自由人或摩登女

  《摩登女》一书读到结尾那一章“承受不起的奢侈”,

  Chanel所承认的一生最爱是博伊,因为他是真正关注过她的梦想的人,虽然他娶了另一个女人。

  当博伊出车祸死去后,她奔到出事地点,痛哭流涕。

  随后她推出了“小黑服”,并告诉好友:她已让整个世界为博伊居丧。

  读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哭起来了,大概因为凌晨实在太累太困了吧,也因为这些摩登女的结局都不幸福。

  泽尔达精神分裂了,被烧死在医院。

  克拉拉因丑闻被解雇,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孤独地死在郊区的小平房内。

  布鲁克斯一度沦落为第五大道的营业员,同样疏远家人和朋友,孤身死去。

  书中我最喜欢的三个女人几乎代表了20年代摩登女的命运,历史长河中一小簇的烟花,使结束后的夜色更黑。

  重归保守的社会又掐住了她们的脖子,下一次松开可能已是美国的1960年代。

  这说明,不仅仅是背道而驰,若你走得比大部分人的道德指标慢一点或快一点,都可能受罪。

  考琳的命最好一些,她因善于投资而富有。她说过,无法想象没有200万美圆能生活得好。

  但是,或许当她有一个好的constant,100万同样使她幸福。

  难免又想起喜宝的话:我要许多许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有许多许多的钱也是好的,如果没有钱,那多些健康也是好的。

  问题就在于,摩登女这三者都没有,除了某个年纪的自由。这是代价?或根本没有谈条件的机会?

  flapper,1920年代举行和穿着颠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女子,或者,荡妇。我会质疑它的定义是否成熟。

  在每一个年代,都会有这样的女子,我宁愿称之为“自由人”,不分性别。

  你没法要求同一时间的每个人都用一样的大脑思考,特别当一个时代为她们放宽手脚后。

  这群20年代女子经历、目的、性格并不相同,唯一可以成为群的理由是:

  她们穿了一样的短裙,剪了一样的短发,一样喝酒、抽烟、做爱。

  也许克拉拉和布鲁克斯都有过童年时代被性侵犯的经历是一个成长途径的巧合,但不是时代群体的共性。

  她们广受瞩目:因为在此之前的自由人不载史册、不上台面,而这一次她们竟然走到前台,获得了物质和名声,于是更让人对其结局诧异:

  难道没有一个“自由人”是可以逃脱诅咒吗?

  答案也许是不。

  这也是为什么Paris Hilton的名字会出现在最后一页。

  《摩登女》读后感(二):销金女郎

  真事儿。老公给老婆打电话,问老婆现在哪里。老婆回答:“久光百货”。老公大吼:“你去那专为二奶预备的商场干啥?!”久光,贵,久了必败光。恒隆的贵是拒人千里之外的贵,你眼红也买不起;而久光的贵是可以亲近的贵,你咬咬牙兴许买得起。一般的有夫之妇,懂得老公的就是自己的,自然会觉得在这里买东西太败家。可是还没有合法婚姻身份的,人家也是活生生的人啊,多半生得还不错,多半也还年轻,没要鸽子蛋大的钻石已经是网开一面菩萨心肠,逢生日了要件大牌的二线包包,简直是“合理要求”,所以你明明肉痛也要忍着。一来二去,久光成了二奶们的案板,剁你没商量。

  拜金女和销金女还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任务是爱钱盼钱找钱,后者的工作中心已经发生了转移,转到专业花钱上来。那个眼睛大得空洞的章女士,不就是这样败光了钟先生的万贯家产吗。多遗憾,像夏奈尔那样既是销金女也是捞金女的,百年不遇。而像泽尔达那样销金销得有型格的,也已不多。

  大男子主义者海明威非常不喜欢泽尔达,其实他也不喜欢菲茨杰拉德,但是看在“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份上,哥们儿的弱点尚能容忍,而泽尔达,bitch。在海明威看来,泽尔达纵酒狂欢、还鼓励菲茨杰拉德酗酒,最终毁了他的写作天赋,不可原谅。而最不可原谅的是,泽尔达不仅给老公戴绿帽子,还嘲讽老公“尺寸太小”,致使菲茨杰拉德没胆子跟任何其他女人睡觉——超级bitch,呵呵,海明威怒了。

  即便如此,海明威却也不得不承认,“泽尔达非常美”。

  泽尔达是全州最抢手的美人,军队飞行员用花哨的特技飞行表演和编队低空飞行从她家上空呼啸而过,直到有个不幸的飞行员机毁人亡。为了一睹芳容,部队士兵到她家附近的大道上操练。而当战争结束,全城出动观看大阅兵,“军警不得不在她周围拉了一道警戒线”。

  不仅美丽,而且狂野。泽尔达常有出格之举,比如穿着严严实实地迈入喷泉,在别人家的宴会上进入浴室泡热水澡,表演草裙舞,在酒店的旋转门里绕上半小时,特别是购物狂,一下午一口气,能买下十多件衬衫。为了满足泽尔达的消费欲望,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写大量的媒体稿件(160篇)以应付开支。他能写什么呢,他写的一切,都有爱人的影子。稿费很可观,每个短篇2500美元,后来涨到4000,可是还是不够花啊,钱流水一样地来了,又流水一样地去了。泽尔达好大的手笔。

  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就这样成为爵士时代的金童欲女。他们既是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新文化的牺牲者。这种新文化被广告和娱乐培养起来、而不是被宗教和克制抚育出来。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在此被彻底颠覆了,追求快乐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有个专门称呼来命名泽尔达这样的女性,flapper,摩登女。她们不喜平庸,不守规矩,奇装异服,言谈大胆,举止放浪,精力充沛,热衷冒险。按照泽尔达的概括,“勇气、莽撞和挥霍”。如果说,泽尔达是美国第一个摩登女,菲茨杰拉德则是第一个推广摩登女的宣传家,他的一部文集的名字颇为有趣:《摩登女与哲学家》。这里的哲学,是物质的哲学,消费的哲学,欲望的哲学。

  在20年代,反对摩登女最力的,除了海明威这样的男性沙文主义者,还有正统的女权主义者。穿裤子和平底鞋的女权主义,反对裸体和高跟鞋的女权主义,同为“新女性”,简直是鸭同鸡讲。

  其实,泽尔达是个真疯子。她多次精神失常,还有早发性痴呆症,于1934年住进精神病院,再也没能完全康复。菲茨杰拉德忙于筹钱照顾她,自己在苦闷中借酒浇愁,弄得债台高筑,最后只得替好莱坞米高梅公司写剧本还债,《飘》和《居里夫人》都经过他的修改。到1940年,菲茨杰拉德因为心脏病发作去世,7年后,泽尔达死于精神病院的一场大火。

  菲茨杰拉德算是情痴,他说:“我爱她,那是万事的起点,也是万事的终点。”他晚年后悔吗?似乎有点儿。

  在神志还清醒的时候,泽尔达几乎是个诗人,在30年代的精神病院里,她写信给爱人回忆热恋的那个深秋,“在每年这段灰蒙蒙的时光中,花朵与树木犹如从另一个夏日漂浮而来的花朵与树木。”或许,是在不那么清醒的时候,她这样写他们的第一次约会,“他闻起来就像一件新商品。”

  (本文是对《摩登女》一书的“有益补充”。)

  《摩登女》读后感(三):疯狂的时代

  这曾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也是一个时代的疯狂。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书里的人。 斯科特与泽尔达,他们曾经那样热烈的爱过,最后却在热烈中燃烧殆尽。 很难定义泽尔达这样一个摩登女在斯科特生命中的地位。泽尔达给了斯科特创作的灵感,让他在反复焦灼与不甘中写出了反映爵士乐时代与摩登女的《人间天堂》,终于一举成名,有了财富与地位的斯科特再次向泽尔达求婚,最终抱得美人归。泽尔达也不时发表一些关于摩登女的文章,与丈夫的事业相呼应。 另一方面,这对名人夫妇婚后肆意挥霍,今朝有酒今朝醉,按照他们书中所写的“摩登方式”追求着疯狂与刺激,酗酒、争吵不休、行为古怪、一掷千金。 斯科特在暮年对女儿说道,“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个梦想...我爱你妈妈,尽管我知道我不该娶她,我还是求婚了...梦想破碎了...”那个辗转了很多军营,最后跻身于曼哈顿一个小破屋里也坚持写作的青年,最后沦陷在与泽尔达这样一个美丽、狂野、奢侈、多情的摩登女郎的爱情中,没能写出最想要的伟大作品。他也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经典的作品,写了很多其他的畅销量和数不尽的短篇,但他也承认:“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钱、钱、钱。”泽尔达讲究排场、奢侈无度,他与泽达尔不断的在挥霍完所有金钱、赶稿预支稿费、继续挥霍的循环里轮回。他们这样度过了快活的黄金十年,这也是爵士乐时代的黄金十年。 在他们寄居法国时,有一个飞行员狂热地追求泽尔达,而此时斯科特刚刚写完《了不起的盖茨比》,每天酗酒、皮气暴躁,抱怨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其中自然也包括泽尔达以及她这类的朋友。泽尔达向斯科特提出离婚。 他们最终没有离婚,然而,不久泽尔达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女儿也刚好上大学。爵士乐时代已然落幕,似乎预示着他们的悲惨结局。斯科特每日赶稿、写剧本、酗酒,承担着女儿的学费和泽尔达不断上涨的医疗账单。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泽尔达似乎从未理解过斯科特的绝望有多深。” 最后,斯科特在44岁时就死于心脏病,8年后,泽尔达死于精神病院的一场突发大火。人们找到了她被大火烧焦的尸体并与斯科特葬在一起,他们的墓碑上镌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 也许,到最后,斯科特心中最美的记忆还停留在蒙哥马利美好的一个多月里。他没有钱也没有地位却沉溺于她的魅惑,她爱过很多人也正被很多人爱此刻却只深陷于他的潇洒;有疯狂而没有日后不断挥霍再压榨自己的歇斯底里,有热恋而没有日后在相爱中又不断争吵相互嫌弃的辗转反侧。 他们因紧跟着时代潮流而辉煌一时,又因为潮流的落幕被打入尘埃。 还有可可·香奈儿,她从贫穷起步,有自己独立的智慧与创意,协调了与两个男人真挚的爱情与友情,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品牌帝国,在博德去世时她专门设计了“小黑服”让世人为他服丧,在巴黎时装周设计被仿冒时她毫不在乎——“我站在时尚这边,而不是时装工作室”。然而,在她发给试衣模特少的可怜的薪水时所说的话——模特们青春美丽,随便找个男人完全可以过得很好,因此薪水低也没问题——不禁令人失笑。这才是虚假的经济辉煌背后暗涌的冰冷人情。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如典型摩登女角色扮演者克拉拉,她出身贫穷但敬业和善,却因有钱而任意挥霍酗酒吸毒,童年被父强奸的心理阴影让她患上精神病,随着爵士乐时代的结束她也逐渐走向末路,最后孤零零的死在庄园里。如郎,如考琳,她们都曾因时代而闪耀,又因时代而没落。又如那么多曾经年轻热烈、花枝招展的女人,她们坚持爱与性欲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她们坚持性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要求,而所有这些观念都随着爵士乐时代的落幕被隐藏。当百年后的同性恋们再次亮出这样的观点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时,生出了一种轮回的宿命感。 女权主义者们指责摩登女对政治毫不关心,广告商们向摩登女狂轰乱炸,生产商们指望着这群女人为自己赚钱,而工作中受到歧视工资仅能满足温饱的女工则靠依附于各种各样的男人来实现自己摩登女的梦想。 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混乱疯狂的社会令我压抑,但最终,我们都要接触这样一个、最少与其有部分相似之处的世界,这样一个表面流光溢彩、暗里冰冷艰涩的世界。但我们渴求温暖、渴求和善,渴求阳光下的青青草地、渴求蓝天下的婉转鸟鸣,渴求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了解世界的黑暗,仍愿用温暖去应对世界的冰凉,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不伤害自己的方式。

  《摩登女》读后感(四):扒现代性的褂!

  世界于1922年左右一分为二……

  ——威拉·凯瑟

  如果美国女性的现代性肇始于一小撮人的“高级八卦”,你怎么想?

  后现代热病在这几年似乎稍稍退去,反正我是在顶礼膜拜和晕头转向并存的复杂情感纠结下,毅然决然趟出那淌浑水,现代性都没搞清楚,那言必称后现代就是大跃进。

  把蔡茨的这本书称作高级八卦一点儿也不为过,副标题——性、时尚、名利与成就美国现代化的女性共同演绎的疯狂故事,就让我这种八卦狂人热血沸腾,而高级就高级在作者认为这些名人的八卦却改变了世界。

  《摩登女》截取的是20世纪伊始至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崩盘这将近30年的历史片断,小处可见几位拔尖儿人物的人生起伏、风流韵事,大处把脉社会风尚、变革走向,这么一搭,作者就有图个方便将美国女性的现代性压在了几位名人肩膀上之嫌疑,但在考察女性现代性历程和展现现代性原初风貌上,可谓有板有眼,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体现着作者对旧时光的缅怀。

  对社会现代性泉眼的探寻落在了flapper——摩登女的身上,这个发音如精灵在口中跃动的单词破除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保守与庄重,与美国的崛起和繁荣并存,消逝于大萧条的到来。但历史的相似性却给了我们挖掘这段社会风潮的充分理由,现代女性意识的发端,时尚本质的定义,消费文化与现代广告的繁荣,都始于此,而影响至今。窥探八卦,有时候比重温理论更有意思,某种程度上,八卦故事是经加工最少的文字,而理论却有沦为过度阐释的二手信息的可能,时代最鲜活的一面也许在阐释中被磨损,而八卦却是放在历史大冰箱中保鲜期最长的食材,看你怎么用,烹调得好,绝对是佳肴。而我先择菜,望日后用时得心应手。

  摩登女与海飞丝

  爵士乐时代的到来完全瓦解了美国青年人原有的社交关系,查尔斯顿舞在节奏中重新定义了party,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摩登女的圣经,这位为了重新博得泽达尔芳心而写作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无疑在青年期爱情缪斯的怂恿下半写实半渴望地塑造这样一类令男人心动的女性形象:裙裾飘飘,化妆精致,剪短头发,穿长丝袜,喝酒,抽烟,不吝啬自己的亲吻与身体,当然前提是有穿不完的时髦衣物和新潮首饰相赠。这类女性在爵士乐时代就是ICON。当然,菲茨杰拉德不是造物主,但他是摩登女国王,到底是他创造了摩登女,还是摩登女一直给他以灵感,这已经说不清了,而在《星期六晚邮报》每篇小说的搜肠刮肚中,他与摩登女形成了微妙的互动。这位通俗小说家纪录当下生活的写作风格成为了现在看来最详尽儿生动的时代考证。我倒是在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典故,斯科特曾经为《邮报》撰写过一篇名为《head and shoulders》的小说。转念一想,这不就是宝洁公司的“海飞丝”么?与待考证的是这两者孰先孰后。不过无论先后,倒是都能看出斯科特小说与流行文化、消费主义的密切关系。若海飞丝在前,那么小说是种对“潮物”的借势与膜拜,若小说在先,那么就更能说明问题,当时对于摩登女来说毫无抵抗力的时髦生活日用品,再添个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名字,非掀起一股抢购狂潮不可。

  摩登女与纽约客

  很难想象如今以政论、传记、诗歌和文化评论为主的严肃刊物在创办之初是一本以都市“世故”和幽默为主的轻松杂志,这样的转型可能始于战后,而“口红”——洛伊斯·朗无疑奠定了纽约客早期世故幽默的调性,被誉为“美国第一位视时尚为艺术,并以独立、智慧、幽默和文采评论女性服装的时尚评论家”。当然,她的专栏“双人桌”不但对女性服装的评论敏锐儿幽默,而且也是纽约夜生活和休闲娱乐的活地图。洛伊斯·朗将自身投入到声色犬马的海洋,声称自己的专业就是不同寻常的体验,这种体验过后,是在日出时分穿得考究地回到办公室,踢掉高跟鞋,在酒后的微醺中将昨晚的经历啪嗒啪嗒地敲出来,她的专栏能不“时而轻佻,时而咆哮。时而大起大落,极好地捕捉了爵士乐时代的特质和感觉”么?!当然,洛伊斯·朗是那个时代的“顶级摩登女”,她属于全美国14%的专业精英之列,收入丰厚,品味非凡,紧跟审美与文化潮流。成为“口红”是那个时代多数女性的愿望和目标,尽管她们中的大多数工作机械无聊,薪水很低,而媒体和广告却使她们“懂得了如何让自己成为中产阶级,即使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成本远远超过她们的工资水平也在所不惜”。这时,应该就是信用消费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它确实是美国现代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个阶级的渴望与个人自由的宣言与物神崇拜息息相关,媒体与广告在物质与理想生活之间所划的等号,是她们个人主义女权运动的坚实后盾。

  摩登女与香奈儿

  如果说是保罗·普瓦雷将女性从维多利亚式的繁冗中解放出来,并精确地定义了时尚。(它操纵控制了你的决定,它是个双重专制的暴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它时时要求做出变化和创新,是人为它服务,而不是相反)那么将它发扬光大的无疑是可可·香奈儿。

  成衣在设计上的革命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是对传统性别意识的颠覆,这似乎是陈词滥调,而很少有人提及生产机制上的嬗变,其实这才是“时尚民主化”的本质。从香奈儿每季的发布会,到多雷夫人工厂的一手仿制,再到越洋作坊对“仿制”的仿制,直到《时尚》刊登设计图,时尚造就了全世界的摩登女,一种共通的感受(不凡的品味和独立的姿态)在乡间和城市之间的裂谷上架起一座桥梁。美国将标准化意淫为一种个性,巴黎的“A货”在时尚萌芽期就是如此野蛮而生命力旺盛的“盗版”这证明了某种需求的裂口,香奈儿女士的高明就体现于此,“就让他们去仿造吧,我站在女性这一边,而不是时装工作室这一边。”是啊,多亏有了她,工厂女工才能像百万富翁一样散步,这层服装民主化掩盖和缓解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阵痛,劳动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弱势,通过购买漂亮的新产品而被忽略。“对商品的拥有权取代了对劳动力的拥有权”,如果这被视为社会进步的标志,那么,感谢香奈儿女士,这场规模浩大的风格运动以及她后来在二战时期对纳粹的趋炎附势,足以使她改姓福克斯。而你又不能否认的是,这种专制化、标准化的生产与流通已然成为时尚的重要基因,它从摩登女一代开始代代相传,流入曾孙女辈儿的身体,从第一世界蔓延到第三世界。

  摩登女与ART DECO

  从严格上讲,美国没有新艺术运动,但ART DECO却生机蓬勃,比起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ART DECO才是设计世界开始与传统工艺决裂,并向现代主义设计过度的开端。汽车造就的速度感使人们告别缓慢、规律的生活节奏,对机械的崇拜,对刺激的追求表现在当时的设计上就是界限干净利落,棱角分明的几何形以及放射性线条,从东方和原始部落艺术元素中借鉴的色彩和图腾也大量地出现在服装与建筑设计当中。摩登女穿着最时髦的带有阿兹特克纹样的服装,坐在男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飞速逃离父母的视野,出入带有浓厚装饰艺术风格的娱乐场所,无形中,她成为了设计现代性的有力推动者和目击者。

  历史上的摩登女虽然在1929年的黑色星期二后渐渐销声匿迹,而那个时代的余震却从未消退,时常回响于历史长廊之中。很少有人考虑过从摩登女时代开始,我们继承的是什么,又改变了世界什么,现代性的利弊仍然共存。摩登女时代的性革命与消费革命在今天还在浩荡,可是有时却构成相互消解的局面,抱歉我用了一个后现代词汇,因为有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这个词一般复杂而多义到无从解释。没有进步,只有循环,在消费品更丰富更膨胀的今天,通过购买以获得个性,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你也在失去个性,不断迷失。这种处境在摩登女时代就存在,而被现代回望、反思、对照,结果发现我们不断努力却收效甚微。如果按作者所说,“摩登女,事实上是第一批彻头彻尾的现代美国人”,那现在的中国似乎就对应着当年美国的“摩登女时代”,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摩登女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