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堡》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城堡》读后感锦集

2020-11-20 00:46: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堡》读后感锦集

  《城堡》是一本由[奥]F.卡夫卡著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堡》精选点评:

  ●真是个阅读考验 我看了一个暑假 晕

  ●达到巅峰的未竟之作

  ●受不了了。。。

  ●教化洞穴里的人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前半段是读的表妹在西西弗买的版本,后半段是回学校读的图书馆版本。我的心情可以想象了。不是一个版本。不过还好啦。写虚幻的东西语气真的不能啊、呀、天、妈呀、好神奇啊、吓死我了、偶滴娘啊……卡夫卡做得很好啊,变形记就可窥视一二:“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们看看哪,这是多么小的事儿呢——我不过是变成了一只大甲虫。K不过是到了一座既不像城堡也不想村庄的破落地儿呢。

  ●不吸引人,啰里啰嗦的。。。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只是彷徨而已。

  ●目前看得我很混乱 ,不像《美国》还有些轻松。 将它看完了,越看到后面才越来越感到卡夫卡可怕的地方。

  ●深入骨髓的绝望

  ●其实没太看懂,待我再研究看看……

  《城堡》读后感(一):Samsara

  城堡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一個外鄉的土地測繪員竭力想得到認可。,但是從開始工作就一直被阻撓,荒廢著時間,一切努力都是無用功,徒勞的。故事來來回回講述的也就是他盡一切辦法與城堡取得關係。但是這一切像是官僚體系的村民們麻木著,無聊著,讓外鄉人的他卑微著活著,冷漠的對待著K先生。在這裡他沒有身份,沒有立足之地,他只是城堡的受害者之一罷了。

  城堡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隱喻,究竟應該以何種方式來解讀它成了後人們經久不衰的話題。當然課上老師提到我們必須要回到他的哪個年代和背景去解讀他,去解讀現代主義的內容。在他的小說里除了存在歷史感以外,他的諷刺更像是一種對他自身身份的定義與解構。

  城堡中層巒疊嶂般的部門和機構像是映射了當時歐洲的腐敗官僚制度,複雜而又缺乏效率。而走的越近越看不清則的城堡,則像是每個人的夢想,或者是對自我的了解。卡夫卡是猶太人,講德語卻又生活在布拉格,一切的矛盾都聚集於一身,他本人也抱怨過並不是很喜歡自己身份是事情。或許某種程度上K先生也是卡夫卡自己個人的化身,走在“永遠沒有人影的大街上”,看著村子,期待著城堡,尋找著門。尋找著希望。但這一切在那個年代看似都擁有,實際上很多事情依舊是遙不可及。村民對城堡的崇拜,更像是某種時候擁有權力的人與民眾之間的關係,女人即使成為城堡官員的情婦卻也認為是光榮的,一切人的道德標準與基礎都是城堡所制定的,凡是抵抗城堡的人,都會受到群眾的道德審判。

  K先生,某種程度和我們一樣,永遠在尋找,可是卻永遠也得不到答案,最後會被自己所累死。用東方的思想解釋也像是某種輪迴與命運,所謂的SAMSARA。卡夫卡沒有給我們答案,它定格了一切,像是某種高級的抽象法,將人類行為的某種模型抽象出來,使得後世的,或是說還在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時期里的人,將這樣的抽象公式類比著當代的生活。

  《城堡》读后感(二):城堡與異鄉人——讀卡夫卡《城堡》

  開學了,珠海這幾天都在下雨,涼颼颼的,敏感的人容易變得壓抑和消極。下雨的這段時間里,我在讀著卡夫卡的《城堡》。小說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一個土地檢測員K來到一個村子,但是他卻沒有做到任何相關的工作。鄉村裡有一個城堡,城堡里有無數的官員和無數的文件,他一直想盡一切的辦法想同城堡交涉,但是卻始終無法做到,最後他帶著遺憾在睡夢迷糊後離開了。

  小說的名字叫做城堡,整部小說都在提及的“城堡”,K一直想去但是卻一直無法接近的城堡,村民都在敬畏的城堡。有人因為拒絕這個城堡而被全村隔離和孤立(阿瑪麗婭一家);有人因為做了城堡里的人的情婦而變得受人尊敬(弗麗達);有人以三件從城堡里得到的物品作為生存的支撐(客店的老闆娘)……總之,所有人都在為城堡奔波,管家、秘書、信使、助手、情婦、甚至是消防員。

  一直在思考,城堡到底是什麽? 它在隱喻什麽?象徵什麽?

  小說中的“城堡”讓我想起自己一直都無法真正理解的戈多,但是它又不一樣,它只是同戈多一樣,一直被言說,最後都沒有出現。而最不一樣的是戈多是被等待,它甚至沒有被敬畏,也沒有那樣可怕的影響和無處不在的存在感。而“城堡”,它一直在被追尋。是的,那兩個流浪漢在等待,而K沒有,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他一次又一次向城堡邁進,一次又一次被打壓,最後是他離開了,而那兩個流浪漢還在等待。但是,它們同樣,不能被說清。城堡比戈多更可怕的在於它的不完全虛幻性,似有似無的存在感帶來的無限的恐懼、空虛與無常。一連鎖同城堡相關的故事和人物, 數不清的而又渺茫和細細的牽連,讓城堡的存在變得更加的具體,但又更加的神秘。隨著一系列人物和故事的發展,我們對城堡的瞭解增加,我們的無知的範圍也增加,城堡只會變得更加的神秘,這種神秘會越來越龐大。因為無知與不瞭解,無法捉摸,我們的恐懼也增加。越是恐懼,越是探索,於是越是恐懼。

  我看到K是那樣的努力,找村長、找信使、找情婦……只是一直無濟於事。這一切很容易就讓我想到人生的虛無。我開始覺得,那一座城堡是意味著一種人生的終極。人生存於世,一直在奮鬥和努力地活著,爲了各種“意義”和“價值”,看起來像是——反抗,實際上也許微不足道,很虛弱。我們像K,有無奈和憤怒,每一次再站起來做無謂和無用的鬥爭,直至最後的絕望,或者自欺欺人,然後放棄自我。生命像是一個從認識到尋覓到反抗到絕望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一直在認識的過程。正如K對於城堡,對於那個村子,他是一個異鄉人;我們對於人生也是一個異鄉人,正如K在村子里,在城堡面前永遠是一個異鄉人,我們也永遠是一個異鄉人。只是現實更為殘酷,異鄉人也許還有一個能返回的“鄉”,而我們在人生中無處可走。於是,我們唯有一直去認識,認識絕望與虛無,直至最後的冷漠與麻木,就像村子里的其他,其他所有人。

  最近,一直有一個想法纏繞在我的思緒中:自殺。加繆曾說,唯有自殺是有意義的哲學命題。葉落歸根——也許擺脫異鄉人身份的途徑,只有死亡。那爲什麽是自殺呢?既然死亡終究到來,即我們始終是要脫離異鄉人的標籤,爲什麽還需要這麼迫切和積極?生命的終究毀滅是造物主對存在物的仁慈,也可能只是對歸屬的規律一種遵守,只不過前者更讓人欣慰些許。後來我開始漸漸地明白,自殺是在拒絕虛無,是反抗的最後的終極的武器。有人問卡夫卡,最後K是怎樣了,卡夫卡說,疲憊死了。

  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沉重感和壓迫感。城堡在壓迫著我,使我壓抑得幾乎要窒息。那一個個出場的人物也在壓迫著我,教師、老闆娘、村長、情婦、助手、神秘的阿瑪麗婭、變心的弗麗達、村子里的其他的村民……到底誰是敵人?最後發現,似乎都是敵人,他們都是阻止K與城堡靠近的敵人,只不過是主觀意願與客觀要求的區別。作為異鄉人的我們是那樣的孤獨和無助,這些人同他們身上的故事,仿佛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束縛著人,也束縛著善良和天真的讀者,也就是我,於是沉重,還有壓抑,我甚至再一次遇上了那想要自殺的感覺,但這一次,我是惶恐,極其惶恐——我想要逃避城堡了。同時,我不幸地發現,吃和玩,還有聊天,所有的媚俗都已經無法拯救我了,最後,我只有求助于較為厲害的金錢。

  不過,一段時間后,待我再次醒悟,只有繼續閱讀。

  2013.9.3寫於宿舍。

  《城堡》读后感(三):我们一起来测量土地吧!

  当初选择了这本书,纯粹是我决心要为自己的论文作好准备,因为我早已立志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必然是写卡夫卡的。以前读过他的观察、法的门前,鼎鼎大名的变形记我前后看过中文译作还有德文原著,感觉在卡夫卡作品身上,有着我熟悉的味道。就是那种你觉得对方是同类的感觉。所以我想在近乎羞辱的大学生活结束前,写一篇成功的分析,因为…一个失败者写失败者的故事,应该不会失败到那里去吧。暑假的时候,我随手按了卡夫卡在古腾堡网站上的一本书来读,那本书便是《城堡》。一个月下来终于把这本书爬完。

  看书的时候,无论是在网上读,还是后来开学以后借了本实体书来读,我总是翻翻后面,看看自己的「进度」如何:这一章还差多少结束呢?整本书还剩多少章才结束呢?以前我的一位好友很忌讳这种习惯,觉得这样的阅读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我这次可能主要是因为第一次看那么长篇的德文原著,想要激励自己继续读下去吧。渐渐地,我发觉自己做这样的行为,并不单纯是因为原著单纯,碰见耐人寻味的情节,例如K和Frieda之间的调情和争执、和Olga的坦承相对、来自助手Jeremias的指责等等。这些剧情都是在故事后面才出现(起承转合,精彩情节以渐增形式出现对吧?),按道理说我已经习惯了读德文原著了吧?

  但是我一读到跟秘书Brügel的部分,我就一边读,一边期望这部分的故事,有一天我甚至就像K一样,在图书馆读着读着就倚着长凳睡着了。直到故事最后,我的心灵和情绪变得像K一样,希望快快把这本书完成算了,尽管最后跟Pepi酱的对话有非常之多机灵巧妙的地方,但是作为读者、聆听者的我是觉得很疲倦,好像一投入这个故事,一想象那个环境里的K,便觉得自己身心疲惫,听Pepi酱说的K,其实已经爬到山顶全身乏力、喘气不止,好不容易找到山上一个凳子可以坐坐,然后耐心地用剩下为数不多的力气来听Pepi酱讲话。

  说起来了爬山,我便想起最近跟一个好友去杭州,旅程前几天已经去过一趟西湖了。有一天好友提议说:「要不我们换个另一个方向徒步走过去西湖吧?」结果我们从南宋御街出发,在烈日当空之下绕了个圈子过去,途中经过一个山,叫凤凰山。我们俩也是喜欢爬山的,他甚至相当于是个老手了,于是犯贱如我说:要不我们穿过这个山去西湖。

  我平常有去健身,但是一如所有健身爱好者一样,做的几乎都是力量训练,直接忽略有氧运动;他是打橄榄球的,但是因为学业较重已经好几个月没怎样运动,可是为了打橄榄球他增重到90公斤,可他身高才170左右。我们俩上去,没爬几层就不停喘气。以为多走几层就能结束这场苦旅,只见前路却有着无尽的阶层,本来兴致勃勃的我也不禁问好友:「要不我们就回到原路吧?」「不要吧,别走回头路。」

  就这样,我们就在山上走两个小时。就在今年那个酷热的夏天、酷热的浙江。接着我们还打算去看西湖呢!

  那...我当初为什么那么犯贱呢?我是期望能在山上看到美景的,结果凤凰山山上丛林密布,好不容易能从光秃的一处瞥到外面的景象,不过看见的没有河流没有江没有山没有蓝天白云,只有沉闷的黑绿...对的,无聊到我现在连看见了甚么东西都记不清。「快看呀!你想看的风景呀!没有树挡住我们就要哂死了!」好友满嘴嘲讽说道。好不容易循玉皇山道下山,好友这时候说:「我在想...人生是不是都是这样呢?走过这样的一段路,结束的时候却甚么都得不到...」走到终点,我已经觉得自己可以随时像当时地上干死的蚯蚓直接摊倒了,最后还在出口发现售票处...妈的,原来上这破山还要收钱。更讽刺的是,我刚刚搜到了关于这个山的介绍,貌似这个山还是有些景点...为啥我们都碰不见。

  这时我想起卡夫卡的一段很短的寓言故事(翻译我从Molly发的转过来https://www.douban.com/note/166220144/):

  “哎,”老鼠说,“这世界变得一天窄似一天。当初它是那样辽阔,辽阔得我都害怕了,我跑呀跑呀,我真高兴,我终于看到远处左左右右出现了一道道墙,可这些长长的墙以极快的速度靠拢过来,我已到达最后一间房子,角落里有个陷阱,我跑了进去。”

  “你得改变奔跑的方向。”猫说,伸出爪子抓住了它。

  努力不保证成功,但是我们不努力的话,好像又不行。你说要转向,那咋转向呢?有人会教导我们吗?努力过的我们结果可能就像K一样---根据卡夫卡生前和基友Max Bord讨论的结局---„Er lässt in seinem Kampfe nicht nach, stirbt aber vor Entkräftung“ 永不屈服,却因之歇死。我们可能不会沦落到像《变形记》的Gregor一样对外部社会毫无还击之力,但我们即使意识到现实中的荒谬,尝试去改变,最后也是村里的陌生人Fremde,最多就像K一样耍耍嘴皮而已。但是这就没有意义了吗?

  也不是。据Max Bord的意思,卡夫卡最后还是想要给K回报的,无论是那个「讨论的结局」中,村民愿意接受K在村里生活的资格也好,还是卡夫卡多次划去,最后章节马车夫Gestäcker母亲对K的谅解也好,K的努力如同他的失败也好,是注定得到彰显的。撇除这些「不存在」的结局,故事到了最后,发现了助手和Frieda之间的关系、跟Brügel的谈笑风生(虽然更多的是听他扯淡)以至Pepi酱的接纳,这些都跟他拚命想要联系上城堡的努力不无关系的。

  同样是出自于那位跟我去杭州的好友口中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我渐渐发觉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是靠着运气与机遇。我们生活中,有着更多的无名英雄。」可能最后K被老板娘叫过去看衣服也是遇到这样的机遇,但就算没有遇到,我们至少也应该去做一个无名英雄。不想做的人毕竟甘于平庸,但是有些人就像K一样,骨子里是不想轻易认输的本性,那就顺其自然地飘泊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