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来自天上的声音》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来自天上的声音》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11-20 06:3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来自天上的声音》经典观后感1000字

  《来自天上的声音》是一部由罗伯特·杜瓦尔执导,罗伯特·杜瓦尔 / 费拉·福赛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自天上的声音》精选点评:

  ●#美国乡村电影# 这是一则关于盲目、愈合以及信念之力量的寓言。

  ●第一次看这么少人标注的电影

  ●A-

  ●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我不得不承认我经得住考验

  ●就如封面的一句话: 最难拯救的灵魂,就是自己的灵魂!

  ●you can have others' hearts, and you can make people worship you. but if you wanna someone to love you, you gotta have your own heart.

  ●

  ●有味道的片子.

  ●救人者也无法自救,信仰不是坚不可摧的铠甲,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护身符。

  《来自天上的声音》观后感(一):传道人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

  quot;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要传福音。"保罗一句话,害苦了大家,尤其是初信教徒。新人热心得救,神爱世人啊,一心要将福音传遍天下。

  我尤其害怕这类传道人。动不动就问归信与否;列出一串显赫的名字,伟人们信了教,言下之意你也应效仿。并且经常举出达尔文临终悔过、爱因斯坦坚信上帝的例子来;说的时候脸带微笑,信心满满。

  面对这一笑容,我实在想哭。早先,还有气无力辩解下,那二例是伪证。然而笑面庞根本听不进,愈加笑咪咪,自信地说:传说怎么可能出错,那二位可都是聪明人哩。除了他们,还有更高明的基督徒,来来来,你也应该拜服。

  我呐呐无言,仿佛一千个记忆全都出了错,进而开始怀疑人生。于是仓惶而去、落荒而逃。盲信的力量更一回无敌。

  信仰之可怕,在于先入为主,根本无须讲道理。福音书还做了脚注:看见而信的人,是有福的;看不见而信的人,更有福了。于是信仰全胜,逻辑和事实完败。

  使徒桑尼就是这类传道者。他们信仰上帝。事实上,我认为他们坚信上帝。他们满口术语:耶稣的宝血,白白给的恩赐,一串串闪光的字眼,是上帝为信徒订做甲胄。他们是上帝的精兵,无坚不摧,攻克一座座的心灵堡垒。

  将福音传遍天下!

  他们唯一忘记关照得,是自己。因为因信而称义,因信仰而得拯救。

  耶稣本人说,基督徒应该如光和盐。保罗是个好传道人,他的口才无与比拟。他所拯救的教民,在现世的心灵确实得到了安慰。只是,如果天堂不存在,许诺的幸福不再来临,他们还会信仰上帝么。

  也许有一部份人,会留下来。但我可以肯定,大多数信徒会转向其他宗教,膜拜其他的神。正如耶和华之前的金牛犊和巴力。

  耶稣本人说过,通往天堂的门,是窄门。那些人真能挤过窄门么。我十二万分得怀疑。

  历史上很多人,那些十字军和那些修道士,王权和神权的争夺者们,因信称义能拯救他们,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他们的神一边。这种想法令人恶心。而另一方,自满的法利赛自认品行高尚,手掂天堂门票,使人觉得投胎确实是大学问。

  自从木匠死去,教条在二千年内不断变化,形形色色,层出不穷。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他的面目,各个派别已经描述了千百回,样样不同。并且,在将来,还将不断更换面目。

  二千年来,人类以有限的认识,一直试图去描绘上帝。然而以有限注解无限,注定失败。精神可嘉,却塑造了无数盲信的灵魂。

  我更认同,信仰上帝,是希腊哲学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灵宁静,而非信徒们来世的幸福。

  《来自天上的声音》观后感(二):十年前寫的

  十年前写的观影后感,拜报刊数位化之赐,无意中找到这篇,当初很热血啊!居然写得出这种东西,不过有些地方被编辑删掉了,用词也还有点生涩,呵呵!

  ──────────

  桑尼牧师是德州一位很有名望的牧师﹐他建立教会并深受会眾爱戴﹐但却冷落比他年轻许多的妻子洁西。洁西因而勾搭上年轻的传道人贺利斯﹐两人暗中控制执事会﹐投票表决解除了桑尼的主任牧师职位﹐并办理离婚。贺利斯甚至干涉桑尼与儿子见面﹐桑尼在忍无可忍之下﹐把贺利斯打成重伤

  桑尼知道闯了大祸﹐他逃到路易斯安纳州的一个穷乡镇。他先为自己祷告﹐求上帝赐他使徒的名份﹐然后很快地以使徒的身分﹐在这个穷乡僻野建立了一座「天路教堂」。很快的﹐就有许多信徒投向他的教会经营地方电台的埃摩也受他感动﹐让他使用电台开闢福音节目

  无意间﹐洁西也听到了广播﹐认出是桑尼的声音﹐於是向警方报案。桑尼在他的教堂带完最后一场崇拜﹐才随著州警离开。在监狱服刑的桑尼﹐仍然没有放弃机会传扬福音;只听见受刑人的劳役场上﹐他带领著眾囚犯﹐不停地以启应的方式高喊著﹕「耶穌﹗耶穌﹗」

  基督徒也会软弱

  身为基督徒﹐我们能在这部片中学到什么﹖在下认为﹐是很多人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基督徒是否有软弱的权利。片中桑尼牧师在十二岁时就献身做传道﹐无时无刻不做主的工(从一开始的车祸现场﹐他还抓住机会传福音给濒死的人)﹐并且神蹟时常伴随著他(濒死的女人又恢復神志),这样看似充满恩膏的人,却是最难面对自己的软弱

  桑尼牧师打伤人逃逸后﹐一开始他会推说是撒但的攻击﹐并一再逃避去面对﹐虽然口里还是常常感谢耶穌﹑讚美耶穌﹐这些话乍看之下﹐似乎是他也能够在逆境里讚美神﹐倒不如说这几句话是他的口头禪比较恰当

  不敢认清现实

  想想我们基督徒﹐是不是也常常这样﹐不敢面对自己的软弱﹖有些事情根本是自作孽﹐偏偏会叫﹕「主啊﹗为何要让这苦杯临到我……」之类的话﹐不会去认清现实﹐或者应该说是不敢认清现实似乎从一开始就被教导是不可以软弱的﹐我们常常会被要求要刚强﹐而压抑掉许多需要主医治的地方

  是的﹐我们应该刚强﹐因为我们相信主会带领我们前面的脚步﹔但更重要的﹐基督徒也应该有面对软弱的能力

  片中桑尼牧师一开始也是自以为刚强﹐相信神的感动与带领(实际上是自己的衝动与走头无路)﹐自己为自己加了「使徒」的名份(表面上好像是求基督赐予的﹐此段自己为自己浸的画面堪称一绝)﹐他欺骗了小镇中的老牧师﹐说是圣灵让他在梦中看到异象﹐差他来这里建立教会﹐重新把荒废已久的教会恢復起来

  感动还是衝动﹖

  在牧会的过程中﹐我们的确看到圣灵运行在其中﹐但在优美的圣诗配乐下﹐却也看到他逃不过自己本性的软弱在这里我要质疑的是﹐我们常说的「感动」﹐到底真的是上帝给我们的感动或者只是自己的衝动﹖

  事实上﹐「使徒EF」(桑尼牧师在小镇中的化名)也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被警方逮捕﹐但他一直不愿意去面对﹐只有在每次与他以前的会友通电话时﹐问起他母亲的消息﹐才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面对自己的软弱。他终於向老牧师坦诚﹐也得到谅解

  我们在信仰的路上何尝不是这样﹖总是要发生一些事才会逼得我们面对自己的软弱。说真的﹐勇敢面对软弱比「刚强﹗」难得太多﹐软弱的确存在﹐但也有很多人用「刚强」加以逃避﹐耶穌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十一章28节)我相信﹐这话不单单是对未信主的人说的,在信主已久的人身上也适用﹐对我们基督徒来说﹐软弱低潮难免会有﹐只看我们各人有没有办法从上帝那里重新得力﹑重新刚强起来

  天生的传道人

  我本来以为最后会有很煽情的「牧师在讲台上痛哭流涕当眾认罪悔改」之类的结局﹐没想到最后只有主礼完最后一场聚会﹐讲完最后的道后﹐坦然地被捕﹐他真的悔改了吗﹖只有上帝知道桑尼是一个天生的传道人﹐时时刻刻不忘做主的工﹔但也可能是个明星﹐当他讲道时﹐魅力可以吸引无数人﹐为无数灵魂指导方向﹐却常无法指导自己

  《来自天上的声音》是由名演员劳勃杜瓦自编﹑自製﹑自导﹑自演﹐他因此片得到一九九七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与一些其他大小奖项杜瓦在十三年前访问阿肯色州得知真实故事后﹐就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杜瓦如此热爱这个故事﹐花了十年的工夫筹拍﹐他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并担任主角﹐自己当製作人兼出资者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基督徒思考与讨论的片子

  《来自天上的声音》观后感(三):观影 | 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旧约·诗篇》23:4,Even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you are with me; your rod and your staff, they comfort me)我看电影虽不多,但有一个习惯,就是以演员或导演为中心来按图索骥地看。最近着迷于老戏骨Robert Duvall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199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The Apostle——若直译为《使徒》会比现在的译名《来自天上的声音》更传神。这是一部以美国南部的传教士为背景的电影,因此不容易看懂,但是观影的两个多小时全程没有走神,而且情感上不知为何被深深感染到了。

  看完之后,我在想自己为何会被这样一部彻头彻尾的宗教电影所触动,于是去亚马逊网站上找到美国观众对它的评价,有人将它视为Robert Duvall最好的电影(得到奥斯卡当年最佳男主角提名),“我本来担心这部电影会把教士塑造成一群怪人和伪君子,但是他生动刻画了教会的种种怪异处和缺陷,同时又让它如此招人喜爱”(At first, I was afraid the movie would make the Church look like a bunch of nuts and hypocrites, but he showed all its eccentricities and flaws as completely loveable)。

  于是我恍然,这部电影的不俗之处就在于它真正还原了人性的复杂与真正宗教的力量所在。

  剧中主角Sonny(这个名字与Robert Duvall年轻时在《教父》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模一样,想必是表达对经典的某种致敬与怀念)绝不是常人想象中的完美牧师或曰使徒。他自己的生活无法为世人视为楷模,他对母亲难称孝子,对妻子难称有耐心,最后受暴怒的控制而失手打死与妻子有私情的助手,在绝望的时候还对耶稣口出不逊。然而剧中人物正是因此而显得格外真实而不虚伪,同样真实的是深深拥有对上帝的信望爱,所以他的传教如此深入心魂,给灵魂带来救赎与慰藉。

  旧约里暴怒的上帝形象只是犹太民族专有的神,能征服全世界的基督教必定是受苦受难者的宗教,充满怜悯与温柔,让人像回到母亲的怀抱那样有安全感。我想,真正的宗教就在于它从不在世间寻求完美或建立完美,相反,它承认并包容人的缺憾。耶稣基督化身为人,用他自己肉身的残酷的死,将千百代人类的罪愆全部承担了起来。由此,只要信上帝,信基督,每个人的罪都可以被赦免。除了上帝,任何人也没有权力去评判(Judge)别人。

  宗教之所以历经人类理性的洗礼而依然被需要着,因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在这里人得到完全的接纳与安慰。这是德先生与赛先生所提供不了的,更是在除了家庭之外(甚至再狭义化一些,除了父母之外)的社会其他系统所做不到的。因为它其实关乎人的情感需要,而非智性需求。

  我记得在微信读书里读到过其他读者的一条批注:“究竟长大有什么好,避讳这个,操心那个,小时候做错事,大人总还原谅,长大后只得千小心、万小心,再也没有人因为你年龄小而谦就一分,只会加倍压倒才算。”读毕想想还真是,不禁使人泪目。前一阵子和妈妈聊起过弑母的吴谢宇,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觉得,吴谢宇的妈妈在天上会原谅吴谢宇吗?”我妈说“会”。母爱就是这样能宽恕一切,宗教也可以。

  在《使徒》这部影片里,多次出现皈依上帝者洒泪的场景,想想也是合理,身为充满缺陷的到连自己都不爱的凡人,却得到上帝的接纳,就犹如重回母亲久违了的怀抱,内心注入无穷力量,如何不激动到流泪?观影者心潮也随之澎湃。

  回看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脱胎于政治系统的儒家,虽然它也向世人宣示“涂之人可以为尧舜”,但天地间就如同有一双严父的眼睛,始终在凝视着、审视着、评判着你,《论语》中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形容实在是道出了儒家的本质。换句话说,儒家更适合作为精英阶层的自我期许,然而真正的宗教则是面向受苦的大众,他们已经弱不禁风,经受不起严苛的评判,他们需要的是怜悯、包容、接受。中华传统文化里,只有西来的佛教拥有如此的慈悲心。

  《红楼梦》也是有大慈悲的,对于那些女孩子,多心如黛玉,刁蛮如晴雯,刻薄如妙玉,在作者的回忆里,都因她们如其所是的样子而饱满绽放着。作者最爱的是偏偏是浑身刺的那一朵玫瑰花。我喜欢这样的文字,这也许可以解释我为什么对张爱玲的小说爱不起来。张爱玲似乎她对自己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怀有某种不怀好意的恶意,大致意思就是:世界就是这么险恶,你看看吧,你是逃不出自己命运的手掌心的。

  自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之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文化中有关慈悲的那一面已经气若游丝了,这也许就是我被一部关于美国南部教会的电影深深触动的原因所在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