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投票》的观后感大全
《秘密投票》是一部由巴巴克·柏雅米执导,Nassim Abdi / Cyrus Abidi / Youssef Habashi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投票》精选点评:
●01年5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年度好片,伊朗电影总能通过普通的视角揭示世间的真理
●发现这电影分类是喜剧,虽说这么闷的喜剧着实另类,但想想它确实有冷笑话的特质。比如对政治一无所知但带着全家积极投票的民众,还有二元体制带来的反差,民选是靠宗教领袖领导的军队保护,神权至高所以去收集选票的女子带头巾还被法律禁止驾驶……这是一种需要了解些背景才能体会的荒诞感。片名还是用无记名投票更恰当。
●投票一日,伊朗的民情民风。
●如果从“现代性”或者“民主的困境”的角度来诠释,是有趣的片子。
●翻译成“秘密投票”太不应该了。镜头的移动方式感觉上是那个时候伊朗的标配还是什么,看到了其他人的影子。相比较于民主议题,感受更多的是女性选票收集官的个人特质,不管是多小的事情,只要你认为是正义的,就要穷尽一切可能性做到最好,这种特质也令影片里的大部分人尊敬。虽然对政治并没有什么作用
●民主就像开头和结尾的飞机,悄悄地来,悄悄的走,只带走一箱选票。虽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但还是激起一丝涟漪。
●我记不得结局了T,T
●
●片尾的那架飞机……出人意料
《秘密投票》观后感(一):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
威尼斯影展获奖影片。
一个认真而执着的女选举监督员,一个固执而尽责的英俊士兵,从黎明到黄昏一天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伊朗贫瘠的荒漠地区,简单而单调,男女主人公一直在不停地奔波,女监督员一直在不停地游说,步履坚定、目光坚毅。导演以一种非常平和的视点在叙述一个不算平和的关于民主、关于政治的话题,摄影机经常就固定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一切,镜头长的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波浪会让人以为停机了,这时音乐就会慢慢地浮出来,是那种非常有西亚风情的音乐,淡淡的,有一丝丝的忧伤在里面。
据说伊朗还有好多不错的电影,我会慢慢找来看,因为《秘密投票》为我开了一个好头。
http://blog.sina.com.cn/dodolovesy
《秘密投票》观后感(二):《秘密选票》:讽刺形式化的浅谈
文/拾荒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在最后的亮点很多,对民*主现状的讽刺火力也颇为猛烈。士兵在最后被调查员要求参加投票的时候,他投给了调查员,原因是:“我只认识你。”
在谈论电影前,先分享下笔者的一次投票经历。大学时学校给了学生们一份名单,是某市选人*大的一份选举人名单。没有人认识名单上的候选人,唯一可以提供给学生们参考的,就是隶属学校的教授候选人,而且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个教授。就那样子,笔者投了陌生教授的一票。
电影《秘密选票》深入浅出地刻画了这样一种广泛存在的形式民*主,虽然导演巴巴克是立足于自己国家的现实而出发,但同时也传递着一种其他国家都有的社会共性。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影片里,巴巴克有条不紊地将这种矛盾诉诸在画面当中,用浅显平铺的手法去化解主题的敏感和严肃,最后以略带轻幽默的意味深长的镜头直接地加深了对主题的讽刺,巧妙得让人敬佩。
影片中的士兵、调查员和投票群众的代表性是很鲜明的。调查员作为女性,抛开中东*国家的特殊性不谈,在影片当中是一个值得揣摩的亮点。至少,这位充满积极性的调查员加上她的性别,可以代表到来自官方的一些特质,导演并没有对此作太多渲染。但总结来说:持久的忍耐力和伸缩自如的处事风格是官员们使用女调查员的主要原因。能说会道,不怕苦的精神在影片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而作为牢骚不断的士兵,他所代表的又是另一种中间人物,他们夹在调查员和投票群众中间,知晓客观的状况但鉴于权力压力勉强屈从,属于中规中矩的派别。从士兵背枪所引发的群众抗拒的心理矛盾开始,到最后在沙漠的红灯中所发生的啼笑皆非的对话,无不折射出这个中间派别对于形式民*主的爱恨厌恶而又只能任其道而行的无可奈何的态度。
在荒漠中的红绿灯前停车的那一幕很是深刻,士兵和调查员围绕这个“在荒漠里还需不需要依法停车”展开了短暂的意见交流。调查员的一句话“在这里法律是没有作用的。”正好道出了整部电影的矛盾点,既然是这样,那么投票还存在什么意义呢?选举的结果,会惠及到这个远离喧嚣的地方吗?影片越过了这个乏味的学术讨论,用普通人最直接的批判思维去揭示其背后存在的问题,营造真实而不造作的纪实风格。
到最后,形形色色的投票群众所代表的莫过于疾苦的人民群体了。之所以影片充满温和的辛辣味道,就是调查员明知情况会不及所期望的但依然带着充足的毅力完成下去。人民生活与政*客竞选的实际情况差得太远,陌生而冷漠的投票心理正是社会权力失衡和诚信欺诈与背叛所共同促成的。如果草根疾苦之众不能依靠权力*机关的帮助而改善生活,那么还是如片子所描绘的民情,活出一种如读书之人的处世心态:“两耳不闻投票事,一心辛勤为两餐”就够了。
电影的结尾,导演用夸张的风格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一架小型客机来到荒岛上接走了调查员,是对民*主的重视还是对形式化的自我弹劾呢?言下之意只有当局者知道了。劳碌一天的小岛士兵,继续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职责,平凡的一天过去了。可这些N年一次的掀动人心的大事,又能够给芸芸众生带来什么可预见性的良好影响呢?正如士兵在车上说的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四年选一次,为何不一年选三四次?”
看来,人民群众的务实,是社会的福气,是值得权力阶层去学习的。
《秘密投票》观后感(三):伊朗《无记名投票》:人生有时的相遇,一生一世也就只有一次
伊朗总统选举,向来引人关注,这缘于它政教合一制度的特定性,也因它种种的神秘性。一方面,它是举世闻名的波斯文明古国;另一方面,自1979年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后,由霍梅尼执掌开始,在这三十年中,伊朗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两伊战争”,死伤上百万。从1998年开始,温和的哈塔米当选总统后,伊朗迎来了被外界称为“德黑兰春天”的八年。也就是这段时间,伊朗电影取得了它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自2005年保守强硬的内贾德上台后,伊朗电影再度陷入沉寂。也许,那些电影人在经历了一段辉煌后,正积蓄力量,期待厚积薄发。
那八年中,产生了被世人称道的,诸如《小孩子》《白气球》《醉马时刻》和《坎大哈》等佳作。有关选举的电影《无记名投票》(又译《秘密投票》《公民投票》),也是我一直喜欢的伊朗电影,拍于2000年,由巴巴克·帕亚米执导。影片最后一幕尤为震撼,为了送达最后的选票,伊朗当局竟然派了一架大型客机,突降于海堤大坝。那一路艰辛在小岛寻找选民的女干事,双手拿着选票箱,急匆匆赶向飞机。这种不遗余力的壮观场景,我宁愿看着是导演的天大梦想。
这时,天色渐暗,不过,天边还存有一抹夕阳西下的余晖。落寞的只有这一天中护送她的普通士兵。他胖胖身子,厚厚的嘴唇,双手衬着枪杆,竟木僵般注视着。这个憨厚而有点懒散的士兵,起初是一万个不愿意跟在一个女性背后走来走去。这也难怪,尤其是在伊朗这个男权绝对主宰的社会,何况还要跟着这个手上拿着投票箱权利的女性官员,凭什么我一个男士兵非要护送她呢,再说选举跟这个偏僻的小岛有什么关系。虽然老大不情愿,他终究还是硬着头皮,跟着这个热忱又风风火火的年青女生走村串巷。
影片对话极简如这小岛上的淡水,只有这位女汉子急匆匆的步履。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流逝远去的东西,总会发酵,也总会改变一些偏见。渐渐,在闷热的潮湿中,在女孩黝黑动人的面庞和执着的眼神中,不知不觉,他对女孩产生了好感。末段,他问女孩,这选举多少年一次。她说四年一次。他沮丧地说为什么不是一年一次,哪怕两年一次也好。女孩自然明了他的意思,无话可说。因为她所要做的事,就是在总统选举日这一天,尽可能把岛上所有的选票送达德黑兰,别的,她顾不上。而四年后,恐怕他早就复员返乡了,到时也未必再是她来。人生有时的相遇,一生一世也就只有一次。
这部电影,之所以给人长久又难以言明的悠味,可能就是这两人渐变的眼神与表情,隐含的微妙情愫则如微风轻拂而过。纯净动人的滋味时光,节制的掌控角色的情绪起伏,乃是影片制胜的关键。人与人、男人与女人,选举与投票,一切事物都是特定环境下潜移默化的结果。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八千万人口的伊朗,居然在乎波斯湾一隅的一个小岛选民,这当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一部影片带给人的期盼,还有可能是纵横流向的。虽然,最高精神领袖的旨意仍至高无上,但它总是在不断的嬗变。这当然令世人欣慰又引人作无尽的遐思。
200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