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人》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波士顿人》是一部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克里斯托弗·里夫 / 杰西卡·坦迪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士顿人》精选点评:
●
●
●本片由 Bank of Boston 出资拍摄,哈哈哈哈,Merchant很会拉赞助啊!在开拍前,Vanessa Redgrave还先跟波士顿交响乐团干了一架(演出取消的合约纠纷官司)
●ʕ•̫͡•ʕ*̫͡*ʕ•͓͡•ʔ-̫͡-ʕ•̫͡•ʔ*̫͡*ʔ-̫͡-ʔ,除了截图什么也提供不了。质量有的,挺不错。
●首先在网易有幸结识了它那五星级传世片尾曲,然后才知道这部片,坦迪奶奶和配角琳达亨特都很好认,瓦妮莎倒是看了演员表后才敢认。[配乐短评]作曲是导演的御用Richard Robbins,吸引我去看的片尾曲主题全片中仅使用了一次,大概110分钟处男主老超人向女主婉约示爱段落,并且出现的不完整。实话说,片子不怎么样有点英剧风格,但这首片尾曲就直接值六星
●不够危险。
●有一种VR是本色出演的赶脚。
●D9刷过
●
●充斥着女权与百合的元素,虽然里面的女性角色都非常的有个性,但却不讨喜
《波士顿人》影评(一):女主角没有说服力
电影里的女主角比较失败,论漂亮比不上Mrs.Luna,论演讲的魅力比不上Olive后来的演讲,按设定应该是个有活力、魅力和亲和力的女人, 但演员的气质就象一个小市民,气质上跟另一个矮个子的追求者倒是很配。如果说超人爱上的是一个平凡得让他没有危机感的女人,这个演员来演倒是非常合适。
亨利·詹姆斯的原著小说没看过,但文字描述的女主人公应该会比这个表演出来的好很多,看到这样一个女主人公作为一个引起轰动的女权主义演说家,被Olive和Ransom奉为至宝,觉得这个电影真是难以服人。但Redgrave和超人还是可看,尤其Redgrave演得相当不错。
《波士顿人》影评(二):惘惘的威胁
波士顿人是一出女人戏,电影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女人(好像名角不少),虽然作者只是有距离地表现她们:女权主义者、虚荣世故的妇人、友善仁慈的老小姐,还有独立实际的女医生,和偏执狂热的女主角Vanessa Redgrave与受她庇护/控制的美丽小友Tarrant。这肯定不是Ivory & Merchant出品的最佳电影,但还是比较有趣。波士顿人的主题(可惜没有看过小说),在我看来是性。没有明说明写,但人物的矛盾或挣扎都与此有关,绕不过去。电影中一个高潮是Vanessa Redgrave跑去找Tarrant和表弟Christopher Reeve,到处也没寻到他们的身影,焦灼万分,一瞬间眼前出现了幻觉:女友的尸身漂浮在海里。另一方面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却慌里慌张和Christopher Reeve在沙滩上拥抱,这个画面语焉不详。但随后Vanessa Redgrave在家中看到她疲倦地坐在沙发上,电影暗示我们,她已经被Christopher Reeve所征服,意志瘫软中。
其实这种模糊暧昧的表现不止一次出现在James Ivory的电影里,热与尘里也有有类似的情形(女人昏厥为异性攻击),却是抄自福斯特的印度之旅。福斯特也不擅长实写,但Henry James就更变本加厉,文风之闪闪烁烁,所以那个一贯偏激的奈保尔痛骂他“从未直面过任何事物”恐怕也道出了几分真相。其实说穿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未必复杂,对Henry James,我疑心他之所以着迷于微妙的心理描写,迷宫一样的表现阴险的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能力实写,也许他有障碍。
波士顿人里的Vanessa Redgrave也有她的障碍,原因不详,但导致她痛恨一切女性的不平等,是低调却更顽强(顽强到可怕)的女权分子。她视男人为敌人,尤其是像表弟这样老派的、有时显得粗鲁的男人。她对Tarrant的占有欲看起来有点女同性恋的苗头,但其实并不比女学生式的迷恋更进一分。她居然要求她的女友像她一样永不结婚。还是她的妹妹看得透彻:Tarrant是那种天生就很自然要被人爱和去爱人的女人,理想敌不过天性,演讲的时候再怎么铿锵有力,她是肯定要结婚的。Vanessa跨不过去的障碍,她迟早要跨过去,虽然她为此付出了代价。
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infousa/literature/GB/CHAPTER10.HTM
《波士顿人》影评(三):层次丰富的准百合片
看来80年代是Merchant-Ivory的黄金期,同样是改编亨利詹姆斯,和79年的《欧洲人》相比进步巨大,关键是他们给了角色更多呼吸空间,而非一场对手戏紧接着一场对手戏,多的是不说话和意在言外,整体流畅度一流,当然以某些艺术片爱好者而言,可能是修饰的过分光滑可以骂一声洛可可了。我觉得这部能与《莫里斯》比肩,层次可能还更多些,颇为公允地展现了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众生相,
女权小姐Olive有偏执幼稚的地方但凡妮莎动情演绎让她成了错把小女人当成运动皇冠上的钻石、虽不便明言但实际上爱得疯狂可终究不能独占小女友的可怜人。那少女Verena(Madeleine Potter)外表年幼甜美、红发如火,结果确如剧中好几个角色所言:她的性格就是不能拂逆他人、天性喜欢取悦别人,投身女权演说不如说也是出于这种天性而非什么使命感,她和大姐姐并非同类同志(所以才异性相吸了吧),这里后半里面对男主爱得身不由己,大有一种被性冲得不知到哪里去了的意思(可怜大姐姐就不能跨出这一步,最多也就只能倾泻一堆热情的吻,女孩子之间这又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儿),剧情走向显得她口是心非软弱可厌,叫人憋出一身气。若要把Verena看作颠倒众生美少女,那这演员恐怕是不行的,但若是一介奇特小女子,我以为演员的选择还是贴切的,要说是叛逆反传统吧好像又只是轻佻没教养,面庞好像某种扑了糖粉的甜点。片中两人初识阶段,Olive的妹妹已经点破小姑娘的平庸本质,而她能否被Olive改造、能否让一般世间的判断落空,成就了电影的悬念和引力
一般来说,在这种以监护人、控制者(Olive)与被控制、被操纵者(Verena)的关系为线索展开的故事里,同情心是给予被控制者,当她摆脱控制时观众读者会觉得松了口气,但同时,控制者可以被赋予恶役的魅力。看到过有文学评论把詹姆斯笔下这种关系与哥特小说设定比如《吸血鬼》什么作比的。不过本片中这种代入感是倒过来的,我觉得编导的同情很明显放在Olive这一边,让她表现出明显的但或许是非自知的爱意,她控制少女与男人交往的举动可以被看做是在一个不能出柜的社会里希望与爱人结成婚姻契约的变体,可见Merchant-Ivory,噢不,应该说Ruth女士确确实实是同志之友。但是对角色的偏爱并没有动摇编剧导演批判她缺点的意志。三位主角均不是平面的非好即坏、也都根植在各自的背景之中而形成性格。
两人的“蜜月期”还是养眼的,凡妮莎这么高挑的大姐姐,跟小姑娘身高差绝妙,有一段在海边的最唯美,小姑娘依偎着大姐姐,用极其曼妙的嗓音清唱了一首古风民谣版Annabel Lee(爱伦坡是波士顿人),合着歌声相拥起舞。光为这首歌我都想去下张OST。
Reeve演保守派南方绅士,人高马大气场十足大男子主义,他的南方口音听起来还挺美。假如站在同情Olive的立场上看他和小女友这一对能说是”狗男女“了,但这电影剧本好就好在让我能够理解他们的行动也都是合各自情理与出身的。以男主为线索还能牵出不少对女权运动的”异议人士“的意见,以及南北战争的余波,比纯粹的三角恋爱要层次丰富得多。
Merchant-Ivory古装片招牌式的典雅衣装与精致美工,就不用我废话了吧,反正你肯定不会失望的,这里还有不少女性着装的场景,帮你把内衣和外衣式样看个一清二楚。
这篇标题起得太蠢了请无视吧,本来是感觉短评要写不下了所以在这框里填,根本没想过标题(顿时发现了短评的一个好处)